推薦序
愿善愛者在愛中滿足,予人玫瑰者恒樂
很奇怪,一想到蘇辛,就想先從朋友圈說起。
雖然我也看過她很多動人真誠的文字,和她說過很多話,吃過一些飯,遠不止點贊之交,可是,這件事依然要從朋友圈說起。
朋友圈里的都是朋友嗎?這聽上去像個笑話,要么就是充滿嘲諷的繞口令。如果不是朋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朋友圈呢?可每個熟諳微信規(guī)則的成年人都知道,大多數(shù)情況并非如此,朋友圈里一大半倒都是陌生人。在你還根本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倘若對方友善熱情地拿出了手機,你無法拒絕,只得掃碼相認,互存?zhèn)渥ⅲ坪鯊拇硕嗔艘粋€聯(lián)系人,一條路徑,卻也多了一分向全然陌生者展示自己私人生活的風險和可能。
而我和蘇辛,正是在這樣的場合認識的。
說來那也是一個作家朋友的新書發(fā)布會。發(fā)布會和作者本人一樣有趣,充滿了戲劇性張力,主角上場前甚至還笑著喝了一杯酒壯膽。來的人也很多,晚到的人都只能站在后面,像一棵棵挺立的樹。而之前有幸找到座位坐下的,此刻就被對比成了溫室里安然的蘑菇。而我和蘇辛,正是前后排的兩朵。然而這兩朵蘑菇一開始并沒有相認,倒是被第三朵蘑菇發(fā)現(xiàn)的:文珍你好,我是某某圖書公司的某某,上次我參加過你們的活動,有印象嗎?
蘇辛猛然回頭:你是文珍?我是蘇辛,看過你的小說。
蘇辛的名字我其實也是聽過的,知道她作為編輯策劃過好些暢銷書,非常敬業(yè),同時文章寫得也很好,是豆瓣紅人。但作為一個非暢銷書作家,陡然在書店被人指認出來,總是既窘迫又有點高興:嗯,好像見過的。
那個姑娘自我介紹后打開微信加了我,蘇辛也隨即拿出了手機。坐得那么近,而且還在正進行的活動中,我沒好意思拒絕。
成為豆瓣友鄰是那之前還是之后,我不太確定。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是見到她本人之后才正式與其結交的,卻因為“掃一掃”這個簡單的動作,真正打開了通往彼此世界的大門。之所以一定要連篇累牘地說這樣一次看似尋常的相遇,是因為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不那么尋常的事:
我竟然因為這個幾乎完全陌生的姑娘的朋友圈,喜歡上了她。
而且并不是偶一為之,她發(fā)朋友圈的頻率既高且密,最多的時候甚至日更六條。然而我卻完全不反感,多數(shù)時候還覺得很有趣。
我到底在她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什么?大多數(shù)都是原創(chuàng),很少轉發(fā),沒有義憤填膺的附議,沒有自作聰明的負能量宣泄和指桑罵槐,能看到的,就是一個有趣不失純樸的靈魂,活潑潑地在分享的那些日常里浮現(xiàn)出來。有時候她會發(fā)很美的圖——有一次我好像還順手保存了一張鯨魚的圖片;有時候會發(fā)可愛的自拍;有時候她會發(fā)一兩句評論,和時事有關,看到的人也都能明白什么意思;有時候某個雨夜或晴夜,她也會突然貼出一首自己的詩來。
就在剛才我還專門打開她的朋友圈想找一下她以前的詩,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看不到了。她不知從何時開始,也和那些人一樣設置了三天可見——但是,我們畢竟看過彼此深夜里寫的詩——是的,這有點傻氣的舉動竟和我一樣。那么,就像我在某篇小說里寫過的,“那么他欣賞她也是一種自戀了?”
倘若不做誅心之論,至少可以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我的確看到了和自己十分相似的靈魂。對生活充滿熱情,骨子里就忍不住要喜歡人;即便是不太上得了臺面的自拍,也不憚貼出來供大家一哂;內心卻也非常敏感,也許對朋友太好,因此格外容易傷心。就連這傷心,都會毫不掩飾地展示給人看。——換言之,我很少在朋友圈看到這樣愿意向所有人袒露無遺的靈魂。和我一樣,有點“二”,甚至比我更不設防,更坦率。
和社交平臺上這些點點滴滴的日常分享比起來,蘇辛的長文章我看得倒是少些,因為她也不怎么把自己的文章發(fā)到朋友圈——這反倒讓我覺得自己長時間不分享什么狀態(tài)只轉發(fā)自己的文章,與她相比顯得高冷了。是的,我們的外在看上去如此不同,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覺得她在朋友圈里那種隨心所欲的袒露,特別動人,特別美好,也特別讓我羨慕。我總是忍不住給她點贊。
點贊多到了一定程度,一年多之后我們才開始真正說起話來。
記得是我先找的她,問她出版方面的一點意見。我知道她是能干的出版人,也莫名地相信她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后來在那件事上,她果然幫了我很大的忙,也很高興我愿意向她求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沒錯,蘇辛的確是少見的熱情友善的聰明人。而且,真的不防人。
說到這里,終于可以說到這本《度光陰的人》。
開啟聊天模式后,我就不必再偷看她的朋友圈來了解她,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一張圖或者一點感想,關系變得更親密自然。聊天過程中,我總是驚異于她的理解力和包容心,更感動于她的真誠善良,喜歡的同時,也會好奇這樣的她是如何成長的。此前只約莫知道她是河南許昌人,有時候會和我說一兩句家累太重,緊接著就輕快地換了話題,向我展示的永遠是游刃有余好整以暇的一面——這當然是她的體貼,從不愿意給人造成任何負擔,包括情緒上的困擾。而今看完這本《度光陰的人》,我才終于知道她出生在怎樣一個動蕩混亂卻也并不缺乏愛的家庭,她曾在怎樣一個民風淳樸風光優(yōu)美的村莊里長大,幼年時見過怎樣的時令,玩過怎樣的游戲,交過怎樣的朋友,又暗戀過怎樣的男孩……
她筆下的一切如此真實,就像她那些讓人喜歡的朋友圈狀態(tài)突然集中展現(xiàn)在了我面前,同時,又勇敢地袒露了更多前傳,讓人清楚地看到一個可愛的靈魂是如何成其今之所是,了解其所愛,其所懼,其所糾結,其創(chuàng)業(yè)之余堅持寫作的辛苦。讀完的一刻,我想起了《十八春》里慕瑾見曼楨跳上桌子換燈泡的那幕:
在黑暗到來前的一剎那,慕瑾正注意到曼楨的腳踝,他正站在桌子旁邊,實在沒法子不看見。她的腳踝是那樣纖細而又堅強的,正如她的為人。這兩天她母親常常跟慕瑾談家常,慕瑾知道他們一家七口人現(xiàn)在全靠著曼楨,她能夠若無其事的,一點也沒有怨意,他覺得真難得。他發(fā)現(xiàn)她的志趣跟一般人也兩樣。她真是充滿了朝氣的。
而蘇辛給我的感覺亦如是。只是,除了朝氣蓬勃和鮮少陰霾之外,她還有一種特別的溫婉和包容。敏感者多易沉郁,而她卻能以仁厚之心克化這頹喪,在更多的時候依然展現(xiàn)出對世界落落大方的愛意,而無視那些先天的不公不義,這不能不說是有賴于一顆高貴的靈魂;而這善與教養(yǎng)的來源,看完《度光陰的人》我才終于知道:就在她父親的傲氣和不甘中;在她母親的能干和渴望里;在故鄉(xiāng)那些樸素而誘人的吃食背后;也在從小到大的自愛自矜和奮斗不息之間。我更看到了強大的愛欲本身:不完全是親情之愛,更不僅是男女之愛,這生之愛欲于一個好的寫作者來說,幾乎是一種過分強悍的本能。
直到三十歲,我都不能跟別人談起父母的身世,談起他們的祖輩和他們經(jīng)歷的一切,只要談話時間超過五分鐘,我就會哭。太悲傷了。他們的一生浸滿了無常、疾病、貧窮、暴力,就像一直穿著浸透了冰冷海水的衣服。曬不干,熨不平。我雖然是他們的孩子,卻常常想向時空里尚幼小的他們伸出雙臂,擁抱他們,為他們擦去骯臟小臉上的淚水,給他們食物、糖果、新衣,告訴他們,這世上有人愛他們,很愛很愛的那種。
……
總有一天,我們會像那些消失了的親友一樣,會像一場大夢一樣,消失于廣闊無邊的時間之中。
那時,或許跟今天一樣,我們依舊不知道生命自何而來,向何而去,不知道這一場復雜又簡單的夢的表演,究竟有何意義。但,就在此時此地,我們要彼此相愛。
愛是可以超越理解的東西,也是可以超越死亡的東西。一生所求,說是要避開情緒,但最終會發(fā)現(xiàn),在萬事萬物之前,你的心動、猶疑、痛楚、珍惜、愛,才是本質。而其中唯有愛能令人幸福。
如此敏感,如此善良,如此自以為強大地渴望承擔一切,撫慰一切。這樣的人生必定是很累的;幸好蘇辛有足夠充沛的天賦,竟勉力支撐起這一切;也幸好她活得足夠智慧通透,終于在這薄情的世間深情而身心健康地活下來。我看的時候也在想:如果蘇辛不寫作,那么她會做什么呢?
我想,以她的堅韌和聰明,體察人意與和善,大概做什么結果都不會太差。但是,我仍然要替所有看到這本書的讀者感到幸運。這里面有一個真正美麗的靈魂,字里行間毫無遮擋地袒露在你們面前,正如同博爾赫斯筆下那朵最美的黃玫瑰:
我給你我設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
我給你關于你生命的詮釋,關于你自己的理論,你的真實而驚人的存在。
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
也許只除了最后一句。蘇辛或者并不真正想打動除了自己之外的誰。她只是太害怕自己忘記,所以才會記下母親愛吃的食物,父親辛苦的生平,初戀的一封封書信……并努力把這一切浩蕩如夢的人生書寫下來,隨人們愛看不看,她只是沉靜地說:
時間廣大,但我們要在此時此地相愛。
也許還可以借紀伯倫的名言說一句吧:愿善愛者在愛中滿足了。
也希望蘇辛在未來的日子,依舊平和,康健,喜樂,滿足。雖然這祝愿對任何一個凡人來說都很難實現(xiàn),但予人玫瑰者,理所應當更快樂。
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