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北文學歷史脈絡的新探察——《東北文學通史》序

東北文學通史(全二冊) 作者:何青志 編


東北文學歷史脈絡的新探察——《東北文學通史》序

朱晶

東北地區(qū)的文學與文化,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近一時期科研的主攻方向。1997年,李春燕主編《東北文學綜論》(吉林文史出版社)。接著,何青志專著《當代東北小說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何青志主編的《東北文學五十年(1949—1999)》(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2012年,在何青志帶領下,文學所集體寫出150萬字的巨著《吉林文學通史》(上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五年后,他們又拿出80萬字的《東北文學通史》(上下卷,下稱《通史》)書稿。這個團隊的科研精神和文學情懷,實在令人欽佩、令人感動。

《東北文學通史》時跨先秦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對東北古代文學進行了認真的梳理與界定,對各個時期文學的結構與焦點做了新的探察、細致而獨到的描述,闡揚了東北區(qū)域文學的精神文化價值。應當說,這部《通史》歷史視野開闊,文本架構沉實,評騭解析中肯,稱得上是一部特色鮮明、內容厚重的區(qū)域文學史力作。

一、東北古代文學新的梳理與界定

東北,中國人文地理版圖一個重要的存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東北區(qū)域久遠而穩(wěn)定。本書第一章對“東北”稱謂的考證十分必要:“‘東北’的名稱最早見于《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zhèn)曰醫(yī)無閭?!薄啊渡袝び碡暋肥枰蔡岬剑骸畧驎r青州當越海而有遼東也。舜為十二州,分青州為營州,營州即遼東也?!弊鳛橹腥A古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東北的紅山文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據(jù)專家考證,“商的先民就曾居住生息于遼河流域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一帶,而后才進入中原”。孔子稱東北先民箕子為殷代“三仁”之一,贊賞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古代東北的地域范圍大致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東北部。長期以來,由于中原地區(qū)逐漸成為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中心地帶,東北文化相對滯后于中原文化,甚至成為被“遮蔽”的邊緣文化。

面對已多重覆蓋的東北文學的準確定位問題,需要一種文學史研究的“陌生化”態(tài)度。如有的學者所提出的:“當你開始自己的研究時,事實上已經被別的研究所規(guī)訓、所遮蔽,沒有了你自己的聲音和存在??傊抑傅氖?,既回到公共經驗中去,與此同時,又把它‘對象化’、‘陌生化’……在此基礎上提出你的問題?!币簿褪钦f,“即對已經形成的文學史共識的懷疑性研究”,“對那些看似不成問題的問題作一些討論,借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東北文學通史》的著作者做到了這一點。

其一,古代早期東北文學線索的追尋。

古代早期文學,是一個民族文化源頭的燦爛花朵。歷史年代的久遠,文化變遷的繁復,使得古代早期文學的原生態(tài)資料多已散失、堙沒,古中原文學如此,古東北文學更是如此。

由于古代典籍中有關東北文學的文本史料極其匱乏,《通史》以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形態(tài)文學作為補充,揭示了古代早期東北文學的大致面貌。如在吉林省東遼縣石驛公社彩嵐大隊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時期的“精白鏡”,上有陽鑄的銘文:

恐浮云兮蔽白日,復清美兮冥素質。

行精白兮光運明,謗言眾兮有何傷。

這首騷體詠物詩,文字優(yōu)美,意趣盎然,彌足珍貴。此外像遼寧省義縣萬佛堂石刻碑記、高句麗的碑刻、遼代契丹的墓志銘,也都佐證了古東北文學的存在。

巡察古籍加以針對性考證或注釋,是梳理古代東北文學脈絡的必要手段?!锻ㄊ贰分髡邔Υ讼铝瞬簧俟Ψ颉@珀P于“遼?!泵Q含義之考證,書中推舉學者金毓黻的見解,“遼海即遼東”,又可泛指東北,其名“即見于《晉書·前秦載記》”,大致框定“遼?!彼娴牡乩韰^(qū)域及歷史沿革,并引述學界由此的生發(fā)推進,確定“遼?!背跏贾庀孪匏葜翓|晉。繼而列舉魏晉至明清歷史典籍和文人著作中對“遼?!钡难赜?,以李白“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元稹的“遼海若思千歲鶴,且留城市會飛還”等詩句,表達歷代大詩人對東北的寄意與想象。

遼代東北墓志銘盛行,書中對幾位遼代貴族墓志銘的注釋解析,細膩而微妙。如1983年7月遼寧省北票市蓮花東山出土的耶律仁先墓。先據(jù)《遼史》介紹其人,引墓志所述“落落有體貌,興宗皇帝始在儲邸,一見如舊”,指出“墓志銘補充了《遼史》中所沒有的一些細節(jié),且描寫得更為生動具體”。爾后歷數(shù)耶律仁先平定高麗、女真,與宋談判,討伐西夏所建戰(zhàn)功,頌其“五德兼?zhèn)洹?,在列出銘文結尾四言贊詞后,評曰:“贊詞對仗工整,文字雅潔,且比興的手法運用得相當純熟,將耶律仁先比作天上的五星、地上的五岳、河里的巨魚、天上的飛鴻,將其崩逝比作‘泰山其頹’,非常恰切地盛贊了主人公一生的功績。”化古典為平易,辭采飛揚煥發(fā)。

金代篇一細節(jié)記錄也饒有趣味?!锻ㄊ贰吩u述金章宗《軟金杯詞》后,釋曰:“何為‘軟金杯’呢?是指金代和元代十分流行的一種‘酒杯’,當新橙面市之后,宴席上便會出現(xiàn)‘橙杯’,也就是利用黃而圓的橙子做成酒杯。具體做法是將鮮橙削切掉頂部,挖去瓤肉,然后斟酒于其中,酒與果殼內余有的少許橙汁相混合,飲之唇齒生香,久駐不散?!鼻逍隆俺缺?,宛現(xiàn)眼前,詩意蕩漾,活色生香。

其二,古代東北作家的界定問題。

如何界定一個區(qū)域的作家與文學,尤其是古代時期,學界存在爭議。本書著作者對此十分重視,進行過多次探討。

例如“對于金代東北作家的界定標準”,此部分作者提出了三條標準:“首先,如果《中州集》《歸潛集》《金史》等文獻資料中有對作家籍貫信息的介紹,其中寫明其籍貫所在地在現(xiàn)今的東北地區(qū)的,則應判定為東北人。但金代東北地區(qū)的范圍同現(xiàn)在東北行政區(qū)劃所限定的遼吉黑三省的地域并不太一樣,應包括長城以北的內蒙古某些地區(qū)在內?!承┳骷以诓煌墨I中所介紹的籍貫信息不同……在無法確知哪個正確的前提下,為了不漏掉一個可能的東北作家,將只要有一個史料介紹其籍貫和東北有關的作家,都納入進來,并在其中注明不同文獻對其籍貫所在地的爭議說法,以期后來的研究者方便研究。第二,某些作家,雖然籍貫并非東北,但由于種種原因,被貶官或被任命到東北做官,或者在東北曾經生活過一段時間,這些作家為東北流人作家,也曾為東北的文學發(fā)展做出貢獻,因而也將其列入東北作家之列。第三,某些作家,雖然籍貫并非東北,也沒有到東北做官或居住,但從其族屬來看,與東北有很深的淵源,是歷史上長期生活于東北地區(qū)的民族,如鮮卑族、女真族、契丹族……因而也將其列入東北作家之列?!?/p>

應當說,著作者的思考認真、全面,視界開放,為防“漏掉”盡力“納入”,以便于“后來的研究者”。但我也想提出:“東北作家”與“東北文學”、“東北作家”與“東北籍作家”,都是不同的概念。東北本土作家、外地人入東北寫出有關東北文學作品的,稱“東北作家”毫無問題。然而,東北籍作家遷入內地、作品與東北無關,外地名家寫出東北題材作品,是否可稱為“東北作家”或歸入“東北文學”,那倒真要有所斟酌。我認為,本書明代部分的界定比較準確。例如“明代東北詩歌”一節(jié),分“描寫東北的詩詞”“流人詩詞”“東北文人的詩歌”三層面介紹,就十分清晰而貼切。

二、探察各時期東北文學的結構與焦點

文學史,是某民族、地域的文學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發(fā)展變遷的歷史。如有位學者所說的,“文學史指的是文學發(fā)展的客觀事實,即文學史實”,“文學史實是文學歷史的本質性存在”。由于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發(fā)展程度不同,其結構與焦點自然會呈現(xiàn)不同的態(tài)勢。

按照東北文學開創(chuàng)期、成形期、發(fā)展期、成熟期的總體脈絡,本書古代文學部分的史實構成及重點多有變化。如果說,先秦時期探尋上古神話、英雄史詩及先秦文獻中的東北文學形象,秦漢時期關注銅鏡銘文和夫余建國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著眼于北朝碑記、高句麗碑刻文學的同時,已出現(xiàn)散文與詩歌的分類,那么,遼、金二代,作家個人成為主要觀察點,到了元、明、清三朝已明確按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幾大板塊述析,表明東北古代文學的興盛與成熟。

事實上,作為東北文學史的區(qū)域構成,現(xiàn)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文學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錯落有協(xié)同,遼寧的“遼河文化”早現(xiàn)輝煌,而吉林、黑龍江的“松江”“黑土”文化略為滯后。據(jù)多方考察,三省發(fā)軔期、閃光點各異,總體風格又趨于一致。

《東北文學通史》,從時代背景到各時期文學現(xiàn)象,從典籍考據(jù)、文體闡釋到作家述評,體例簡約,層次分明,兼顧中原與邊外、廟堂與民間、文物與文本,展現(xiàn)了東北各時期文學風貌與光彩。

“東北地區(qū)最早”的文學人物箕子,給我印象較深?!肮?6世紀,湯建立商政權,將東北西南部包括今內蒙古庫倫、奈曼兩旗在內的以南地區(qū)置于其管轄范圍內?!?973年在遼寧省喀喇沁左翼旗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箕侯銘文,得知箕子名胥余,乃殷末箕族首領。商亡后,箕子率其族眾受封于遼西孤竹,隸屬于燕侯管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份d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哀傷乃作麥秀詩以詠之:“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史記》點評:“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焙筇諟Y明作《箕子》詩,有“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歌,凄矣其悲”的沉痛之句。《通史》復述筆調,同樣哀傷感人。

記遼代“杰出的契丹女作家”蕭觀音,也別出一格。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

這首《伏虎林應制詩》,是蕭觀音清寧二年(1056)八月,隨遼道宗秋獵,感奮賦寫。不僅表現(xiàn)了北地女詩人的颯爽豪氣,而且謳歌了契丹民族降龍伏虎、無懼東鄰南邦的英雄氣概。

清末民初,吉林出現(xiàn)并稱“吉林三杰”的成多祿、宋小濂、徐鼐霖三位大詩人,曾有“三友遼東號一龍,屹如太華峙三峰”的佳評。說是“三杰”,作品印行不多,一般讀者并不熟知。書中指出,“1988年,李澍田主持編撰整理吉林鄉(xiāng)邦文獻,成‘長白叢書’。‘吉林三杰’的詩歌才第一次得到系統(tǒng)整理,并收入該叢書二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刊行”?!锻ㄊ贰贩謩e介紹了三位詩人的詩歌題材與內容,在總結其“詩史地位”時征引了《吉林通史》的評價:“成多祿、宋小濂、徐鼐霖三人是近代東北官僚階層中接受了系統(tǒng)、正規(guī)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且具有相當文化修養(yǎng)的為數(shù)不多的東北‘本土’知識分子。正是他們在為人、為官、為詩方面的名聲,才使得文化相對落后的吉林省,在近代中國文壇上有了閃光點。從地域角度評價,‘吉林三杰’的文學價值因稀缺而顯得‘珍貴’?!闭f得委婉而懇切。

“淪陷時期東北文學”,令人矚目的是北滿作家群及東北流亡作家群。黑龍江省呼蘭縣走出來的蕭紅,在苦難中寫作,當年其才華就受到魯迅的贊賞,如今更是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典作家?!锻ㄊ贰饭蠢樟怂燮D難的文學歷程,評介了她的《生死場》《呼蘭河傳》等主要作品,“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無親無友的寂寞中離開人間”——對她的述說,充滿了文學知心者的珍惜與深情。

“淪陷時期東北文學”這一章,文學現(xiàn)象相當復雜,頭緒紛繁,矛盾突出,著作者能夠以進步文學為綱領,把握主與次、詳與略的分寸,真實描繪了這個時期東北文學的多元化圖景,可以說是全書最飽滿的段落之一。這里,揭開“淪陷時期的思想文化統(tǒng)治”,披露“東北的文學藝術受到摧殘與破壞”,同時有力地展示了進步文學的萌發(fā)、抗戰(zhàn)文學的崛起;作家述評,突出了蕭紅、蕭軍,也未忽視李輝英、舒群、駱賓基、穆木天、端木蕻良、羅烽、白朗、梁山丁、古丁、爵青、梅娘、疑遲,以及小松、成弦、藍苓、但娣、朱堤等。不止如此,本部分還對當時的文藝派別、文藝論爭、戲劇創(chuàng)作和“滿映”電影進行了詳細回顧,歷史信息量密集,文學審美價值豐沛。

三、東北文學細致而獨到的文學史描述

文學史描述,屬于一種特殊的話語系統(tǒng)。與考據(jù)辨證、作家作品的專題性研究不同,文學史描述,應是史述與評析的結合,以史述為主。必須吃透史料,切入文本,提綱挈領,舉一反三。史實的敘述,人物的評騭,文學的賞判,應恰如其分,不求虛浮華麗,但須沉實客觀,往往要舉古籍,兼考證,察作家,析作品,引鏡鑒。

加拿大學者伊娃·庫什納曾這樣談到文學史的語言建構:“史學家的意識改造了它的研究對象,正是這種再創(chuàng)作的精神塑造了作者的史學言語?!泵鎸ξ膶W史的對象,“形象思維覆蓋著這些文本,因此,它們呼喚作為讀者的史學家以形象思維的方式去理解這些文本”。而“文學史在確立自己地位的努力之中,或至少在確立它的成果的價值的對象,經常轉向科學范式”。就是說,文學史家的形象思維往往要歸結為一種“科學性的幻影”。《通史》著作者注意到藝術體驗與科學論證的結合,描述多姿多彩且觀點獨到。

例如關于英雄史詩的解析。書中多處涉及。我要舉的是先秦時期東北部族神話《恩切布庫》,在它之后“神話進入了英雄的時代”。針對某《中國文明史》(作者啟良)“認為希臘諸神具有神性和人性,而中國神話的諸神既無神性又無人性”的觀點,書中明確指出該神話人物具備“理想化的個性”,強調“東北部族英雄史詩塑造的英雄形象則具有豐滿的性格特征……正如史詩所描繪的,‘恩切布庫女神稟賦——性烈如火,恩切布庫女神辦事——雷厲爽快’,是東北民族的典型性格”。唐代渤海國敘事文學的“紅羅女”故事闡釋,也是本書文學史描述充實厚重的例證?!凹t羅女說部的故事背景是渤海國第三代君王大欽茂時期,紅羅女的身份是渤海國的軍事將領,與其傳說相關的兩篇說部《比劍聯(lián)姻》《紅羅女三打契丹》長期流傳于今吉林敦化、琿春和黑龍江寧安一帶,正位于渤海國時期都城附近。歷史上唐太宗征高麗后,于遼東設安東都護府,遼東地區(qū)與唐王朝之間政治、經濟交往較為頻繁,也促進了唐王朝與東北間的文化交流?!睍邢仁羌毷黾t羅女故事的異文、傳承情況及其歷史文化背景,在解析紅羅女英雄形象過程中考釋滿族女子地位、地方風物風俗等歷史文化現(xiàn)象,又通過《紅羅女三打契丹》《比劍聯(lián)姻》探察古代東北的宗教世俗化、多宗教融合狀況。整個段落,文思縝密,史料翔實,充溢著對民間風俗、口頭文學、神話思維的虔敬。

還有對元代散文的評價。著作者說:“元代散文成就如何,學界一直受到明人元無文的影響,持否定和貶低態(tài)度的居多?!边M而分析,“一代有一代文學的文學代勝觀念,在文學史研究領域影響巨大,以至人們一談到元代想到的就是雜劇和散曲,實際上,元代散文創(chuàng)作數(shù)量、作家數(shù)量都遠遠超過雜劇和散曲。元代散文與歷史散文相比,還是有其獨特特點,比如多民族的創(chuàng)作群體,包容性與多元性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風格”。我贊賞著作者不依定見的獨立思考,其對耶律楚材序文、書信、疏文、祭文的引述與分析,也頗有說服力。

對革命文學的真誠推舉,閃射出這部《通史》的思想鋒芒。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是全國解放前第一部反映土改斗爭的長篇小說,通過黑龍江省元茂屯所進行的這場暴風驟雨般的土地改革斗爭,全景式地再現(xiàn)了東北貧苦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深刻揭露了封建剝削制度的腐朽、反動本質,熱情謳歌了在共產黨領導下東北農村‘新的天地,新的人群’”。書中從“對農民與地主階級斗爭的復雜性做了詳盡的表述”“塑造了眾多血肉豐滿、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充滿了濃郁的東北風情”幾方面剖析了《暴風驟雨》的思想藝術成就,旗幟鮮明,其美學觀念并不古板單一。草明所占篇幅不多,但她1948年寫出的長篇小說《原動力》不該遺忘,史著作者指出“《原動力》在中國的新文學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確切地說,是由于第一次直面表現(xiàn)了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形象”,這種歷史評價,也屬難能可貴。

值得稱贊的是,書中還對新秧歌劇、廣場劇、活報劇、二人轉、小演唱等群眾文藝形式予以認真關注,至于寫出軍歌的詩人公木此期間的創(chuàng)作,《通史》更是進行了充分的評述?!爸袊诺湮膶W的深厚底蘊是公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和‘為政治服務’的文學觀念是公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思想源泉,而民歌小調和西方詩歌藝術,則是公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后天營養(yǎng)。”著作者如此概括大體得當,然而他們并未忽視公木詩歌的抒情性、優(yōu)雅敘事及諷刺意味,在《哈嘍,胡子》《鳥槍底故事》《忘掉它,這屈辱的形象》等作品的品評中,人們看到了一位立體多面、血肉豐滿的詩人公木。

四、東北區(qū)域文學的精神文化價值

經濟全球化,并不能泯滅各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樣化。在某種意義上,區(qū)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有力支撐。傅斯年1930年代寫《東北史綱》,就是為了批駁“日本及西洋人之圖籍中,稱東三省曰‘滿洲’”?!叭毡救私浴疂M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一種妄說鼓吹當世?!彼麌勒赋觯叭朔N的、歷史的、地理的,皆足說明東北在遠古即是中國之一體”,“東北之為中國,其意義正如日月經天者爾”。

東北的重要性,決定了東北文學的重要性,嚴家炎指出:“地域對文學的影響是一種綜合性影響,決不僅止于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更包括歷史形成的人文環(huán)境的種種因素,例如該地區(qū)特定的歷史沿革、民族關系、人口遷徙、教育狀況、風俗民情、語言鄉(xiāng)音等;而越到后來,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確切地說,地域對文學的影響,實際上通過區(qū)域文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而起作用。”(“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qū)域文化”叢書總序)本書曾談及一種“地域忽視”:“東北地區(qū)向來被認為是文化荒蕪之地,尤其進入近代,東北地區(qū)的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幾乎幾人提及,這是一種地域忽視,更是一種文化忽視?!边@種偏向確實存在——以中原文化為中心、主體,輕視偏遠區(qū)域;推崇文化的政治性、精英性、中心性,輕視文化的大眾性、通俗性、邊遠性。坦率地說,此傾向古已有之,于今尤烈。

其實,邊遠文學也是文學,區(qū)域文學也是文學。中外文學史反復證明,不少名家巨作,正是從邊遠區(qū)域進入中心,由通俗轉而化作高雅,從而成為經典。出現(xiàn)過“遼東三杰”“吉林三杰”的東北文學,誕生了蕭紅、蕭軍、“軍歌之父”公木的東北文學,周立波《暴風驟雨》、草明《原動力》在這里大放光彩的東北文學,孕育了“新中國電影搖籃”長影的東北文學,是東北人引為驕傲的文學,凸顯著一片北方文學高地的崛起。

《通史》以文學考察的方式強烈而深刻地傳達出東北人的生命血性、生存方式、民族人格、精神信仰,傳達出他們的藝術情懷、語言鄉(xiāng)音和自由夢想,豐富了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總體格局,其精神文化價值不可低估。

“云生滿谷,月照長空。潭澗注瀉,翠羽欲流?!菽久苫\其上,若云興霞蔚。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蹦铣妒勒f新語》所記東晉王獻之觀山間美景,恰如讀書探勝。筆者才疏學淺,偏居一隅,對東北文學一知半解,以上讀后心得,肯定不得要領,難入堂奧,有虧《通史》著作者盛意。相信有識讀者一定會在自己的閱讀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

2017年8月5日 于長春湖西路


  1. 馬清福:《遼河流域文藝源流》,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2. 程光煒:《文學史二十講》,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第38、19頁。
  3. 張軍:《現(xiàn)代中國文學整體化歷史編撰研究》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4. 伊娃·庫什納:《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43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