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盧梭(1712—1778),生于日內(nèi)瓦一個新教徒家庭,祖輩是法國人。在他出世后不幾天,母親便去世了,他隨做鐘表匠的父親生活,由姑母撫養(yǎng)長大。盧梭10歲時,其父因打傷一名貴族而被迫逃亡他鄉(xiāng)。16歲起,盧梭便離開了日內(nèi)瓦,漂泊在瑞士和法國各地,當過仆人、學徒、家庭教師。由于天資聰穎,特別是經(jīng)過長期勤奮的自學和個人奮斗,他獲得了廣博的知識,成了音樂教師,抄譜作曲,而且在這方面小有名氣,受到歡迎。1741年,盧梭來到巴黎,結(jié)識了啟蒙主義者、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孔狄亞克、達朗貝爾等人,為《百科全書》撰稿。1750年,他應征第戎學院的有獎?wù)魑亩鴮懙牡谝黄撐摹墩摽茖W與藝術(shù)》大獲成功,聲名鵲起。1755年,他又應征該學院的征文,發(fā)表了第二篇著名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在這篇論文里,他譴責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礎(chǔ)上的現(xiàn)代文明,論述了天賦人權(quán)和人類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歸自然”“回歸自然人”的口號,反映了小資產(chǎn)階級力圖摧毀封建專制制度和特權(quán)階層,確立小私有制的要求。1756年,他離開巴黎,在蒙莫朗西過著隱居生活。在此期間,他同狄德羅、伏爾泰、達朗貝爾等人因觀點分歧而失和。1762年,他出版了《社會契約論》,提出了由公民選舉領(lǐng)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綱領(lǐng),對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人的政治觀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由于觀點激烈,再加上為人孤高、蔑視權(quán)貴,盧梭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迫害,但這些并沒能使他忘了自己的初衷:“我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業(yè)。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蓖ㄟ^《懺悔錄》一書,盧梭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tài)度描寫自己,毫不隱諱自己最下流、最可恥的行為。
《懺悔錄》共十二章,分上下兩卷。前六章為上卷,后六章為下卷。上卷敘述盧梭自1712年出生至1742年到巴黎之前的生活。第一章寫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十六年的生活;第二章寫的是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九個月的情況;第三章寫的是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共一年半的生活;第四章寫的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十七個月的生活;第五章和第六章寫的是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兩章共包括十年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寫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寫他同百科全書派的關(guān)系、與他們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幾部重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其中,第七章寫的是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八年;第八章寫的是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六年半;第九章寫的是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一年半;第十章寫的是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共三年;第十一章寫的是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兩年半;第十二章寫的是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三年半。盧梭卒于1778年,最后的十三年沒有寫入《懺悔錄》,但他繼續(xù)寫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可以視作《懺悔錄》的續(xù)篇。
《懺悔錄》是盧梭在晚年寫成的,從1765年開始寫,中間斷斷續(xù)續(xù),一直寫到1770年11月方告完成。它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共五十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他歷數(shù)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quán)即公理”,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與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為“控訴”與“吶喊”,并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書中對后人留言,囑咐他們等到1800年之后再發(fā)表這一作品,因為到那時書中寫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1782年便出版,下卷于1789年也出版了。
由于盧梭兒時遭受到不幸,一種正義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這種正義感伴隨他整個一生,并且構(gòu)成了他信念的基礎(chǔ)。
盧梭出生時,正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老死之際。法蘭西在路易十四的統(tǒng)治之下,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18世紀初,早已失去進步作用的絕對王權(quán)制國家越來越明顯地表現(xiàn)出其背離民族利益的一面,暴露出它的反動寄生本質(zhì)。不僅僅是王室,包括貴族和教會這兩個最高階層,也完全依靠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過活。然而,法國國內(nèi)階級力量的對比已發(fā)生了變化。一批當時人們稱為“哲學家”的作家,開始進行反對封建殘余的斗爭,成了社會關(guān)注的中心。這些哲學家,就是在法國歷史上被稱為“啟蒙主義者”的那些人。所以說,18世紀的法國處于1789年資產(chǎn)階級革命之前的啟蒙運動時期。這場啟蒙運動是一場反對陳腐的封建思想的偉大思想運動。與英國那帶有較溫和的、有時甚至是保守的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不同,法國的啟蒙主義者是一批革命者,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這首先是因為法國啟蒙主義者是資產(chǎn)階級中最偉大的革命的宣告者。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205頁,人民出版社)中所說:
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fā)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quán)威,不管這種權(quán)威是什么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生存做辯護或者放棄存在
的權(quán)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啟蒙主義者從理性的立場出發(fā),對社會的不平與壓迫、對宗教的偏見與迷信給予猛烈抨擊。啟蒙主義者的活動,反映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衰敗和資本主義關(guān)系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個性意義的高度認識。他們維護個人的利益,主張個人應擺脫絕對君權(quán)國家和封建等級社會的壓迫。
啟蒙主義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日常生活中的人。在這一點上,盧梭的《懺悔錄》給我們提供了明證。由于盧梭出身貧寒,他周圍的人大多是一些男仆女傭、農(nóng)民、小店主、下層知識分子,以及他自己的平民家庭:鐘表匠、技師、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他揭示了這些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zhì)和性格特點,致力于發(fā)掘他們自然純樸的個性、道德情操、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與此同時,盧梭對他所見到的統(tǒng)治階級和上層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鄙夷不屑、大加鞭笞。這些人在他的筆下,幾乎通通成了偽善奸詐、厚顏無恥之徒,一個個道德淪喪、陰險毒辣,與高尚的平民階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盧梭正是這個平民階層的一員。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躋身上流社會時,卻始終不愿去過貴族們那種奢侈的生活,仍舊企盼能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一個退隱藏身之地,同他的妻子(或稱伴侶)泰蕾茲·勒瓦瑟爾過上一個寧靜的、不受紛擾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然而,身處一種新舊交替的時代,他的這種愿望總是難以實現(xiàn)。
《懺悔錄》上下兩卷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盧梭只局限于對兒時的種種回憶,對田園風光的描繪,對所目睹的各種人物特別是平民百姓的描寫。在下卷中,盧梭則把他與之交往、關(guān)系密切的人搬了出來。他一方面承認自己的過錯和不足,一方面也堅定不移地對他認為造成他種種不幸、種種磨難的那些人大加貶損,毫不留情地鞭笞。因此,上下兩卷的筆調(diào)迥然不同。盧梭在《懺悔錄》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面前,說出他的隱私,道出他的隱情,以至到了最后,他簡直被剝成了一個赤條條的人。所以,該書能成為一部傳世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
綜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盧梭的性格、志趣、愛好,正如他自己在該書幾近結(jié)尾處所說的:“我可以把我的一生交給他們?nèi)念^至尾地進行批判。我堅信……人們總歸會看到一個正直、善良、無怨無恨、與世無爭的人,一個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的人,一個在愛戀溫馨的激情之中尋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個凡事都實心實意到了不謹慎、到了難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p>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評價過《懺悔錄》。他說:“從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盧梭是一個一貧如洗、受人中傷、離鄉(xiāng)背井,但仍然憂情滿懷地思念故鄉(xiāng)的人,一個疑心重重、無比高傲且理應高傲的人,一個城府很深同時又什么也不會隱瞞的人,一個蔑視一切同時又需要一切的人,一個卷入許多不可饒恕的、危害別人又能保持靈魂純潔、無辜與天真無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以外,他還是一個對當代人而言神秘莫測、為后代人所極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個對人們充滿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
《懺悔錄》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愛讀的作品之一。他贊賞盧梭的誠摯與真實。他感到十分親切的是盧梭的坦率,是盧梭對社會不公平的憎恨和對人的熱愛。
盧梭為人類的思想寶庫做出了許多貢獻。他的思想和藝術(shù)原則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文學與社會思想中得到了持續(xù)的發(fā)展。他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對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被公認為這一文學流派的先驅(qū)。法國19世紀悲觀的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勃里昂就深受盧梭的影響,他的《墓中回憶錄》中就有著盧梭的影子。其他一些國家的作家,除托爾斯泰外,德國作家歌德、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英國女詩人兼小說家喬治·艾略特,以及法國20世紀初的意識流大師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可以說都深受盧梭的影響。
應該指出,盧梭在本書中所表達的思想,就是同當時封建思想體系相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是有著革命的意義的,但他在提倡個性自由時,顯然將它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充滿了濃厚的個人主義味道,這是我們在讀《懺悔錄》時必須注意的。
盧梭這個平民出身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受到了法國人民的尊崇和愛戴,被視為法國人民的驕傲,因此,他的遺骸后來被移葬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盧森堡公園對面的先賢祠中。
陳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