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辭

東西方交匯中的中日文學與思想:共同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專輯) 作者:陸建德,趙京華


致辭

陸建德

尊敬的太田校長,女士們,先生們:

今年6月初,大東文化大學代表團赴北京與我的同事們在文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社會科學論壇”,大家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其樂融融,一致感到收獲超過了預期。今天,文學研究所代表團來日本回訪,繼續(xù)我們的學術對話。我由衷希望這種卓有成效的交流能夠不斷進行下去。

來到東京,我不禁想起一位已經(jīng)逝世110周年的杰出人物——晚清著名學者、教育家吳汝綸(1840~1903)。這位桐城派的后期代表曾為《天演論》《原富》作序,可見他也熱心西學。1902年,吳汝綸被管學大臣張百熙薦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但是學校尚未從戰(zhàn)亂中恢復過來,他沒有赴任。也許,他對如何管理新式大學毫無成算。那年陰歷五月,吳汝綸來到日本考察教育,為期三個多月(這時二葉亭四迷正在中國訪問)。他在長崎、神戶、大阪、京都和東京等地走訪各類學校,廣結朋友,與他們手談、唱和。他在9月回國后,立即將部分日記、日本友人的書信和訪日期間的報刊報道、專論匯編成冊出版,書名《東游叢錄》。這是晚清新政初期一份非常有意義的歷史文件,其中很多內容還能啟發(fā)當今的讀者??上У氖菂侨昃]回國后不久病逝(1903年2月),他的教育思想無法付諸實踐。但是《東游叢錄》在晚清的教育改革過程中起到了作用,它對《癸卯學制》有所影響。

在這次學制考察過程中,吳汝綸希望全方位地了解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教育方面的經(jīng)驗與成就。他記載大、中小學和各種專門學校辦學的細節(jié),不憚其煩。這位學問家也是細致的實干家。對他而言,了解日本也意味著認識自我。

重讀《東游叢錄》(以及《吳汝綸全集》中的日記卷),經(jīng)常會感到,通過異國人士的眼光來認識自己,原來如此必要。清末民初的中國知識分子,習慣于中西二元的比較,往往不得要領。現(xiàn)在這一傾向可能依然存在。世界是多元豐富的,所謂的中西兩極是過于簡單化的想象。取亞洲周邊國家的角度看中國,也會有不期而至的收獲。

日本對吳汝綸的訪問十分重視,一些報刊也報道了他此行目的。東京一家報紙懇切希望他多多關注學制背后的“無形人心”。也就是說,制度要行之有效,離不開文化和風俗習慣的支撐。文章作者表示,中國必須先鞏固中央主權,才能真正取得學術進步。國家威權不立,“國民統(tǒng)一之思想”缺失,個人的知識并不能使國家富強?!耙赓F邦雖守堯舜孔孟之道義,國家之觀念,殆若甚??;貴邦之人民雖智巧,皆出于個人之為,而以國家為務之智識,則若甚少者,此貴邦之所最短也?!边@是非常敏銳而又充滿善意的批評,同時也凸顯了一盤散沙的晚清中國人的盲點。當時的清廷中央萎弱,權力非常分散,留日學生省界意識濃重,出版刊物喜歡以省份命名。激進派只想著民族觀念指導下的改朝換代,國家整體觀念淡薄。辛亥革命后新學依然支離破碎,究其原因,乃“以國家為務之智識”未能普及。幸運的是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到國運飄搖的30年代,國家觀念終于開始在中國人心中確立。

尤其可貴的是貴族院議員伊澤修二與吳汝綸談及愛國心如何培養(yǎng)的問題。他建議,國民要有愛國心,首先必須統(tǒng)一語言。語言不統(tǒng)一,交流不便,團體難以結成:“察貴國今日之時勢,統(tǒng)一語言,尤其亟亟者?!眳侨昃]擔心學堂科目已多,增加一門,時間太緊。想不到伊澤修二說:“寧棄他科而增國語。前世紀之人猶不知國語之重要,知其為重者,猶今世紀之新發(fā)明,為其足以助團體之凝結,增長愛國心也?!睈蹏氖加谡Z言和發(fā)音統(tǒng)一,這也是習慣于各省方言壁壘的晚清知識分子未曾想到的。至于吳汝綸自己,他立即開始借助日本經(jīng)驗設計漢語注音體系。

東京大學教授高橋作衛(wèi)在給吳汝綸的長信上提出的一系列具體建議也讓我感佩。他甚至認為,最好禁止學生閱讀豪俠小說。教育的目的不在培養(yǎng)豪杰,而在培養(yǎng)常識之士;豪杰任俠之談,破壞世道人心,受其毒害者“好為異行,疏豪自喜,甚至抗上以為剛,蔑長以為強,眼無官憲,反理庇惡”。當代的中國教育工作者可能沒有意識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所表達的人生態(tài)度也會變成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障礙。

與此相關聯(lián)的是吳汝綸辛丑年(1901)日記里一則有趣的記載。中國留日學生喜歡讀政治法律,一位在北京的日本將領笑著說:“貴國人喜學宰相之學,滿國皆李傅相也?!眳侨昃]記道:“其言切多諷,記以示兒。”蔡元培先生在1916年年底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時候,該校最受歡迎的學科還是政法。

一個多世紀以來,日本和中國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完全不同于以往,但是吳汝綸那種謙遜好學、熱心交流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不忘歷史,取日本的視角看中國,取中國的視角看日本,善于換位思維,總是會促使雙方反思自我,多一分自知之明。

最后,請允許我代表文學所同人衷心感謝大東文化大學為這次會議所做的周到細致的準備。預祝會議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13年11月6日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