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安文學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
1 杰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官至漢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的出身撲朔迷離,陳壽《三國志》稱其是漢相國曹參之后。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這本是一段極為清晰的敘述,然陳壽卻緊接著寫了一句“莫能審其本末”的話,遂起后人疑竇。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了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稱曹嵩本姓夏侯。2013年11月,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lián)合課題組宣布,已經(jīng)完全確定了曹操家族的DNA,認定曹操并非《三國志》中記載的漢初丞相曹參之后,也排除了從夏侯氏抱養(yǎng)的民間傳說。這一從1000余份后人血液樣本及曹鼎墓中兩顆牙齒研究推理出來的結(jié)果表明,曹操其實是他的叔祖父——河間相曹鼎的后裔。也就是說,曹操的父親來自家族內(nèi)部過繼。此論一出,輿論嘩然。因此,曹操的出身問題,恐怕還需后代學者不懈努力去探討。
曹操小時候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好讀書,20歲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從此踏上仕途,先后擔任過頓丘令、議郎等職位。中平元年(184),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與皇甫嵩等人一起進攻潁川的黃巾軍,因功封濟南相。中平五年(188),漢靈帝組建西園新軍,曹操被任命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董卓在洛陽倒行逆施,激起民憤,曹操遂隱姓埋名逃出京師洛陽,到陳留散家財組織義軍討伐董卓,后被關(guān)東聯(lián)軍首領袁紹任命為代理奮武將軍。初平三年(192),曹操領兗州牧,用武力鎮(zhèn)壓了青州的黃巾軍,獲降卒30余萬,擇其精銳改建為青州軍,并以兗州為根據(jù),開始奪取中原。建安元年(196),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討,先后消滅了張繡、袁術(shù)、袁紹、劉表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敗赤壁,是其軍事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挫折。但曹操并不氣餒,不斷銳意進取。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率軍破馬超、韓遂,平定涼州;建安十八年(213),在濡須口(今安徽省巢縣東南)挫敗孫權(quán)。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獻帝還準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215~219),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先勝后敗,遂放棄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曹操聯(lián)合孫權(quán)發(fā)動了對劉備的襄樊戰(zhàn)役,擒殺關(guān)羽,劉備大敗而還。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于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死后,遵照其遺囑,被安葬在鄴城西郊的高陵。隨著時間的流逝,曹操墓究竟在何處就成為一個謎。至少在宋代,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已有七十二疑冢的說法。范成大還專門寫了一首《七十二?!返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元明清三代不少學者都致力于此,試圖弄清楚“七十二?!敝?,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們的探討,使曹操墓蒙上了新的面紗。近年來河南安陽市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曹操墓爭議頗大,討論激烈,難辨真假。曹操墓到底在何處?恐怕是一個歷史難解之謎。
曹操的妻子(皇后、夫人、昭儀、姬等)可考的有16人,她們?yōu)椴懿偕?5個兒子和7個女兒。兒子中較有名的是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鄧哀王曹沖;女兒中尊貴的是曹憲(漢獻帝貴人)、曹節(jié)(漢獻帝皇后)、曹華(漢獻帝貴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度關(guān)山》和《對酒》兩首詩中勾勒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太平時吏不呼門,咸禮讓民無所爭訟,經(jīng)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倉谷滿盈,百姓富庶。為了建立起這樣的國家,曹操以軍謀政,建立起軍政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有利于其政治霸業(yè)的實現(xiàn);實施以禮教民,推行嚴刑峻法,嚴明法度;完善屯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確保戰(zhàn)爭給養(yǎng)供應;唯才是舉,選賢授能,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提倡儉樸,反對奢侈浪費。這些政治措施的實行,有力地推動了曹魏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曹操在漢末群雄中迅速崛起,并建立霸業(yè)。
曹操也是東漢末期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參加過50多場戰(zhàn)役,時人有“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王沈《魏書》)的高度評價。其軍事理論著作有《魏武帝太公陰謀解》、《魏武帝司馬法注》、《魏武帝兵書接要》、《魏武帝兵法》、《魏武帝兵書》、《曹公新書》、《魏武帝孫子略解》、《魏武王凌集解孫子兵法》和《魏武帝續(xù)孫子兵法》九種,具有很高的軍事理論素養(yǎng)。在作戰(zhàn)中,曹操能夠根據(jù)將領特點,用其所長,治軍嚴整,法令嚴明,“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jié)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故能取得一次次軍事戰(zhàn)爭的勝利。
2 氣韻沉雄的幽燕老將
曹操詩今存二十余首,全部是樂府詩。數(shù)量雖不多,卻多名篇佳作。作為一名政治家兼詩人,曹操的詩歌獨具特色,宋人敖陶孫評其詩云“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臞翁詩評》)。氣韻沉雄則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位幽燕老將的詩歌特點。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是在軍旅生涯中度過的?!拔奈洳⑹娙嗄?,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jīng)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保ㄍ跎颉段簳罚┰诰o張的軍旅生活之暇,他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賦成詩篇,遂成杰作。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遷都長安,時為典軍校尉的曹操滿含悲憤地寫下了《薤露行》:
惟漢二十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zhí)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恰為二十二世。統(tǒng)觀漢代,先是外戚擅權(quán),后是宦官專政,詩人以“所任誠不良”概括了如此復雜多變的漢代政治,同時又暗指新貴何進。何進是屠戶之子,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因同父異母的妹妹被漢靈帝立為皇后而官拜侍中,封慎侯。中平六年(189),漢靈帝駕崩,其母何太后臨朝稱制,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大將軍何進掌握西園新軍的領導權(quán)。何進本沒有什么謀略,卻要像獼猴洗澡后戴人帽、穿人衣一樣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他聽信袁紹之言,引董卓進京謀誅宦官。何太后本受宦官之恩貴為皇后,故反對何進之謀。何進在猶豫不決之際為宦官所殺,董卓趁機入京把持朝政。初平元年(190),董卓殺死少帝劉辯和何太后,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yè)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毀。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凄慘景象。望著洛陽城內(nèi)的慘狀,詩人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一樣悲傷不已。這首詩以簡練的筆墨為我們描述了自中平六年(189)至初平元年(190)東漢的朝政大事及重大變故,語言樸素率真,情感深厚真摯,情調(diào)跌宕悲愴,誠如陳祚明所評“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采菽堂古詩選》)。
初平元年(190),袁術(shù)、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時為代理奮武將軍的曹操,有感于討袁義軍的行徑,奮筆疾書,寫成《蒿里行》:
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董卓逼宮殺帝,荒淫無恥,禍國殃民,倒行逆施,激起眾人不滿。各地勢力推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然而這支聯(lián)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都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董卓領兵留守洛陽以拒關(guān)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唯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當時無人敢于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lián)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于是獨自引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zhàn)了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zhàn)事失利,但體現(xiàn)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歷史動蕩中的正義立場。不久,討伐董卓的聯(lián)軍由于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zhàn)。此詩的前十句就為我們勾勒出了這樣的歷史畫卷。自“鎧甲生蟣虱”以下,詩人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zhuǎn)向描寫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連年的征戰(zhàn),使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虱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里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一片滿目瘡痍、荒涼凄慘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詩篇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guān)注和擔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明快有力的語言、沉郁悲愴的感情,真實地描繪出群雄討袁的實況,以及兵連禍結(jié)、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漢末社會現(xiàn)實。鐘嶸曾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陳祚明亦云:“孟德所傳諸篇,雖并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亹亹之詞,數(shù)者而已。”(《采菽堂古詩選》)鐘、陳之評,道出了本詩所表達情感的實質(zhì)。《蒿里行》與《薤露行》被明人鐘惺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古詩歸》)。
此外,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曹操從鄴城出發(fā),西征據(jù)守壺關(guān)(在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的高干,寫下了著名的《苦寒行》。詩歌描繪了委曲如腸的坂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以及艱難的軍旅生活所引起的厭倦與思鄉(xiāng)情緒,“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詩篇感情真摯,直抒胸臆,風格古直悲涼,回蕩著一股沉郁之氣。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的途中寫下了《步出夏門行·土不同》。河朔隆冬之時,冰塊漂浮,舟船難以行進,土地被凍得用錐子都扎不進去,田地荒蕪,滿是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有識之士窮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卻隨意犯法。詩人內(nèi)心充滿了悲傷,“心常嘆怨,戚戚多悲”。全詩描寫了河北由于袁紹的統(tǒng)治而導致的民生凋敝、社會秩序不安定的現(xiàn)狀。
滿目瘡痍、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觸動著偉大的政治家曹操,他決心統(tǒng)一天下,救民于水火,還民一個太平的天下。于是曹操的詩歌中,就出現(xiàn)了許多描寫其雄心壯志的詩篇。如《度關(guān)山》,詩人從“立君牧民,為之軌則”入手,認為罷黜小人、任用德才兼?zhèn)涞馁t能之士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zhí)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在《對酒》中,曹操對他的理想國度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班白不負載。雨澤如此,百谷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yǎng)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jié)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本コ假t,訟獄不興,五谷豐登,國富民足,路不拾遺,人人皆得壽終,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需要什么樣的國君?曹操在《善哉行》中給予回答:“古公亶甫,積德垂仁……太伯仲雍,王德之仁……智哉山甫,相彼宣王……齊桓之霸,賴得仲父。”詩歌肯定了古公亶甫(父)、太伯仲雍、齊桓小白等賢君的歷史功勛,贊美了仲山甫、管仲輔佐圣君之勛,同時一再地吟詠“積德垂仁”“王德之仁”“積德兼仁”,體現(xiàn)出詩人對國君德行修養(yǎng)的看重。這樣的賢君哪里尋?曹操用詩歌形象地告訴我們,他就是那樣的賢君。
在《短歌行》(其一)中,曹操表露了自己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比松帽仍绯康穆端钥v即逝。要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沒有人才不行。因此,曹操念念不忘的是那些賢才。若有賢人歸來,曹操必將以盛大的宴會歡迎他?!吧讲粎捀撸粎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盡歸于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yè),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宏圖大愿。在《短歌行》(其二)中,曹操贊美了西伯姬昌“三分天下,而有其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威服諸侯,師之者尊”的功勛,其意在于自己要效法他們,建立霸業(yè)。在《步出夏門行·觀滄?!分?,曹操借大海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特征再次申述其理想與抱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歌通過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
在群雄割據(jù)的東漢末年,要統(tǒng)一天下,談何容易。曹操雖殫精竭慮,然距天下一統(tǒng)似乎還很遙遠,這不免令其產(chǎn)生悲傷憂慮之情。這種情緒,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游仙詩中。鐘嶸評價郭璞游仙詩時曾云:“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也”(《詩品》),曹操的游仙詩亦當如是觀。盡管充斥詩歌的是仙人、玉女、六龍、白鹿、神藥、玉堂、芝草、玉漿、螭龍、昆侖、蓬萊、西王母、王喬等,但這些仙話意象難以掩飾詩人內(nèi)心的悲傷之情,如“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精列》)、“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秋胡行》)等詩很好地反映了曹操內(nèi)心的憂傷之情。
然曹操畢竟是大英雄,非凡夫俗子可比,這種傷悲雖是其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體現(xiàn),但只是短暫的,代之而起的則是發(fā)奮圖強,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寫于曹操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南下征討荊、吳之時。當時,曹操已54歲高齡,半生戎馬,統(tǒng)一大業(yè)遙遙無期,然其并不消極。詩歌開篇即以“神龜”“騰蛇”為喻,否定了服食求仙而長生不老的虛妄。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diào),慷慨地唱出了人生最強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其意在說明,有志于干一番事業(yè)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斗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壯志豪情。
曹操的詩歌就是這樣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毫不保留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直書無隱。然詩歌是對生活藝術(shù)化的再現(xiàn),絕不等同于流水賬,其藝術(shù)淵源在于曹操繼承了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精神,并又有新的突破。這種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詩歌內(nèi)容上借舊題寫時事。曹操的詩歌題目依然是樂府古題,而其內(nèi)容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短歌行》本“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崔豹《古今注》),“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曹操的《短歌行》除具有樂府古題這些音樂的特點外,內(nèi)容上卻用來抒寫求賢若渴的主題。又如《薤露行》《蒿里行》,清人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說:“此用樂府題,敘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哀歌也?!掇丁钒Ь?,《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崔豹在《古今注》也說過:“《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這兩首詩為挽歌,曹操用它們來寫漢末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賦予古題新的內(nèi)容。曹操用此古調(diào)來寫時事,開創(chuàng)了以古樂府寫新內(nèi)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
第二,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多用比興的手法。漢樂府詩歌以語言質(zhì)樸、貼近生活、明白如話而著稱,曹操繼承了這種藝術(shù)特色,“漢人樂府本色尚存”(胡應麟《詩藪》),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詩經(jīng)》《楚辭》以來的比興手法,賦予詩歌含蓄雋永的意味。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以露水形象地表現(xiàn)人生的短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老馬比喻自己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罚?,以吐日吞月的大海來比喻自己寬闊的胸襟;“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冬節(jié)食南稻,春日復北翔。田中有轉(zhuǎn)蓬,隨風遠飄揚”(《卻東西門行》),以大雁在冬、春季節(jié)的遷徙比喻征夫游子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等。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意境空靈,意味深長。
第三,詩體革新,賦予四言詩獨特魅力。漢樂府在體式上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曹操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根據(jù)其內(nèi)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如《善哉行》古辭為四言,曹操的《善哉行》共三首,第一首為四言,第二、三首為五言;《步出夏門行》古辭為五言,曹操改為四言;《蒿里行》《薤露行》古辭為雜言,曹操改為五言。曹操的詩歌四言、五言、雜言均有,各占1/3,相比之下,四言詩更具魅力。四言詩自《詩經(jīng)》之后鮮有佳作,這種僵化的藝術(shù)形式在曹操之手煥發(fā)出新的藝術(shù)生命。曹操用它寫景,如“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步出夏門行·冬十月》);用它抒情,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短歌行》);用它頌賢,如“伯夷叔齊,古之遺賢。讓國不用,餓殂首山”(《善哉行》其一);等等。曹操的四言詩無所不用,超越兩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第四,樂府詩以敘事為主變?yōu)橐允闱闉橹?,并以悲傷為基調(diào)。漢樂府刻畫人物細致,個性鮮明,故事情節(jié)較為完整,故敘事性成為其最大特色。曹操的樂府詩也有敘事,但重在抒情,特別是悲傷之情。鐘嶸評曹操詩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陳祚明評其詩“跌宕悲涼,獨致超絕”(《采菽堂古詩選》);馮班評其為“慷慨悲涼”(《鈍吟雜錄》)。曹操的樂府詩的確如此,如“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薤露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短歌行》)、“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苦寒行》)、“經(jīng)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步出夏門行·艷》)、“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塘上行》)、“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善哉行》)、“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精列》)等,無不彌漫著慷慨悲涼之氣。正如敖陶孫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臞翁詩評》)。
3 改造文章的祖師
曹操的文章數(shù)量亦相當可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曹操現(xiàn)存各類文章150余篇,其寫作時間基本上集中在建安元年至二十五年(196~220),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政策,乃至人際關(guān)系等。曹操的文章依其文體,大致可分為表、書和教(令)三部分。
“表”是中國古代社會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漢代分為章、奏、表、議四個小類。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痹趦?nèi)容上,它們各有分工,但基本上均以抒情為主。同時,這類文體是寫給帝王的,文字上極為典雅。曹操的“表”主要是“表”、“奏”和“(上)書”三種形式,若就其內(nèi)容,可以分為己謝恩和舉薦他人兩類,無論哪一類都具有傳統(tǒng)“表”的特點。為己謝恩者如《讓還司空印綬表》:“臣文非師尹之佐,武非折沖之任,遭天之幸,干竊重授。內(nèi)踵伯禽司空之職,外承呂尚鷹揚之事,斗筲處之,民其瞻觀。水土不平,奸宄未靜,臣常愧辱,憂為國累。臣無智勇,以助萬一,夙夜慚懼,若集水火,未知何地,可以隕越?!苯ò苍辏?96)十月曹操升任司空,《讓還司空印綬表》是他向漢獻帝的謝表。全文基本以四言駢體為主,文辭典雅華麗,內(nèi)容單一,反復陳述其感激涕零之意。舉薦他人者如《表稱樂進于禁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各宜顯寵?!苯ò彩荒辏?06),曹操上表漢獻帝,請封樂進為虎威將軍、于禁為折沖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文章純粹是為三將軍表功,全用四言駢體,文辭典雅,一再陳述三人之功勛,沒有過多的文辭技巧。曹操的“表”是程式化文體,多用駢文,以抒情為主,反復陳說,內(nèi)容單一。
“書”指書信,這與“表”這種文體中的“(上)書”有所不同,專指個人之間的書信往來。曹操的書信較多,內(nèi)容多與政治有關(guān),絕少個人之間純粹的私人之情。如《與孫權(quán)書》是赤壁之戰(zhàn)前寫給孫權(quán)的書信:“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遍_篇四句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寫得莊重嚴肅,末一句以曲筆用“會獵”一詞,將伏尸萬里、血流浮槽的戰(zhàn)爭場面比喻為私人間輕松的打獵,既出于禮貌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又向?qū)Ψ绞┘恿藟毫?,體現(xiàn)出一種舉重若輕的政治家風范,包含了威逼、幽默、超脫、輕松等多種滋味。而《手書與閻行》則是赤裸裸的威逼利誘:“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吾前后與之書,無所不說,如此何可復忍!卿父諫議,自平安也。雖然,牢獄之中,非養(yǎng)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yǎng)老也?!遍愋惺琼n遂的部將,隨韓遂叛曹,曹操殺其子,囚其父,并寫此信勸降,以人倫父子之情打動對方,口氣強硬,勸其早降。曹操的書信體文,多如此類,為其政治服務,符合其政治家的身份。
教(令)是曹操公文的主體,數(shù)量之多,藝術(shù)之精,多受后人贊譽。魯迅先生在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一文中,用“清峻”和“通脫”來概括曹操文章的特點。所謂“清峻”,是指文章簡約嚴明,言簡意賅;“通脫”,是指擺脫陳規(guī)的限制,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革新精神。曹操的教(令)文今存80余篇,無不具有“清峻”與“通脫”的特點。
在曹操令文中,字數(shù)在一二十字或三四十字的,比比皆是,也有些兩三百字的,個別篇幅最長的也不過千字左右。其簡約嚴明的特點十分顯著。難能可貴的是曹操行文雖短,卻能寫出自己的感情。如《在陽平將還師令》:“雞肋。”全文僅僅二字,是曹操最短的文章。雞肋就是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正如楊修所解釋的“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九州春秋》)。這兩個字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陽平關(guān)(今陜西省勉縣西南)對劉備的戰(zhàn)爭中久攻不下、棄之不忍的心態(tài)。又如《辟蔣濟為承相主薄西曹屬令》說:“舜舉皋陶,不仁者遠,臧否得中,望于賢屬矣?!备尢?,傳說中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虞書》)曹操將蔣濟比作皋陶,“望于賢屬矣”表達了曹操對蔣濟的期許,期望他能比皋陶更加公正無私。曹操的這些文章,充分體現(xiàn)了“清峻”,即簡約嚴明的特點。
曹操的部分文章,善于用簡約嚴明的文筆,把自己要說的話隨意地寫出來,形成“通脫”的特點。在朝野攻擊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的政治形勢下,曹操作于建安十五年(210)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并不掩飾自己功高蓋世,“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談到自己不愿意放棄兵權(quán)退隱的原因,即“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文章中不但不反擊別人謗議,反而將自己絕不會放棄權(quán)力之意明白地告知天下。歷史上數(shù)不盡的名將重臣死于功高震主。翻開史書,隨處可見“屠三族”“屠六族”,失去權(quán)力往往意味著個人的死亡、家族的覆滅。曹操并不掩飾自己,也不唱高調(diào),因為直白而更加真實。又如作于建安二十五年(220)的《遺令》本是曹操去世前對自己后事的安排,然插入一段這樣的文字:“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施帳,朝脯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完全打破了遺令文體莊重嚴肅的寫作規(guī)范,他竟然去安排妻妾住房、如何就業(yè),交代遺物分割方法等。曹操的這些文章,正充分體現(xiàn)了“通脫”,即擺脫舊有文體限制,隨意抒寫的特點。
曹操的文章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均為應用性的公文。然他能打破常規(guī),自由抒寫,言簡意賅,字里行間流動著一股率真之氣,引導應用文向切近作者生活和真情實感方面發(fā)展,故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4 建安文士的幕主
曹操從建安元年(196)奉迎漢獻帝至許都后確立霸府統(tǒng)治,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去世,霸府統(tǒng)治長達24年之久。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曹操霸府非常重視人才。他曾多次下令選拔人才,“勿拘品行”“唯才是舉”,只要是賢能之士就沒有任何限制。許多賢才都被選拔到霸府之中,這其中也不乏文人雅士。
建安九年(204)八月,曹操攻占鄴城,并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居于此,不少文人紛紛投奔曹操,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文學集團——鄴下文人集團。關(guān)于此時之情形,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璉發(fā)跡于大魏,足下高視于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于是設天網(wǎng)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曹植的話絲毫不夸張,曹操設“天網(wǎng)”,將天下的文士幾乎全部網(wǎng)羅到其霸府之中。除曹植《與楊德祖書》中提到的王粲、陳琳、徐幹、劉楨、應玚和楊修外,還有蔡琰、梁鵠、杜夔、李堅、邯鄲淳、仲長統(tǒng)、繁欽、孔融、阮瑀等人。鐘嶸稱當時的文人“蓋將百計”(《詩品序》),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文學集團,他們都是曹操霸府中的人才,曹操成為名副其實的幕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是建安文學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建安文學“彬彬之盛,大備于時”(鐘嶸《詩品序》),曹操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