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賣炭翁

中華傳家讀本:經典詩詞解讀 作者:劉明華 著


賣炭翁

入選語文教材

位列第10

(唐)白居易

推薦理由

家喻戶曉的批判現實的新樂府。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題旨

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此詩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扣人心弦而令人憤怒。全詩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有敘述,有描寫,有對比,筆法簡潔,語言簡練。詩人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獨具匠心,將賣炭翁這受掠奪的典型形象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

文化解讀

宮市

安史之亂之后,中唐弊政之一即是宮市,盛行于唐德宗貞元年間。宮中派數百人到市集,觀望交易商品,稱為“白望”?!鞍淄笨瓷县浧?,即口稱“宮市”,付給很少的價錢,將貨物強行買走。甚至還要求貨主將貨物送至宮門并索取進奉門戶錢和腳價錢,致使不少人血本無歸。宮市明為購買,實為掠奪。白居易《賣炭翁》即是諷刺“宮市”弊政。此外,中唐類似的弊政還有進奉,即是地方官把額外榨取的財物美其名曰“羨余”,拿去討好皇帝,謀求高官。白居易對此也有批判,他指出地方官“每假進奉,廣有誅求”,所以寫下了《紅線毯》。

  1.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新樂府運動主要倡導人,對后世頗有影響。有《白氏長慶集》。
  2. 營:經營,謀求。
  3. 黃衣使者白衫兒:唐宋時的宦官著黃衣,故詩中稱“黃衣使者”。白衫兒,指的是官府給役小吏。
  4.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5. 紅綃、綾:都是絲織品,唐代規(guī)定,絲織品可以當貨幣使用,但是價格低廉,半匹紅綃一丈綾,并不值多少錢。直:通“值”,價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