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 20世紀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五大范式

陽明學·魚梁講會(創(chuàng)刊號) 作者:陸永勝,趙平略 編


第三講 20世紀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五大范式

李承貴

各位好!很高興有機會來到這里跟大家交流,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guān)于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者如何認知、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話題。

哲學史、思想史、儒學史都是有傳承的,換句話說,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史的延伸,是整個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新階段。而且,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儒學史與先秦儒學、宋明儒學有非常大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即西方哲學的進入。在長期的思考中,頭腦中便冒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西方哲學進入中國之后,究竟產(chǎn)生了什么樣重要的影響?作為從事中國哲學思考的研究者,應該怎樣看待這些影響?概而言之,談四個問題:第一,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第二,所謂的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范式,其含義是什么?第三,什么是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五大范式?第四,西方哲學進入中國思想界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影響和啟示。后兩個問題是比較重要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思想紛至沓來,先后進入中國哲學思想界,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哲學因為西方哲學的進入,走向了現(xiàn)代化的進程。我所介紹的“認知范式”問題正是在這一基礎(chǔ)上形成。

“認知”與“范式”是比較學術(shù)的概念,這兩個概念都是來自西方。中國現(xiàn)代學者,比如張春興、魏屹東等,他們所使用的“認知”概念,也同樣是來自西方。概括起來,“認知”是指包括形成概念、比較分析、邏輯推理、綜合判斷、價值評估等對認知對象的理解、領(lǐng)悟、判斷和評價,這就是我所講的“認知”?!胺妒健币灿衅鋵W術(shù)依據(jù),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guī)於魈岢龅母拍?。所謂“范式”,有幾個特點,即:1.公認的模型或模式;2.常規(guī)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chǔ)和實踐規(guī)范;3.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4.一個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在某段時間內(nèi)所認可的研究方法、問題領(lǐng)域和解決標準的源頭活水。我們可以根據(jù)庫恩的范式理論,對后面要談到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認知范式問題進行檢討。那么我這里講的“認知范式”指:以某種說法和思想體系為坐標,主體通過形成概念、比較分析、邏輯推理、綜合判斷等形式對某個文本進行認知、解釋和評價的實踐,我們要強調(diào)這種實踐是現(xiàn)實的、可效仿的。在20世紀的中國哲學史上,我們在閱讀馮友蘭、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張岱年等這些哲學家的哲學著作(文本)時,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們理解儒家、佛家、老莊的學說等,基本上都是要建立在西方哲學某個學說、概念、命題的基礎(chǔ)上,也就是說,他們在認知、理解和評價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時候,形成了一種我們所說的“范式”的東西。這種現(xiàn)象并非只在某個人身上發(fā)生,而是整個群體,有主體;同時,橫貫整個20世紀,有時間;以西方哲學為參照,即有坐標。所以我們認為20世紀的中國哲學家們從嚴復、王國維開始,直到張岱年,都各自形成了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模式,那么,“認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范式”作為一個問題,也就可以被提出來。

何謂“五大認知范式”?中國哲學家們都是用西方哲學概念來認知、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但在仔細深入考察20世紀中國哲學史的這一認知過程時,卻發(fā)現(xiàn),因為坐標不同、學術(shù)內(nèi)容不同、主體的學術(shù)興趣愛好不同,雖然都是用西方哲學學說來理解中國哲學,但所用的哲學理論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形成了五大認知范式。所謂五大認知范式包括:唯物主義認知范式,也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文主義認知范式;科學主義認知范式;邏輯主義認知范式;自我認知范式。需要注意的是,前面四大認知范式都屬西方哲學身份,最后一種“自我認知范式”則是被前四種認知范式用于認知、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實踐與結(jié)果“逼”出來的,并非來自西方哲學,而表現(xiàn)出中國哲學的立場。下面我們依次介紹。

首先是唯物主義認知范式,也即一般觀念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這四大塊是中國學者用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坐標。唯物認知范式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呈現(xiàn)出一種教科書的模式。過去的哲學教科書,比如講老子的“道”,討論有沒有辯證法的思想、有沒有唯物史觀、有沒有認識論。一般來說,過去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的教科書都基本是這樣。另外,也表現(xiàn)為“中庸調(diào)和論”“最后唯心論”“直線上升論”等。唯物主義認知范式的確成為中國學者認知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范式,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教條化解釋對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造成了一些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里講的只是消極的方面,并非說這種認知范式?jīng)]有積極的方面,我們這里只是強調(diào)它的運用所造成的問題。

其次是科學主義認知范式。指主體把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成果及方法作為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根據(jù)和工具,形成概念、推理、評判??茖W認知范式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解與實踐中有哪些表現(xiàn)?比如,《中國科學思想史》完完全全按照西方自然科學原理來寫,形成科學理論范式,基本要依靠西方科學原理。儒家思想史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良知”,孫中山曾用近代科學原理來理解“良知”的概念,他說“孟子所謂良知良能者非他,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這樣的理解在今天看來是不合適的,因為“良知良能”是人文范疇,它的建構(gòu),是要引導、提升人們的生活,這是它的功用。孟子講“路途之人皆可以為堯舜”,王陽明講“滿街都是圣人”,有其人文的意義。胡適先生大名鼎鼎,把“實用主義”引入中國,提出“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看法基本都是科學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眼光。這里可以舉“格物致知”為例子,在中國哲學體系里,這是道德倫理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學的概念??墒呛m先生把它解釋為自然科學的命題與概念。按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身來說,這樣的解釋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格物致知談的是做人的問題,不是自然科學、自然世界的問題。但也要注意,如從詮釋學的角度講,胡適先生的解釋是有合理性的。因為我們不能說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的哲學家對在他之前的哲學文本的解釋都是完全符合原意的,在特定的歷史學術(shù)環(huán)境下,胡適先生的解釋表達的是一種心愿,他希望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能夠內(nèi)含對科學的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有解釋學的道理的。其他類似的例子也很多。這里推薦大家看《當代新道家》,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認知范式也并非沒有合理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