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意的缺席

思想鈍刀 作者:莫幼群 著,趙焰 編


敬意的缺席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對于生在你們之前的大師,你們要愛他們!”

法國人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當年浪漫主義巨匠德拉克洛瓦去世,以印象派畫家為主的法國藝術(shù)家聚集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一幅題為《向德拉克洛瓦致敬》的大畫;后來他們中的“大哥”馬奈去世,藝術(shù)家們再度聚集在一起,又創(chuàng)作出一幅題為《向馬奈致敬》的大畫……這是讓我特別感動的兩幅畫,因為我從中讀出了“敬意”,讀出了“愛”,更理解了“薪盡火傳”這四個字的真義。

后來看美國影片《美麗心靈》,這是一部反映數(shù)學(xué)天才納什的電影:納什20多歲就成為聞名世界的學(xué)者,正當他的事業(yè)如日中天之際,卻得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癥。在瘋了很久之后,納什重新出現(xiàn)在普林斯頓大學(xué)校園的咖啡廳里,這時教授們紛紛圍攏上來,掏出各自的鋼筆,帶著虔誠的表情,敬獻在納什的桌上。獻鋼筆,是他們表示最高敬意的一種方式。

而我們這兒,“敬意”似乎在一些場合、一些人身上缺席了。首先,在現(xiàn)今的文化體制和文化背景下,似乎并不鼓勵對某一文化名人采取如此隆重、如此張揚個性的致敬方式。其次,我們的文化人自身也存在毛病,有的患上了“敬意缺乏癥”。

當代人之間如此,倒也罷了。糟糕的是,當面對先賢和前輩時,我們的“敬意”同樣出現(xiàn)流失。以魯迅為例: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人出來,對魯迅進行一番攻擊,這已經(jīng)成為周期性的時髦現(xiàn)象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敗家子”行為,我們本來寶貝就少得可憐,好不容易得著一件,還要想方設(shè)法地“敗掉”,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關(guān)乎魯迅的現(xiàn)象頗值得注意。一是中小學(xué)課本中的“圍剿”。課本年年都在變,好像魯迅的文章是一年比一年少了,金庸小說已經(jīng)取代了《阿Q正傳》。如此一來,勢必給中小學(xué)生造成一種魯迅是灰溜溜退出課本的“潰敗者”的印象,這對原本就缺乏人文鑒別力和文學(xué)鑒賞力的青少年來說,其影響無疑是極其負面的。

二是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巨人群中的“拉平”。近些年來,一些學(xué)者采用抬高其他文化名人的做法,來達到使魯迅無法突出的效果,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矮化。比如胡適、蔡元培、梁漱溟、陳寅恪、丁文江諸公,我承認,他們都很有學(xué)問,很有情操,有的還堪稱“德藝雙馨”,他們的思想也確實很深邃,甚至更為系統(tǒng)、更為全面、更為公允,但我想問一句:他們的文章你現(xiàn)在還讀嗎?他們的文章你還讀得進去嗎?如果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的文字已經(jīng)失去了當時的爆破力和感召力,他們的思想和學(xué)問又附麗在何處呢?難道會出現(xiàn)“他的思想還活著,但文字已經(jīng)死了”的怪現(xiàn)狀?至少是會大打折扣吧。僅就我而言,以上諸公的文章現(xiàn)在就不怎么看得進去,因為其中缺乏神采,缺乏汁液,缺乏意象,而這恰恰是魯迅作品“富余”的地方。在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大家中,文字仍然能夠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和持久的美感,魯迅即便不是碩果僅存的,也是首屈一指的。正如葉公超所言,讀魯迅的雜感,“我們一面能看出他的心境的苦悶與空虛,一面卻不能不感覺他的正面的熱情。他的思想里時而閃爍著偉大的希望,時而凝固著韌性的反抗狂,在夢與怒之間是他文字最美滿的境界”。的確,這些凝結(jié)著“夢與怒”的短小篇什,往往比那些“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的長篇大論更有價值、更動人心魄。

如果我有一支畫筆,我會畫一幅《向魯迅致敬》;如果我有一支鋼筆,我會將它敬獻在魯迅先生面前。然而此刻我什么都沒有,枯坐在電腦前,只能寫此小文,聊以自慰。

2007年10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