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住在身體中

撕開宇宙一角 作者:傅曉 著


住在身體中

我們害怕的是死亡本身,還是對死亡所保持的看法——死亡是一種東西,對死亡所保持的看法則是另外一種東西。因為害怕的是心中的看法,所以我們不敢去了解和面對事實;正是心中的看法,在我們和事實之間制造了云層,使得這種害怕無限地擴大。只有當(dāng)徹底投入于事實之中,恐懼之心才會消失。如果不投入事實,心中就一定有恐懼。只要心中還裝著一堆的意見、結(jié)論和看法,我們就不可能接觸事實的真相。因此,弄清怕的到底是心中的想法,還是眼前的事實,就非常重要了——正是心中的想法制造了恐懼,而不是死亡這一事實。

一切都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包括天堂、地獄、宗教、哲學(xué)。對死亡的幻象,也是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凡是你認識到的并不真實的事物,均不會讓你痛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dāng)你真正看清了死亡這一幻象,也就真正明白了生命永恒的真相,也就不再對死亡抱有恐懼。

生活看起來風(fēng)平浪靜、波瀾不驚,實際上卻是險象環(huán)生、暗流涌動——每一天都是奇跡——每一天都是禮物——每一天都要心懷感激。

對人來說,最大的恐懼莫過于死亡。當(dāng)一個人死都不怕的時候,那就沒有什么可怕之物了。對自殺者,你可以不贊同他的選擇,你也可以問“死都不怕了,怎么會自殺呢?”,你可以發(fā)表任何意見——你當(dāng)然有說話的權(quán)利——你如何知道他內(nèi)心經(jīng)歷了怎樣的掙扎——你沒有經(jīng)歷過那種情形——你永遠也不可能經(jīng)歷過那種情形——你不是他。

上帝是最講責(zé)任的。他既然安排你來這里,一定會找個時間讓你回去。只是不到最后時刻,他不會召見你。

生是一個世界,死是另一個世界,而且是更大的世界。

一切都是注定的嗎?霍金曾用這個題目作過一次講演,他著重講到,“即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根本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時都會左右看”,最后的結(jié)論有兩個:“是”或者“不是”。這個答案聰明而智慧,因為“是”與“不是”是一體而不是分開的,或者可以說既有“是”的成分,又有“不是”的成分。如果說一切都是注定的,那就什么都不用干——等死就是了,人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可言;如果說一切不是注定的,那你找一個長生不老的人我看看。宇宙間發(fā)生的所有事情,沒有一件不是必然的,生是必然、死是必然、恐龍滅絕是必然、有些事情看似偶然實際上也是必然。因為一切都是必然,我們才要更加珍視眼前的事物,才要更加有所創(chuàng)造,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活出意義。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是被確定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相信并感恩于上帝的安排,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追求——這或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了。

無死之悲涼,便無生之芬芳。死亡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生生死死不過是宇宙這位巨人的新陳代謝而已——人的身體的細胞每時每刻也都有死亡。生命的短暫與無常,永遠如是。我們總是渴望著生甚至長生,卻絲毫不愿提及死——一旦頭腦中冒出與“死”相關(guān)的字眼,就會感到恐懼和悲哀來襲,就會馬上把它們打壓下去。而真正的生之意義,卻是從死中來。生命之花正是綻放在死亡這片肥沃的土壤里。缺少對死的理解,生命之花便不可能絢麗綻放。

誰說沒有公平的事?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記住了,上帝可不是好惹的!他從不論資排輩——他可以在任何時候,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把你從這兒收走。

與教育設(shè)計不同,上帝只看重你平時的表現(xiàn),從不通知什么時候收場。

我們都有忘記的一天,也有被忘記的一天。當(dāng)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已經(jīng)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已來臨。不要奢望人們會記住你,正如你也不會永遠記住別人。時間會無一例外覆蓋一切。誰也無法更改上帝的設(shè)計,但請記?。何覀冎皇潜粫r間所埋葬,并沒有在空間里消失;上帝會對我們重新進行包裝,然后以另一種面目出現(xiàn)。生命是永恒的,并且無所不在。地球是一個巨人,她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都是她的一分子,我們與它一體、與它同在——地球(甚至宇宙)不死,生命就會存在。這正如一個人,每時每刻都有生死劇在身體上上演,但作為整體的人卻是活生生的。

笑談生死,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是勇氣,更是底氣。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正如一部電影,當(dāng)把精彩的故事全部奉獻給觀眾之后,就不會為劇終而遺憾。有一個辦法可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就是看一個人離開時是否平靜、安詳。

三毛說:“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fā)?!比?,從一出生便進入了死亡倒計時。生的過程即是死的過程。生和死只是兩個結(jié)點而已。生死是一體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本是不二的,只是人創(chuàng)造了生死的觀念。宇宙正如人一樣是有生命的,而有生命的東西就意味著沒有重復(fù)、沒有重樣。過去的每一秒都已經(jīng)死去,絕對不會再重來。而對于下一秒或者明天,又充滿了無數(shù)變數(shù)、不可知、不確定。那么生命的這種短暫性和不確定性不正是讓我們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醒嗎——智者總是享受當(dāng)下的生活。

人人都渴望天堂,卻沒有人想離開人間——沒有人愿意死,即使上天堂,人們也不會為了去那里而死。這說明當(dāng)下和擁有是重要的——誰要是為了不確定的東西而犧牲確定的東西誰就是傻瓜——沒有當(dāng)下的人不可能有未來。

死亡之神是如此鐘愛生命,如影隨形、不離不棄。生命太美了,死亡愛上了它,并能如愿以償、夢想成真。

想到死的人是有生命力的,沒有想到死的人其實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已經(jīng)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

精神是不死的。形體上的變化不是真死,只是讓靈魂搬了新居。死后上帝安排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說不定比這里還要熱鬧。

有一種結(jié)果必定會實現(xiàn),那就是死亡。正如史鐵生所說:“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比松囊饬x就在于你是如何度過的——在最后一刻來臨的時候,如果心靈和靈魂歸于一片寧靜之地,回到宇宙的精神中去——這樣的人生便沒有虛度。

人總是要死的。如果生命是無限的,我們還會覺得它的可貴嗎?死并非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倒是命運之神鐘愛人類的標(biāo)志。所有的生之意義,全部建立在死亡之上。正如我們需要睡眠一樣,我們也需要死亡——正是死亡的黑暗背景襯托出了生命的光彩。

當(dāng)你在生命中生活,當(dāng)你在死亡中死去,當(dāng)你與自身以及整個宇宙和諧一致的時候,你還恐懼什么呢?如果有一天,你認識到人是不死的,那么你的生命已經(jīng)有了高度。

如果我明天死去,我會慶幸自己度過了精彩的一生。

生之意義,完全賦予在死亡之前的這個過程中。找不到生之意義的人,青春是虛度的。

精神的死亡先于身體: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經(jīng)歷了一場由活到死的轉(zhuǎn)變后,才最后死去的。大多數(shù)人在三十歲時就已經(jīng)死亡,之后的人生是在重復(fù)中機械地度過,在習(xí)慣中麻木地生活,在被動中消極地存在。

從本質(zhì)上講,我們終其一生只是收獲了一些體驗和感覺而已。如果靈魂能得到提升,那才是最大的收獲。其余全為身外之物,上帝一律沒收。

靈魂也是有生命的。有的靈魂比軀體要長久,有的軀體要比靈魂長久。我們多見的是后一種情形。你看多少高大的身軀還在行走,靈魂卻已經(jīng)死亡——他們不是死于老年時代,而是死于青年時期。

死亡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jié)束點。人,一出生即被判了死刑——只不過延緩執(zhí)行而已。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便開始了死亡,一天一天、一點一點地死去,最終到達死亡的終點。人的生命每天都要被奪走一部分,每一天都處于死亡的過程之中。生的過程也是死的過程,享受生的過程即是享受死的過程,生死同在、生死一體,沒有什么可怕,你盡可享受這個過程便是了。通常所說的死亡,是指人呼吸停止的那一刻:那只不過是死亡的一個節(jié)點而已。

人,作為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因為元素的化合,在一個必然的時間來到這里;又因為某些元素的分解,在一個必然的時間離開。無論人多么渺小,他的存在就是一個世界,也可以說世界是他的。如果他的存在被死亡抹去,那他的世界也會隨之消失。為什么人會恐懼死亡?因為這和對世間的無盡眷戀有關(guān)。如果一個人在離開時能帶走一點什么,哪怕只是一點點,那也能減輕人們的痛苦,可這只是如果而已。這一點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但幾乎所有的人常常為了那些無足輕重的東西而付出了過于昂貴的代價。

在天堂的概念里,死亡不僅不可怕,反而是通往幸福的橋梁:這便是宗教帶給人的好處。

只要“生如夏花之絢爛”,就會“死如秋葉之靜美?!迸滤赖娜耸且驗闆]有真正活過。只要真正活過了,死亡時就會沒有遺憾,就會構(gòu)成一種可接受的自然的結(jié)果;而沒有真正活過,死亡就會在內(nèi)心深處抵觸靈魂,因為這給人生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找到了生之價值和意義的人,是不懼怕死亡的。而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一個人覺得他真正在這個世界上活過了一回——他追逐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和生命的體驗,而不是僅僅本能地繁衍種族,更不是為了博得別人贊許和期望的目光。

沒有永恒——如果有的話,就在此刻。

當(dāng)身體出現(xiàn)衰退之時,必須由靈魂和思想的提升來作為彌補。拉羅什福科說過:“幾乎所有人,在中年以后,都體驗到他們的身體和精神不可避免的衰退?!比毡咀骷掖迳洗簶湟舱f:“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崩吓c不老只在自己——可以讓自己老,也可以不讓自己老——外界肯定有一些因素,但歸根到底在自己。

戲,終究是要落幕的,但上帝的戲卻是例外。

人是宇宙一細胞:人有生有死,但宇宙一直存在;人體細胞有生有死,但作為人的身體一直存在。一個人死了,但宇宙依然運行,既然整體存在,那么人也沒有死;即使死了,也一定會以別的面目出現(xiàn)。這就如同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新陳代謝,而人總是活生生的。宇宙之間充滿著精神,人的靈魂與此相通。人的形體消失以后,人的靈魂和精神卻沒有離開宇宙的懷抱,還是那樣互相統(tǒng)一、不可分割。

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面對不斷下沉的輪船和驚慌失措的人們,甲板上的樂隊卻一直堅持演奏。這告訴我們: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依然可以保持風(fēng)度和優(yōu)雅。

美國物理學(xué)家費曼生前做最后一次癌癥手術(shù)時,醫(yī)生告訴他這次也許撐不過去了。他說:“如果是這樣,拜托幫我把麻醉藥給解除了,讓我處于清醒狀態(tài)?!薄盀槭裁矗俊薄拔蚁胫郎P(guān)閉時是什么感覺?!庇辛藰O度的探究欲,連自身的死亡都可以是一件興致盎然的事情。

我們并不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只是住(活)在我們的身體里,身體沒有了,我們依然存在。明白了這一點,便不再害怕死亡。

自古至今,人類就像一個巨人沿著時間一路走來。每天有人生有人死,這只是巨人的新陳代謝而已。就目前全球人數(shù)還在增加的事實來看,它還是年青的,還處在成長時期。但到了一定階段,人數(shù)將不再增加,這個“巨人”將進入年老和衰退期,最后就是整個人類的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我們在不在了,只要有一個人活著,所有的人就都不會死。如遇特殊情況,這個巨人也會夭折,就像恐龍滅絕一樣。

人對這個世界上神秘和未知的東西有著本能的好奇,沒有人不愿意嘗試新的東西。但有一樣?xùn)|西,即使最瘋狂的人也不會去嘗試,那就是對死亡滋味的體驗——它代表了最難忍受的肉體和精神痛苦,而且是不可逆的。

人生是一場夢。對人來說,這是一個有意識、無意識、意識強弱的差別問題,我的確發(fā)現(xiàn)自己時時刻刻處在夢境之中,我還隱約發(fā)現(xiàn)了我和這個宇宙的關(guān)系。在這個夢境之中,最重要的東西只有兩樣,一是有形的身體,一是無形的體驗,并且有形和無形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然而,最本質(zhì)的東西還是人的靈魂的體驗。短暫的人生,你體驗到了什么,這是最重要的;孤獨人生,只有體驗時刻伴隨著你,直到你最后離開。幸福是人人都有的,無一例外。問題是大家都想擁有更多的財富,都想比別人幸福。不是走得太遠忘記為什么而出發(fā)的問題,而是從來就不知道為什么而出發(fā),為什么而活著。有,是暫時的;無,才是永恒。有靈魂體驗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沒有靈魂生活的人,看起來也許風(fēng)光,實際上卻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明天的我在哪里?明年的我在哪里?十年后的我在哪里?百年后的我在哪里?千年后的我在哪里……

我生在你的懷抱里,

你活在我的生命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