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周文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2冊) 作者:(清)吳楚材;(清)吳調(diào)侯;思履


卷三 周文

《國語》

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至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五百余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一些史事,共21卷。《國語》并不是自始至終系統(tǒng)性地記載歷史,而是有重點地記載若干重大事件,與《左傳》不同,它詳于記言而略于記事。《國語》的文筆較為淺顯,將人物言論和人物性格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文章結(jié)構(gòu)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秶Z》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現(xiàn)在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記誦列國史事,后經(jīng)列國史官改編、潤色而成。

祭公諫征犬戎

【題解】

周穆王是西周后期的統(tǒng)治者,他好大喜功,不顧國力衰微,興師討伐西戎,結(jié)果收效甚微。此事使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威信大減,自此之后,諸侯不再朝見周天子。本文寫的是穆王征討西戎之前,大臣祭公勸諫穆王,告訴他不要濫用武力,應該以德安撫天下?!耙露挥^兵”,是祭公言辭的核心內(nèi)容。

【原文】

穆王將征犬戎【1】,祭公謀父諫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3】:‘載戢干戈,載櫜弓矢【4】。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韧踔诿褚?,茂正其德而厚其性【5】,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p>

“昔我先世后稷【6】,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7】,而自竄于戎、翟之間【8】。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9】,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10】。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11】,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p>

“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12】,邦外侯服【13】,侯、衛(wèi)賓服【14】,蠻、夷要服【15】,戎、翟荒服【16】。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錈o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17】?吾聞夫犬戎樹惇【18】,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19】,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釋】

【1】犬戎:我國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祭(zhài)公謀父:周穆王的大臣。【3】周文公:周公姬旦,“文”是他的謚號。【4】櫜(ɡāo):收藏弓箭盔甲的器具。【5】茂:勉勵?!?】后稷:周的始祖,因為曾掌管農(nóng)事,所以也稱為后稷。【7】不窋(zhú):棄的后代?!?】翟:通“狄”?!?】纂:同“纘”,繼續(xù)。【10】忝(tiǎn):玷污。【11】帝辛:商紂王,名辛?!?2】甸服:離王城五百里的區(qū)域之內(nèi)的人服侍天子?!?3】侯服:諸侯們服侍天子。【14】賓服:不是諸侯,而是以賓客的身份服侍天子。【15】要服:指離都城一千五百里至兩千里地區(qū)的人服侍天子?!?6】荒服:指距離京城最遠的屬地之人服侍天子。【17】幾頓:幾乎廢棄?!?8】樹惇(dūn):立性敦厚?!?9】純固:專一。

祭公諫征犬戎

【譯文】

周穆王打算征討犬戎,祭公謀父勸阻說:“不可以。先王歷來發(fā)揚德治,不炫耀武力。軍隊在平時應該保存實力,在適當?shù)臅r候動用,一旦動用就要顯出威勢。炫耀等于濫用,濫用便沒有了威懾力。所以周文公作《頌》說:‘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追求美好的德行,施行于華夏。相信我王定能保有天命!’先王對于百姓,勉勵他們端正品德,使他們性情純厚,豐富他們的財物,便利他們的器用;使他們了解利害之所在,再用禮法道德教導,使他們從事有利的事情而避免有害的事情,使他們感懷德治而又懼怕君王的威嚴,所以能夠使先王的事業(yè)世代相傳并且變得強大。”

“過去我們的祖先后稷做了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員,服侍虞、夏兩朝。到夏朝衰敗的時候,廢除了農(nóng)官,我祖不窋因此失掉官職,逃到西北少數(shù)民族中。但他對農(nóng)業(yè)仍然不敢怠慢,時常宣揚祖先的美德,繼續(xù)奉行他的事業(yè),修明教化制度,早晚恭敬勤勞,保持惇厚誠懇,奉行忠實守信的原則,不窋?shù)暮笫雷訉O一直保持著這些良好的品德,并不曾辱沒前人。到武王的時候,他發(fā)揚前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再加上慈愛和善,侍奉神明,保養(yǎng)百姓,沒有人不為之喜悅的。商紂王對百姓極為暴虐,百姓不能忍受,都樂于擁護武王,就有了商郊的牧野之戰(zhàn)。這不是武王崇尚武力,他是憐恤百姓之苦而為他們除掉禍害啊?!?/p>

“先王的制度是:王都近郊叫甸服,城郊以外叫侯服,侯服以外叫賓服,蠻夷地區(qū)叫要服,戎、狄所居之地叫荒服。甸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父親、祖父的祭祀,侯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高祖、曾祖的祭祀,賓服的君長要貢獻周王始祖的祭物,要服的君長則要貢獻周王對遠祖以及天地之神的祭物,荒服的首領(lǐng)則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是每天一次;祭祀曾祖、高祖,是每月一次;祭祀始祖,是每季一次;祭祀遠祖、神靈,是每年一次;入朝見天子,是終身一次。這是先王的遺訓。有不來日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來月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言語;有不來季祭的,天子就應該搞好政令教化;有不來歲貢的,天子就應該修正尊卑名號;有不來朝見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德行。依次檢查完了,如果還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刑法。因此用刑法懲治不祭的,用軍隊討伐不祀的,命令諸侯征剿不享的,派遣使者責備不貢的,寫好文辭向天下通告那些不來朝見的。這樣,就有了處罰的條例、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準備、斥責的命令和告諭的文辭。如果命令文辭發(fā)出了還不來,就重新檢查并修明自己的道德,不要勞動百姓在遼遠地域作戰(zhàn)。所以,近處的諸侯沒有不聽從的,遠處諸侯沒有不歸服的?!?/p>

“現(xiàn)今自從大畢、伯仕兩位犬戎君主死后,犬戎君長已經(jīng)按照‘荒服者王’的職分來朝見天子。您卻說:‘我要用不享的罪名來征討他,而且要讓他看看我們的武備軍隊。’這不是違反祖先的遺訓而招致衰敗嗎?我聽說犬戎的君長樹立了淳厚的德行,能夠遵循他先代的德行,一直堅守不移,他憑著這些就有理由、有能力抗拒我們。”

穆王不聽,去征討犬戎,只得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從此荒服諸侯不再來朝見天子。

【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語言技巧頗高。祭公在勸說穆王時,以“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開頭,這是開門見山,不但襯托出氣氛的緊張,還為下文埋下伏筆。接下來的一句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不但讀起來一氣呵成,還將緊張氣氛延續(xù)下來。祭公在結(jié)尾時,又連用“其無”、“其有”兩個語氣詞,表面上看是揣測的口吻,其實態(tài)度十分堅定。本文的語言前緊后松,收放自如,使文章富有變化,增加了行文的流暢性和感染力。

召公諫厲王止謗

【題解】

周厲王是西周末年的君主,他生性暴虐,剛愎自用,不但不聽大臣的諫言,還對百姓的言行嚴加控制,百姓言語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本文記的是大臣召公勸諫厲王,告訴他要廣開門路,不要禁止百姓批評君主,揭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1】:“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2】,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3】,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4】。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5】,史獻書,師箴,瞍賦【6】,矇誦【7】,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p>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9】,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谑呛跖d。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0】

【注釋】

【1】召(shào)公:姬姓,名虎,周王卿士。【2】衛(wèi)巫:衛(wèi)國的巫師。【3】弭(mǐ):消除?!?】宣:開導?!?】瞽:盲人。【6】瞍:目中無瞳仁的盲人。【7】矇: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的盲人?!?】耆、艾:古時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五十歲的人為艾,這里是指德高望重的長者。【9】隰(xí):低濕的地方。衍:低而平坦之地。【10】彘(zhì):晉地,在今山西霍州市。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指責他的過失。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受不了你的政令了?!敝軈柾鹾軔琅?,找來一個衛(wèi)國的巫師,監(jiān)察指責自己的人,只要巫師來報告,厲王就將被告發(fā)的人殺掉。國都里的人于是都不敢說話了,在道路上碰見,彼此只用眼神示意。

厲王很高興,對召公說:“我能夠消除謗言了,他們不敢說話了?!闭俟f:“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呀!不讓百姓說話,比堵截江河水流還要危險。河流被堵塞,最終會造成堤壩崩潰,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的言論也是這樣。所以治理水患的人,會疏浚水道以使水流暢通無阻;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開導百姓,讓他們敢于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大夫到下層官員都可以進獻諷諫的詩歌,讓盲藝人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讓史官進獻可資借鑒的史書,讓樂師進獻規(guī)勸天子的箴言,讓者背誦,讓者吟詠,讓各種藝人工匠向天子進諫,一般百姓的意見則間接地傳達給天子,親近的大臣要盡規(guī)勸國君的責任,和國君同宗的大臣要彌補國君的過失并監(jiān)督國君的行為,樂師和史官要用樂曲和史書來對國君進行教誨,朝中老臣要對天子進行勸誡,然后由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從而使自己的行事不與常理相違背?!?/p>

召公諫厲王止謗

“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與河流,財富由此產(chǎn)生;就像其上有原野沼澤,衣食皆從中出。讓百姓知無不言,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從他們的言論中反映出來。推行百姓認為是好的東西,防范百姓認為是壞的東西,這正是使衣食財富增多的好辦法。百姓在心中思考,然后用言論表達出來,反復思慮成熟后便付諸行動,怎么能堵住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塞多久呢?”

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國都里沒人敢講話。三年后,大家就把厲王流放到了彘地。

【寫作方法】

此文用“王怒”、“王喜”、“王弗聽”描寫周厲王表情的變化,這是本文的一條線索,透過簡單而形象的表情刻畫,將周厲王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征表露無遺。另外,召公的言辭中常用譬喻,如他把“防民之口”比作“防川”,其結(jié)果只能是“川壅而潰,傷人必多”,這一譬喻十分形象,將當時那種危急的形勢展現(xiàn)了出來,增加了文章的氣勢。清人吳調(diào)侯、吳楚材點評此文說:“(此文)妙在將正意、喻義夾和成文,筆意縱橫,不可端倪。”

襄王不許請隧

【題解】

東周時,周天子的威望已經(jīng)很低了。周襄王依靠晉文公的幫助獲得王位,晉文公居然請求自己死后可以享受與天子一樣的葬禮。周襄王心里明白,如果答應晉文公的請求,那就失了體統(tǒng),周天子僅有的尊嚴也會丟掉,但他又不敢直接拒絕文公,于是就追述周先王裂土封侯的事跡,說明君臣間應遵守的法度,晉文公終于“受地而還”。

【原文】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1】,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2】。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3】,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nèi)官不過九御【4】,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5】,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6】,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甯溉裟芄庠4蟮?,更姓改物,以創(chuàng)制天下,自顯庸也【7】,而縮取備物以鎮(zhèn)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8】,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9】,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注釋】

【1】郟(jiá):邑名,在今河南洛陽附近。【2】隧:指墓道?!?】甸服:離王城五百里的區(qū)域之內(nèi)的人服侍天子?!?】九御:即九嬪。【5】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叔父: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父?!?】庸:功勞。【8】流辟:流放退避。裔土:邊遠的地方?!?】忝:玷辱。

【譯文】

晉文公使周襄王在郟地復位后,襄王賞文公田地作為酬勞,晉文公不接受,請求死后用天子的葬禮,挖掘隧道埋葬自己。襄王不同意,說:“過去我們的先王得到天下,劃出方圓千里的土地叫作甸服,用它來供應上帝以及山川百神的祭祀,準備百姓萬民的用度,以便對付不服從朝廷的人和不能預料的災禍。另外還分別將土地分給了公、侯、伯、子、男,使他們各自安定,以順應天地尊卑的法則,不至于遭受災害,先王哪里還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呢?天子內(nèi)官只有九嬪,外官也只有九等官員,只是足夠供奉天地神明罷了,難道敢放縱耳目心腹的嗜好來擾亂法度?只有生前死后的衣物和用品的顏色花紋有所不同,用以表示是百姓的君長,表明貴賤等級罷了。其他方面,天子和大家又有什么不同?”

晉文公與周襄王

“現(xiàn)在上天降災禍給周室,我僅僅是能保住先王的成法,又因為自己缺乏才能,辛苦了叔父,但如果頒賜先王的重典來報答私人之間的恩德,您也會一面接受一面厭惡,責備我的不是,我個人又怎敢吝惜將這葬禮賞給您呢?從前有句話說:‘改變佩玉,就要改變位置?!偃裟軐⒛氖⒌掳l(fā)揚光大,使天下改變姓氏,使民眾官員改換衣服的顏色,為天下創(chuàng)立新的制度,顯示自己的功勞,那就請直接享用天子的服物彩章來撫佑百姓。我一人即使流落到邊遠荒涼之處,又有什么可說的呢?如果還是周室姬姓天下,您還列于公侯,還要執(zhí)行先王所給予的職責,那么只有天子才能用的隧葬禮就不能更改了。叔父如能繼續(xù)發(fā)揚美德,天子之隧葬禮自然會到來,我哪敢因個人受到恩惠就改變前人留下的重要制度來玷辱天下,這樣做把先王和百姓放到了什么位置?頒布政令又有什么用處呢?若不是這樣,叔父自己有土地,您自己挖掘隧道舉行葬禮,我哪里能知道?”

文公于是不敢再請求,便接受田地回國去了。

【寫作方法】

自古以來,要想說服強大的對手改變初衷,是需要技巧的,委曲求全只會讓對方更加肆無忌憚。周襄王面對驕橫的晉文公,并沒有一味服軟,他先是搬出先王來,用“不過”、“足以”、“豈敢”三個詞說明先王對禮制很慎重,暗示晉文公不但不該請隧,就連賞賜的土地亦不宜接受;之后又站在文公的立場上,指出僭越禮制的壞處很大,而兩個“若”字連用,義正詞嚴,使晉文公陷入兩難境地。文末語帶鋒芒,周襄王一句“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看似隨口而出、無可奈何,實則把文公逼入了絕境,這種以退為進的方法,盡管語辭委婉,卻是一步緊似一步,文公于情于理都不可再堅持請隧的要求了。

此文通篇只表達不為天子不得用隧,妙在逆筆振入,沒有一筆實寫不許,但是不許之意隨著談話的深入逐漸明晰,自然使重耳神色俱沮。宋代真德秀評價此文說:“晉文定襄王,自以為不世之大功,其請隧也,蓋寢寢乎窺大物之漸。王目之曰‘私德’,曰‘私勞’,所以折其驕矜不遜之意。玩其詞氣,若優(yōu)游而實峻烈,真可為告諭諸侯之法?!?/p>

單子知陳必亡

【題解】

周朝的使臣單子到外國訪問,途中路過陳國。單子看到陳國政事荒廢,而陳國君臣只知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于是在回到周朝后,向周王預言陳國必亡。單子在與周王的對話中,歷數(shù)陳國種種違背周先王禮教法制的行為,以此作為預言的根據(jù)。單子的論述結(jié)構(gòu)井然,條理清楚。后來陳靈公果然身死國亡,更加證實了單子是一個察微知著的有遠見的政治家。

【原文】

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1】,遂假道于陳,以聘于楚?;鸪]矣【2】,道茀不可行也【3】,候不在疆【4】,司空不視涂【5】,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6】,場功未畢【7】,道無列樹,墾田若蓺【8】,膳宰不致餼【9】,司里不授館【10】,國無寄寓,縣無旅舍,民將筑臺于夏氏【11】。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弗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蓖踉唬骸昂喂剩俊睂υ唬骸胺虺浇且姸戤?sup>【12】,天根見而水涸【13】,本見而草木節(jié)解,駟見而隕霜【14】,火見而清風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jié)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省断牧睢吩唬骸旁鲁?,十月成梁。’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偫而畚挶【15】,營室之中【16】,土功其始?;鹬跻姡谟谒纠?。’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畺有寓望,藪有圃草【17】,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余無非谷土,民無懸耜【18】,野無奧草。不奪農(nóng)時,不蔑民功,有優(yōu)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guān)尹以告【19】,行理以節(jié)逆之,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zhí)祀【20】,司里授館,司徒具徒【21】,司空視涂,司寇詰奸【22】,虞人入材【23】,甸人積薪【24】,火師監(jiān)燎,水師監(jiān)濯【25】,膳宰致飧,廩人獻餼【26】,司馬陳芻【27】,工人展車,百官各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jiān)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jiān)之?!耠m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匪彝【28】,無即慆淫【29】;各守爾典,以承天休【30】?!耜惡畈荒钬防m(xù)之常【31】,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瀆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后也【32】,棄袞冕而南冠以出【33】,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p>

“昔先王之教,茂帥其德也,猶恐隕越【34】;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單子如楚。八年,陳侯殺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陳。

【注釋】

【1】單襄公:名朝,也稱單子,周定王的卿士。【2】火:古星名,又叫商。覿(dí):見?!?】茀(fú):荒蕪?!?】候:候人,主管迎送來往的小官?!?】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涂:通“途”?!?】庾(yǔ):露天的谷堆?!?】場功:指收割莊稼?!?】蓺(yì):茅芽?!?】餼(xì):糧食或草料?!?0】司里:主管房屋的官員。【11】夏氏:指陳國大夫夏征舒家。【12】辰角:即角宿,寒露節(jié)的早晨出現(xiàn)?!?3】天根:氐宿的別名,寒露節(jié)后五日出現(xiàn)?!?4】駟:房宿。【15】偫(zhì):備辦。畚(běn)挶(jū):盛土和抬土的器具?!?6】營室:室宿,夏歷十月黃昏時,出現(xiàn)在正南方。【17】藪(sǒu):洼地。圃草:茂盛的草?!?8】耜(sì):古代農(nóng)具名?!?9】關(guān)尹:古代把守關(guān)門的官員?!?0】宗祝:主管祭祀等禮儀的官員?!?1】司徒:掌管土地、人口等事務的官員?!?2】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的官員。【23】虞人:主管山澤的官員。【24】甸人:主管柴薪的官員。【25】水師:管水的官員?!?6】廩人:古代管理糧倉的官員?!?7】司馬:主管養(yǎng)馬的官吏。芻(chú):喂牲畜的飼料?!?8】匪彝(yí):違背常規(guī)?!?9】慆(tāo):怠惰?!?0】休:吉祥,吉慶。【31】胤續(xù):繼嗣?!?2】大姬:周武王的女兒?!?3】袞冕: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4】隕越:喻敗績、失職。

【譯文】

周定王派單襄公去宋國訪問,于是向陳國借道,以便訪問楚國。這時候,已經(jīng)是商星在早晨升起的夏正十月了。進入陳國,看到野草塞路,難以通行。迎送賓客的官員不在邊境,主管路政的司空不巡視道路,湖泊不設(shè)堤壩,江河不設(shè)橋梁,田野有露天堆集的谷物,農(nóng)場的農(nóng)事也是還沒有做完就被擱置在一邊,道路兩邊沒有樹木,已經(jīng)開墾的田地卻像塊荒草地,膳夫不向賓客供應糧食,司里不把賓客接進客館,國都里沒有旅店,老百姓要去替夏氏修筑樓臺。到了陳國國都,陳靈公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頭戴著楚國的帽子前往夏姬家,把賓客丟在一邊不接見。

單子知陳必亡

單襄公返回周朝,向周定王報告說:“陳侯本人即使沒有大的過錯,他的國家也一定會滅亡?!倍ㄍ跽f:“為什么?”回答說:“角星出現(xiàn),雨水就快要停了;天根星出現(xiàn),河中的水便要干涸了;氐星出現(xiàn),草木便要凋落了;房星出現(xiàn),就要有寒霜降落下來;商星出現(xiàn),涼風便預告寒冷的到來。所以先王教導說:‘雨水停了就清理道路,河水干涸了就修好橋梁,草木凋落了就開始儲備糧食,寒霜下降了就要置辦好冬衣,涼風吹來了就修葺城郭和宮室?!浴断牧睢飞险f:‘九月清理道路,十月建成橋梁。’到時還要告誡百姓說:‘收拾好你們的農(nóng)活,準備好你們盛土抬土的用具,定星出現(xiàn)在中天的時候,土木工程就要開始;火星開始出現(xiàn)在天空中的時候,就到司里那里集合?!@就是先王之所以能不浪費財物卻廣布恩德于天下人的緣故。現(xiàn)在的陳國,商星已經(jīng)在早晨升起,而道路還被野草堵塞,田野、禾場都無人問津,水澤不設(shè)堤壩,江河上沒有船只和橋梁,這是廢棄先王的教導啊?!?/p>

“周朝的制度上說:‘排列樹木來標識道路的遠近,在偏遠的地方提供飲食給往來的行人。京都的郊外有牧場,邊境上有客舍和迎接客人的人,洼地里長有茂盛的草,園囿里有樹木和池塘,這些都是用來防御災害的。其余的地方無不是莊稼地,農(nóng)家沒有農(nóng)具閑掛著,野外沒有深草。不要耽誤農(nóng)時,不要浪費人民的勞力,這樣才能使人民生活富足而不困乏,安定而不疲勞。都城的勞役有一定的安排,鄉(xiāng)村里的人們有秩序地服役?!F(xiàn)在的陳國,道路通向何方無從知曉,農(nóng)田處于雜草中間,莊稼熟了沒人收割,百姓為了陳侯的淫樂而精疲力竭。這是廢棄了先王的法制呀?!?/p>

“周朝的《秩官》上這樣說:‘對等國家的賓客到來,關(guān)尹要上報國君,行理拿著符節(jié)去迎接,候人負責引導賓客,卿士出城去慰勞,門尹打掃門庭,宗伯和大祝陪同賓客進行祭祀,里宰安排住處,司徒調(diào)派仆役,司空巡察道路,司寇盤查奸盜,虞人供應木材,甸人堆積柴火,火師監(jiān)管門庭的火燭,水師督察盥洗諸事,膳宰送上熟食,廩人獻上谷米,司馬拿出喂牲口的草料,工匠檢修客人的車輛,各種官吏都按照自己的職責來供應物品,賓客來了,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因此賓客不論身份高低,沒有不感激盛情的。若是尊貴國家的賓客到來,就派高一等的官員去款待,態(tài)度更加恭敬。若是天子的使臣到來,那就派各部門長官親自照看接待事宜,派上卿加以監(jiān)督。若是天子來巡視,那就由國君親自監(jiān)督照管接待事宜。’我單朝雖然沒什么才能,但也是周室王族中的一員,我奉天子之命借路經(jīng)過陳國,陳國的相關(guān)官員卻沒有一人出面迎接,這是蔑視先王的官員啊?!?/p>

“先王的訓令中曾說:‘天道獎賞善良,懲罰荒淫。所以凡是我們創(chuàng)建的國家,不許有人從事非法的事情,不應該有人走上懶惰荒淫的道路,你們要各自遵守自己的法度,以此來接受上天的賜福?!F(xiàn)在陳侯不考慮繼嗣的常法,拋棄他的妃嬪,率領(lǐng)大臣到夏家淫樂,這不是褻瀆他祖上的姓么?陳是我武王的女兒大姬的后代,陳侯扔掉禮服禮帽而戴著楚國的帽子外出,這不是有違常理嗎?這也是違犯先王的訓令呀?!?/p>

“從前先王的教令,全力遵行,還怕墜落跌倒;假若廢止他的教導,丟掉他的制度,輕視他的官員,違反他的教令,這將如何保住自己的國家呢?處在大國中間,卻沒有這四種東西,難道還能長久存在嗎?”

周定王六年,單襄公到楚國。八年,陳侯為夏氏所殺。九年,楚莊王攻入陳國。

【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單子對周王的辭令。單子說明陳國必亡的理由時,并沒有直接敘說陳國必亡的原因,而是舉出先王之教、制、官、令,而后再寫陳國廢先王之教、制、官、令,與前文一一照應,把陳國的問題暴露得一覽無余。通過對舉,單子既回答了周王的問題,又對周王進行了委婉的諷諫,一舉兩得,效果好于直言進諫。此文言辭婉轉(zhuǎn)流暢,語氣迂回曲折,論說中暗含深意,通篇都是警策之語。

展禽論祀爰居

【題解】

臧文仲是魯國的執(zhí)政,他在位的時候,曾經(jīng)帶領(lǐng)魯?shù)匕傩找粔K祭祀海鳥“爰居”。魯國掌管刑典的士師展禽聽說此事,發(fā)表了一番評論。這篇文章就是記述展禽評論此事的言辭。展禽通過敘述傳統(tǒng)的祭祀標準和古代的祭祀事例,指出臧文仲祭祀爰居的做法不可取,爰居的出現(xiàn)只是氣候變化的征兆。不久后,天氣果然出現(xiàn)變化,臧文仲知道展禽說的是正確的,便大度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告誡自己要引此事為戒,以后做事不能僭越禮制。

【原文】

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1】。展禽曰【2】:“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而節(jié),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p>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3】,其子曰柱【4】,能植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5】,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6】,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7】,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8】。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9】,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10】,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11】,冥勤其官而水死【12】,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13】,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14】,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15】,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16】,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17】,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p>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zhì)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p>

“今海鳥至,己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知矣。夫仁者講功,而知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知也。今茲海其有災乎【18】?夫廣川之鳥獸,恒知而避其災也?!?/p>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暖。文仲聞柳下季之言,曰:“信吾過也【19】,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書以為三策。

【注釋】

【1】臧文仲:魯國大夫。【2】展禽:魯國大夫,名獲,字禽,又叫柳下惠?!?】烈山氏:即神農(nóng)氏?!?】柱:在夏代以前已被祀為谷神?!?】周棄:周族的始祖?!?】共工氏: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lǐng)?!?】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顓(zhuān)頊(xū):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黃帝之孫?!?】帝嚳(kù):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三辰:指日、月、星?!?0】殛(jí):誅殺?!?1】契(xiè):傳說中商族的始祖,帝嚳的兒子。【12】冥:傳說是契的五世孫,夏代的水官?!?3】禘(dì)、祖、郊、宗:古代帝王對祖先的四種祭祀儀式?!?4】幕:傳說是舜的后代?!?5】杼(zhù):傳說是禹的后代,少康的兒子?!?6】上甲微:契的后代,商湯的六世祖?!?7】太王:高圉的曾孫,文王的祖父?!?8】茲:年?!?9】信:確實。

【譯文】

有種海鳥叫“爰居”,在魯國都城東門外停了已經(jīng)兩天了。臧文仲命令城中居民祭祀它。展禽說:“超出祭祀的范圍了,臧孫就是這樣主持政事的么!祭祀,是國家的重大禮節(jié),而禮節(jié)是國家的政治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歷來都是慎重地制定祀禮,以作為國家的大典。現(xiàn)在無緣無故地增加祭祀,為政不應該這樣啊?!?/p>

展禽論祀爰居

“圣明的君主制定祀禮,對于那些確立法度并使法度廣施于民的,就祭祀他;對于那些為國事勤勞而死的,就祭祀他;對于那些辛勤勞苦而使國家安定的,就祭祀他;對于那些能夠抵御大災難的,就祭祀他。不是這幾類人,就不在祭祀的范圍之內(nèi)。從前炎帝掌管天下的時候,他有個兒子叫柱,能種植各種谷物和蔬菜,后來夏朝興起,周人的祖先繼承了柱的事業(yè),所以把他當谷神來祭祀。到共工氏掌管天下的時候,他有個兒子叫后土,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把他當作土神來祭祀。黃帝能為各種物品確定名稱,使百姓明白,為國家供給財用;顓頊能繼續(xù)他的功業(yè)。帝嚳能依據(jù)日、月、星的運行規(guī)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堯能盡力使刑法的施行趨于公正,舜為百姓之事辛勤勞苦而死在蒼梧之野,鯀因為沒能成功攔阻洪水而被殺,禹卻能靠高尚的德行繼承并補救鯀的事業(yè),契做司徒主使得人民和睦,冥因為勤勞肯干、忠于職守以至死在水中,湯以寬厚仁德的政令治理百姓并且消滅了欺壓百姓的夏桀,稷因為忙于種植百谷而死于山上,文王以文德著稱于世,武王去除了禍害百姓的商紂。所以有虞氏禘祭黃帝,祖祭顓頊,郊祭堯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黃帝而祖祭顓頊,郊祭鯀而宗祭禹;商代禘祭舜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湯;周代禘祭帝嚳而郊祭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能遵循顓頊時的成法,有虞氏就對他舉行報祭;杼能遵循禹時的成法,夏后氏就對他舉行報祭;上甲微能遵循契時的成法,商代就對他舉行報祭;高圉和太王能夠遵循稷時的成法,周代就對他舉行報祭。禘祭、郊祭、祖祭、宗祭、報祭這五種祭禮,是國家的祭祀大典呀?!?/p>

“再加上社稷山川的神明,都是有功于人民的;以及過去有智慧、有美德的人,是百姓所信賴的;天上的日、月、星,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百姓賴以生存繁衍的;還有各地的山川湖泊,是財用的出產(chǎn)之地。不屬于這些的,就不在祭祀的范圍之內(nèi)。”

“現(xiàn)在海鳥來了,自己不了解它的來歷卻要祭祀它,用了國家大典,這很難說是仁智之舉。仁愛的人講求功績,有智慧的人定奪事物。沒有功績而去祭祀它,不是仁愛;不知道而不去問,不是明智。今年大海該有災害吧?大海的鳥獸,經(jīng)常知道預先逃避災禍的?!?/p>

這一年,海上大風多,冬季暖和。文仲聽到柳下季的話,說:“真是我的過失,柳下季的話,不能不照辦啊。”他叫人把這些話書寫在竹簡之上,分為了三份。

【寫作方法】

本文先敘后議,筆法委婉曲折。展禽剛上來一句“越哉”,直言藏文仲祭祀爰居是僭越禮法的,而說明理由時,展禽以“圣王之制祀”和古代圣王祭祀的事例為論據(jù),從反面告訴藏文仲:此舉有違禮法。“非是,不在祀典”正是對這一部分的概括,說明國家的祭祀,是為了祭祀有功之人或物,爰居于國家無功,因此是不能祭祀的,這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清人林云銘點評此文說:“展禽把祀典說得關(guān)系國政,歷引圣王制祀,如社稷宗廟,以及山川百神,凡與于薦馨(祭祀)之數(shù),悉非無功于民。此外,不容無故添設(shè),則海鳥之祭,不但失政,兼以失德,可知矣?!?/p>

里革斷罟匡君

【題解】

魯宣公違背時令捕魚,大夫里革見到這件事,連忙把漁網(wǎng)割斷了,還對魯宣公說了一番人與自然相生相養(yǎng)的道理,委婉地批評了魯宣公的這一做法。宣公聽了這一番話,不但沒生氣,反而虛心受納,體現(xiàn)了他的大度和賢明。

【原文】

宣公夏濫于泗淵【1】,里革斷其罟而棄之【2】,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fā)【3】,水虞于是乎講罛罶【4】,取名魚,登川禽【5】,而嘗之寢廟【6】,行諸國人,助宣氣也。鳥獸孕,水蟲成,獸虞于是乎禁罝羅【7】,矠魚鱉以為夏槁【8】,助生阜也。鳥獸成,水蟲孕,水虞于是乎禁罜【9】,設(shè)阱鄂【10】,以實廟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蘗【11】,澤不伐夭,魚禁鯤鮞【12】,獸長麑□【13】,鳥翼卵【14】,蟲舍蚳蝝【15】,蕃庶物也,古之訓也。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wǎng)罟,貪無藝也【16】?!?/p>

公聞之曰:“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睅煷媸?,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側(cè)之不忘也?!?/p>

【注釋】

【1】濫:下網(wǎng)捕魚。泗:泗水,在今山東境內(nèi)?!?】里革:魯大夫。罟(ɡǔ):漁網(wǎng)。【3】土蟄:在地下冬眠的動物。【4】水虞:掌管水產(chǎn)及有關(guān)政令的官。罛(ɡū):大漁網(wǎng)。罶(liǔ):捕魚的竹簍子。【5】登:通“得”,求取?!?】寢廟:宗廟,也特指宗廟中藏祖先衣冠的后殿?!?】獸虞:掌管鳥獸及有關(guān)政令的官。罝(jū):捉兔子的網(wǎng)。羅:捕鳥的網(wǎng)。【8】矠(cuò):用叉矛刺取?!?】罜(lú):小漁網(wǎng)?!?0】鄂:捕獸器?!?1】槎(chá):用刀斧砍斫。蘗(niè):樹木經(jīng)砍伐后再生的新枝?!?2】鯤(kūn):魚苗。鮞(ér):魚子。【13】麑(ní):小鹿。?(yǎo):小駱駝?!?4】鷇(kòu):初生的小鳥?!?5】蚳(chí):蟻的幼蟲。蝝(yuán):蝗的幼蟲?!?6】藝:限度。

【譯文】

魯宣公夏天到泗水深處下網(wǎng)捕魚,里革割斷了他的漁網(wǎng),然后將其扔掉,說:“古時候,大寒之后,冬眠在土中的蟲類便開始活動,水虞于是開始整理漁網(wǎng)、魚簍,捕捉大魚,撈取龜鱉等,拿到宗廟里用于祭祀,再叫百姓也照著這樣做,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地下的陽氣得到宣泄。當鳥獸開始孕育,水中的生物正在成長的時候,獸虞官就禁用獸網(wǎng)、鳥網(wǎng),只許刺取魚鱉,做成夏天吃的魚干,這是幫助鳥獸生長繁衍。當鳥獸成長、水中生物開始孕育的時候,水虞就禁止小網(wǎng)入水,只設(shè)陷阱捕捉禽獸,用作祭品,款待賓客,這是為了儲存物產(chǎn),以備四季取用。到山中不砍伐樹木新長出來的枝條,在湖泊里不采摘還沒長成的草木,不捕捉小魚,捉獸時要留下小鹿和走獸的幼子,保護小鳥和鳥蛋,殺蟲時要舍棄對人無害的昆蟲,這是為了萬物的繁殖生長。這是古人的教導?,F(xiàn)在魚類正在孕育,不讓它們長大,卻要下網(wǎng)捕捉,實在貪得無厭!”

里革斷罟匡君

宣公聽到了這些話,說:“我錯了,里革便糾正我,這不是很好嗎?這是張好網(wǎng),讓我得到了關(guān)于天地萬物的取用方法,這張網(wǎng)要讓有關(guān)官員保存起來,使我不忘這次的勸諫。”當時樂師存在宣公旁邊服侍,他說:“保存起這張網(wǎng),不如把里革放在您的身旁,那就更不會忘記了?!?/p>

【寫作方法】

此文敘述古訓時,寫得賓主雜然,具有錯綜變化之妙。如它寫四時,只舉春、夏二時,這是因為春、夏為萬物生長之時;列舉魚鱉、鳥獸,又側(cè)重說魚鱉,這是因為魚鱉可以“畜功用”。這點出了此文的主旨,即不危害自然界相生相養(yǎng)的規(guī)律。“蕃庶物”一段,作者把草木、鳥獸、魚蟲連類并舉,實際上只側(cè)重“魚禁鯤鮞”一句。

講今事的時候,里革只以“貪無藝也”四字勸諫魯宣公,意味深長。宣公聽出了這句話的深意,于是私心頓釋。明代黃二馮《評選古文正宗》中說:“師存一語,有多少含蓄,且得此而篇中方無漏意。文章若此,才是補天手?!?/p>

敬姜論勞逸

【題解】

魯國大夫公父文伯回家后,見母親敬姜夫人正在紡麻,就勸她不要這么做,認為這樣有失身份。敬姜夫人駁斥了兒子的說法,告誡他不要貪圖安逸,還指出:一個國家,上至君臣,下到百姓,都應該勤勞工作,這樣才能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頗為相似。

【原文】

公父文伯退朝【1】,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干季孫之怒也【2】,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居,吾語女?!?/p>

敬姜論勞逸

“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3】,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4】;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5】,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jiān)九御【6】,使?jié)嵎疃E、郊之粢盛【7】,而后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yè)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8】,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yè),夜庀其家事【9】,而后即安。士朝受業(yè),晝而講貫【10】,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p>

“王后親織玄【11】,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12】,卿之內(nèi)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p>

“社而賦事【13】,烝而獻功【14】,男女效績,愆則有辟【15】,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yè);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癄柦裨唬骸蛔园玻俊允浅芯?,余懼穆伯之絕祀也?!?/p>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p>

【注釋】

【1】公父文伯:即公父(chù),敬姜之子,魯國大夫?!?】季孫:季康子,魯國大夫?!?】大采:五彩禮服。朝日:朝拜日神?!?】三公:周朝中樞的最高長官,即太師、太傅、太保。九卿:周朝中樞分管各部門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少師、少傅、少保?!?】少采夕月:穿著三彩的禮服祭祀月神?!?】九御:九嬪?!?】粢(zī)盛:古代盛在祭器內(nèi)以供祭祀的谷物?!?】慆(tāo)淫:怠惰、放蕩?!?】庀(pǐ):治理。【10】貫:復習?!?1】(dǎn):古時冠冕上用來系瑱的帶子。【12】纮(hónɡ):系于頜下的帽帶。(yán):覆在冠冕上的布。【13】社:古時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4】烝(zhēnɡ):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15】愆(qiān):過失。

【譯文】

公父文伯從朝廷辦公回家,去看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像我家這樣的情況,您還紡麻,我怕季孫發(fā)火,認為我沒能好好孝敬您呢!”他的母親嘆著氣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讓無知的童子去做官,你沒有聽說過做官的道理嗎?坐!我告訴你?!?/p>

“從前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選擇貧瘠的土地讓他們?nèi)ゾ幼?,使他們辛苦并且支配他們,所以能長久地統(tǒng)治天下。百姓辛勞了才會去思考,思考了才會產(chǎn)生善心;安逸了就會放縱,放縱了就會忘記善良,忘記了善良就會產(chǎn)生邪惡之心。在肥沃土地上居住的百姓不成材,就是放縱的緣故;在貧瘠土地上居住的百姓沒有不向往道義的,這是辛勞所致?!?/p>

“因此天子穿著五彩禮服祭祀太陽,和三公九卿一起熟悉土地的功用;白天考察朝政的得失和百官辦理政事的情況,大夫官和地方長官,輔佐天子宣布政教以使百姓有條不紊。天子穿上三彩禮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載恭敬地觀察上天的吉兇征兆;到了黃昏就監(jiān)察九嬪,讓她們把一切祭品整理得潔凈,然后才去休息。諸侯們早上處理天子布置下來的職責與命令,白天考察自己國內(nèi)的事務,傍晚檢查自己執(zhí)行法令的情況,晚間告誡各官,使他們不懈怠不放縱,然后才去休息。卿大夫們早上考察自己的職責,白天辦理各種事務,傍晚整理自己所經(jīng)辦的事務,晚間料理他的家務,然后才去休息。士人們早晨接受學業(yè),白天研習,黃昏復習,晚間反省自己有無過失,確認沒有什么過失,然后才去休息。從一般百姓以下,天亮勞動,天黑休息,沒有一日能夠懈怠?!?/p>

“王后親自紡織懸在禮帽兩邊的黑色絲繩,公侯夫人還加做系帽子的小絲帶和大禮帽上的方布,卿的妻子要做大帶,大夫的妻子縫制祭服,列士的妻子還要做朝服,從一般百姓以下的妻子都要為各自的丈夫縫制衣服?!?/p>

“春分祭社的時候就開始一年的紡織耕作,冬日祭祀的時候就獻上勞動成果,男女都盡力做出成績,有過失就加以責罰,這是古代的制度。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這是先王的訓示。從上到下,誰敢放縱而不盡心竭力?”

“現(xiàn)在我是寡婦,你又處在下大夫的職位上,就是早晚工作,還怕忘掉祖宗的業(yè)績,何況已經(jīng)有了松懈的念頭,這樣還如何能夠逃避災禍呢?我希望你時常告誡我說:‘一定不要斷送了祖上的功績!’你今天卻對我說:‘為什么不自己尋些安逸呢?’我擔心你亡父的祭祀要斷了?!?/p>

孔子聽到這事,說:“學生們記下來,季氏的婦女真是勤勞而不放縱呀?!?/p>

【寫作方法】

文章貴在一個“氣”字。敬姜夫人批駁文伯的時候說道:“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這句話語鋒尖銳、毫不留情,憑借氣勢壓倒對方,使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接著是文章的重頭戲,敬姜夫人借批評兒子,得出勤勞可以興國、貪圖享樂招致亡身的觀點,一句“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文以一個“勞”字立綱,生出無數(shù)議論。從天子到諸侯,從卿大夫到士庶人,從王后到夫人,從內(nèi)子、士妻再到庶士的妻子以下,沒有一個不是“勞”的。而這個“勞”字,也照應了文章開頭敬姜夫人的“方績”行為。此文小中見大,極宏闊,極精深。其波瀾之雄壯、引據(jù)之精詳、局陣之嚴整,均值得后世學習效法。

叔向賀貧

【題解】

晉國執(zhí)政大臣韓宣子為貧窮而煩惱,叔向卻前來向他祝賀。韓宣子不明白他的用意,就問他為何這么做。叔向舉了晉國大夫欒武子一家三代的興衰,以及郤昭子家族富貴到極點而亡的事例,從側(cè)面告訴宣子,富貴并不能保證韓氏的興盛,只有德行才能保證韓氏的昌盛。

【原文】

叔向見韓宣子【1】,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2】,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3】,以免于難。及桓子【4】,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5】,假貨居賄;宜及于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6】,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難,而離桓之罪【7】,以亡于楚。夫郤昭子【8】,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9】。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惟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p>

【注釋】

【1】叔向:晉國大夫。韓宣子:韓起,晉國上卿?!?】欒武子:欒書,晉國上卿。一卒之田:即百頃田地。上卿享受的待遇應該是五百頃田地。【3】疚:弊病?!?】桓子:欒黡。欒書之子,晉國大夫。【5】略:犯。則:法。【6】懷子:欒盈。欒黡之子,晉國下卿?!?】離:同“罹”,遭受?!?】(xì)昭子:至,晉國卿?!?】絳:晉國的國都,今山西絳縣。

【譯文】

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窮困發(fā)愁,叔向向他道賀。宣子說:“我有卿之名,但無卿之實,連和幾個卿大夫來往應酬都常常是捉襟見肘,我因此正在發(fā)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

叔向賀貧

叔向回答說:“過去欒武子不曾有一百頃的田地,家里連祭器都不完備,但他發(fā)揚德行,順應法度,名聲傳播于諸侯之間。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晉國因此得到了安定。他執(zhí)行刑法沒有弊病,后來也因此而避免了災難。他兒子桓子驕傲奢侈,貪得無厭,忽視法制,逞縱私欲,放債取利,囤積財富,這人本該受到災禍,但賴于欒武子的德行,竟然得以善終。到了懷子,他一改父親桓子胡作非為的行為方式,而繼承了武子的德行,本該免于災禍,但終究因為父親罪孽深重,自己不得不逃亡到楚國。再說郤昭子家吧,郤昭子的財富抵得上王室的一半,家人屬下占據(jù)了軍中一半的官職,可是他憑借財勢,橫行國內(nèi),結(jié)果尸體擺在朝廷示眾,宗族也在絳被誅滅。不是這樣的話,那郤家出來的八個人,有五位是大夫,三位是卿相,可謂是顯赫龐大之極了,而一旦滅亡,沒有一個人同情,就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p>

“現(xiàn)在您有像欒武子一樣的貧乏,我以為也應該繼承他的德行,因此向您祝賀。假若不擔憂德行尚未樹立,卻只擔憂財產(chǎn)不夠,我哀吊你都來不及,哪有什么可祝賀的?”

宣子聽了作揖下拜,并向他叩頭說:“我也是將要被滅亡的啊,都是依靠您得以繼續(xù)。不但我蒙受您的教誨,先祖桓叔的后代,都要拜謝贊頌您的恩賜啊。”

【寫作方法】

開篇處一憂一喜,形成鮮明對比,也暗示了此文的結(jié)構(gòu)充滿起伏變化。引用欒武子和郤昭子的家事,一是為了說明富貴容易導致衰敗,從側(cè)面指出貧富與否不是家族興衰的關(guān)鍵;再就是引出叔向的觀點,即“一朝而滅,莫之哀也,惟無德也”。

王孫圉論楚寶

【題解】

王孫圉是楚國派往晉國的使臣。晉國執(zhí)政趙簡子態(tài)度蠻橫而輕佻,不但向王孫圉炫耀奢華,還向他詢問楚國的寶物白珩的情況。王孫圉沒有因此而動怒,他說楚國真正的寶貝不是珍寶,而是物產(chǎn)和人才,而白珩只不過是玩物罷了。他這一回答不但挽回了楚國的顏面,還借機暗中羞辱了趙簡子一番,可謂一箭雙雕。

【原文】

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1】?”對曰:“然?!焙喿釉唬骸捌錇閷氁矌缀我??”

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2】,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3】,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又能上下說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曰云連徒洲【4】,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幣帛,以賓享于諸侯者也。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5】,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注釋】

【1】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觀射(yì)父:楚國大夫?!?】倚相:楚國史官?!?】藪(sǒu):大澤。云連徒洲:即云夢澤?!?】憲:表明。臧否(pǐ):吉兇。

【譯文】

王孫圉訪問晉國,晉定公設(shè)宴款待,趙簡子作陪,故意弄響身上的佩玉,問王孫圉說:“楚國的白珩還保存著嗎?”回答說:“當然?!壁w簡子說:“它作為寶貝,有多大價值?”

王孫圉論楚寶

王孫圉回答說:“楚國從未把它看成寶貝。楚國所視為寶貝的東西,得說是觀射父,他能夠?qū)懲饨晦o令,用以在諸侯間進行外交活動,使別人無法拿我國君主的話做話柄。還有左史倚相,他能夠說出歷代君主的教訓和各種典章制度,把楚國事務安排得秩序井然,早晚將善惡、成敗的情況向我們的君主陳說,使君王不忘記祖宗的功業(yè);他還能得到天地神明的歡心,順應他們的好惡之情,使神明對楚國沒有怨恨。還有一個大澤名叫云連徒洲,是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的產(chǎn)地。這些東西可以用來供給兵賦,以戒備意外的禍患;可以作為禮品,以招待和饋贈諸侯。假若諸侯喜歡這些禮品,并且用好的辭令對他們加以勸說,我們自己有了防止意外的準備,還有了神明的保佑,我們的君王也許就可以不得罪諸侯,國家和人民也得以保全。這些才是楚國的寶貝。至于白珩,不過是先王的小玩意兒,有什么值得珍貴的?”

“我聽說國家之寶,不過六種:能夠討論各種大事,制定相關(guān)的制度,幫助治理國家的人,就拿他當寶貝;玉能夠保護谷物,不致有水災旱災,就拿它當寶貝;龜甲可以判定吉兇,就拿它當寶貝;珍珠足以抵御火災,就拿它當寶貝;五金制成兵器則足以抵抗戰(zhàn)亂,就拿它當寶貝;山林湖泊能提供出人們所需的財用,就拿它當寶貝。至于響聲喧鬧的美玉,楚雖是蠻夷之地,也是不能把它視為寶貝的?!?/p>

【寫作方法】

在回答趙簡子的時候,王孫圉以“未嘗為寶”開頭,主領(lǐng)下文。“此楚國之寶也”一句,不但為上文作結(jié),還譏諷了趙簡子的淺薄。接著,王孫圉又提出了六寶之說,用了六個排比句,既承接上文,又有力地回擊了趙簡子。文章最后一句“楚雖蠻夷,不能寶也”,雖是自謙,卻暗藏鋒芒。

所寶唯賢,是本文的主論。這就與趙簡子形成了鮮明對比。文章前后照應,開頭寫趙簡子“鳴玉以相”,最后以王孫圉認為這是“嘩器之美”束尾。

諸稽郢行成于吳

【題解】

春秋末年,吳越爭霸,吳國打敗了越國。越國大夫文種獻上一計,他讓大夫諸稽郢到吳國求和,一來勸說吳王夫差不要滅亡越國,二來助長他的驕傲之心。諸稽郢到了吳國后,依照文種的計策,終于說動了夫差,文種的計策取得了成功。

【原文】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1】。

大夫種乃獻謀曰【2】:“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zhàn)。夫申胥、華登【3】,簡服吳國之士于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4】,勝未可成。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shè)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p>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于吳【5】,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于下執(zhí)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于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勾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執(zhí)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6】。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7】,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zhí)箕帚以晐姓于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于王府【8】。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p>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9】,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國【10】,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11】,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注釋】

【1】逆:迎擊?!?】種:即文種,越國大夫。【3】申胥:即伍子胥,楚國大夫伍奢之子。華登:吳國大夫。原為宋人,因避禍逃到吳國。【4】決拾:決是射箭用的扳指,拾是射箭用的皮臂衣?!?】諸稽郢:越國大夫?!?】頓顙(sǎnɡ):即叩頭?!?】鞭箠(chuí):鞭打?!?】解:通“懈”?!?】搰(hú):掘出?!?0】封殖:培植?!?1】刈(yì):割除。

【譯文】

吳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到江邊迎戰(zhàn)。

大夫文種于是獻計說:“吳國和越國,只看上天授命于誰,您用不著作戰(zhàn)。伍子胥和華登訓練的士兵,在戰(zhàn)爭中從來沒有遭受過挫敗。一人善于射箭,就有成百的人張弓效仿他,我們能否戰(zhàn)勝吳國,還很難說。計謀一定要事先能料到它會成功,然后才可以去執(zhí)行,不可輕易去拼命。君王不如一面積極準備防御,一面用謙卑的話向吳國求和,讓他們的百姓高興,使吳王的心變得更加驕傲。我們可以向天占卜,天如果要棄掉吳國,吳國就一定會答應我們的求和,并且會不把我們放在心上,然后就會肆無忌憚地企圖實現(xiàn)稱霸諸侯的野心。等吳國的百姓因為要滿足吳王的稱霸之心被搞得疲憊不堪了,又有天災奪去他們的糧食收成,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收拾吳國的殘局,吳國也就從此滅亡了?!?/p>

越王同意了,便派諸稽郢到吳國去求和說:“我們的國君勾踐叫下臣郢來到這里,不敢公然按外交禮節(jié)呈獻禮物,只敢冒昧地私下告訴您的手下人說:‘過去上天降下了災禍給越國,使越國冒犯了天王。天王親自光臨,本來打算要滅掉勾踐,卻又赦免了他。君王對于越國,如同是讓死人復活,使枯骨生出肌肉。我們的越王不敢忘記上天降下的災禍,又怎敢忘記天王的厚賜呢?今天勾踐重遭災難,都怪他自己不好,是自作自受,但我們這些粗野鄙陋的人,又怎敢忘記天王的大恩大德,對邊境上一些小的爭端耿耿于懷,再來得罪您手下的人呢?勾踐因此率領(lǐng)他的幾個老臣,親自承擔重罪,在邊境上磕頭求饒。現(xiàn)在君王還不了解情況,就在盛怒之下調(diào)集軍隊,打算嚴懲越國。越國本來是向您納貢稱臣的地方,君王不用鞭子驅(qū)趕使喚它,卻使您的軍隊屈尊前往,把越國當作敵人來討伐。勾踐請求講和并訂立盟約:讓一個嫡生的女兒,拿著簸箕掃帚在王宮中侍奉您;還送來一個嫡生兒子,讓他捧著盛水器,跟著那些服侍的人伺候您的盥洗;春秋兩季的貢獻,將會按時送到您的府庫中,絕不敢懈怠。天王何必要屈尊發(fā)兵來制裁我們?這也符合天子向諸侯征稅的禮節(jié)呀?!?/p>

“俗語說:‘狐貍自己埋藏東西,又自己將其刨出來,所以是白費力氣。’天王既然已經(jīng)扶植了越國,以明達著稱于天下,而今卻又要剿滅它,這樣天王對越國的扶植便徒勞無功了。今后四方的諸侯即使想要侍奉吳國,但又如何信任吳國呢?讓我冒昧地把想要說的全都說了出來,只請您權(quán)衡利弊,從情理上細細考慮!”

【寫作方法】

諸稽郢的言辭圍繞“約辭”與“廣侈吳王之心”展開。他一上來先說越國感恩吳國,不敢得罪吳國。這樣說的好處在于,一是可向?qū)Ψ绞救?,讓他的心驕傲起來;二是可以使對方消氣,讓對方不再介懷?!熬踔谠揭?,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用了譬喻的修辭手法,比喻吳國對越國有再生之恩,夫差聽到此處,怒氣可全部消除了,諸稽郢的計謀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申胥諫許越成

【題解】

這篇文章緊接上篇《諸稽郢行成于吳》,說的是吳王夫差答應了越國的求和,并準備北上中原爭奪霸權(quán)。吳國大夫申胥眼光敏銳,看出了越國的企圖,就勸諫夫差不要與越國議和,應該斬草除根,以絕后患。自大驕橫的夫差沒有聽申胥的勸告,不但答應議和,還表示吳、越雙方不結(jié)盟,由此落入了越國的陷阱,終于導致了后來吳國的滅亡。

【原文】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1】,吾振旅焉?!?/p>

申胥諫曰【2】:“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3】,使淫樂于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zhàn)也,為虺弗摧【4】,為蛇將若何?”

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5】?”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6】,足以結(jié)信矣。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7】。

【注釋】

【1】反:通“返”?!?】申胥:即伍子胥?!?】從逸:放縱安逸。【4】虺(huǐ):小蛇?!?】曜(yào):通“耀”,炫耀。【6】口血未干:指定盟時間不長。古人盟會時,微飲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誠意?!?】荒:空。

【譯文】

吳王夫差對眾大夫說:“我要對齊國采取大的行動,因此準備答應同越國講和,希望你們不要反對我的想法。假若越王變得真心服從于我,我還求什么?若他不悔改,等我回來,再調(diào)集軍隊征討他?!?/p>

申胥勸阻說:“您不能同越國講和呀。越國不是真心實意要同吳國交好,也不是懼怕我們武力的強大。大夫文種勇敢而善于謀略,他是要把吳國放在股掌之上來玩弄,以此來實現(xiàn)他平生的抱負。他本來就知道您喜歡威風又爭強好勝,所以故意使自己說出來的話順耳動聽,以此來使君王的心意放縱,使您想稱霸中原諸國,到那里享樂,最后使我們自己受到傷害。他想使我們的軍隊在爭霸中筋疲力盡,失去銳氣;使我們的人民離散漂泊,國力一天比一天削弱,然后他們就能毫不費力地收拾我們的殘局。越王是一個崇尚信用而又愛護人民的君主,鄰國都歸服他,越國每年莊稼豐收,國勢蒸蒸日上。趁我們還能與其戰(zhàn)斗,就應該抓住時機消滅它。小蛇不除,等它成大蛇了,將如何對付?”

申胥諫許越成

吳王說:“你為什么這樣看重越國?越國什么時候變成這么大的隱患了?若是沒有越國,我怎能在春季、秋季炫耀我的軍力?”于是同意與越國講和。

就要舉行盟誓的時候,越王又派諸稽郢來推辭說:“盟誓有什么益處嗎?前次歃血為盟時留在嘴唇上的血跡還沒有干,足以表明信義了。盟誓沒有益處嗎?您舍棄武力來和我們訂立盟約,為什么看重鬼神而輕視自己呢?”吳王于是同意了,僅僅是講了和而沒有盟誓。

【寫作方法】

申胥以“不可許也”四字開頭,擲地有聲,這就把申胥直率、清醒、明智的特點勾勒了出來;接著他又以懇切的言辭,陳說“許越”將會給吳國帶來災難;最后又把越國比作蛇,暗示如果與越國議和,就會成全越國的陰謀。“將若何”雖然是設(shè)問句式,卻語氣堅定,直刺驕傲自大的夫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