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劉北成
“大家小書”自2002年首輯出版以來,已經十五年了。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書”總序中開宗明義:“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p>
截至目前,“大家小書”品種逾百,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培養(yǎng)起不少忠實的讀者。好的讀者,促進更多的好書出版。我們若仔細縷其書目,會發(fā)現這些書在內容上基本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其實,符合“大家小書”選材標準的非漢語寫作著實不少,是不是也該裒輯起來呢?
現代的中國人早已生活在八面來風的世界里,各種外來文化已經浸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實以及未來,非漢語寫作的作品自然應該增添進來。讀書的感覺畢竟不同。讀書讓我們沉靜下來思考和體味。我們和大家一樣很享受在閱讀中增加我們的新知,體會豐富的世界。即使產生新的疑惑,也是一種收獲,因為好奇會讓我們去探索。
“大家小書”的這個新系列冠名為“譯館”,有些拿來主義的意思。首先作者未必都來自美英法德諸大國,大家也應該傾聽日本、印度等我們的近鄰如何想如何說,也應該看看拉美和非洲學者對文明的思考。也就是說無論東西南北,凡具有專業(yè)學術素養(yǎng)的真誠的學者,努力向我們傳達富有啟發(fā)性的可靠知識都在“譯館”搜羅之列。
“譯館”既然列于“大家小書”大套系之下,當然遵守袁先生的定義:“大家寫給大家看的小冊子”,但因為是非漢語寫作,所以這里有一個翻譯的問題。誠如“大家小書”努力給大家閱讀和研究提供一個可靠的版本,“譯館”也努力給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周至的譯本。
對于一個人來說,不斷通過文字承載的知識來豐富自己是必要的。我們不可將知識和智慧強分古今中外,閱讀的關鍵是作為尋求真知的主體理解了多少,又將多少化之于行。所以當下的社科前沿和已經影響了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小冊子也都在“大家小書·譯館”搜羅之列。
總之,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希望在車上飛機上、在茶館咖啡館等待或旅行的間隙,大家能夠掏出來即時閱讀,沒有壓力,在輕松的文字中增長新的識見,哪怕聊補一種審美的情趣也好,反正時間是在怡然欣悅中流逝的;時間流逝之后,讀者心底還多少留下些余味。
2017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