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通中西、內外兼修、臻成大家——賀王寅教授七十大壽
包通法
王寅先生是我望其項背的學者和大咖。在我眼中,讀書和思考是王寅先生的生存方式,學術是他的生命激情,“節(jié)外生新枝”(錢冠連先生語)是他的生命意義,而若谷化人是他的為人之品。
雖早就耳聞神交認知語言學翹楚王寅先生的大名,但有緣親眼目睹他的風采是在2002年大連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的學術大會期間。說來也巧,在大連會議上主辦方居然安排我與王寅先生同居一室。這是天賜良機讓我除了聆聽他“獨步天下”的鼾聲(玩笑),更是有機會近距離求教于他。他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yǎng)、獨辟蹊徑的思路和惠濟化人的胸懷品格令我心生膜拜。記得那次我?guī)奈恼率顷P于中國文化精神元典《論語》中核心術語“仁”的翻譯問題,文章針對中華文化精神核心術語“仁”翻譯多元亂象現象提出音譯Ren-ism的單一性翻譯觀點,但心中尚感底氣不足。先生首先肯定我的拙見,尤其他說了“至少不是炒別人的冷飯”給了我在會上公開自己觀點的勇氣。這件事雖過去已近二十年,但我每每想起先生給予我的指導,心中仍有余溫。
另外,體現王寅先生若谷化人的品格,有一事特別值得大書特書,就是他嘔心瀝血地為后學者繪制的西方語言哲學、語言學研究淵源、流派和師承關系總譜,這對于中國外語語言學后繼研究者來講,可謂功德無量。凡是聽過他有關這方面講座的后學們無不為之感動!
說起王寅先生的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在我們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里,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等無不為之驚嘆,不知先生是如何運用時間的!時間對于地球上的所有人應該說都是相同的,遙看天河轉,坐行八萬里,可是王寅先生卻能夠做到博覽古今中外群書,而且可以做到盡收囊中,匯通中外,運用起來揮發(fā)自如,如何做到這一點至今對于我等仍然是個謎。由此可見,王寅先生視讀書為他的生活方式、生存的樣態(tài),非常人可以做到。
“節(jié)外生新枝”是王寅先生的生命意義。他是國內外認知語言學大咖,其創(chuàng)新成果無人不曉,用著作等身形容他的學術成就可謂恰如其分。尤其他在2012年提出中國后語哲與體驗人本觀這一思想,為語言哲學界研究中國后語哲學派發(fā)聲,為中國后語哲學派立言,令人贊嘆。
王寅先生在每年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夏日書院的報告中,新思想、新觀點迭出,尤其是“SOS”認知模式,可以說是化解了“唯心VS唯物”千年之爭。除此之外,他對于翻譯學的貢獻亦是令人驚嘆,他就翻譯過程中認知與思維提出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思想和真知灼見,如:他“根據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擬構了翻譯的認知語言學模式:翻譯是以對現實世界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含古代語言)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中映射轉述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原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須兼顧作者、文本、讀者三個要素倡導和諧翻譯”(王寅,2005,5:1)。這為翻譯研究奠定了體驗哲學的理論基礎。王先生將Langacker的“意義概念化”修補為“體驗性概念化”,并以此為理論出發(fā)點分析了同一文本的不同英語譯文所存在的同和異,論述了翻譯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從理論上對翻譯行為作出解釋和框定,探索它們在翻譯活動中的主要體現(王寅2008,3:211)。先生于2012年基于CL核心原則、范疇化、突顯原則、原型理論、隱喻轉喻、參照點、翻譯的構式單位、識解、基于用法模型、數法并用等,為翻譯從認知角度研究翻譯理論又注入新的活力(王寅2012,4:12)。如此等等的“節(jié)外生新枝”,恕不能一一列舉。他所作出的貢獻真正令我等專攻翻譯研究的學者只有望其項背的份了。
王先生鐘愛學術,視學術為生命,參加過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和夏日書院的學者們(包括外語界、漢語界、哲學界等)感觸良多,這里僅舉一例。每年的夏哲院,王先生身為會長,既是組織者又是主講者,多年來秉承錢冠連先生“自帶干糧、裨益后學”的辦會宗旨,身體力行,不辭勞苦。每次學術講座都是將自己的學海精華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為的就是福佑后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了“將年輕學人帶到學科前沿”。在講學過程中,王先生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精彩迭出,激情四射,真正是把講學視為一種人生、一種最高享受!
以上所言,較之于王寅先生對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貢獻,可謂掛一漏萬,只是為了在他七十壽誕喜慶之際,略表祝賀之意、感激之情而已!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
[2]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3):211.
[3]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
(作者:包通法教授;工作單位:無錫太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