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先生給胡風和梅志寫信,說:“上海天天刮風,氣候不正,我每天蹲在屋子里吃煙,因此很懷念你們。”
《賈植芳致胡風書札》(華寶齋書社,二〇〇一年)是我特別珍愛的書,收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五四年現(xiàn)存的全部信件,因為特殊的原因,這些信件得以保存下來。一個青年——一九三八年先生才二十二歲——在抗戰(zhàn)、內(nèi)戰(zhàn)期間的流浪,戰(zhàn)斗,寫作,“走向生活的底淵去”的歷程,單從粗拙、倔強、用力深重的影印筆跡,就能強烈地感受到。然而,忽然停止了。上面抄的“吃煙”的話,是這本書中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段話。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星期天,習慣晚上工作、睡得很遲的先生還沒有起床,師母推醒了他,說外面有車,接他去高教局開會。上了車,先生掏出大前門,黨委書記楊西光馬上搶著遞給他一包中華。中華牌香煙那時候市場沒有供應,楊西光不抽煙,先生事后回想起來才明白,楊西光知道要抓他,特地給他帶上一包煙。當晚,先生被宣布逮捕,押入建國西路第三看守所。
先生晚年寫回憶錄《獄里獄外》(上海遠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二〇〇一年),能生敢死凜然之氣貫穿始終,筆致卻是落在具體生動的人事上,微物如香煙,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在對嚴酷生活的敘述中。譬如入獄之后,“一夜無眠。監(jiān)房里沒有香煙,口袋里楊西光送的那包中華牌也早已抽完了。我翻身起來,心底里涌上了一種意欲惹事的惡作劇感。于是梆梆地敲打著靠走道墻一邊的那一扇門上的小窗口。一會兒,值班的解放軍看守跑過來,開了窗口上面的小門。我大聲吆喝道:‘拿香煙來!’他沒作聲,關了小門,等了一會兒,回來,遞進來三支煙,三根火柴。一會兒抽完了,我再次敲窗,又向他要了三支。當我第三次敲門吆喝‘拿香煙來’時,他開始顯得不耐煩了??墒俏乙蚕勇闊?。我說:‘你給我一包吧,省得你跑來跑去的,你放心,我絕不會去自殺!’他這時已擺出一副冷酷的專政面孔,把聲音也提高了,訓斥說:‘一〇四二(這是我的代號,從此賈植芳的名字消失在我的生活史上長達十二年),我是來看管你的,不是你家的傭人!你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示弱,大聲說:‘我怎么知道這是什么地方?’他說:‘哼,那你是怎么進來的?’我更火了,把一肚子怨氣怒氣全朝那個看守身上潑。我對他說:‘又不是我自己要進來的,是你們把我抓進來的,你怎么倒問我?’”
監(jiān)獄里關押十一年之后,才判刑;又押回原單位復旦大學的印刷廠“監(jiān)督勞動”,近十三年。重體力勞動,間以批斗,是日常生活。先生在《上海是個?!以谏虾5纳钍贰分羞@么寫道:“那時候我為自己定了些規(guī)矩:平時我抽八分錢一包的‘生產(chǎn)牌’香煙,每次挨批斗以后,我就花一角二分錢買一包‘勇士牌’香煙;我一般只吃幾分錢一頓的菜,每次挨批斗之后,我就買一塊一毛四分錢的大排或者一毛三分錢的大塊肉吃,自己犒勞自己。”
我第一次見賈先生,是讀本科時候,已經(jīng)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大學的王瑤先生來,在第四教學樓有個講座,賈先生是主人,陪坐在講臺上。這兩位山西老鄉(xiāng)坐在一起,很有意思。王先生抽煙斗,賈先生抽紙煙。我對賈先生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吸煙的頻率極快,一口接著一口,而且抽完一支,接著就點上另一支。大教室里人多,我坐得不夠靠前,卻特意看了一下,賈先生抽的煙,是黃盒子的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