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
蘇曼殊看過了悲劇,就這樣披星戴月,落荒而逃,離開了日本,回到中國。那個為情投水的女子,從此,成了日本一個凄美的傳說。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傳唱,她就像中國一種叫杜鵑的鳥,在海邊癡守一段愛情,日日啼叫,魂兮歸來。蘇曼殊卻成為一個薄情負心之人,只因他沒有和愛人同生共死,在最后一幕選擇潛逃。
真的是蘇曼殊懦弱嗎?這個對櫻花許諾過愛情的男子,沒有守住盟約,演繹了一場深情的悲劇就匆匆收場。當(dāng)愛情在一夜之間成為往事的時候,他其實早已將所有的真心雙手捧出,根本沒想過要絲毫的歸還。是眼前的滄海,成了無盡的桑田,讓他心痛難當(dāng),才決意遠離。蘇曼殊走的時候,不在乎世人是否會給他一個清白,因為堅忍的他,清楚地知道,沒有誰會相信,他將為這段萍水相逢的戀情,付出怎樣的代價。
有人說,蘇曼殊因為菊子的死萬念俱灰,回到中國就去廣州蒲澗寺出了家,從此,他將袈裟披身,開始他風(fēng)雨漂泊的一生。仿佛蘇曼殊注定不能平凡,注定是飄零孤雁。那是個收藏靈魂的地方,是禪定修行的居所,多少人,拋棄紅塵一切誘惑,只為了遁入空門,修煉涅槃的境界。他放不下有情的過往,放不下貪嗔癡欲,可是他卻有著超絕的智慧和非凡的悟性。他不想成佛,但佛門卻一直為他敞開。
也有人說,蘇曼殊回到中國,并沒有直接選擇出家,而是應(yīng)留日蘇州籍學(xué)生吳秩書、吳綰章兄弟之邀,前往蘇州吳中公學(xué)講學(xué)。這是夢里的江南水鄉(xiāng),他的心因為江南的溫婉柔情而更加疼痛。多少次午夜夢回,他聽到菊子在遙遠的海邊哭泣,那聲音穿越萬水千山,與他仿佛只隔一道音墻。那么悲戚,似有無限哀怨,卻欲說還休。蘇曼殊只希望,人間有一座鵲橋,可以讓他飛渡,這樣就可以免去菊子的孤單。他承認自己是懦弱的,因為他不敢和那場櫻花一同奔赴死亡。
石橋楊柳,煙雨梅花,江南的風(fēng)情和日本似乎完全不同。江南水鄉(xiāng)的美,讓人心醉,而日本櫻花的美,卻讓人神傷。青瓦白墻,烏衣長巷,總是有結(jié)著丁香愁怨的姑娘,會不經(jīng)意的從他身邊經(jīng)過,拂起他心底深深的悲傷。蘇曼殊不敢再尋找一段愛情,來打理他蒼白脆弱的流年。他的愛,給了日本的菊子,他是帶著罪惡而回的,一個背負著罪惡和愧疚的人,又該拿什么再去重新開始一段戀情?但他這樣一位風(fēng)流才子,生命里注定不會只有一個女人。
在江南的蘇曼殊,沉默寡言,不輕易與人談笑。平日里,獨自一人在小屋里作畫,他有著畫畫的天賦,隨意的涂鴉都傳神靈動。他將過往的記憶落筆在徽宣上,深深淺淺,刻下的都是傷痕。這些傷痕也烙在他的心里,永難磨滅。蘇曼殊不僅有著繪畫天賦,還有著文學(xué)天賦,他的詩自然流暢,寫盡了太多的人生況味。
亦是因了他斐然的才華,和骨子里不羈的個性,到后來,就算他遁入空門,也無法平靜。世人給了蘇曼殊特別的評價——情僧、畫僧、詩僧、革命僧,這是榮耀,也是孽債。他一生背負著這些虛名,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痛苦糾纏,直到死也不能解脫。倘若不是如此,蘇曼殊這個名字,也不過隱沒在某間古剎的名冊里,無聲無息。
不知是誰說的,如果要不起,不如遠離。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xiāng),一縷清風(fēng),一朵白云,一簾煙雨,都在誘惑蘇曼殊薄弱的靈魂。但他最終還是割舍了這個詩意的夢境,弱水三千,他只能取一瓢飲??稍?jīng)滄海,覆水難收,他又如何可以力挽狂瀾?結(jié)束一個故事,意味著開始另一個故事,卻為何,那個結(jié)束的故事,不能如云煙過眼,反而日夜將他啃噬?在陽春白雪的意境里,感受落雁平沙,他不敢回視自己的內(nèi)心。
蘇曼殊從來都沒有忘記,他是一只飄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個地方長久地棲居。哪怕是江南的深院古宅,那些尋常的人家,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建巢筑夢,他的心也終不得安定。一趟江南的游歷,他依舊一無所有,背著空空的行囊走來,背著空空的行囊離去,甚至跟這座水鄉(xiāng)說別離的勇氣都沒有。這個襟懷寬廣的熱血男兒,內(nèi)心深處有著不為人知的懦弱和柔軟。
每當(dāng)蘇曼殊靜坐之時,他總會想起幼小的他在古廟度過的一段光陰。當(dāng)年蘇曼殊孤苦無依,是悲憫的佛收容了他。佛用慈和的目光撫慰了他心底的創(chuàng)傷,教會他容忍平靜,也教會他隨緣放下,只是那時的他還不懂世事,不明白深沉的禪意。如今千帆已過,他愈發(fā)地懷念那深山古廟和青苔覆蓋的石階,還有古木的檀香,空靈的梵音,甚至懷念飄逸如風(fēng)的袈裟,以及幾碟野菜的清香。蘇曼殊明白,人生是一種交換,他留戀五味雜陳的煙火,就要舍棄菩提明鏡的清寧。
蘇曼殊在矛盾的思想中掙扎,幾番飄零,幾度輾轉(zhuǎn),胸藏萬丈煙霞,心卻隨塵寂滅,最終他在避無可避、心意涼卻之時,選擇再次出家。蘇曼殊的父親蘇杰生,為他在家鄉(xiāng)選聘了妻子,親自去尋他,要他回鄉(xiāng)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他厭惡這種封建禮教包辦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他恨他的父親,恨與那個家族相關(guān)的一切。這事之后,他決意遁入空門,不與紅塵往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一入佛門,萬境皆空。每日晨鐘暮鼓,他的世界應(yīng)該只有佛祖、木魚、檀香、梵音、蒲團、青燈,以及那一冊冊厚厚的經(jīng)卷。
據(jù)說,后來蘇杰生沉疴纏身,臨終前期待可以和蘇曼殊見上最后一面,卻不想,蘇曼殊拒絕回鄉(xiāng)。蘇杰生去世后,蘇曼殊甚至拒絕奔喪,父子之情薄涼至此,實在令人感嘆。佛說,父母恩最重,無論父母犯下怎樣不可以饒恕的過錯,做子女的都要原諒,并且要懂得孝順尊重。蘇曼殊后來雖然出家為僧,但是不守清規(guī)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蛘?,他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半僧半俗、半俗半僧之人。
這只飄零孤雁,在倦累時需要尋找一個巢穴,避完風(fēng)雨后,也許他又要遠行。他去了廣州蒲澗寺,當(dāng)他跪在佛前的蒲團上再次剃度時,這次出家比之從前有了更深一重的境界。佛告訴他,舍得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放下才能自在,放不下就不能自在。世間萬物,因緣而起,也因緣而滅。在千盞蓮燈下,那一刻,蘇曼殊將所有紛蕪?fù)露挤畔拢目?,性空,意空??彰斓蔫笠羰菫榱讼慈ヒ磺袎m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凈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為自己的選擇感到不悔,他不知道,這簡陋的古剎是否給得起他一生的寧和安穩(wěn)。至少現(xiàn)在,他紛亂的心靈在佛的目光里漸次地平靜。他住進了禪房,簡潔的屋子里,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一方木魚。桌案上,幾卷泛黃的經(jīng)書訴說著佛陀往生的從前。還有一盞搖曳的青油燈,在舊窗下,為那些迷失在塵網(wǎng)的世人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