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坐在你旁邊,你卻忙著玩手機

余生不長,請和聊得來的人在一起 作者:龐金玲 著


壹 找對象、交朋友,聊得來比看著順眼更重要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通訊錄里的朋友很多,可真正能陪著自己說話的人卻很少。身處這個繁華而浮躁的世界,我們總是習慣于用許多附加條件去衡量一個人和一段關系,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聊得來。

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坐在你旁邊,你卻忙著玩手機

手機代替不了你和家人、朋友的感情,

代替不了大自然帶來的恬淡舒適,

也代替不了讓你取得成功的努力和勤奮,

放下手機,你的人生會更精彩。

1

我們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網絡社交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真正關心我們的親人。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段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令人莞爾之余,又多少有些凄涼。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能遇到或看到這樣一番景象:

朋友聚餐時,入座后,人人都抱著手機滑來滑去,無話可談;

與伴侶約會時,總是忙著回復微信上的各種消息;

回家看望父母時,總是離不開手機的呼喚,轉身就看不見父母的失落;

晚上睡覺時,與愛人背對背,各自拿著手機刷抖音、微博、朋友圈,困意來時,手機一放……

這已經是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很認同“百年前躺著吸鴉片,百年后躺著玩手機”這句話,雖說有些夸張的成分,但姿態(tài)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不可否認的是,信息社會的到來,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使我們坐在家里,動動手指,也能與千里之外的人談天說地。表面看起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可心與心的距離卻變得越來越遠。

我們在不同的社交App上分享著自己的動態(tài),為了陌生人偶爾的點贊和稱頌而心滿意足;我們?yōu)榱藥讐K錢的紅包而激動無比,我們對著抖音上的段子傻笑……我們忙于社交,忙于查看時訊。

無意間在網絡王國中建立了自己的人設,全然忘記現實中的自己是怎樣一個人。等到夜深人靜,關上手機的一瞬間,才嘆息著一天又過去了,無聲無息間消磨著自己的大好青春。

曾經,在某一個傍晚,我想約一兩個好友出門吃飯,可當我翻遍所有的通訊錄,竟沒有一個適合的人選。當時的我,深感無力,依稀記得網絡還未如此發(fā)達的時候,手機只能用來打電話,那時的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給想念的人打電話,一講就是一個小時,從未覺得關系疏遠,更別說想吃頓飯都要翻遍通訊錄了。那個年代,雖然網絡不發(fā)達,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是非常難得的。

而現在,即使我們有再多的微信好友,卻很難找到一個可以隨意分享心情的人。我們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網絡社交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真正關心我們的親人,多少個日子,他們打電話對我們噓寒問暖,可我們又何曾抽出時間陪伴他們呢?

真實的世界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如今的我,更喜歡和父母或朋友在一起,沏一壺清茶,面對面地坐著聊聊家常。

人的情感與溫情在科技進步的潮流中倒退,如果用一些看上去低效的方法與世界連接,與親人相依,反而更讓人感覺踏實。

2

除了網絡里的虛幻世界,我們還有真實的生活。

“別拿著手機聊天了,看你一天到晚坐在那,傷眼睛?!眿寢寣ξ覈Z叨著。

我剛和朋友聊得起勁,正商量著周末去哪玩,被媽媽這么一說,只好匆匆結束了聊天,老老實實地站起身。忽然間,我有些頭暈目眩,看著媽媽切菜的背影,眼睛不由自主地泛起一絲酸澀。

其實,我還在讀書的時候,父母就經常叮囑我少玩手機,多到外面散步和運動,這樣才對身體好。這些話,一直說到今天。

現在的我已經參加工作了,他們還是關切地注視著我,怕我生病,怕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而我卻在工作之余,把時間全部投注在微信和抖音上,偶爾回家也是吃完飯就走,要不就是打開手機刷微博。

每當這個時候,父母都會給我削好水果,叮囑我要多注意眼睛,我卻懶于應付,只是余光中瞥見他們望向我的慈愛的眼神,其實他們是想多和我說些話,卻又怕我不耐煩。那時的我更在意網友的評論,急切地回復著網友的各種問題,恍惚間,一個下午就過去了。

偶爾雙休日在家休息,我也是在家上網,媽媽無可奈何地對我說:“注意眼睛,注意眼睛啊,眼睛壞了就可憐了。”而我卻置若罔聞,想放下鍵盤,卻又忍不住多玩一會。她實在看不慣了,就吼我:“能不能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回來了也不跟我說一句話,就知道上網!”

而沉溺網絡的我哪聽得進這些話,十分煩惱地向她說:“不要管我,你知道什么,忙你自己的事去!”氣氛霎時凝固,見我不思悔改,她搖搖頭推門出去了,傍晚時分才推開門喊我吃飯。

自那時起,父母對我的嘮叨格外少了,只有在我放下手機時才趁機跟我說幾句話?,F在想來,我為當時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那時的我就好像走火入魔了一般,聽不進任何外界的聲音,也不關心父母,很少與他們說話散步。他們就像是和我處在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我從未認真地去了解他們。

記得有一次爸爸過生日,我提議一家人去外面餐廳吃飯,父母欣然同意了,我?guī)е麄冏叩讲蛷d,一直和他們說話,就連吃飯時也沒有停止過。爸爸那天特別高興,一直講我小時候的事情,我也告訴他們工作上的趣事和見聞。

一頓飯吃完,我終于感受到久違的的溫馨,那是虛擬的網絡無法帶給我的。

那天,直到臨睡時,我才打開手機,只見微信空空,并沒有人找我聊天,也沒有人在社交平臺上給我留言評論。我翻開幾個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他們周末都是陪家人或朋友出去游玩了,我頓時清醒,以前的自己,實在是失去得太多了。

于是,我走出房間,見父母還沒睡,又和他們聊了一會。

對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其實大多數人并沒有機會上升到“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坐在你旁邊,你卻忙著玩手機。

美國作家克蒂亞·赫特(Ktia Hetter)曾坦言:“我不需要利用凍火雞治療法來戒除手機癮?!爆F在的我也是一樣,在我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光里,我不會拿起手機,而是臉對臉、眼對眼地談心。

3

無論是愛情還是婚姻,都需要交流。

其實不光是親情、友情,很多“愛情”也受到了“手機”的干擾。

如今,在各種場合下,我們都能看見一對情侶或夫妻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但兩人手里卻各自端著手機。大多數時候,一方說話,另一方“嗯嗯”地應付著,看似對答如流,但當你追問對方自己說什么時,他卻完全不知道。

手機除了溝通以外的功能,原本是用來幫助我們銘記或儲存那些美好記憶的,然而當家人不再交談,愛人不再相望,我們都低頭望著手機的時候,又錯過了多少個本應歡笑或感動的瞬間呢?我曾經參加過一場婚禮,新娘和新郎還未換下禮服就已經拿起了手機,各自一頓亂拍,上傳到朋友圈。

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與愛人之間的親密是否只停留在肉體的層次,沒有任何精神層面的交流?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么想必在某一個夜晚,你也曾為這樣的生活而感到迷茫與彷徨吧。

幸福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能吃到一起,能睡到一起,能一起哭一起笑,能一起吵一起鬧,有歡聲笑語的閃耀日子,也有沉默卻很舒服的時刻。和一個寧愿玩手機也不愿意和你聊天打鬧的人,相處起來多么無趣,比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孤獨吧。

4

放下手機,你的人生將更精彩紛呈。

當然,在人群里,一個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孤單而選擇玩手機,這是一種人性,你我都不能幸免。但最讓人心寒的一種情況是:兩個原本親近的人,坐在一起,卻各自拿著手機,共同沉默不語。

在生活中,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總是手機不離身,一心撲在虛擬的世界中,卻無視現實中美好的風景和人,看到網上有人曬幸福就開始抱怨:“我怎么就沒有這種運氣呢?”

其實誰都不是老天的寵兒,當你放下手機,回歸現實后,你才會知道,幸福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每一個平凡的細節(jié)中。

夫妻、情侶之間,吃飯時各自拿著手機,即使是睡覺,也是背對背拿著手機,“刷”累了就放下手機,在無聲中睡去。朋友之間,偶爾聯系都是借助于微信,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時,卻把時間都浪費在“各種拍”上。手機只是機器,代替不了溫度,更代替不了情誼。朋友圈里的幾十個贊,也代替不了相見時一句隨意的調侃;網絡上不斷更新的潮流用語,你可曾親口對另一半說過?朋友發(fā)了一個段子,怎么會比一起聊天時的“糗態(tài)”更讓你會心一笑?網友們的留言,如何比得上父母一句句嘮叨帶給你的溫暖?

如果在這本書的開始,你能在這篇文章里體會到我的苦心,那么我想“厚顏無恥”地在這里發(fā)起倡議:每天遠離手機一小時。

放下手機,多和家人、朋友面對面溝通,增進感情;

放下手機,多走到戶外,和大自然親密接觸;

放下手機,你的人生將更精彩紛呈。

聊得來,到底有多么重要?

人們可以忍受身體上的疼痛或者折磨,

卻無法讓自己的精神保持在一個危險的被隔離的狀態(tài),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1

沒有誰的愛情能被束之高閣,供人參觀,愛情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里。

前段時間,大學同學L君請我們幾個到她家做客。和大學期間一樣,我們幾個一起蝸在她家的客廳里看《櫻桃小丸子》,百看不厭,總能從中發(fā)現新的笑點,大家一起笑到直不起腰??蛇@次的情況有些特殊,L君笑著笑著,竟然吧嗒吧嗒地滴下了眼淚,接著又聳動著肩膀嚎啕大哭起來。

原來,L君失戀了。她和男友戀愛十年,就在我們大家都以為他們要結束愛情長跑、跨入婚姻殿堂的時候,他們卻分手了。眾人驚愕,他們相攜走過了十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異地戀和三年異國戀,最終卻分道揚鑣,聽著都讓人覺得震撼。

是多么深情,才能熬過那么多年的異地戀?又是有多少矛盾,才會選擇結束這么長時間的戀情?

仔細問過L君后,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原來,以前兩個人是異地戀,每次聊天時基本上都在訴說相思和離別之苦,而很少談及日常生活細節(jié)。如今,在一起生活時,才發(fā)現兩個人有很多合不來,甚至覺得兩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

畢竟在三年的異國戀中,兩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有天壤之別,遭遇過很多不同的事情,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漸行漸遠,再也找不回青春懵懂時期的那種戀情了。

異國戀結束后,他們開始了像很多情侶一樣每天膩在一起的時光,感情卻反而大不如從前,共同話題越來越少,生活習慣也不一樣。一個喜歡洗漱后早早休息,而另一個卻喜歡熬夜打游戲,彼此之間漸漸產生了隔閡,并且這種隔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又始終無法彌補。

我理解L君和前任之間出現的這種情感上的矛盾,畢竟沒有人的愛情能被束之高閣,供人參觀,愛情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里。

L君的愛情,最終還是輸給了現實,四年的異地戀、三年的異國戀都沒能拆散他倆,眼看愛情之花就要結出果實,最終卻因為聊不來而分道揚鑣。

人這一生又有多少個七年呢?七年的時間過去后,他們肯定不是七年前的自己了,愛情亦如此。L君正是意識到絕不能這樣順理成章地嫁給一個連共同話題都沒有的人之后,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分手。

可是這七年,對于雙方真的就是白白浪費了嗎?

未必,至少L君并不為此感到遺憾和后悔。她說:“我感謝與他在一起的時光,是他給我愛,并教會我愛,我認為放手對于我們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沒必要為了一個在一起連話都說不了幾句的人犧牲下半輩子幸福。”

相信和L君一樣,有很多人對于另一半的要求也莫過于此:三觀合,有共同語言。畢竟,連話都說不到一起,如何相互扶持走完這一生呢?

愛情里需要遇見合適的人,親情、友情也需如此,才能維護長久穩(wěn)定的關系。有共同語言,多交流,在感情上也會越走越順利。

2

有共同話題是生活中與人交往的必需品,也是愛情的調味劑。

“有共同話題”看似很簡單,實則不然。身邊的很多朋友只有在彼此相熟的人面前才會侃侃而談,或者可以說,恰恰是互相能夠聊得來,才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曾經在書上看到過一段很打動我的話:“找一個你愛與之聊天的人結婚,當你年齡大了以后,就會發(fā)現喜歡聊天是一個人最大的優(yōu)點。”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愛情,如果你想要自己的愛情在漫長瑣碎的生活中慢慢升華,那么你在最初選擇要與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時,就必須擦亮眼睛,弄清楚他或她是否和你有說不完的話。

記得有一次,幾個相熟的朋友在飯桌上聊天。一位性格很獨立的姑娘談起自己婚后的生活,苦笑著說:“剛結婚的時候,我非常不適應兩個人的生活,基本上每天都是快要崩潰的狀態(tài)。后來想想,他比我大很多,很多觀念都和我不一樣,喜歡把我像個孩子一樣寵著,這樣也挺好?!?/p>

私底下我悄悄問她,為什么剛開始的時候會經常感到崩潰。她說,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行為在另一半眼里都很幼稚,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比如,她偶爾來了寫作靈感,寫出了一首非常滿意的詩,反復閱讀欣賞,很興奮地拿到丈夫面前,渴望得到最親近的人的贊賞或建議,可丈夫只是很淡漠地隨口說一句“就這樣吧”,或者把話題轉向其他方面,說起自己在單位的遭遇或見聞。而他的話題,她也并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兩個人便覺得這樣的生活特別無趣。

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姑娘繼續(xù)說道:“就好像我們一起去逛街,你看上了幾件很漂亮的衣服,你興沖沖去試穿,我在外面坐著玩手機等你,等你換好了衣服出來問我是否好看,我卻頭也不抬,只是說一句‘挺好的’,難道你對此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生氣嗎?”

找一個有共同語言的人聊天,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需要,而且這種情感需要在人生道路中可能隨時會顯露出來。

在中央電視臺的談話類節(jié)目《藝術人生》中,有一次請到了知名演員王志文來做嘉賓。主持人朱軍問王志文:“都40歲了,怎么還是單身?”

得到的回答是:“沒有遇到合適的?!?/p>

朱軍又問王志文對于未來伴侶的要求。

王志文沉思了一會,認真地回答道:“就想找個能隨時隨地聊天的?!?/p>

“這難道不好找嗎?”朱軍笑了。

王志文很認真地否定了?!氨热缒惆胍箷r想到什么重要的事,你叫醒她,她會說‘都幾點了?好困啊,明天再說吧’,你馬上就沒有了繼續(xù)說下去的欲望。有些話就在嘴邊,但是在有些時候,對有些人,你想了想,卻又不想說了。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你想跟她說話,而且馬上就能跟她說話的人?!?/p>

沒錯,要找這樣一個愿意隨時傾聽和分享你心事的人,并不容易。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對此深有體會。

比方說你在外面和一個朋友聊天敘舊,你興致勃勃或者滿懷心事,迫切想要和別人分享,你剛說了一句,她卻打斷你,要接個電話或者讓服務員倒茶。過后,她才問你剛才說到哪了,繼續(xù)再說。你安靜片刻,保持沉默,也就沒有那種急于傾訴的需要了。

比如,你在某一刻忽然有了某種感悟,或者遭遇某種悲喜之事,不管是好是壞,你總想找個人來交流交流,于是你撥通了好朋友的電話,卻無法接通。隔了好長一段時間,她的電話打回來了,問你有什么事,你卻再也找不到那種傾訴的感覺了,只是平靜地說:“沒事,就是想你了,打個電話問問你在干什么。”

3

有共同話題,是一種從心底發(fā)出的最基本的愿望。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曾信誓旦旦地說要找一個有共同話題的人,如果繼續(xù)追問,究竟什么樣的人才算有共同話題呢?我們便會陷入沉思。

其實兩個人有沒有共同話題,只有在實踐中,也就是聊過天之后才能知道。有共同話題的人不會嫌你啰嗦,相反,他會對你的任何一句話都認真思考,然后做出反應。

和有共同話題的人坐在一起聊天,即使兩個人都不說話保持沉默,也會變得非常有趣,因為雙方志趣是相同的。

和有共同話題的人在一起聊天,你不用害怕會因為說錯話而感到尷尬,即使是你用詞不當,對方也能在第一時間準確無誤地領會你想要表達的信息。在與對方交談的過程中,你再一次證實了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你會從對方那里得到源源不斷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長大以后漸漸懂得,人最害怕的是被孤立,是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脫節(jié)。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與你有共同話題的人,你就會感到自己被接納、被認同,情感也有了歸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過后,很多社會學家研究發(fā)現,一些從集中營中被解救出來的猶太人出現了自殺問題。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按理說那些幸存下來的猶太人應該對生存抱有很大的期望,經歷了許多折磨和苦難后應該更珍惜活著的機會。社會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這些選擇自殺的猶太人是因為忍受不了無人理解的精神壓力。

人們可以忍受身體上的疼痛或者折磨,卻無法讓自己的精神保持在一個危險的被隔離的狀態(tài),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如果一個人睜開眼看到的全是跟自己的生活不在一個頻道的人,想分享內心的感受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那確實讓人感到痛苦。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和其他人交流并得到信息反饋。這種信息反饋的渠道有很多種,可能來自親人,來自朋友,來自愛人。

4

我們都需要一個有共同話題的人,以支撐我們度過難熬的歲月,分享我們的喜悅。

我是在外地上的大學,正因為如此,每次回家的時候都希望和家人進行深入交流。

我們面對面坐著,以一種讓自己最舒服的姿態(tài),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會打擾我們,天南地北、逸聞趣事、人文風俗,都會成為我們聊天的內容。這種聊天方式不僅讓我們增加了見識,開拓了眼界,也讓我們的親情關系變得更牢固。

不知你是否也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和好多同學都慢慢斷了聯系,卻唯獨和大學舍友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呢?我想,這和曾經的真心交流密不可分。

和好朋友在一起時,即使是面前的飯菜涼了,也會滔滔不絕地一直講下去,不會感到餓了,或者累了。因為話到嘴邊,必須一吐為快。雖然聊天過程中很多重要的信息都記不清了,抑或是根本就沒有關鍵的信息,可是我們的心情卻在交流中漸漸變得明朗起來。這個能與你侃侃而談或者能安靜聽你說話的人,你們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一定不會輕。

戀愛中的人,更需要這樣的交流。你們倆吵架了,你憤然離去,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樣子很奇怪的大樹,你感到非常新奇,大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以至于你忘記了剛才的爭吵。然后你打電話向對方講述,對方也感到很詫異,讓你拍一張大樹的照片發(fā)過去,而不是說你一句無聊。你們在這種互相分享中都忘記了剛才的分歧和爭吵,又變成了你儂我儂的甜蜜一對。

這就是“聊得來”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內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是孤獨的,渴望被人愛,被人接納。我們都需要一個有共同話題的人,以支撐我們度過難熬的歲月,分享我們的喜悅。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需要找一個有共同話題的人來共度余生,譜寫歲月的新篇章。

怎樣的兩個人,才算聊得來

生活本就不易,你也一定會遇著這樣一個人,

在他面前,你的話都是真理,

他明白你的堅強、你的忍耐,

能夠給予你真誠的鼓勵和堅實的臂膀,

在他面前,你就是最真實的自己。

1

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和自己聊得來的人。同樣的問題,你問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答案。

聊天也是一樣,同樣的話題,面對不同的人可能就有各種不同的聊法。

然而在那么多人、那么多答案之中,相信能夠讓你保持聊下去的欲望的,估計少之又少,這就是我們覺得“知音難覓”的原因所在。

有的人窮極一生都在追尋一個能和自己聊得來的人,比如尼采。

他有著眾多的頭銜,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這樣一位足以睥睨眾生的人,也曾經說過:“當你要邁進婚姻生活時,一定要先這樣反問自己——你是否能和這位女子在白頭偕老時,仍能談笑風生?”

他也曾經不想過早地被婚姻羈絆,直到他遇到了莎樂美。他們圍繞哲學整夜交談,莎樂美讓尼采有了結婚的沖動,他也確實付諸了行動,他向莎樂美求婚,但是卻被拒絕了。

此后的尼采,一生再未婚娶。

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錯過了這樣一個可以徹夜長談的靈魂伴侶,他沒有找到能長聊下去的人,從此寧愿孤獨一生,也不要委屈了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也一樣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我們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有些人我們話不投機,急于抽身。

有人說,我和誰都聊得來,特別是帥哥美女。對于這種聊得來,我不敢茍同。

看臉的聊天,很多時候并不是為了聊天,而是為了了解對方的情況,探查對方的虛實,就像很多人會說,談戀愛之前對我言聽計從,熱戀之后卻天天爭吵不斷,人心為何如此多變。

其實他的心并沒有太多改變,只是在之前的溝通中,一方坦誠交心,一方假意迎合,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聊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換了形式的“采訪”而已。這才導致臉已看膩之后,天也就聊不下去了。

其實是否能聊得來,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相互附和,還要向內延伸,兩個人三觀的契合度才真正決定了能不能聊下去。

比如,有的人周末就愿意宅在家里,看看書,打掃打掃衛(wèi)生,而有的人必須要出門轉轉,叫上三五好友,吃飯、旅游,人多才覺得熱鬧。這樣的兩個人,如果在一起相處,能聊下去的可能性,要比志趣相投的兩個人小得多。

我們都想被自己所在乎的人關注,但是首先要明白,你和對方對事物的看法、對生活的理解、對未來的要求是不是大體一致,否則,花再多心思也只是流于表面,到不了內心。

2

志趣相投的人,會被命運的絲線一步步綁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面對各類人群,有時候礙于身份、礙于工作,總要與一些完全無法交流的人對話,那種感覺,真是非常難熬。

有一次,紀曉嵐、和珅陪乾隆皇帝聽琴,琴師一曲作罷,給三人打了一個字謎——三先生聽琴,最后還是紀曉嵐想出了答案——犇,琴師說先生倒是明白人,皇上卻不明白了。最后紀曉嵐解釋道,琴師覺得給他們三人彈琴,猶如對牛彈琴,因此三先生聽琴可不就是三頭牛嗎。

有些話,要講給聽得懂的人,不然白白浪費了語言,耗費了時間,還惹得雙方都不開心。

一曲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知音不再,再美的琴音也無人能識,倒不如摔了琴,讓琴聲隨你一道離去。

伯牙子期的故事能夠傳唱至今,正是因為知音難覓。志趣相投的人,會被命運的絲線一步步綁緊。想要合得來,先要聊得來,想要聊得來,先要精神契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