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葉赫那拉的身世
慈禧太后可能命中注定就是要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鼎鼎大名的人物。1835年下半年,慈禧生于北京,也就是大清帝國的首都。她的父親名叫“惠征”[1],是位八旗軍官。慈禧的家庭屬于著名的滿洲那拉家族,這個家族已經前后延續(xù)了200多年。除了慈禧這位日后鼎鼎大名的女兒,惠征還有幾個兒子,他們的家庭當年算不上富裕。滿族人都有自己隸屬的旗,八旗制度是在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王朝,也就是明代末期,由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的。作為旗人,惠征不需要工作,特別是不需要從事那些體力勞動,就可以從自己隸屬的旗獲得糧餉。在某些西方作者筆下,惠征被描述為隸屬滿洲正白旗相當于中將軍銜的高級軍官,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對于這個人物,西方人還需要更深入地了解。
本書作者可以確鑿無疑地認定慈禧是惠征女兒。話雖如此,關于慈禧太后的出身,西方世界還流行著一種獲得普遍接受而且還被作家們反復提及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當初的慈禧其實是個廣州女孩,并非滿族,而是漢人。只不過在很小的時候,慈禧被賣到了滿族家庭,然后又以滿族人的身份,通過皇帝的選秀女活動,最終來到北京定居。類似這樣的說法基本屬于無稽之談。按照大清帝國的選秀制度,能夠進入皇宮的秀女必須是純粹的滿族人,而且滿漢間嚴格禁止通婚。也有人辯解說慈禧雖然本身是漢族人,但是由于被滿族家庭收養(yǎng),所以就變成了滿族人。這樣的說法也沒什么根據。要知道,在重男輕女的大清帝國,收養(yǎng)女孩的事兒非常少見。即便某個滿族家庭打算收養(yǎng)孩子,他們也只會在同族的范圍內進行選擇。更何況,即便慈禧被滿族家庭收養(yǎng)過,也無法改變她原本的漢族身份,因此不可能獲得選秀女的資格。
如果說將慈禧描述為漢族人的說法是荒唐的,那么把她的祖父認定為歐洲人的說法則荒謬至極。有意思的是,這種說法居然還有人相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關于慈禧血統的古怪說法,無論是將她描述為漢族人后裔,還是歐洲人后裔,都有其特定原因,因為這位強勢的女性的確跟我們通常能夠見到的那些八旗子弟存在太多不同點。眾所周知,雖然自1902年以來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明顯改變,旗人給人造成的印象仍然是懶散、無知、驕奢淫逸,跟他們那些曾經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荒野上,靠漁獵為生的祖先們相比簡直就是天淵之別,類似慈禧這樣的人則屬于其中的例外。在挽救瀕臨崩潰的大清帝國方面,慈禧所起到的作用遠遠大于她的丈夫咸豐皇帝。咸豐皇帝是著名的乾隆皇帝的孫子。后者可能是大清帝國有史以來最偉大,也可能是最英明的皇帝,絕對擔得起人們送給他的那些“明君”“圣主”之類的美譽。作為乾隆皇帝的曾孫,咸豐皇帝實在乏善可陳。要知道,一個始終生活在溫柔鄉(xiāng)里的民族很難保持住自己的血性。除了秉性、做派,慈禧的外貌也非常具有爭議性,有人認為她的面孔接近歐洲人,至少跟標準的滿族人有所區(qū)別,然而也有人言之鑿鑿地聲稱,慈禧太后由內到外都是標準的滿族婦女。
咸豐皇帝
對于以上種種奇談怪論,本書一概不予采信,作者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認定慈禧就是惠征的女兒。慈禧娘家的姓叫“葉赫那拉”,光緒皇帝的皇后也出自這個家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為了讓讀者充分了解慈禧的童年,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些基本的常識。身在北京的滿族婦女,即便本身地位不高,相比漢族婦女,也仍然具有很大的獨立自主性。早在當今的婦女解放潮流爆發(fā)前,滿族婦女就可以隨意上街溜達,有時還可以自己步行去買東西。由于這樣的原因,慈禧的童年時代相當寬松自由。就像西方人經常在中國見到的那些孩子們一樣,童年時代的慈禧可以自由自在地浪跡街頭巷尾,背上往往還要背著個年齡更小的弟弟或妹妹。遺憾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父親的家境并不特別富裕,這位將要主宰紫禁城、高居萬人之上的貴婦人的童年其實也很清貧,甚至還必須分擔某些日常的家務勞動。自由卻又清貧的童年鍛煉了慈禧的體格,也增長了她的智慧。至于教育方面,我們可以斷言, 15或16歲時以秀女身份走進紫禁城的慈禧基本是個文盲,她的那點兒學問是進了皇宮以后才學到的。在此之前,如果說慈禧讀過什么書,那恐怕也只有《孝經》而已。《孝經》是孔子的著作,在中國的地位非常高,卻往往得不到西方學者重視,被認為是部失敗或者平庸的作品。事實上,直到不久前,《孝經》可能都是眾多中國男孩和女孩的唯一啟蒙讀物,無論他們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
清代上流社會兒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慈禧太后的生命周期幾乎是跟東西方世界相互接觸、交惡,直至爆發(fā)沖突的過程重合在一起的。遺憾的是,關于慈禧早年經歷的各種史料實在太過稀少。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今天的我們或許就可以了解到這位命中注定要跟洋人斗智斗勇一輩子的老太后最初聽說這些來自西方的“蠻夷”時,心里到底是個什么感受。進行這樣的內心窺探應該是件非常有意思事,只可惜,相關史料其實根本就找不到。由于史料局限,我們甚至無法確定,直到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跟著丈夫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前,慈禧是否知道洋人的存在。眾所周知,當時的滿清朝廷異常封閉、無知,即便地位高如慈禧太后,其實也沒太多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晚年時代的慈禧雖然已經習慣了跟洋人迎來送往、虛與委蛇,卻也從未向外界透露過年輕時的自己究竟如何知道這些“蠻夷”的存在,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話雖如此,最初接觸西方人的中國人大多對洋人抱有鄙視乃至敵意的態(tài)度,這樣的態(tài)度在大清朝廷內部也占據著主導地位。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洋人就是茹毛飲血的牲口,根本不屬于人類的范疇,年輕時的慈禧大概也不能免俗?;蛟S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出于免傷和氣的考慮,暮年的她才不愿向洋人們提及這些往事。
按照中國民間流傳的說法,慈禧太后生于1834年11月。此前不到1年的時間里,東西方歷史,特別是大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的交往歷史發(fā)生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這件事兒發(fā)生在慈禧出生前,年幼的她當然無需為此負責,并拿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然而從那以后,逐漸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和代言人的慈禧卻必須面對以這件事為開端的一系列麻煩。1834年統治中國的是大清王朝的第6位皇帝道光。這位皇帝17世紀中期登上寶座,當時已經在位14年了。道光皇帝是著名的乾隆皇帝的孫子,嘉慶皇帝的兒子。這位皇帝死后雖然照例被賦予了各種榮譽稱號,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肖子”。道光皇帝為人懶散、放蕩、貪婪、暴虐,對他的臣民們而言,也算不上是個好皇帝。39歲那年,道光皇帝被確認為太子。之所以獲得這樣的獎賞,主要是因為道光在1813年發(fā)生的刺殺皇帝陰謀中救了父親嘉慶的命[2],登上皇位的道光很快就表現出與此前幾位皇帝明顯的不同之處,他曾下定決心整治自乾隆皇帝統治晚期開始愈演愈烈的官場腐敗。遺憾的是,國家和個人生活方面連續(xù)發(fā)生的幾次不幸事件極大挫傷了道光皇帝的銳氣。道光皇帝的皇后很早就去世了,他的長子年僅20歲就染上了鴉片煙癮。不僅如此,從他父親統治時代晚期就開始逐漸積累的國內矛盾此時也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不斷爆發(fā)的反抗和起義打破了大清帝國的“太平盛世”。這之后,就在慈禧太后出生的那年,洋人們又開始找麻煩了。
1834年4月,查理一世國王與東印度公司定立的合同已經維持了200多年的時間。這個過程中,英國的對華貿易規(guī)模水漲船高,東印度公司也獲得了壟斷性優(yōu)勢。200年后,英國政府感覺有必要修改當初的條文,由自己直接控制英國與廣州間的貿易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前,廣州是大清朝廷指定的唯一與西方商人進行合法貿易活動的對外口岸。1834年,律勞卑勛爵[3]由英國皇室任命為駐華商務總監(jiān)。同年7月,他在前往廣州途中來到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門暫時停留。按照從巴麥尊勛爵[4]那里獲得的指令,律勞卑勛爵此行的目的主要有兩點:①嘗試將中英貿易由廣州擴展到中國其他地區(qū);②嘗試直接跟身在北京的清廷建立外交聯系。律勞卑勛爵還被告知說,這樣的努力可能毫無效果,但起碼兒可以讓大清皇帝了解到威廉四世皇帝( william iv)與大清帝國建立最友善外交關系的誠意,同時還要讓大清皇帝了解到,威廉四世皇帝愿意采取任何配合手段,保證和促進中英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政府的想法看似非常完美,卻從根兒上就錯了。這是中英交往過程中英國犯下的第一個錯誤,以后的日子里,類似這樣的錯誤還會犯上無數次。英國政府的錯誤在于做決定前沒能對形勢,特別是大清朝廷方面的意圖作出準確評估。律勞卑勛爵抵達廣州沿海水域時,大清朝廷并沒有就此事得到事先通知,更不知道英國政府出于保護東印度公司長期壟斷地位的需要,已經任命他為駐華商務總監(jiān)。律勞卑勛爵比英國政府更早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因此在他還沒動身離開英國前,就曾要求政府將相關消息提前知會遠在北京,向來以保守、自大聞名于世的大清朝廷。對此,巴麥尊勛爵卻只是授意律勞卑勛爵給兩廣總督寫封信,簡單介紹下情況。更糟糕的是,英國政府授予律勞卑勛爵的身份證明只是由東印度公司開具的執(zhí)照,兩廣總督后來根本就不認可這個東西。
英國外交官律勞卑
在律勞卑勛爵寫給政府的報告中,兩廣盧總督(統領廣東、廣西兩省的地方官)[5]被形容為“放肆的野蠻人”。這位總督是個典型的大清官僚,他傲慢、頑固、極端保守,而且把別的其他國家都看成沒開化的原始部落。由于律勞卑勛爵自行其是地來到廣州,又沒事先打招呼,盧總督順理成章地把他當成了洋人的“奸細”。于是,他命令廣州商行[6],也就是當地唯一獲準跟洋人貿易的商人組織成立個代表團,前往澳門會見滯留在那兒的律勞卑勛爵,通知他必須繼續(xù)留在那里,直到獲得準許,才能動身前往廣州。問題在于,這個代表團的動作太慢。他們抵達澳門時,律勞卑勛爵已經到了位于廣州的英商會館,同時又給盧總督寫了封信。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位于廣州附近沙面島的英國領事館、商會是那以后30年才出現的。
盧總督堅決不接受這個既成事實。他給廣州的中國商人們發(fā)了份告示,抱怨“洋人奸細”不懂禮數,搞不清自己的身份,同時表示自己拒絕接受律勞卑勛爵的信,還將命令廣州的中國商人們降低針對英商的貿易額度。由于英國政府的失誤,律勞卑勛爵陷入了異常尷尬的境地,也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么辦?;艁y中,他犯下了致命錯誤。這個錯誤再加上盧總督本身的強硬態(tài)度,最終讓所有滯留廣州的英國人,乃至所有滯留當地的西方人都陷入了異常危險的境地。針對盧總督的告示,律勞卑勛爵寫了份“反告示”。這份“反告示”隨后被翻譯成中文,通報整個廣州城。在這份“反告示”中,律勞卑勛爵譴責了盧總督的無知和頑固,聲稱這位總督破壞中英貿易的妄想就跟阻斷廣州河[7]的水流一樣不可能。盧總督對此的答復是立刻下令停止一切中英貿易,同時驅逐當時困在英商會館里跟坐牢一樣的律勞卑勛爵。中英兩國的沖突由此升級,兩艘英國戰(zhàn)艦奉命上溯廣州河抵達黃埔島周邊。上溯過程中,英軍戰(zhàn)艦跟清軍炮臺發(fā)生交火。另外,還有一批英國水兵被挑選出來登陸上岸,承擔英國商會的守衛(wèi)工作。
清代廣州街景
就在這時,被中英沖突搞得心力交瘁的律勞卑勛爵健康狀況嚴重惡化。1834年9月底,他返回了澳門。同年10月11日,律勞卑勛爵這位中英兩國因誤會而導致沖突所造成的犧牲品離開了人世。就當初巴麥尊勛爵設定的目標而言,律勞卑勛爵基本一無所獲。直到臨終,他的信也沒能送到盧總督手里。不僅如此,律勞卑勛爵的主動離開還被盧總督視為與“蠻夷”斗智斗勇過程中的一次重大勝利,心花怒放的他最終開恩,恢復了廣州當地的中英貿易。
從當年大清帝國的角度來說,律勞卑勛爵的來訪,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沖突根本微不足道。除了來自盧總督的簡要通報,清廷對此事幾乎一無所知。在這份簡報中,盧總督將此次事件描述為某位試圖挑戰(zhàn)天朝權威的部落首領已經因自己的無禮遭到了教訓,囂張氣焰大有收斂。當年的大清朝廷和盧總督根本沒有料到,發(fā)生在1834年的這件事為隨后的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從那以后,大清帝國連續(xù)遭受苦難和屈辱,舊有的觀念和意識逐漸變得一錢不值,整個國家也被排斥到了文明世界以外。
【注釋】
[1] 葉赫那拉·惠征,1805—1853,原隸鑲藍旗,后被慈禧升至屬于上三旗的鑲黃旗。監(jiān)生出身,歷任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保源局監(jiān)督、山西歸綏道、安徽寧池廣太道等職。咸豐三年被革職,病死江蘇鎮(zhèn)江。同治元年追封為三等承恩公,謚“端恪”。
[2] 指1813年10月8日發(fā)生的白蓮教攻打紫禁城事件,嘉慶皇帝當時其實不在宮中,未來的道光皇帝以皇子身份帶人擊退了白蓮教的進攻,因而得到父親嘉獎,作者此處說法不準確。
[3] William John Napier, 1786年10月13日-1834年10月11日,英國政治家、外交家、皇家海軍軍官, 1834年奉命出任首任駐華商務總監(jiān)。這位英國外交官1834年試圖前往廣州履職時,遭到滿清地方官員嚴詞拒絕,中英兩國因此爆發(fā)了規(guī)模有限的軍事沖突,史稱“律勞卑事件”。作者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4] lord Palmerston,巴麥尊是個貴族封號,這里指第3代巴麥尊子爵Henry John Temple。這個人在1830至1834、1835至1841、1846至1851三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先后參與了2次鴉片戰(zhàn)爭的決策和實施。
[5] 即時任兩廣總督盧坤。盧坤, 1772—1835,字靜之,號厚山,順天府涿州人,嘉慶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兵部郎中、廣東惠潮嘉道、山東兗沂曹濟道、湖北按察使、甘肅布政使、廣西巡撫、陜西巡撫、山東巡撫、山西巡撫、廣東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
[6] 即十三行。
[7] 即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