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老子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學問,不在意個人得失榮辱,雖然學識淵博,卻一直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內(nèi)部的權(quán)力爭斗中,貴族王子朝失敗,帶著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無“藏室”可管,于是騎著青牛,離開東周來到函谷關,在鎮(zhèn)守函谷關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請下,寫成了共有5000字的《老子》上、下兩篇。老子寫完書后,重新騎上青牛,出函谷關,從此不知去向。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提出了一個最高的哲學概念“道”,老子哲學就是由“道”推演出來的,他也因此成為道家的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萬物連貫成為一個整體,突破了古代哲學以政治和倫理為軸心的局限。老子認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萬物之源,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在內(nèi)都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為后來的莊子所繼承和發(fā)展。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對中國古代的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閃光點是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世間萬物有陰陽、剛?cè)帷娙?、興廢等分別。他還發(fā)現(xiàn)對立的事物能夠向其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為了防止物極必反,導致衰落,老子主張“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舉動,始終保持著像“道”那樣沖虛而不盈滿的狀態(tài)。
老子騎牛出關圖 明
名人檔案
姓名 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 不詳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表現(xiàn)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就是“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同時還要注意“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祖籍 春秋時代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后鄉(xiāng)曲仁里
性格 深沉/智慧/消極
身份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還提出了以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比如,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以水攻堅,沒有攻不下的,以此來說明柔弱能勝剛強。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觀念。他認為天地的運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
人也應該和萬物一樣,是自然的,人生必須消除主觀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發(fā)展。
傳世名言
在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論。老子把人民的饑荒、貧困看做是多欲的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的結(jié)果。人民起來為“盜”,輕生冒死,其責任完全在于統(tǒng)治者。老子主張用“天之道”來取代“人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這樣就能夠解決社會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是對統(tǒng)治階級的“有為”進行的揭露和抨擊。老子提倡這種“無為”之治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也就是“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西漢帛書《老子》(殘頁)
千百年來,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哲學、倫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國人的思維,他的思想為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等人所繼承,形成了道家學派?!独献印芬脖环顬榈澜痰娜蠼?jīng)典之一,尊稱《道德經(jīng)》。老子還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譯本多達40多種。老子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可以說沒有老子,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將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