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族和家族以外的人
宗族,或者說家族,簡單來說就是將具有血緣關系、超越階級的多個家庭聯(lián)系在一起并擁有內部自治權的一個組織。它是農業(yè)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中國的封建王朝能持久長存的關鍵。蕭紅出生于清末民初,帝國的統(tǒng)治已搖搖欲墜,作為其基礎的家族制度卻如巨樹的根系,交叉盤結在看不見的地底,牢牢牽制著地表的一切。蕭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封建家族里,據(jù)1935年修的《東昌張氏宗譜書》,張家祖籍是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長興社東十甲楊皮營村,今屬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祖先張岱于清乾隆年間遷移到東北落地生根,到清末,他的后人們便在黑龍江開枝散葉,繁衍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據(jù)張抗查對譜書,張家五世同宗兄弟就有三十人,蕭紅的父親張廷舉排行二十一。
家族成員之間關系親疏有別,同宗兄弟三十人,和張廷舉最親厚的是他親生大哥張廷蓂。據(jù)《東昌張氏宗譜書》記載,張廷蓂“幼年讀書,頗有心得。儀容端方,舉止莊嚴,身材魁梧,望之凜凜焉。喜圍獵,愛槍馬,尤長于管弦之屬。非風塵中人,實山林逸者,視宦途如河海。精通俄語,尚義俠之舉。迨民國二年(1913年),只身到黑龍江省拜泉縣貞字四甲十二井開荒,艱儉備嘗者二十余年,于茲中間千百磨煉,膽略不為之挫。長于談論,每坐家,對于匪患,防之極嚴,恒終夜而不寐,日中任聚三五知己高談闊論。其精神健旺,概可知矣”。從這些溢美之詞不難看出,和“書生氣”的弟弟張廷舉不同,張廷蓂是個能文能武、極具男子漢英雄氣概的豪俠人物。因為弟弟張廷舉長期在外地任職,張廷蓂便常到呼蘭替他打理家事,蕭紅后來寫散文《鍍金的學說》,也毫不掩飾對這位大伯父的崇拜,“伯父最愛我,我五六歲時他常常來我家,他從北邊的鄉(xiāng)村帶回來榛子。冬天他穿皮大氅,從袖口把手伸給我,那冰寒的手呀”,“我的伯伯,他是我童年唯一崇拜的人物,他說起話有宏亮的聲音,并且他什么時候講話總關于正理,至少那時候我覺得他的話是嚴肅的,有條理的,千真萬對的”。伯父給蕭紅帶榛子,給她講解古文,夸她聰明,從伯父身上蕭紅得到了父愛式的溫情,因此她受他影響較深,“他說穿衣服素色最好,不要涂粉,抹胭脂,要保持本來的面目”,蕭紅就默默遵行著,“常常是保持本來的面目,不涂粉不抹胭脂,也從沒穿過花色的衣裳”。
只是,家族里的長輩與晚輩除了血緣和親情,還有更為重要的倫理關系,包括晚輩對長輩的“孝”與“順”,長輩對晚輩的權威,以及成員對家族利益和秩序的絕對服從。蕭紅的倔強叛逆,不止父親張廷舉和呼蘭張家容不下,疼愛過她的張廷蓂乃至整個家族也容不下。爭取升中學權利的那次戰(zhàn)爭,蕭紅對抗的不僅是父親,也是整個家族。張廷蓂也反對蕭紅升學,理由是“女學生們靠不住,交男朋友啦!戀愛啦!我看不慣這些”,也許正是聽了大哥的話,張廷舉才格外堅決,連父親張維禎來說情也不讓步的。蕭紅和伯父的感情就此淡漠了,“伯父對我似乎是客氣了,似乎是有什么從中間隔離著了”。等到蕭紅中學畢業(yè)鬧了兩回離家出走,淡漠和隔離就升級為對立了,蕭紅被帶回阿城福昌號屯老家暫住,張廷蓂從蕭紅的繼母梁亞蘭口中聽說了她的事,要打她,蕭紅躲進嬸子房里一天到晚不敢出屋,后來還直接從福昌號屯出逃,從此再沒有回過家。蕭紅逃離福昌號屯老家之后,暴怒的張廷舉開除了她的族籍,使她成為了“家族以外的人”。1935年8月,分布各地的張氏族人集資修《東昌張氏宗譜書》,就既沒有錄入張秀環(huán)也沒有錄入張迺瑩
(前者是蕭紅的原名,后者是六歲時改的名)。
也許是常被無根的感覺侵擾,1936年旅居日本時,蕭紅創(chuàng)作了帶有自敘色彩的短篇小說《家族以外的人》。小說中的“有二伯”是一個類似于《紅樓夢》中焦大的人物,他在“我”的家族里做了多年長工卻始終沒有掙得“家里人”的待遇,還因年老日漸遭到嫌棄,他衰弱、孤獨、絕望,想離開又無處可去,他和焦大一樣對東家心有不滿時常罵罵咧咧,終于招致“我”父親的痛打。后來蕭紅又對《家族以外的人》進行改寫,在“有二伯”的悲劇里增添了溫情的喜劇色彩,并將它糅進了《呼蘭河傳》。
“有二伯”確有其人嗎?他的人物原型又是誰呢?張秀琢說有二伯實有此人,姓張而不姓有,因為乳名叫有子,大家就隨口叫起有二伯來,忘了他的真姓。有二伯的身世詳情,張秀琢也不大清楚,他所知道的與《呼蘭河傳》中寫的基本一致,有二伯無依無靠沒有親人,從三十歲到呼蘭張家,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名義上是家人實際是不掛名的長工。他工作勤懇,每天很早就起床蒔弄張家房后的菜園,給全家上下提供食用的蔬菜,張家不給他發(fā)工錢只供吃穿,給他的生活待遇也很不好,干活在先吃飯在后,還多半是和老廚子一起吃,穿用也都破舊不堪。張秀琢還說蕭紅與有二伯感情很好,有二伯到菜園干活蕭紅也去,有二伯鋤地蕭紅就拿一把小鏟子挖草,有二伯澆水蕭紅就提著小噴壺玩水,有二伯喜歡蕭紅蕭紅也關心有二伯,她幫他縫補破舊衣物,給他送吃的,有時還背著家人把落花生、凍梨送給有二伯,離家后還曾打聽過他的情況。
那么,有二伯到底從何而來,跟呼蘭張家又是什么關系呢?學者鐵峰在《蕭紅傳略》中指出,蕭紅的小嬸曾說有二伯原名張廷臣,乳名有子,是張氏家族中敗落得最早的一支,在五世同宗兄弟二十九人中排行老二。這一說法后來經張抗考證為不實,因為張氏譜書記載五世同宗兄弟三十人,名叫張廷臣的人排行二十三,娶妻孟氏,生三子二女,家居賓縣猴石屯,是當?shù)氐闹械鹊刂?,他顯然不可能是“有二伯”,同宗兄弟三十人中排行第二的名為張廷彥,在蕭紅出生之前就已去世,也不可能是“有二伯”,而且,三十個人里并沒有乳名叫有子的。有二伯的來歷,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同樣難解的,還有他的結局,《家族以外的人》結尾道:
“春天,我進了附近的小學校。
“有二伯從此也就不見了。”
有二伯是死去還是被逐,蕭紅沒有道明,張秀琢和張抗的文章也沒有道明??梢钥隙ǖ氖?,他至死都是“家族以外的人”。
- 張抗《蕭紅家庭情況及其出走前后》,原載《蕭紅研究》第一輯,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
- 張抗《蕭紅家庭情況及其出走前后》,原載《蕭紅研究》第一輯,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
- 也有一說是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族人考慮到蕭紅左翼作家的身份可能招致禍患,就沒有將她編入族譜。
- 張秀琢《重讀〈呼蘭河傳〉,回憶姐姐蕭紅》。
- 張抗《蕭紅家庭情況及其出走前后》,原載《蕭紅研究》第一輯,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