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
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
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原注)
〔作者原注〕
關(guān)于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p>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
,以害天下?;侍旄ジ?,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后漢賈逵〕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p>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彼懒藳]有呢?沒有說??磥硎菦]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這首詞最早發(fā)表在《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考辨】
這首詞在1962年《人民文學》編輯部搜集的傳抄稿上,題《漁家傲·反“圍剿”》;作為《詞六首》之一發(fā)表在《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時,只有詞牌而無詞題;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時,才題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并標明寫作時間為“一九三一年春”。
這首詞《人民文學》編輯部搜集的傳抄稿,原為“紅軍怒氣沖霄漢”,后改為“秋來一派風流態(tài)”,在《人民文學》發(fā)表時作“天兵怒氣沖霄漢”;原為“飛機大炮知何限”,發(fā)表時作“風煙滾滾來天半”;原為“教他片甲都不還”,后改為“牽來后羿看朝飯”,發(fā)表時作“不周山下紅旗亂”。
大氣磅礴的戰(zhàn)歌——《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賞析
劉征
這首《漁家傲》題為《反第一次大“圍剿”》,是毛澤東于1931年春寫的,正當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之后,反第二次大“圍剿”之前。
1930年9月間,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路線之后,在毛澤東正確路線的指引下,革命根據(jù)地和工農(nóng)紅軍迅速發(fā)展壯大。同年12月,國民黨當局糾集十萬兵力,由魯滌平任總司令、張輝瓚任前線總指揮,由北而南分八路縱隊向我中央根據(jù)地大舉進犯。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毛澤東采取了誘敵深入、聚殲敵軍于根據(jù)地之內(nèi)的戰(zhàn)略方針。第一仗就打垮了張輝瓚的兩個師和一個師部,師長張輝瓚和敵軍九千人全部被俘。我軍乘勝追擊,五天內(nèi)連打勝仗,各路敵軍畏打,紛紛撤退。反第一次大“圍剿”就這樣取得了勝利。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開頭寫奮起迎敵的紅軍“氣吞萬里如虎”的威勢。秋,在我國的傳統(tǒng)詩文中,歷來取為凄涼哀怨的象征?!对娊?jīng)》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楚辭》里的“悲哉秋之為氣也”,來由非常久遠。毛澤東的詩詞里多次寫到秋,寫到霜天的紅葉,卻賦予其全新的象征意義。這次戰(zhàn)斗是在12月間,贛南一帶還是深秋景象?!叭f木霜天紅爛漫”,是寫實景,也是寫豪情,以萬山霜葉的絢麗色彩渲染革命軍民的昂揚斗志?!盃€漫”用得好,形容紅得鮮亮,紅得火熾,紅得生氣勃勃,真是“霜葉紅于二月花”了?!疤毂瓪鉀_霄漢”,從正面著筆,與起句相輝映,寫工農(nóng)紅軍的士氣。“天兵”這個詞,在傳統(tǒng)詩文中用來稱道代表國家正統(tǒng)的軍隊,如揚雄的《長楊賦》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我以為,這里的“天兵”可取此義。與國民黨軍隊恰好相反,作者稱工農(nóng)紅軍為代表國家正統(tǒng)的軍隊。據(jù)劉亞樓回憶,出擊之前召開了隆重的誓師大會。毛澤東舉出六項必勝條件,大大鼓舞了士氣。毛澤東還帶頭高呼口號,口號聲“像萬丈狂濤,山鳴谷應”。這句詞正是戰(zhàn)士情緒的回響。
接著寫這次反“圍剿”的主要戰(zhàn)役——龍岡戰(zhàn)役。有關(guān)回憶錄是這樣記述的。12月27日,我軍準備圍殲譚道源師,因譚師龜縮不出,轉(zhuǎn)而準備圍殲張輝瓚師,由紅十二軍誘張師進入龍岡。龍岡山嶺重疊,十分險要。29日,張師進入我軍包圍圈。30日凌晨下起蒙蒙霧雨。上午十時,我軍發(fā)出總攻擊令。至下午二時,該師連同師長在內(nèi)全部被俘?!办F滿龍岡千嶂暗”。既是寫實景,又是寫戰(zhàn)場氣氛。我軍埋伏于深山密林之中,加以云霧繚繞,猶如藏龍隱豹,令人莫測。接著略去繁復的戰(zhàn)斗描寫,直接地寫張輝瓚的被捉。據(jù)回憶,張躲在灌木叢里企圖換上普通士兵衣服逃跑,才換了上身就被俘了。“齊聲喚”,先是聽到先行的戰(zhàn)士齊聲高喊。怎么回事?“前頭捉了張輝瓚?!卑?,原來是捉住了敵軍的頭子!詩人是在馬上從戰(zhàn)士的傳呼中聽到這個捷音的。不僅寫出廣大戰(zhàn)士的興奮鼓舞,而且寫出在疾速行軍中的行動特征。詞,便于抒情,不便于記事,前人以詞記事的很少。這么一次規(guī)模很大又很復雜的戰(zhàn)役,詩人只用了二十七個字就寫得有聲有色。抓住特征,大膽取舍,不須著墨處惜墨如金,須著墨處淋漓潑灑,真是足以驅(qū)山斷河的大手筆。
詞的下片寫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后,反第二次大“圍剿”即將來臨的情勢,預示革命的必勝。第一次“圍剿”被粉碎后,國民黨當局集結(jié)二十萬軍隊發(fā)動第二次“圍剿”。我軍則乘勝開展工作,在廣昌、寧都一帶發(fā)動群眾,鞏固擴大革命根據(jù)地,在廣大游擊區(qū)和新解放區(qū)建立了紅色政權(quán)和地方武裝,為粉碎敵軍新的進犯進行了充分準備。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大批敵軍襲來,蕩起漲天的塵土,來勢猛惡?!爸亍弊贮c出敵軍是卷土重來,與上片貫接?!皢酒鸸まr(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寫廣大革命軍民奮起抗敵,聲勢浩大,斗志昂揚,顯示了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無不勝的威力。詩人雖然不可能寫出這次反“圍剿”勝利的結(jié)局,卻已經(jīng)預示了勝利的必然。
古人說,一篇作品要具有“豹尾”,以千鈞之力振起全篇,說得很好。這首詞可以說具有一條真正的“豹尾”,結(jié)句“不周山下紅旗亂”,極大地拓展了詞的意境,儼然包藏天地,深化了詞的思想,由一次具體的戰(zhàn)役引向整個革命的必然勝利。如果沒有這個結(jié)尾,全詞會局限于寫這一次戰(zhàn)役,黯然減色。
毛澤東在注文里列舉了關(guān)于共工神話的大量資料,說法不一。他的按語說:“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懒藳]有呢?沒有說??磥硎菦]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詩人賦予這個神話以全新的意義,把共工看作是力能旋乾轉(zhuǎn)坤的英雄。面對紅軍奮勇殲敵的壯烈場面,眼前幻出一個更為宏闊的神話世界。那里有一位大英雄,觸倒天柱,斷裂地維,挺立于宇宙之間。這是無產(chǎn)階級集體英雄的形象,是何等雄奇?zhèn)ゴ蟮臍馄?!“亂”字,有人認為應反訓見義,解為“齊整”,有人認為可以直接解為“參差錯落”,兩解均可。
細味全詞,要問它的最鮮明的特色是什么?我以為是它那一瀉千里、吐納大千的氣勢。氣勢是難以言傳的,只能在吟味中去感受;但又是可以捉摸的,有其形成的原委。這氣勢的由來,不僅因為選用了一些具有雄強色彩的詞語,而且因為音調(diào)鏗鏘,節(jié)奏響亮,其更深層的本源則是紅軍壓倒一切強敵的士氣,這首詞的氣勢正是紅軍士氣的升華。順便提一下,《漁家傲》這首詞的體式,句句押韻,全押仄韻,各句緊緊相銜,且有短句相間,讀起來如馬蹄疾走,嘚嘚有聲,用來表現(xiàn)這種氣勢是十分恰當?shù)模ó斎徊⒎钦f這個詞牌不便于表達別種情緒)。
從北宋到南宋,詞的風格不斷嬗變發(fā)展,與婉約派并秀,逐漸出現(xiàn)并形成了豪放派。豪放派一出來,有些詞家不承認,連大詩人李易安也囿于對詞的固定看法,認為“詞別是一家”,那不過是“句讀不葺之詩爾”。這種看法未能遏止豪放派詞風的發(fā)展,以及廣大讀者對豪放派的肯定和歡迎。毛澤東的詞在全新的生活和思想的基礎上,把豪放派的詞風加以發(fā)展變化向前推進了。誠然,毛澤東的詞不僅不等同于任何詞派,而且也不同于文人筆下的作品,是迄今為止古今詞壇上獨一無二的。這正是它得以“不廢江河萬古流”的真正的價值。
今而后,如果詞仍然活下去,那么它的生命就在于推陳出新。關(guān)于詞的推陳出新,毛詞雖然做了光輝的示范,卻不應認為路只有這一條,詞苑的新葩也應是千姿百態(tài)的。有一點非常清楚:如果不追求創(chuàng)新,只搞古董的復制品,雖然搞得竟能亂真,詞卻會因失掉新的生命而香消玉殞。
〔反第一次大“圍剿”〕蔣介石在他所策動的反革命內(nèi)戰(zhàn)中,曾經(jīng)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過五次“圍剿”。從1930年10月起,他布置反革命的第一次大“圍剿”,糾集了十萬兵力。12月,他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兼任陸??哲娍偹玖钅喜袪I主任,即“圍剿”軍總司令,開始進犯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紅軍誘敵深入,集中優(yōu)勢兵力,在12月30日乘霧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nèi)的敵軍主力張輝瓚第十八師發(fā)起總攻,激戰(zhàn)至晚,把敵軍全部殲滅,俘獲張輝瓚以下官兵九千余人。接著乘勝追擊逃至東韶的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第五十師,又殲滅其一半。兩仗共殲敵一萬五千余人,繳槍一萬余枝,余敵紛紛逃竄。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jié)束。這首詞作于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后,第二次反“圍剿”交戰(zhàn)之前。
〔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樹經(jīng)霜后紅葉艷麗。
〔霄漢〕即天上。霄指云天,漢指星河。
〔龍岡〕在江西省永豐縣的南端,南與興國縣相連,西與吉安縣相接,是險要的山區(qū)。
〔千嶂(zhàng障)〕層巒疊嶂。嶂,如屏障的山峰。
〔齊聲喚〕指歡呼勝利。
〔張輝瓚〕國民黨“圍剿”軍前敵總指揮、第十八師師長。
〔二十萬軍重入贛〕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后,又調(diào)集二十萬兵力至江西,以何應欽為陸??哲娍偹玖钅喜袪I主任,1931年4月發(fā)動第二次“圍剿”。
〔風煙〕猶風塵,這里指戰(zhàn)亂的煙塵。
〔不周山下紅旗亂〕不周山,我國神話中山名。這里用觸倒不周山的共工,來比喻決心打倒反革命統(tǒng)治的工農(nóng)紅軍和革命群眾。紅旗亂,紅旗繚亂擁擠,描寫革命隊伍士氣之盛。
〔共工、顓頊(zhuānxū專需)、炎帝、高辛、女媧(wā蛙)、祝融〕都是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lǐng)。
〔天柱、地維〕維,大繩。古人設想天圓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撐,地有四根大繩系綴。
〔虞于湛(dān丹)樂,淫失其身〕貪圖享樂,縱欲放蕩。虞,同娛。失,同佚、逸。
〔墮(huī灰),高堙庳(yīnbēi因杯)〕平毀山丘,填塞沼澤。墮,同隳。
〔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釋朝代更替的說法。《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稱女媧“亦木德王”,共工想用水德來代替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