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東來忽相過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
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李白《自巴東舟行經(jīng)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李白的心開始活泛起來。離開趙瑕,他再度置身于慢坡渡,置身于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鄉(xiāng)。仔細(xì)欣賞這個小村莊,他發(fā)現(xiàn),原來慢坡渡實在是很美:清晨薄霧如幻似夢,若隱若現(xiàn)的青山,在薄霧之后,如同徽墨漫點;晨去霧盡,枝上淡黃的輕葉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露珠的光面上仿佛能看到一村的風(fēng)景。村莊不若城市紛雜,幾聲蟲鳴低語讓慢坡渡的清晨顯得格外安靜。這實在是個使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但近二十年了,再美的風(fēng)景,李白也早已看夠。
在這村莊里,有許多人已經(jīng)生活了一輩子,他們從未看到長安是怎樣的光景,他們一生守著這山、這水,平平安安便覺足夠。但李白無法如此,他天生便是要看盡大山大水,看盡無限江山的。近二十年的禁錮已經(jīng)太久,他必須要邁開雙足,開啟他的游俠生活了。
這一年,李白二十歲。他如當(dāng)時許多游俠書描寫的那樣,穿上一身道袍,將寶劍佩帶在腰中,只身離開慢坡渡,開始他游歷蜀中的旅程。他知道蜀中是很美的,過去的許多年里,他為了考取功名而被禁錮在書塾中,禁錮在對功名的追逐中。當(dāng)他意識到人生并非只有科舉考試一條路可走時,他終于開竅了,也終于可以放下一切去盡情觀賞這世界的美好了。
此次游歷,與其說是解放禁錮看風(fēng)景,不如說是為了尋仙問道。李白的一顆游俠之心始終不死,而在游俠的故事里,總少不了關(guān)于劍仙的傳說。李白腰佩寶劍,便是為了能夠得到入劍仙之門的契機(jī)。所以他的足跡多是停留在了道觀等場所。他去了許多地方,包括成都、峨眉山、青城,這一次游歷讓他開闊了眼界,讓他看到了慢坡渡外面的風(fēng)景。當(dāng)然這些風(fēng)景在他的游俠生涯中,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途中,他來到一個叫作戴天山的地方。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綿州昌隆縣西,這山中有一座大明寺。李白來到大明寺,在這里停留了許多時日。寺廟的氣氛與環(huán)境很得李白的心,他喜愛在這樣的古寺內(nèi)讀書。當(dāng)寺鐘敲響,他的心反能安靜許多。在讀書的空閑里,李白會走出大明寺,在戴天山上尋找求仙的道士——這才是他停留在此的真正原因。
正是春時,戴天山上的桃花正值盛開的時節(jié)。芬芳的桃花如同冬雪一般,花瓣隨風(fēng)而舞。天地之間被一片淡粉色填滿了,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在桃源的另一邊,有神仙在居住著。清晨,當(dāng)山中的濃霧散去,桃花上沾著露珠,空氣中的草香氣使人心曠神怡。李白在這樣的清晨離開了大明寺。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鼻逅目諝鈱⒗畎椎睦Ь胍粧叨?,他走出寺門,放耳聽去,他聽到不遠(yuǎn)處的泉水正汩汩流淌。這山中的泉水在春日里總是載著新落的桃花,將山上的愁緒帶到山下,同時也帶去了山中的清涼。幾聲飛鳥鳴叫著在頭上經(jīng)過,山中的野犬不知遇到了什么,在那里叫個不停。這些來自大自然深處的聲音,比城市中的嘈雜聲要動聽許多。
李白悠閑地邁著步子,當(dāng)衣衫掠過一株桃樹,幾片花瓣連帶上面的露珠都沾在他的衣襟上,但他無意將其拂下,只任由它們掛在那里,任由露珠漸漸浸濕了衣襟。他沿著山上的溪流向前行去,在尋訪道士的過程中,他也同樣享受著沿途的風(fēng)景。漸漸地,清晨已過,他從清晨行至晌午,偶爾能夠在樹林深處看到麋鹿的出沒。這麋鹿自然是道士所養(yǎng),見到鹿,就說明快要到達(dá)道觀了??上?,“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他聽不到鐘聲,看來道士并不在家,這一次出訪,算是白走一趟,要無功而返了。
李白來到道士所居之處,但見“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在青氣之間,野竹生長得很是茂盛,而遙望遠(yuǎn)處的青峰,其間飛流而下的瀑布很是優(yōu)美。他詢問了周圍的許多人,想知道道士去了哪里,然而無人知曉。無奈下,他只好郁悶地倚在松樹旁等待,但等待許久,道士仍未歸來。
這一次經(jīng)歷,讓李白在歸去之后,寫下了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詩中好似是在講李白的一次求道失敗的經(jīng)歷,但仔細(xì)看來,除了第四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整首詩都在描述他一路上所見之景。他固然未能得見道人,但他感受到了“犬吠水聲中”的意趣,看到“桃花帶露濃”的靜美,望見了“樹深時見鹿”的神秘,又在道士居所看到分青靄的野竹與掛碧峰的飛泉。就算李白說自己愁,但整首詩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在山中的愜意和自在。就算“不遇”,就算“不聞鐘”,這仍是一首意境美好的詩,而并非愁緒之詩。
或者這便是李白的特點,哪怕結(jié)果再糟糕,他也能在沿途的風(fēng)景中找到讓自己開懷的事情。有些人活在終點,他們一生都在為那終點而奮斗,哪怕身處泥潭,哪怕身陷困苦,只要最后能夠到達(dá)終點,那么他們便覺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李白是活在路上,他也有一個為之努力的終點,但當(dāng)一路走過,那終點是否會到達(dá)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上,他會挑選最心儀的路線。無論哪一種,無關(guān)對錯,只不過活在終點的人總要苦一些,而活在路上的人,總要歡喜一些罷了。
在蜀中游歷的過程中,峨眉山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許多游俠故事里,峨眉山都是一個重要的據(jù)點。名門正道往往都出身于此,大的劍仙門派也往往被設(shè)立在峨眉山。大概因為這里真的是一個適合孕育劍仙的場所,或者說,峨眉山本身就是一座可以用來求仙問道的仙山。
李白在蜀中游歷期間所寫的詩作流傳下來的并不多,而《登峨眉山》正是其中一首:“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shù)。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p>
所謂蜀國,自然便是指蜀中地帶,也就是現(xiàn)今的四川。這里是在群山之中,而在這些山里面,峨眉山算是最為秀美的。也許古人將此山命名“峨眉山”,正是基于此因吧。秀美的山總是讓人覺得仙氣繚繞,這也無怪人們喜愛在故事中讓峨眉山成為劍仙的據(jù)點。李白在峨眉山上周游了一番,卻發(fā)現(xiàn)原來不論走得多遠(yuǎn),看得多仔細(xì),仍然無法將峨眉山的景色盡覽。
置身峨眉山,宛若已在仙界,山中景色如畫卷一般,而游者也便成了畫中之人。丹霞與云霧,讓人的心變得平和,心胸也變得開闊,仿佛已將塵俗拋于身外,感受天地間的大自在,仿佛得到了仙人妙術(shù),讓人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于是,得到仙人妙術(shù)的李白開始享受仙人的歡快,在云霧間吹奏瓊簫,坐在石頭上彈奏瑟曲,將心融于這些山景之中,又將心中山景化作音律。簫瑟之聲環(huán)繞四周,不知是樂聲打動了山景,還是山景生出了樂意。在此情此景之下,誰還會貪慕世間的榮華富貴?誰還會為塵世間的樂與苦而大喜大悲?只有這山林蕭瑟之間的情懷,才是人間真正的歡笑??!
傳說中,在周朝時期,有一個名叫葛由的羌人。他平日里最喜愛將木頭刻成羊的模樣,再賣出去換錢。他刻著刻著,這羊越來越逼真,最后竟真的叫出聲,起身奔跑了。于是他跨坐在羊的身上,一路奔至蜀中。蜀中有王侯貴人見到木羊奔跑,十分驚奇,便追上去。葛由見此,便騎著木羊登上峨眉山,一直登到山頂,并羽化登仙。而跟隨前去的人亦從此入了仙道。從此,在峨眉山便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只要你能在峨眉山頂見到騎著木羊的人,你便有機(jī)會登仙了。
李白來到峨眉山頂,心中亦想,若是此時能夠見到騎著木羊的葛由,那便要立即隨之而去,從此入仙,不復(fù)歸還人間。
然而他并未見到葛由,最后也只能離開峨眉山。其實去過峨眉山的人,又有誰能真的羽化登仙呢?從峨眉山歸來的人,也只是繼續(xù)過著之前的日子,并不會有多少改變。李白亦是如此,盡管他的一生真的宛若仙人一般,但也只是因為,他原本如此。
此次游歷,讓李白的心變得更大也更遠(yuǎn)。對他而言,他的家鄉(xiāng)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慢坡渡,而是整個巴蜀之地。他熱愛峨眉山的丹霞,熱愛青城的優(yōu)雅。他生來就是為了看盡山水的,他是一個活在山水之間的人,塵世風(fēng)景并不適合他,若人真能成仙,那么他必定早早便登為仙人了。
或者這也因為,山水永遠(yuǎn)如畫,但人卻時常丑陋。此番游歷,李白看盡巴蜀的山水,同時也看到不少人情世態(tài)。他看到一個縣令在見到少女溺江而亡后,吟唱著“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吹皆S許多多將自身才華運用到草菅人命、腐敗、諂媚上的官員。人的丑與風(fēng)景的美形成強(qiáng)烈的對比,這讓李白更加猶豫,猶豫是否要從此放棄入朝為官的想法,做一個徹徹底底的修道者。
他尚且無法做出一個確切的決定,因此他決定繼續(xù)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