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現(xiàn)今中國,年長者寫回憶錄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要真正寫出一本好的回憶錄,卻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一本好的回憶錄,必須滿足以下一些條件:第一,顯現(xiàn)個人歷史和所處時代,特別是與歷史大事件的直接和間接的關聯(lián)性。因為至少20世紀以來,沒有國人的個人命運可以擺脫時代變遷的影響;第二,需要有個性(個體)的獨特歷史記憶角度及其觀察記錄;第三,提供比較翔實和準確的歷史文獻;第四,敘述的話語自然、平和、簡潔,而不是過度文字化,或者說教,甚至煽情的。簡言之,一部好的回憶錄,并不取決于作者原本的社會地位,而是取決于作者能否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特定時空有一種深沉的,卻又是超脫和淡然的記錄,在字里行間,給人留下思索的天地。這樣的個人回憶錄,不僅有歷史價值且能存留于世。如今,具有歷史價值和存留于世的回憶錄其實少之又少,而孔慶普先生的這本不過十幾萬字的回憶錄卻充滿歷史價值,勢必存留于世。具體來說,它有如下顯著特征:
第一,歷史跨度長??讘c普先生出生于1928年,今年已經(jīng)88歲了。他以個人所見所聞為主線,串聯(lián)了自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直至20世紀90年代幾十年的歷史。我們在書中看到:七七事變之前,河北省高邑縣武城村一個世家的方方面面;日本侵略及抗日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秩序瓦解;抗戰(zhàn)之后中央軍如何進入北平,那時的貨幣經(jīng)濟、石景山鋼鐵工業(yè)、共產(chǎn)黨領導學生運動、解放軍圍城;1949年以后三十年間接連不斷的運動,從三反運動、“打老虎”、“大躍進”、“除四害”、大煉鋼鐵、大搞技術革新、困難時期的糧食定量、職工停薪留職自謀出路、采取生產(chǎn)自救措施,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完結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主要事件。
第二,以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折射北京城的命運??讘c普先生是學土木工程出身,一位典型的工程技術人員,終其一生與北京市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直到80年代晚期的市政建設,特別是北京大部分城樓、牌樓、橋梁的修繕和拆除,還有少數(shù)鮮為人知的城樓、牌樓、橋梁的搶救緊密相連。這本書告訴了讀者:這個北京城在1950年曾經(jīng)有過環(huán)城花園建設的規(guī)劃;1951年曾經(jīng)有過道路、橋梁、城樓等普查、建立了城里街巷名稱檔案、城墻城門技術檔案,開始城墻修繕工程;1952年,劉少奇關于要把北京建設成一個新型城市,要清除一切影響建設的障礙物的指示,置北京于拆毀老城墻、城門、牌樓的萬劫不復之中。當時,豈止梁思成,包括彭真在內的北京市領導人都不能理解。彭真說:“拆城墻可是一件大事情,五百多年的北京城說拆就拆,恐怕老百姓都不同意?!比欢磺幸呀?jīng)不可逆轉,1954年拆除了宛平城城門、地安門、宣武門;1955年拆除了西長安街的雙塔寺;1956年拆除了阜成門,切去了團城南邊一片;1957年拆除東直門;1958年拆除中華門、崇文門;“文化大革命”初期拆除了西直門。書中也記載了拆毀和埋于北京城地下的各類古橋名單,例如:甘石橋、江米橋、玉和橋、望恩橋、宣武橋、崇文橋、三里河橋、正陽橋,等等。讀到這些,我自然是與孔慶普先生一樣陷入難以釋懷的悲哀和傷痛之中。為北京城悲哀和傷痛,為中國的歷史悲哀和傷痛,為一部文明史和建筑史悲哀和傷痛。這里的每一座牌樓、城樓和古橋,每一段城墻,其實都是歷史和文明的凝結,沒有這些牌樓、城樓、城墻和古橋的北京,早已是一個殘缺的北京??梢圆豢鋸埖卣f,任何一座被拆除的城樓牌樓和古橋,其價值都超過我們眼前一片一片的高樓大廈。如果說,梁思成先生與當時的決策者爭論的是保留北京古城的意義,他為決策者無視自己的主張而痛心疾首,但是,梁思成畢竟沒有親手拆毀他鐘愛的北京城。而對于孔慶普先生來說,他有著與梁思成先生一樣的對北京城的那份情懷,那份眼界,直接參加了早期的修復,卻又不得不參加接踵而至的持續(xù)拆毀,情何以堪!
第三,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片段,讓人們得以窺見已經(jīng)消失的時代。可以歸納為這樣幾類:
第一類,一些小環(huán)境的記錄。例如,作者出生之地:
“府邸的總體布局是前宅后園,中間是一條巷路,巷子的南口有一座大門,西廂是老宅,東廂是新建的院落。西廂南北三進院,后院有一棵大槐樹,據(jù)說是毓輩老爺爺栽種的,樹干三人合抱,樹冠蔭庇庭院。前院有一照壁,繪有松鶴圖,前院朝南有街門,平時不開,每逢年節(jié)才打開?!薄敖珠T洞里楣上掛一藍底金字匾,書寫‘雪志冰心’。東廂是新建的四合院,南屋五間,中間是穿堂門,門楣上有磚雕。東西配房各四間,北屋也是五間,高臺基雙楹廊。”1937年以前,跟二姑在北京上小學的時候,住在龍頭井羊角燈胡同6號?!敖珠T外有一層石臺階,門扇和門框都是黑色,門扇上有一對虎頭口銜銅鐐吊,門框下面有抱鼓式門墩石。進門迎面是東房的南山墻,是白底‘?!终毡凇!薄霸簝瓤拷鲏τ袃煽脳棙?,樹下有一個不大的魚缸,養(yǎng)著幾條小金魚。東廈子前面有一個滲水井,刷鍋水和洗衣裳水都是倒在滲水井里,因為胡同里的路面比院內地面高,院里的雨水也是流進滲井里?!?/p>
再例如,抗戰(zhàn)之前的北京鐘樓和鼓樓之間的小市場:
“南頭都是賣小吃的布篷,各種小吃多半是清真食品。也有賣飯的大罩篷,賣飯的都是漢民,有抻面、烙餅、棒子面貼餅子和粉條豆腐雜燴菜?!虚g是賣針線、絨花兒、花枕頭頂和花鞋面兒的,賣小孩兒衣裳的,也有賣大人衣裳的。北頭是說相聲的、唱小戲兒的、唱大鼓書的等?!?/p>
第二類,大歷史下的小故事。例如,1949年懲治天橋的“南霸天”場景,包括這個“南霸天”的穿著細節(jié):
“南霸天的模樣是,光頭、大胡子,上身穿黑夾襖,前衣襟敞開,里面套一件白褂子,挽著白袖口。下身穿黑褲子,扎著黑色綁腿兒,腳穿禮服呢面兒千層底布鞋?!窢帟_完以后,把南霸天押上一輛卡車,拉到先農(nóng)壇西南角的城墻根,執(zhí)行槍決?!?/p>
再例如,“大躍進”時期的“除四害”:
“城里家家戶戶的房上都有年輕男女,拿著洗臉盆等物件敲打,有人拿著竹竿兒上端綁一塊布晃悠。眼看著麻雀在天空飛著飛著突然就掉下來了。撿到的麻雀都要交到街道?!?/p>
第三類,真實的經(jīng)濟生活。例如,困難時期調整糧食定量:
“1955年1月開始實行全民糧食定量制度,1959年7月,調整糧食定量,重體力勞動者由每月40斤改成每月36斤,一線干部由每月36斤改成每月34斤,輕體力勞動者和后勤干部由每月34斤改成每月32斤,家庭婦女和學生等人員由每月30斤改成每月28斤半。其中一半是細糧,一半是粗糧?!薄?960年2月1日,調整細糧供應量,重體力勞動者和一線干部每月細糧6斤,輕體力勞動者和后勤干部,以及其他人員每月細糧4斤?!薄懊考颐繎舭l(fā)一個糧食供應證(俗稱購糧本兒)和一個副食供應證(俗稱副食本兒)。街道管糧食和副食的干部,每月月底到各家去發(fā)下月的糧票兒和油、糖、肉、菜、餅干等票兒。每年12月20日發(fā)下一年的布票兒?!?/p>
再例如,關于市總工會推廣食品雙蒸法:
“采用米飯雙蒸法,具體做法是,每碗二兩米,先用水泡半小時,第一次蒸熟后,涼半小時,再蒸一次,二兩米可以蒸出滿滿一碗飯。”“大家食用后說,這純粹是自己糊弄自己,米飯的體積增大了,吃進肚里當時顯得飽了,一會兒就下去了。明知是自己糊弄自己,也得這樣做,有什么辦法啊?!?/p>
第四類,一一寫出人生經(jīng)歷中有過這樣或那樣關聯(lián)的人物名字。書中眾多人名,或簡或繁加以介紹。這些人物可以分成這樣幾類。其一,家人三十余位。對孔慶普先生有養(yǎng)育之恩、支持最大的是兩位伯父——大伯父孔憲文(192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土木系,是中國第二條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鐵路——淮南鐵路總工程師)、二伯父孔憲武(1897—1984,1921年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博物系,植物分類學家),以及二姑、姑父曹經(jīng)武(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教授)。經(jīng)濟上幫助過他的人還有陳孝開(北京大學土木系主任)、曹安禮(北京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校長)等。其二,彼此有工作配合和相互支持的人,比如單士元(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鄭孝燮(建設部規(guī)劃設計院顧問)、劉仙洲(清華大學教授)、茅以升(1896—1989,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和他的助手羅英(橋梁工程師)、梁思成(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侯仁之(北京大學教授)、羅哲文(中國文物研究所主任)、趙迅(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胡玉遠(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以及對作者一生事業(yè)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許京騏先生(1919年生人,原北京市建設局局長)。其三,見面(多系匯報城墻和城門情況)較多的是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有過幾次會議的人物,像當時(1951年)的北京市市長彭真(1902—1997)、副市長張友漁(1898—1992)、吳晗等人。其四,一些雖無過多接觸,但因“文革”而死的人。
我寫到這里,感慨之至,人老了,能夠記住和記載人生中那些遇到過、共事過、受過資助、得到幫助,特別是影響自己人生軌跡的,以及遭受不幸的人們,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情懷。
以上特點,并不足以反映孔慶普先生回憶錄的全貌。每一位讀者,只要認真閱讀,都會因自己的背景、興趣和價值偏好而有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這就是所謂的“橫看成嶺側成峰”。舉個例子:孔慶普先生在跋中補充了1956年公私合營的一個情景:他所在的北京建設局有位工程師叫張連壁。此人還有一個身份是“東升祥綢布店”的東家。黨支部書記問張連壁對公私合營的看法,張連壁說,非常擁護。接著又說,他的叔和嬸,白天上街敲鑼打鼓,晚上回家老夫妻抱頭大哭。寥寥數(shù)行,讓我們看到了公私合營大歷史背后一個小業(yè)主的真實情感。
今年是“文革”發(fā)動50周年。多年來,關于“文革”的回憶、反思、研究多是集中在“大人物”和“大事件”上,而“文革”時的市民日常生活,鮮有記錄。本書提到了有關“文革”期間“大字報”的兩個片段。其一是貼大字報的糨糊:“貼大字報和標語要用大量的糨糊,機械所北面是化工試驗廠,他們研制成功一種合成糨糊。該廠有兩派,他們分別和市政處的兩派有聯(lián)系,互稱咱們是一家。市政處的兩派職工貼大字報和標語用的糨糊,都是去化工試驗廠要,各找各派要來的(無償贈送)?!逼涠翘彀查T前的舊大字報哪兒去了?“學校都停課了,孩子們都跑著玩兒,有兩名工人利用公家的材料,為自家孩子制作垃圾車。用角鐵焊成一個三角形,前端安裝一個軸承,再車一根長軸,焊在后邊,兩端各裝一個軸承,成為小車兒的底盤兒。上面放一個竹筐,用鉛絲把竹筐固定在底盤上。孩子的雙手扶住竹筐,一只腳踩在車盤后軸上,另一只腳蹬著地,跑起來還真快。……這些孩子們每天晚上,結伙蹬著竹筐車到天安門去撕大字報和標語,第二天賣廢品?!比藗冸y以想象,“文革”期間,首都北京天安門的大字報竟然“補貼”了當時某些老百姓拮據(jù)的日常生活。
孔慶普先生歷盡滄桑,而這本回憶錄,從頭到尾,如同一幅歷史白描,無論寫日常工作還是歷史事件,決然沒有文人墨客式的“抒情”,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說教,沒有道德制高點,甚至沒有評論,但是,卻不放過細枝末節(jié),筆到意到,一絲不茍。在平實的敘述中,顯現(xiàn)的是一種生命的“內斂”,讓你感受到一種歷史“美學”,以及筆底流淌的深厚含義。
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倡“微歷史”,即通過一個人一件事的有限歷史信息,集合成大歷史、宏觀歷史。在這樣的意義上說,“微歷史”,老百姓的歷史是有其價值的。但是,在提倡“微歷史”的同時,要避免“微歷史”的庸俗化。依我所見,并非所有“微歷史”都值得記載,如同今天走在街上,讓每一個人把他今天做的事記載下來,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人今天的所作所為并無記載的意義。如果“微歷史”僅僅是一個個體的記載,如同一本本流水賬,不能折射出一個大歷史,其意義和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再說一遍,孔慶普先生的這部回憶錄,是個人的歷史,也是一部大歷史。它將個人的一生和北京城數(shù)十年的變遷重合在一起,由一個個體承載如此沉重的“時空”,可謂“微言大義”。對我這個血液里流淌著北京基因,漂泊海外數(shù)十年的人來說,打開這本回憶錄,就如同打開那沉重的北京城門;而當我合上這本回憶錄,如同輕輕掩上北京城門。這之后,則是對那個消失的北京,難以消弭的懷念。
朱嘉明
2016年正月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