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當今的阿拉伯世界在西亞、北非有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四億多人(截至2016年底),常常是世人矚目的焦點、熱點。隨著中阿友好關系的日益加強,中阿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日趨增進,我們對阿拉伯民族文化、文學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介紹,以加深我們對阿拉伯世界全面的了解與認識,這項工作愈益顯得重要而迫切。
阿拉伯文化源遠流長。它發(fā)祥于阿拉伯半島。六二二年伊斯蘭教興起后,隨著阿拉伯穆斯林的開疆拓域和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國的建立,中古燦爛輝煌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曾彪炳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連貫東西的作用。正如美國學者希提所說:“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他們繼承了在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歐洲,遂喚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sup>[1]
阿拉伯是一個詩歌的民族。詩歌被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史冊與文獻。它像一面鏡子,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歷史與社會現實。詩歌是阿拉伯文學,特別是阿拉伯古代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要想了解與認識阿拉伯的歷史、社會、文化、文學,了解與研究它的詩歌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阿拉伯文學一般可以一七九八年拿破侖入侵埃及為界,分古代與現代兩大部分。古代部分又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賈希利葉時期(475—622,亦稱蒙昧時期),系指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前的一百五十年左右期間;二、伊斯蘭時期(622—750),包括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發(fā)在位的伊斯蘭初創(chuàng)時期(622—661)和伍麥葉王朝(亦譯“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三、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四、近古中衰時期(1258—1798)。其間,詩歌始終是阿拉伯文學的驕子:佳作珠聯,美不勝收;詩人輩出,燦若星漢。現試按時期分述如下,以期將古代阿拉伯詩歌的發(fā)展、流變勾勒出一個輪廓來:
賈希利葉(蒙昧)時期
當時阿拉伯人多以氏族部落為單位,放牧駝、羊,逐水草而居,過著游牧生活。因生產力低下,部落間常因爭奪水草而發(fā)生沖突或戰(zhàn)爭,盛行相互劫掠和血親復仇。
阿拉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詩歌可追溯至五世紀下半葉,當時的詩歌已顯得成熟而完美。最初的詩歌產生于勞動、社會生活中,是人們在趕駱駝、打井、汲水、集會、飲酒、婚禮、戰(zhàn)爭、祭神、求雨等時候吟唱的抒情詩。那時雖已有書面文字,但識字的人很少,詩歌主要靠口耳相傳。詩人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們的尊崇。他們熟知本部族的歷史、譜系、業(yè)績,對敵對部族的成敗、榮辱、興衰也了如指掌。詩人在黨同伐異的部族之爭中,是本部族的代言人;在戰(zhàn)爭中,他們似鼓號手,激勵人們去戰(zhàn)斗;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又是賢哲,啟迪人生的真諦。通常一位名詩人都有一個稱為“拉維”(arRāwī,意為“傳述人”)的人追隨于左右。“拉維”的作用相當于詩人的秘書或錄音機,詩人吟詠出的詩歌由他們背誦下來,再傳播開來,傳承下去。同時,“拉維”也在此過程中學習作詩,而逐漸成為詩人。
這一時期的詩多為“蓋綏達”()。這是阿拉伯傳統長詩的形式,每首“蓋綏達”應不少于七行或十行(每行稱一個“貝特”——bayt,相當于中國古體詩的兩句一聯),一般在三五十行左右,亦常有上百行乃至數百行的長詩。其格律很嚴謹:每首詩必須遵循十六種格律中的一種,還要一韻到底。長詩往往包含幾個內容:開始部分多為詩人駐足于荒漠中情人舊居遺址前,觸景生情,回憶當年情戀、分別情景,描繪情人的倩影形象。阿拉伯古詩這種傳統的起興模式稱為“納西布”(
),相當于一首詩的序曲?!凹{西布”之后往往是描狀(al-Wasf):描繪詩人的坐騎——或馬或駝,或描述沙漠旅途中的種種景象。最后往往才是詩的主旨部分:或矜夸(al-Fakhr),或贊美(
),或戀情(
),或諷刺(al-Hajā’),或悼亡(ar-Rathā’),或哲理(
)……不一而足。
賈希利葉時期最著名的詩歌是七篇(一說十篇)《懸詩》?!稇以姟返脑馐恰氨粦覓斓摹薄CQ由來說法不一。通常的說法是:當時各部落著名詩人慣于在一年一度的歐卡茲集市上賽詩,人們把公認為最佳的作品用金水寫在細亞麻布上,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上,故亦稱“金詩”。但學者們多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應是:因為它們珍貴,如同一串掛在美人頸下的珠寶項鏈,故此稱“懸詩”?!稇以姟繁徽J為是世界詩苑里的一朵奇葩。黑格爾把它稱為“抒情而兼敘事的英雄歌集”。一般認為七篇《懸詩》的作者是烏姆魯勒·蓋斯、塔拉法、祖海爾、安塔拉、阿慕魯·本·庫勒蘇姆、哈雷斯·本·希里宰和萊比德。認為《懸詩》是十篇的則把祖卜雅尼、大艾阿沙和阿比德·本·艾卜賴斯也列為《懸詩》詩人。其中尤以烏姆魯勒·蓋斯和祖海爾的《懸詩》最著名。安塔拉還是騎士詩人的代表,被認為是文武雙全、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完美英雄。附會于他的民間故事《安塔拉傳奇》[2]在阿拉伯世界廣為流傳。
這一時期,除《懸詩》詩人外,還有一類“俠寇詩人”也很著名。這些人往往一貧如洗,專以打家劫舍、攔路行搶為生。但他們大多是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他們的詩歌往往真實地描繪了當時下層平民百姓啼饑號寒的窮苦生活,反映了他們對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強烈不滿,對自由、平等和幸福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刻畫出他們倔強、勇敢、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疾惡如仇的性格與感情。著名的“俠寇詩人”有塔阿巴塔·舍拉、尚法拉、歐爾沃等。
在賈希利葉時期,由于嚴酷的自然條件、頻仍的部落戰(zhàn)爭,詩人在他們的詩歌中很自然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贊美與褒獎勇敢、慷慨、俠義、驕矜、忠誠守信……諷刺與貶斥怯懦、慳吝、自私、屈辱、背信棄義……我們從騎士詩人穆海勒希勒、以慷慨好客著稱的詩人哈帖姆的詩中,以及以詩中多哲理格言著稱的詩人艾弗沃·奧迪、穆賽吉布·阿卜迪、艾布·杜阿德·伊雅迪等人的詩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伊斯蘭時期
伊斯蘭初創(chuàng)時期,詩壇一度顯得有些沉寂,只有一些為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歌功頌德以及為伊斯蘭圣戰(zhàn)鼓吹的“宗教詩”和“征戰(zhàn)詩”。代表詩人有哈薩尼·本·沙比特、凱耳卜、艾布·祖艾伊布·胡宰里、艾布·米哈堅等;還有很多詩人早在賈希利葉時期就已成名,稱“跨代詩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侯忒艾和女詩人韓莎。后者的詩多為悼念其戰(zhàn)死于部落戰(zhàn)爭中的兄弟沙赫爾而作。
在伍麥葉王朝時期,隨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發(fā)展,形成了許多政治與宗教派別,并隨之產生了為各自派別服務的詩人。哈里發(fā)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網羅詩人為自己歌功頌德。因此,新的政治詩應運而生。詩人往往用“對駁詩”的形式交鋒,即雙方用同樣的格律和韻腳即席詠詩,在自我標榜、矜夸的同時嘲諷和攻擊對方。最著名的政治詩人是艾赫泰勒、法拉茲達格和哲利爾,他們并稱為“伍麥葉王朝三詩雄”。
與此同時,情詩已發(fā)展成獨立的形式,而不再像賈希利葉時期僅是長詩(“蓋綏達”)的一部分。這一時期情詩又分兩類:一類是“艷情詩”,多流行于希賈茲地區(qū)的麥加、麥地那等城市中,風格綺麗纖濃,內容多半艷而不淫。代表詩人是歐麥爾·本·艾比·賴比阿、艾哈瓦斯、阿爾吉等。另一類則是“貞情詩”,多產生并流行于希賈茲地區(qū)貝都因人(游牧民)中。當時一些青年男女真誠相愛,但囿于傳統習俗,他們往往遭到親人和社會的反對,不能結合,釀成悲劇?!柏懬樵姟本褪沁@些人歌詠自己純真的柏拉圖式的情愛、苦戀、相思的詩篇。著名的“貞情詩”詩人有哲米勒、蓋斯·本·穆勞瓦哈(亦稱馬季農·萊伊拉)、蓋斯·本·宰利哈、萊伊拉·艾赫葉麗婭等。
此外,這時還盛行一種“牧歌”類型的詩,多以沙漠、荒野為背景,以牧人及其放牧的駝、羊等為對象,多角度地描繪了貝都因人絢麗多彩的生活。最著名的“牧歌”詩人是拉伊(意為牧人)、祖·魯麥等。
阿拔斯王朝時期
又可以九四五年(是年波斯的布韋希人入主巴格達,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統治遂名存實亡)為界,分前(750—945)后(945—1258)兩個時期。
阿拔斯王朝前期,阿拉伯大帝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空前鼎盛。由于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加之統治者在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擇優(yōu)而用”的政策,宗教方面亦有較寬松的氛圍,故這一時期詩壇分外繁榮、活躍,是阿拉伯詩歌的黃金時代。
一些具有異族(特別是波斯)血統的詩人從一開始就在詩歌內容、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被稱為“維新派”。其先驅是盲詩人白沙爾·本·布爾德。他善于用新穎的比喻、別致的修辭寫情詩與諷刺詩?!熬S新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艾布·努瓦斯和艾布·阿塔希葉。艾布·努瓦斯才華橫溢,玩世不恭。他反對宗教禁欲思想,主張及時行樂。其最好的詩作是詠酒詩。他托物興懷,借酒抒情,反映出他大膽狂放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亦有很多詩反映當時皇室貴族的奢靡生活。艾布·阿塔希葉早期躋身宮廷,寫有不少頌詩、情詩,后出世禁欲苦行,寫有大量勸世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下層人民,表達了他們的痛苦、愿望及精神寄托。
阿拔斯王朝前期的著名詩人還有穆斯林·本·瓦立德、艾布·泰馬姆、迪阿比勒、阿里·本·杰赫姆、布赫圖里、伊本·魯米、伊本·穆阿臺茲、賽瑙伯雷等。其中穆斯林·本·瓦立德詩作句斟字酌,刻意追求辭藻華麗、典雅,是“藻飾派”的創(chuàng)始人。艾布·泰馬姆、迪阿比勒、布赫圖里、伊本·穆阿臺茲都是這一派風格的追隨者。當然,這些詩人的詩作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都各有特點:艾布·泰馬姆的詩富有深刻的哲理;迪阿比勒和伊本·魯米長于諷刺,伊本·魯米又好似用筆作畫,不論速寫、素描還是諷刺漫畫,都很生動;布赫圖里、伊本·穆阿臺茲和賽瑙伯雷都擅長描狀,富于想象;阿里·本·杰赫姆在監(jiān)禁、流放中寫的訴怨、詠志詩則被認為是他最好的詩篇。
此外,這一時期情詩寫得最好的當數阿巴斯·本·艾哈奈夫。其詩纏綿悱惻,與伍麥葉王朝的貞情詩一脈相承。女詩人法杜露出身奴婢,其情詩則顯得別有一番情趣。還應當特別提及的是一些民間詩人,如艾布·舍邁格邁格、杰哈翟、胡布祖烏爾吉等。他們多為平民百姓,生活在社會最下層,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詩中用幽默、詼諧的話語揭示社會之不公、生活之艱辛。
在阿拔斯王朝后期,諸侯割據,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小王朝。文風日趨追求詞句的華麗與雕琢。其間最著名的詩人是穆太奈比與麥阿里。穆太奈比的詩雄渾豪放,勁健新奇,富于哲理;在藝術上,他承前啟后,勇于創(chuàng)新,對后世影響很大,不少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成語。盲詩人麥阿里崇尚理性,反對迷信。他往往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宗教、人生和宇宙,被稱為“詩人中的哲人,哲人中的詩人”。
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還有艾布·菲拉斯·哈姆達尼、謝里夫·賴迪、伊本·法里德、白哈·祖海爾、賽利伊·賴法、伊本·努巴臺·賽阿迪等。
與此同時,在西部,在相對獨立于阿拔斯王朝的后伍麥葉王朝(756—1031)所在的安達盧西亞(即相當于現在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地區(qū)),由于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處于東西方樞紐的地理位置,又由于不同的民族、宗教及其文化的撞擊、融匯,阿拉伯詩歌在此異軍突起,別樹一幟。安達盧西亞的詩人長于描狀秀麗多彩的自然景物,也善于寫男歡女愛、火熾熱烈的情詩。詩風傾向明快、曉暢、婉麗、輕柔。安達盧西亞最著名的詩人是伊本·宰敦、穆阿臺米德·本·阿巴德、伊本·海法捷、伊本·宰嘎格等。
還應當提到的是,安達盧西亞的詩人除了襲用阿拉伯詩歌原有的十六種格律外,還創(chuàng)造了“彩詩”和“俚謠”?!安试姟保╝l-Muwashshah)是一種格律富于變化的多韻體詩,頗似我國古代的“詞”,人們把它比喻成彩錦飾帶,故而得名。韻式大體上是abab,cdcdcd,abab,efefef……“俚謠”(az-Zajal)在結構上與“彩詩”極為相似,但用詞基本上是方言土語,實質上是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的民歌。值得注意的是“彩詩”與“俚謠”后來發(fā)展成為西班牙的民歌體裁“維良西科”。此外,學者們認為,十一至十三世紀西班牙、法國南方及意大利北方的普羅旺斯游吟詩人乃至“十四行詩”體的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彩詩”“俚謠”的影響,而與阿拉伯詩歌有淵源關系。
近古中衰時期
這一時期亦可分為兩個階段:蒙古-馬穆魯克時代(1258—1517)與奧斯曼土耳其時代(1517—1798)。阿拉伯世界在這一整個時期中都處于異族統治之下,政局動蕩不安,經濟貧困落后,思想僵化保守,人們多在凄風苦雨中掙扎,難得有閑情逸致去舞文弄墨,文化水平與文學修養(yǎng)普遍下降。詩歌故而衰微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時期詩歌的主要特點是向文野兩個極端發(fā)展。很多詩人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只知一味地在形式上因襲、仿效古人。當時盛行“頌圣詩”,內容主要是歌頌先知穆罕默德,并向先知、圣賢祈求佑助。還有一種“修辭詩”,要求每一行詩歌都是一種修辭格式,矯揉造作,難免以詞害義。在詩句中,詩人往往喜歡玩弄雙關語、諧音詞等。這一時期詩歌的另一走向是向民間、通俗發(fā)展。詩人多為來自民間的商賈、匠人。他們的詩歌內容多半貼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愛憎;語言風趣、幽默、通俗、易懂,便于歌唱。
中衰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是蒲綏里和沙布·翟里夫。蒲綏里善寫頌詩與諷刺詩,歌頌圣賢,揭露官場腐敗、社會不公。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斗篷頌》,我國譯稱《天方詩經》。沙布·翟里夫善于作情詩。其詩通俗、平易、流暢、風趣,為時人爭相傳誦。其他著名詩人還有伊本·瓦爾迪、賽斐尤丁·希里、伊本·努巴臺·米蘇里等。至于民間詩人則可以艾布·侯賽因·杰扎爾為代表。他是一個屠戶。其詩淺白如話,詼諧、幽默。
如前所述,阿拉伯古代詩歌是世界罕有所匹的文學寶藏。在中世紀的世界,如同只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可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相媲美一樣,也只有中國的詩歌可與阿拉伯詩歌相媲美:兩個民族的文學都以詩歌為主體;詩歌又基本上是抒情詩,都講究嚴謹的格律、韻腳;詩歌的內容、題旨也很近似。當年阿拉伯詩歌在阿拉伯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對周邊國家、地區(qū)以及對西歐的影響,與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對周邊國家、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影響極為相似。
中阿之間的交往可遠溯至漢朝張騫“鑿通”西域后。伊斯蘭教興起后,通過陸地的“絲綢之路”與海上的“香料之路”(亦稱“海上絲綢之路”),中阿之間的友好交往頻繁,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也很密切。這些都是有史可查、有據可考的。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就有十個少數民族(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xiāng)、保安、撒拉、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信奉伊斯蘭教,這無疑是我們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自古就有很深淵源最好的證明。
但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對阿拉伯文學作品的譯介一直不盡如人意。解放前,只是譯介了部分宗教經典,在少數穆斯林中流傳;其他的人多半只知道一些從英文轉譯過來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解放后,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隨著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云涌,我國對阿拉伯文學的譯介有所重視,但也多半是從俄文轉譯過來的阿拉伯現代文學作品。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后,隨著“東方文學史”被列入我國高等學校的正式課程,隨著外國文學學會東方文學研究會和阿拉伯文學研究會的先后成立,作為世界文學特別是東方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阿拉伯文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阿拉伯文學的譯介與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喜的成就。
阿拉伯古代詩歌最早被介紹到中國來的是蒲綏里的《斗篷頌》。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回民學者馬復初最早將它譯成漢文,一八九〇年(光緒十六年)其弟子馬安禮的漢譯本以《天方詩經》為名,以中阿文合璧的形式問世。當時譯介的目的,與其說把它看作文學作品,不如說把它看作是宗教典籍。此后,在我國對阿拉伯古詩的翻譯則幾近于無,很少有人問津。偶爾見到有人引證轉譯的幾句阿拉伯古詩,也往往已是面目皆非。面對這種狀況,作為一個阿拉伯文學特別是阿拉伯詩歌的愛好者,我不能不深感遺憾;作為一個阿拉伯語言、文學的教師,翻譯、研究工作者,我又會時時覺得自己未能盡職盡責而惴惴不安。喊不如干,向人呼吁不如從自己做起。這也許就是我在教學、科研之余,抽空譯些阿拉伯古詩的初衷。
譯事難,譯詩尤難。如果我說譯阿拉伯古詩是難上加難,這大概不能算是危言聳聽,過甚其辭。詩究竟是可譯還是不可譯,似乎是譯界歷來有爭議的問題,無疑,我認為大部分詩還是可譯的,只是覺得不好譯,譯不好。我只好盡力譯得好一些。目的全在于拋磚引玉。
還應當說明一點:一首阿拉伯古詩往往很長,不少長詩還含有多個題旨,顯得內容蕪雜,結構松散。阿拉伯人常把作詩比喻成串珍珠,把一行(聯句)詩作為一個單位,喻為一顆珍珠,把一首詩喻為一串珍珠,因而在編選他人詩作時,常把他們認為最優(yōu)美的詩行節(jié)選出來。我在選譯阿拉伯古詩時,也沿用了這一方法:有些詩是全譯,另一些則是選譯。還有,阿拉伯古詩一般沒有標題,標題往往是后人所加,本詩集所選譯詩亦然:有些標題是阿拉伯選者加的,有些則是譯者加的。
《阿拉伯古代詩選》的付梓,對我國廣大的阿拉伯文學特別是阿拉伯詩歌的愛好者來說,總算是有了個交代,對我自己來說,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有點安慰。不過我想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望慧眼閱后,不吝指教。謝謝!
仲躋昆
[1] 見《阿拉伯通史》(上冊,第2頁),希提著,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2] 《安塔拉傳奇》,即中譯本《沙漠騎士昂泰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