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張海迪
用文學點亮精神之燈
生命中什么最痛苦呢?我以為是殘疾的狀態(tài),病痛傷殘讓人的身體和心靈承受著多重的苦痛。在醫(yī)學層面上,殘疾禁錮了人的行動、言語和視覺,還有無法自控的精神行為。而在社會層面上,殘疾人承受著更多的壓力,一些人被歧視,被貶低能力和生命價值。因此,對于心智健全的殘疾人,社會層面的痛苦可能更沉重。但是,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卻在這樣一些人的筆下誕生了,有的還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那些文字不僅僅是描述殘疾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具有非凡的文學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文學的生命力。
文學有著無窮的深意,它是人們心間廣袤的草原,是靈魂中永不停息的波瀾。文學關(guān)懷人的處境,探索人的心靈。我覺得殘疾人的寫作值得研究,他們?yōu)槭裁磳?,他們寫什么,他們怎么寫?殘疾人的寫作是心靈感受的自由抒發(fā),還是用想象對殘缺生命進行的補償呢?我想,也許文學創(chuàng)作對于殘疾者是一種精神慰籍。
其實,無論健全人還是殘疾人,每個人都需要心靈的慰藉,文學表達著人的憂傷痛苦困惑失望憤怒掙扎,透露出人的靈魂深處不被他人察覺的自卑膽怯憤恨嫉妒無奈,文學給前行者心靈以撫慰,也給彷徨者指引燈塔的方向。文學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文學,不能沒有史詩,不能沒有生命的詠唱。寫作者也許會通過作品人物的命運看到自己未來的走向,給自己新的希望,讓內(nèi)心感受到陽光的照耀。
廣州市殘聯(lián)梁左宜同志告訴我,會里籌集了專款,要為殘疾人文學愛好者出版系列叢書“從心出發(fā)”,我非常高興,也非常贊同。我想這不僅是為殘疾寫作者出書,更體現(xiàn)了對生命內(nèi)涵和意義的深入認識——我們不但要讓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還要讓他們的生活有意義,甚至有詩意。文學創(chuàng)作會讓生命展現(xiàn)豐富的色彩,出版作品會讓寫作者獲得有尊嚴的幸福感。
讀了這套叢書的一些作品,我很感動,與健康作家的作品相比,這些殘疾作者的創(chuàng)作毫不遜色。也許他們因為身體受禁錮,對藝術(shù)的想象空間反而更大,對生命的體驗也更獨到。有的作品筆力犀利,像手術(shù)刀,解剖了殘疾人最敏感,最不為人知的心理世界,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有的作品思考深刻,仿佛在解讀哲學命題,他們追問,人為什么活著,愛的真正意義,死亡意味著什么。這些都讓人讀后掩卷長思。我想,或許殘疾寫作者都經(jīng)歷過人生的苦難,于是他們的寫作就多了一份從容沉靜,少了一些功利浮躁。
優(yōu)秀的作品從來都是鼓舞和激勵人心的,多少年來,一本本好書引人向上,給人以力量。文學如同星光,給人指引方向,也給人希望。殘疾人所展現(xiàn)的才華與健康人一樣又不一樣,因為每一部作品都迸發(fā)出不屈的火花,閃耀著生命的光亮。殘疾人作品具有特殊的藝術(shù)內(nèi)涵和價值,讓我們思考更深遠的生命意義和更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多為殘疾人出書,也期待殘疾寫作者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文學高度和力量的好作品,用文學點亮精神之燈。
愿“從心出發(fā)”叢書成為我們心靈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