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1]
[北宋]道原編
1.嵩岳破灶墮和尚[2]
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師曰:“捻[3]槍帶甲?!痹疲骸叭绾问亲鲪盒腥??”師曰:“修禪入定。”僧云:“某甲[4]淺機。請師直指?!睅熢唬骸叭陠栁覑?。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绷季糜衷唬骸皶??”僧云:“不會?!睅熢唬骸皭喝藷o善念。善人無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云。俱無起滅處?!逼渖畯难韵麓笪颉?/p>
【注釋】
[1]《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宋代道原撰。簡稱為《傳燈錄》。是我國禪宗史書之一。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集錄了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百七十零人的傳燈法系,內(nèi)容包括行狀、機緣等。其中附有語錄的有九百五十一人。因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具表上進,并奉敕入藏,所以以“景德”命名;又因為燈能照暗,法系相承,就好像燈火輾轉(zhuǎn)相傳,喻師資正法永不斷絕,所以叫做“傳燈”。釋道原,北宋法眼宗禪僧,得法于天臺德韶國師,是南岳第十世。道原住蘇州(江蘇)承天永安院,宋真宗年間編成《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2]嵩岳破灶墮:嵩岳破灶墮和尚,唐代僧人。《景德傳燈錄》記載:“嵩岳破灶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嵩岳。山塢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灶,遠近祭祠不輟,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從何來?靈從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傾破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設拜師前。師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yè)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神再禮而沒。”
[3]捻(niǎn):拿,提。
[4]某甲:自稱的代詞。
2.司空山本凈禪師[1]
問曰:“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后復歸何處?”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何而去?!痹唬骸皦魰r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睅熢唬骸柏毜来松硪嗳缙鋲??!庇钟匈试唬骸耙暽缭趬?,夢里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亦無別路?!?/p>
【注釋】
[1]本凈(667~761):絳州(山西)人,唐代禪僧,俗姓張。幼受六祖慧能之印可,住司空山(安徽)無相寺。
3.嵩岳元珪禪師[1]
以有心奉持[2],而無心拘執(zhí)[3];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后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4]非取也,雖柄[5]非權(quán)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昏也。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后違天不為妄,昏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
【注釋】
[1]元珪:伊闕人,幼年出家,后悟少林寺禪宗,大通心要。
[2]奉持:以尊敬的心來受持。
[3]拘執(zhí):拘泥,固執(zhí)。
[4]饗(xiǎng):享有;享受。
[5]柄:執(zhí)掌。
4.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1]
僧問:“如何是道?”師云:“大好山?!鄙疲骸皩W人問道,師何言好山?”師云:“汝只識好山,何曾達道?”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云:“有?!鄙疲骸昂蜕羞€有否?”師云:“我無?!鄙疲骸耙磺斜娚杂蟹鹦?,和尚因何獨無?”師云:“我非一切眾生?!鄙疲骸凹确潜娚欠鸱??”師云:“不是佛?!鄙疲骸熬烤故呛挝??”師云:“亦不是物?!鄙疲骸翱梢娍伤挤??”師云:“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議。”
【注釋】
[1]惟寬:衢州信安人,十三歲出家,得法于道一禪師。
5.石頭希遷大師[1]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xiàn),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時門人道悟問:“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痹唬骸皫熯€得否?”師曰:“我不會佛法?!鄙畣枺骸叭绾问墙饷??”師曰:“誰縛汝?”又問:“如何是凈土[2]?”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注釋】
[1]希遷(700~709):端州高要(廣東高要)人,唐代僧人,俗姓陳。曾參學于六祖慧能、青原行思,得到了青原行思的印可。天寶初年在衡山南寺東石臺上結(jié)庵說法,大揚宗風,世稱石頭和尚。石頭希遷自稱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僅須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2]凈土:圣人所住的國土,沒有五濁的污染。眾生居住的地方有煩惱污穢,所以叫做穢土、穢國。凈土,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凈處所,是佛所居的所。全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凈土概念是專門在大乘經(jīng)中宣傳的,以灰身滅智無余涅槃為理想之小乘教并無這種說法。
6.湖州道場山如訥禪師[1]
僧問:“如何是教意?”師曰:“汝自看?!鄙Y拜。師曰:“明月鋪霄漢。山川勢自分?!眴枺骸叭绾蔚寐勑圆浑S緣去?”師曰:“汝聽看。”僧禮拜。師曰:“聾人也唱胡笳[2]調(diào),好惡高低自不聞。”僧曰:“恁么即聞性宛然[3]也?”師曰:“石從空里立,火向水中焚?!眴枺骸疤摽者€有邊際否?”師曰:“汝也太多知。”僧禮拜。師曰:“三尺杖頭挑日月,一塵飛起任遮天。”問:“如何是道人?”師曰:“行運無蹤跡,起坐絕人知?!?/p>
【注釋】
[1]如訥:湖州道場山萬壽寺開山祖師,名如訥,后人稱其所住巖穴為“伏虎巖”,世稱“伏虎禪師”。
[2]胡笳(jiā):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樂器。
[3]宛然:真切,清楚?!蛾P尹子·五鑒》:“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7.撫州黃山月輪禪師[1]
師上堂謂眾曰:“祖師西來特唱此事,自是諸人不薦向外馳求,投赤水以尋珠[2],就荊山而覓玉[3],所以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為頭豈非大錯?!睍r有僧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絕心跡?!眴枺骸叭绾问堑溃俊睅熢唬骸笆nl吐三春霧,木馬嘶聲滿道途?!眴枺骸叭绾蔚靡姳緛砻婺??”師曰:“不勞懸石鏡,天曉自雞鳴?!眴枺骸白诔艘痪洌垘熒塘?。”師曰:“黃峰獨脫物外秀,年來月往冷颼颼[4]?!眴枺骸安槐嬷醒?,如何指撥?”師曰:“劍去遠矣,爾方刻舟?!眴枺骸叭绾问邱囊孪率拢俊睅熢唬骸笆K吓P,東西得自由?!眴枺骸叭绾问悄壳耙??”師曰:“秋風有韻,片月無方?!眴枺骸叭绾问菍W人用心處?”師曰:“覺戶不掩,對月莫迷。”問:“如何是青霄路[5]?”師曰:“鶴棲云外樹,不倦苦風霜。”問:“過去事如何?”師曰:“龍叫清潭,波瀾自肅?!?/p>
【注釋】
[1]月輪:福州福唐人,俗姓許。
[2]赤水:是古代傳說中的水名?!渡胶=?jīng)·海外南經(jīng)》中記載:“三株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p>
[3]荊山:山名,傳說此山盛產(chǎn)寶玉,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荊山。
[4]颼颼(sōu):大風吹的聲音。
[5]青霄路:通往青天的道路。
8.安州白兆山竺乾院志圓[1]
僧問:“諸佛心印什么人傳得?”師曰:“達磨大師?!痹唬骸斑_磨爭能傳得?”師曰:“汝道什么人傳得?”問:“如何是直截[2]一路?”師曰:“截。”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苦?!眴枺骸叭绾问堑溃俊睅熢唬骸捌??!眴枺骸叭绾问菍W人自己?”師曰:“失。”問:“如何得無山河大地去?”師曰:“不起見?!毙t問:“如何是佛?”師曰:“丙丁童子[3]來求火?!?/p>
【注釋】
[1]志圓: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詳,是感潭資國禪師法嗣。住安州(湖北安陸)白兆山竺干院,所以又被稱為白兆志圓。志圓禪師門下弟子眾多,示寂后謚號“顯教大師”。
[2]直截:直接,不拐彎抹角。
[3]丙丁童子:禪林用語。指司燈火的童子。天干中之“丙、丁”,與五行相配則屬“火”,所以用丙丁比喻火。禪林中經(jīng)常以“丙丁童子來求火”一語來比喻眾生本具佛性,復向外求佛。因為自身即是火,更向外求火,屬于忘失本性、多此一舉的愚昧行為。
9.福州報慈院文欽禪師[1]
問:“如何是諸佛境?”師曰:“雨來云霧暗,晴乾日月明?!眴枺骸叭绾问敲钣X明心?”師曰:“今冬好晚稻,出自秋雨成?!眴枺骸叭绾问敲钣X[2]聞心?”師曰:“云生碧岫[3],雨降青天?!眴枺骸叭绾问瞧匠P暮系??”師曰:“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
【注釋】
[1]文欽: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法嗣。
[2]妙覺:大乘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妙覺是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3]岫(xiù):指峰巒。
10.郢州臨溪竟脫和尚
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明眼人笑汝?!眴枺骸叭绾问欠ㄉ??”師曰:“四海五湖賓?!眴枺骸叭绾问潜緛砣??”師曰:“風吹滿面塵?!眴枺骸芭n^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富有多賓客?!痹唬骸耙姾笕绾??”師曰:“貧窮絕往還。”問:“如何是佛?”師曰:“十字路頭?!痹唬骸叭绾问欠ǎ俊睅熢唬骸叭掖謇铩!痹唬骸胺鹬c法,是一是二?”師曰:“露柱渡三江,猶懷感恨長?!?/p>
11.金陵報恩匡逸禪師[1]
依而行之即無累矣。還信么?如太陽赫奕[2]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設爾思量得及,喚作分限智慧。不見先德云:“人無心合道,道無心合人?!比说兰群?,是名無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此若未會,也只為迷情所覆,便去不得。迷時即有窒礙,為對為待,種種不同。忽然惺去,亦無所得。譬如演若達多[3]認影為頭,豈不是擔頭覓頭?然正迷之時,頭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為得。何以故?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于人,何關于動靜。
【注釋】
[1]匡逸:明州人,江南國主請居上院,署凝密禪師。
[2]赫奕:光輝美盛的樣子。
[3]演若達多:據(jù)《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四記載,室羅城中有一人叫演若達多,一天早晨照鏡子,見到鏡子中的自己頭上的眉目感到十分欣喜,但是當他想反觀自己頭上的眉目卻看不到,所以非常生氣,以為是鬼魅所作,所以發(fā)狂。這個故事中自己的頭比喻真性,鏡子中的頭比喻妄相??匆婄R子中虛幻的眉目就欣喜,比喻妄取幻境作為真性而堅執(zhí)不舍;見不到自己頭上的眉目就生氣,則比喻迷背真性。
12.洛京菏澤神會大師[1]
師于大藏經(jīng)內(nèi)有六處有疑,問于六祖,第一問戒定慧曰:“戒定慧如何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绷娲鹪唬骸岸▌t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壅眨砸娮灾??!钡诙枺骸氨緹o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jīng)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贝鹪唬骸扒澳類簶I(yè)[2]本無,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钡谌龁枺骸皩⑸鷾鐓s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答曰:“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zhí)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若離二邊[3],自除生滅病?!钡谒膯枺骸跋阮D而后漸?先漸而后頓?不悟頓漸人,心里常迷悶?!贝鹪唬骸奥牱D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钡谖鍐枺骸跋榷ê蠡郏肯然酆蠖??定慧后初,何生為正?”答曰:“常生清凈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钡诹鶈枺骸跋确鸲蠓??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答曰:“說即先佛而后法,聽即先法而后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里出?!?/p>
【注釋】
[1]神會(668~760):襄陽(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高僧,菏澤宗的創(chuàng)始人。十三歲時參學于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參訪四方,曾住南陽龍興寺,后到洛陽弘揚六祖宗風,主張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提倡“無念為宗”,是慧能之后推行南禪宗助其大盛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2]惡業(yè):與“善業(yè)”相對,指不合理的行為。
[3]二邊:指偏離中道的兩個極端。
13.鎮(zhèn)州臨濟義玄和尚
今時學人且要明取自己真正見解。若得自己見解,即不被生死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勝,殊勝自備。如今道流,且要不滯于惑,要用便用,如今不得,病在何處?病在不自信處,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1]一切境,脫大德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師不別。汝欲識祖師么?即汝目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得者只是文字學,與他祖師大遠在,莫錯大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回三界,徇好惡境,向驢牛肚里去也。如今諸人與古圣何別?汝且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此見,是一生無事人。一念凈光,是汝屋里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2]。此三身,即是今日目前聽法底人。為不向外求,有此三種功用,據(jù)教三種名為極則。
【注釋】
[1]徇(xùn):順從。
[2]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是佛的三身。身,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