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王國維,1877年出生在浙江海寧縣(現(xiàn)浙江海寧市)。自小他便背負著父親讀經(jīng)書、考科舉、點翰林、做高官的期望。16歲那年,他在杭州應試,可惜名落孫山,但這給他打開了另一扇門,讓他看到了除四書五經(jīng)外更廣闊的天地,他開始讀能救國救民的、關(guān)于西方文明的書。
在上海謀生期間,王國維刻苦地自學了德文、英文、日文,并且讀了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哲學家的大量著作,成為最精通西方哲學的中國人之一。后結(jié)識東文學社的老板羅振玉,并在他的資助下東渡日本留學。這并沒有讓他成為一個被全盤西化的人,他在研讀吸收西方經(jīng)典的同時,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去研究諸子百家和宋明理學,最終成為中西文化集大成者。
融會貫通西學與國學的王國維,接連寫下了很多享有盛譽的著作。1903年,王國維發(fā)表《哲學辯惑》 ;1904年,撰寫《紅樓夢評論》;1908年,寫下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有一個創(chuàng)舉,他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境界論,認為人生有三重境界。
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p>
王國維從晏殊、柳永、辛棄疾的作品中悟出了人生三重境界,把本來用于訴說言情相思的愛情詩句,推繹到“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領(lǐng)域,不僅構(gòu)思精妙,而且蘊含了豐富的哲理意趣。雖然王國維在末尾說“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注:《蝶戀花》作者有歐陽修、柳永兩說),但仍然不得不佩服他的大膽和創(chuàng)意。
這三重境界一直被后人津津樂道、各種解讀,實際上它說的就是開始、過程、結(jié)果三個階段,可以放在事業(yè)、生活的任何一個領(lǐng)域。故有人贊曰:評的是詩詞,話的卻是人間。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開創(chuàng)了以“境界”來鑒賞詩詞的準則,他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把境界劃分為“造境”和“寫境”,“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他還認為境界有大小之分,無關(guān)優(yōu)劣。他崇尚真情實感,喜怒哀樂等真情流露被他稱為“有境界”。
溫庭筠和馮延巳的詩,分別被他定義為“精妙絕倫”和“深美閎約”。同樣都是花間派的代表,同樣都是寫男歡女愛,王國維認為馮延巳的情感更加真摯,不以濃艷華麗的辭藻來吸引人,雖然溢滿閨怨哀傷,卻讓人從中讀出生長出來的新生力量,而且語言清麗委婉。
在近百年的時光里,《人間詞話》作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被不斷傳頌。一方面在于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融中西美學思想于一爐,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另一方面,也在于這本《人間詞話》映襯了王國維對人之社會、人之文化、人之命運的苦思,讓我們看到他的溫度和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