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在中國綿延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是一種主要根據(jù)書面考試來選拔人材的制度。毋庸贅言,在科舉時代,金榜題名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一大人生目標。可以說,科舉制度奠定了中國知識人精神世界的基石。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是八股文。當時的人們,在八股文寫作的技巧問題上各持己見,展開了激烈交鋒。若將明清八股文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它并非只有一枝單調孤零的主干;在主干之外,尚有千姿百態(tài)的旁逸斜出——在科舉中,立意于儒家經典的八股文寫作是考生的一項必備技能;除此以外,一種無關乎考試、游戲筆墨的八股文也悄然滋生。本章將嘗試解讀假托明代蘇州文人唐寅之名、以戲曲《西廂記》中的名句為題而寫作的一篇八股文。雖然唐寅并非此篇文章的真實作者,但他可能真的撰有西廂八股?;蛟S是他曾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經歷過一段悲情往事,故而將胸中五味寄托于“筆墨煙波”之間。
一、科舉
自隋代(581—618)開科取士以來,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被正式廢止,在這大約一千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根據(jù)書面考試來決定官僚任用的“科舉”制度始終綿延貫穿其間,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
早在實行科舉取士之前,中國就已然形成了以皇帝為頂點的政治體制。并非人人都可位居九五,一個本無皇位繼承權的人如果想要登上皇帝寶座,在多數(shù)情況下必須以武力推翻當前王朝。而新王朝建立后,皇位也必須由開國皇帝之子孫來繼承。新王朝之建立、皇位之取得,無超凡卓絕力量無以為之,來之不易的江山豈可隨意拱手易為他姓,因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皇位繼承人必須是與開國皇帝有血緣關系者。
然而,國家政治體制的運作并非僅憑皇帝一人之力即可垂拱而治,還需要上至大臣、下至仆從的數(shù)量龐大的官吏隊伍之輔佐。雖然人們通常以“官吏”一詞對這個隊伍一言以蔽之,然而實際上“官”與“吏”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吏”是整理公文、計算稅金等專司實務人員,“官”則是在更高地位上決斷裁定事務者?!肮佟钡谋貍渌刭|并非實務能力,而是出類拔萃的品格——具體而言,就是對于儒家經典的精深理解以及卓越的文章寫作能力。
“官”肩負著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重大責任,故而他們被賦予與此責任相稱的巨大權力與財力。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不少人皆汲汲于躋身官僚隊伍。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可賦予其權力與財力?這是包括現(xiàn)代日本在內,古今中外政治制度之根本問題。
中國自古時開始,就未嘗停止對該問題之探索。在傳說中的圣天子堯、舜時代,即從全國遍尋人格卓絕者禪之以天子之位。堯、舜、禹三代之所以成為后世大力推崇和努力師法的時代,它們施行理想的統(tǒng)治者繼承制度當是其中重要理由之一。而禹建立夏王朝后,即變?yōu)橛裳}來確定皇位繼承人。
漢代實行“鄉(xiāng)舉里選”,這是一種將地方社會上有聲望者推薦給中央政府的官僚選拔制度。而聲望之彰著多基于對雙親之孝行,所以在《后漢書》之“列傳”等典籍中,有不少形形色色帶有戲劇色彩、甚至可謂滑稽的極端的行孝方式之記載。
漢代之后的魏晉南北朝為門閥貴族時代。這個時代與日本的平安朝貴族時代一樣,權力、財產基本上通過血緣關系來繼承。司職人物評價的中正官推舉人材的“九品官人法”,其施行結果卻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一語所云,當時居高位者悉出名門。此外這一時代王朝頻繁更迭,之所以會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與貴族握有比皇帝更強大的實力不無關系。
圖1-1 科舉考場(南京江南貢院全景。中央為明遠樓。江南貢院可同時容納二萬余名考生。本書所涉及的諸多文人如唐寅、陳繼儒、馮夢龍、冒襄、吳兆騫等均曾在此應鄉(xiāng)試)
隋代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為鞏固皇權、與貴族抗衡,皇帝理所當然更愿意任用那些易于聽命、忠心效力于自己的臣下。正是在這一時代土壤中,孕育誕生了科舉制度。與之前由出身、門第等來決定官階相較,“科舉”通過書面考試來選拔人材,能更直接地考查出本人之能力,皇帝直屬的下臣集團由是形成。
圖1-2 貢院內部(南京貢院遺址?,F(xiàn)已建為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每位考生擁有獨立空間,然極為狹小。考生須連續(xù)三日寢食于此,并交出考試答案)
順便插一段題外話,例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今日仍十分重視面試;與之相對,日本的大學則更重視書面考試(此或為中國大陸和臺灣、韓國等東亞國家和地區(qū)教育制度之一大特征)。兩者之差異頗值得玩味。
由于科舉不問門第、只要通過考試誰都可以為官,因而考生千軍萬馬都往這一獨木橋上擠也就是理所當然之事了。為了網羅時代所需要的英才,進行什么樣的考試便與某個時代的社會理想(或謂社會需要)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例如在日本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中,英語成績占有很大的比重。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英語皆為必考科目。這與在當今國際化社會中,意圖培養(yǎng)通曉英語之人材的社會理想有密切關聯(lián)。
總觀歷代科舉考試之科目,不難從中窺測出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理想。唐代的代表性文學體裁是詩。唐代詩歌之所以繁盛,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科舉考試中對詩歌創(chuàng)作極為重視。讀書人自小學習作詩是為了在科舉中上榜,至少或可說明與其他時代相比,在唐代文采斐然者正是社會之理想人材。宋代科舉則更重視策、論等議論文。這一時代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大量散文名家之誕生,科舉考試在背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八股文
以儒教為國教的中國歷代王朝,選賢任能時注重的基本能力,就是正確理解儒家經典,或者寫得優(yōu)美的詩文。將此二者同時納入到科舉中,肇始于明代初年所謂的“八股文”。在科舉制度發(fā)展成熟至頂峰的整個明清兩代,它一直是考試的基本方式。在大約六百年之久的時間里,無數(shù)人青燈黃卷、為之嘔心瀝血的,正是此八股文。
所謂八股文,是將儒家經典的內容以固定形式加以解說的文章。在以朱子學為正統(tǒng)的時代,“四書”之地位極高,在科舉中為必考科目(“五經”為選考科目,只需選擇其一應考即可)?!八臅摹奔磸摹八臅敝谐槌鲆痪浠蛞还?jié)作為問題出題,要求考生用四組長的對句解說這一句或一節(jié)之內容。在解說時,必須將每個句子用朱子學進行解釋。如果偏離了朱子學,那么即使寫出了漂亮答案也難逃落第之命運。關于這四組對句,每組對句曰“比”,對句中的一個單句謂“股”,四比即為八股。這樣的解說似乎已經比較清楚,但關于比和股,實際上在不少場合有全然反其意而用之的情況。本書暫且遵從將對句(二句)稱“股”、對句中之一個單句稱“比”的稱呼方式,另將對句之前半句呼作“出比”、后半句呼作“對比”。
經書語句乃圣人之言。八股文就是要代圣人立言、以圣人口吻解說經書語句。以四組長的對句來作文的形式,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圣人話語之規(guī)整性的體認。
這里試舉一例屢屢被稱引的八股文——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著錄的康熙十二年(1673)殿試狀元韓菼之作品(文字據(jù)《欽定本朝四書文》校訂)。該篇八股文可謂模范答案中的模范答案。
(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破題)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始微示之也。
(承題)蓋圣人之行藏,正不易窺,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言之矣。
(起講)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歷,只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窺于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竟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
(起股)回乎,人有積性平之得力,終不自明,而必俟其人發(fā)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氣至廣,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秘矣。
(出題)回乎,嘗試與爾仰參天時,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虛股)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滯,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則行者乎?此其人非復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緩,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則藏者乎?此其人非復泉石間人也。
(中股)則嘗試擬而求之,意必詩書之內有其人焉,爰是流連以志之,然吾學之謂何,而此詣竟遙遙終古,則長自負矣。竊念自窮本觀化以來,屢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處者,此際亦差堪慰耳。
則又嘗身為示之,今者轍環(huán)之際有微指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與人同學之謂何,而此詣竟寂寂人間,亦用自嘆矣。而獨是晤對忘言之頃,曾不與我質行藏之疑,而淵然此中相發(fā)者,此際亦足共慰耳。
(過接)自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與爾也。
(后股)惟我與爾攬事物之歸,而確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遷,而只自如其性分之素。此時我得其為我,爾亦得其為爾也,用舍何與焉?我兩人長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與爾參神明之變,而順應以無方,故雖積乎道德之厚,而總不爭乎氣數(shù)之先。此時我不執(zhí)其為我,爾亦不執(zhí)其為爾也,行藏又何事焉?我兩人長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收結)有是夫,惟我與爾也夫?!倍箷r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為問題,下文用起股、虛股、中股、后股四組對句說明其內涵。暫且不論其文意,首先它形式上的整齊性就足讓人嘆為觀止。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中股,一比(對句中的一句)竟長達七十八字。如此瑰奇并非得之于一朝一夕,而是中國讀書人從幼年開始即懸梁刺股勤加練習之果實。此外,引號“”中的部分為代圣人(孔子)立言之語。
中國的建筑物,多在其正面或內部飾以對聯(lián)。從更深層的意蘊上說,八股文或可謂扎根于中國人“對”的美學、左右均整的審美觀念。周作人在其《論八股文》一文中有云:
八股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先啟后的一個大關鍵,假如想要研究或了解本國文學而不先明白八股文這東西,結果將一無所得,既不能通舊的傳統(tǒng)之極致,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動之起源。
他在該文中明確指出了八股文乃“中國文化的結晶”。當然也正如此處周作人所言“新的反動之起源”,八股文往往被認為是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章之代名詞。在近現(xiàn)代中國,諸如呆板、陳腐的“黨八股”之類一直是為人批判攻擊的眾矢之的。
三、唐寅
前文贅語千言,這里開始進入正題。本章擬解讀的,是據(jù)傳為明代蘇州文人唐寅(字伯虎,號六如。1470—1523)所作的一篇八股文(后文將述及它實際乃假托唐寅之名的偽作)。然而它并非為科舉考試而作的八股文,而是一篇以當時流行的戲曲——《西廂記》中一句唱詞為問題的游戲筆墨之作。八股取士的時代十分漫長,八股文寫作是當時讀書人的一項必備技能,以此為戲作之材料者也并非鮮見。
圖1-3 唐寅(其上題有“唐解元像”)
自詡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寅,因作為明末蘇州馮夢龍編的白話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中所收《唐解元一笑姻緣》(《今古奇觀》亦收,題作《唐解元玩世出奇》)之故事主人公而婦孺皆知。某日,唐寅對一位蕩舟與他擦肩而過的美貌侍女一見鐘情。當他得知她是無錫華學士家的侍女之后,便以塾師身份寄居于華家,最終抱得美人歸。正如此愛情故事所示,他是一個放浪形骸的浪漫文人,有不少風流趣聞。唐寅之書畫現(xiàn)今存世者亦為數(shù)不少,而他最擅長的繪畫題材之一為仕女圖。他為《西廂記》之女主人公崔鶯鶯所繪的《鶯鶯遺照》,被飾于明末刊行的諸多《西廂記》版本卷首。以如此之唐寅為西廂文之作者,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圖1-4 《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插圖
圖1-5 唐寅所繪崔鶯鶯畫像(據(jù)《盤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
四、《西廂記》
《西廂記》乃元代王實甫據(jù)唐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而作的一部戲曲??婆e考生張生赴都城長安應試,途中借宿于黃河渡口蒲州(山西?。┲站人?。恰好宰相之千金崔鶯鶯也在寺內。張生在佛殿上對崔鶯鶯一見鐘情。此后兩人雖歷經重重波折,然在鶯鶯侍女紅娘的周旋幫助下,得以在佛門凈地數(shù)度幽會。在唐傳奇中,張生后來為科舉功名而將崔鶯鶯無情拋棄?!耳L鶯傳》末尾,作者元稹如此寫道:“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p>
名門千金崔鶯鶯,自薦枕席與張生一夜共眠,但最終卻秋扇見捐,這樣的內容顯然不能滿足中國讀者的口味。《西廂記》之直接藍本——金代《董解元西廂記》中,崔、張二人最終修得百年之好。崔鶯鶯之母親(即宰相夫人)起初對一介布衣的張生不屑一顧,不允許女兒和他成婚。最后兩人得成連理、以大團圓結局,是因為張生在科舉中得中金榜??婆e及第,即意味著將來衣食官祿無憂。在中國的不少故事中,金榜題名往往是萬能的王牌。
漫步中國文學長廊,可以發(fā)現(xiàn)像《紅樓夢》這樣以悲劇結尾的作品,后來往往會有以大團圓來結局的續(xù)作。然一般而言,續(xù)作很難超越最初之原作。而《西廂記》雖是由悲劇《鶯鶯傳》(當然其作者未必認識到此為悲?。┭茏兌鴣淼囊源髨F圓結局的作品,卻是維持了高度文學性、絲毫不遜色于原作的少數(shù)佳構之一。
《西廂記》本為元代時誕生的一部雜劇,至明代后期,它驟然風行。據(jù)傳田章《增訂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東洋學文獻中心叢刊影印版之四,汲古書院,1979年)的統(tǒng)計,僅明代一朝就有六十六種《西廂記》版本。而八股文寫作的首要前提是其題目大家都耳熟能詳,“四書五經”當然毋庸贅言,《西廂記》也非常符合這一條件。其辭藻之華美富麗,亦同經書形成鮮明對比,使人置身于一個不同于經書的美不勝收的文學天地。
本章將要解讀的唐寅之八股文的問題是“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該句出自《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雁兒落】這支曲子。在此不妨先回顧《西廂記》的故事梗概。元雜劇在形式上一般為一本四折,即一部劇作由四個部分構成;但《西廂記》卻屬例外,它是一部五本二十折的長篇之作。元雜劇原則上全劇由一人獨唱到底;然在長篇《西廂記》中,全劇并非由一人獨唱,而其第一本之四折均為張生所唱。
圖1-6 《西廂記》插圖(第一本第三折,鶯鶯與紅娘于庭園閑步。前方太湖石畔可見張生藏身其間。據(jù)《新校注古本西廂記》)
在第一折開頭的《楔子》中,夫人登場介紹自己。第一折為張生登場作自我介紹,他在和尚陪同下于寺中閑步之際,初見崔鶯鶯。第二折中,張生謁見法本長老,云自己欲暫時借宿于普救寺。他之所以企求寓居寺內,是因為對崔鶯鶯的愛慕和思念。因張生借宿的是寺院西側的廂房,故而該劇名曰《西廂記》(廂即房間)。隨后張生與崔鶯鶯婢女紅娘相遇,主動將自己的身世經歷等告諸對方。第三折為張生窺見在花園散步的崔鶯鶯和紅娘,張生吟詩,崔鶯鶯以詩酬答之場面。然后就是第四折。二月十五日,寺中舉行法事。張生正在燒香之際,夫人與崔鶯鶯款步而來。和尚靈機一動,稱張生為自己故交,將他介紹給崔鶯鶯等人?,F(xiàn)將該部分原文依通行本王季思校注本(《西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抄錄于下(王校本以明末凌濛初本為底本):
〔夫人引旦上云〕長老請拈香,小姐,卻走一遭?!材┳鲆娍啤场灿U聰云〕為你志誠呵,神仙下降也。〔聰云〕這生卻早兩遭兒也?!材┏?/p>
【雁兒落】我則道這玉天仙離了碧霄,元來是可意種來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
【得勝令】恰好似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妖嬈,滿面兒撲堆著俏;苗條,一團兒衠是嬌。
五、托名唐寅之《西廂》八股
這支【雁兒落】的后兩句即此篇假托唐寅之名而作的八股文之題目。如前文所述,八股文為代圣人立言、將圣人話語內容作詳細解說之文章。在這里,就要求作者代替張生將張生蘊涵于該語句中的幽思隱情闡發(fā)出來。那么,該文作者寫出了一份什么樣的答案呢?首先不妨仿照上文韓菼之例,將全文分為若干段落抄錄于下:
圖1-7 《西廂記》八股文(據(jù)《雅趣藏書》)
唐寅《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
(破題)慕其貌之美者,轉慮身之難持焉。
(承題)夫張之身因崔之貌而多愁病耳。今一見之,能勿慮其難持哉?
(起講)若曰,天之于人,誠不可解也。以素所愛慕之人而邂逅相遇,情幾慰矣。然以素所愛慕之人而邂逅相遇,而情轉難持矣。何則?他鄉(xiāng)之客顧影堪憐一自籌焉,恐不足勝其如玉之美而徒辱多情之顧盼耳。彼來清醮者乃可意種也,而我亦何幸哉。
(起股)我之棲遲蕭寺也,亦謂柔荑凝脂、飄飄而欲仙者,不啻梅亭之艷妝也。他之貌足令我情牽耳。
我之佇立湖山也,亦謂螓首蛾眉、溶溶而疏倩者,不減海棠之睡足也。他之貌足令我意移耳。
(出題)而不圖他之貌竟傾國傾城如是也。
(虛股)今既覯止,而他之貌與我之身兩相值也,豈非天假之緣。
亦既見止,而我之身與他之貌不相間也,豈非兩美之合。
(過接)而我不誠幸也哉。雖然,其如我之多愁多病,何矣?
(中股)夫我之愁何自來也?婉孌季女,望之而心焉忉忉,愁不禁自此多矣。今佳冶窈窕覿面而相逢,向之眉上愁庶幾解乎。然而國色天香,楊妃醉容恐難比倫也。睠言顧之,則愁有悒悒而頻添者。夫以我多愁之身而值佳人之在望,其何以堪此乎?
我之病何自昉也?彼美淑姬,思之而勞心悄兮,病不覺自茲多矣。今秀質芬芳聚處于一堂,余之心頭病庶有瘳乎。然而妒月羞花,吳宮舞女差堪上下也。薄言觀之,則病有懨懨而轉深者。夫以我多病之身而適玉人之遙臨,其何能自持乎?
(后股)前此梵王宮前凝眸一眺,未嘗親炙容光耳。茲之蹁躚而來者,幽揚婉轉,即欲不魂消而不得,非巫峽山頭,仿佛素娥之云雨。而我愁病孤蹤,怎敢比襄王之夢耶?
前此月下聯(lián)吟隔墻唱和,不過望見顏色耳。茲之裊娜而至者,容與淡雅,即欲不腸斷而不能,非王孫堂前,恍似文君之風流。而我愁病微軀,怎能效司馬之跡耶?
(收結)噫,貌傾城矣,傾國矣??梢夥N,何時得慰我愁而藥我病耶?
不知讀者讀畢全篇有何感受。各比達九十二字的“中股”,尤為精妙絕倫。此文不僅在形式上工巧整齊,而且頻頻使用各種典故,顯示出作者高超的修辭技巧。以下將逐段進行分析品讀。
入題部分
(破題)慕其貌之美者,轉慮身之難持焉。
(承題)夫張之身因崔之貌而多愁病耳。今一見之,能勿慮其難持哉。
首先是“破題”與“承題”。“破題”之“破”,義同“說破”、“看破”等“破”,是將問題句背后所隱含的核心思想言明挑破的一段。接下來的“承題”,則是承接“破題”之內容,進行更具體的闡釋。就該文而言,“承題”是將“破題”中抽象地作一般性論述的內容依照《西廂記》進行進一步具體說明,點出張、崔之名。
圖1-8 《西廂記》插圖(第一本第四折,張生與崔鶯鶯于佛殿邂逅。右側佇立的三位女子,左為夫人,右為紅娘。八股文中所描寫的正是此場景。據(jù)《新校注古本西廂記》)
“破題”與“承題”并非以張生之口吻敘述,而是站在客觀的第三者立場上進行闡述。
(起講)若曰,天之于人,誠不可解也。以素所愛慕之人而邂逅相遇,情幾慰矣。然以素所愛慕之人而邂逅相遇,而情轉難持矣。何則?他鄉(xiāng)之客顧影堪憐一自籌焉,恐不足勝其如玉之美而徒辱多情之顧盼耳。彼來清醮者乃可意種也,而我亦何幸哉。
“起講”正如其字面所示,為“若曰”以下部分之文字。從此處開始直至末尾皆為張生之言。本來與愛慕之人邂逅相逢該是何等欣喜之事,然而張生卻覺煎熬痛楚,何故也?這是因為與意中人驚世姿容相比,頓覺自己之土木形骸委實相形見絀。此為承接“承題”中“崔之美”、“張之身”的一段心理分析。與美人邂逅何其歡喜,但另一方面在超凡絕俗的意中人面前又覺自己何其渺小和卑微,此段對這種矛盾心理進行了解說。末尾“而我亦何幸哉”是說自己雖然內心煎熬,但今生今世能與她有一段塵緣仍是萬幸之事。
此處“可意種”一詞取自【雁兒落】中問題文之前一句“我則道這玉天仙離了碧霄,元來是可意種來清醮”,指自己之意中人。
第一、第二組對句
(起股)我之棲遲蕭寺也,亦謂柔荑凝脂、飄飄而欲仙者,不啻梅亭之艷妝也。他之貌足令我情牽耳。
我之佇立湖山也,亦謂螓首蛾眉、溶溶而疏倩者,不減海棠之睡足也。他之貌足令我意移耳。
注釋:
○棲遲:語出《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p>
○蕭寺:即佛教寺院。《西廂記》第一本《楔子》之【幺篇】(崔鶯鶯唱詞)中有“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之語。該八股文作者殆有意借用之。
○柔荑凝脂:典出《詩經·衛(wèi)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指代美女。“柔荑”即柔軟的茅草嫩芽。“凝脂”比喻膚色之白皙,白居易《長恨歌》曾以“溫泉水滑洗凝脂”形容楊貴妃。
○梅亭之艷妝:指楊貴妃之情敵梅妃。梅妃愛梅,于自己居所植以梅樹,是故玄宗皇帝賜名曰“梅亭”(事見《梅妃傳》)。
○湖山:太湖石。第一本第三折張生之念白有云:“比及小姐出來,我先在太湖石畔墻角兒邊等待,飽看一會。”
○螓首蛾眉:與前文之“柔荑凝脂”同出《詩經·衛(wèi)風·碩人》。螓為類于蟬的美麗小蟲,方頭廣額,“螓首”比喻女子的頭方廣。飛蛾觸須細長而彎曲,“蛾眉”比喻女子的眉毛細彎。常用以形容美人。
○海棠之睡足:指楊貴妃的故事。玄宗皇帝在沉香亭召見楊貴妃,貴妃酒醉未醒,玄宗遂云“真海棠睡未足耳”(事見《冷齋夜話》引《太真外傳》)。
以上為第一組對句。
圖1-9 楊貴妃(據(jù)《百美新詠》)
圖1-10 梅妃(據(jù)《百美新詠》)
出比(對句之前半句)是說第二折中張生借宿普救寺之事,對比(對句之后半句)是說第三折中張生藏身于庭院的太湖石畔、暗覷燒香的崔鶯鶯和紅娘之事。
這組對句說明了張生棲遲蕭寺、佇立湖山之心理動機,是因為愛慕堪比梅妃和楊貴妃的崔鶯鶯之美貌。此處“他之貌”承“破題”、“承題”而來,為敘述之主題。
(出題)而不圖他之貌竟傾國傾城如是也。
圖1-11 李夫人(據(jù)《百美新詠》)
注釋:
○傾國傾城:語出《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條李延年之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p>
“出題”在“起股”和“虛股”之間起聯(lián)結作用,與“破題”、“承題”等一樣,是概括敘述文章主旨的一段。在這篇文章中,“出題”首先點出了問題文中“傾國傾城”一語。
如注釋所示,“傾國傾城”語出《李延年歌》?!段鲙洝分摱吻?,亦是化用了《李延年歌》。至此為止,皆是在刻畫“他之貌”,即崔鶯鶯之美。
(虛股)今既覯止,而他之貌與我之身兩相值也,豈非天假之緣。
亦既見止,而我之身與他之貌不相間也,豈非兩美之合。
注釋:
○今既覯止、亦既見止:典出《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薄对娊洝反嗽姳緸樗寄町愋灾?,因而在深層意蘊上《西廂記》與之是相通的。
○天假:天賜之意。典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一語。
○兩美之合:《楚辭·離騷》中有句云“曰兩美其必合兮”。
圖1-12 崔鶯鶯(據(jù)《百美新詠》)
虛股為第二組對句。
從此段開始進入“我之貌”、“我之身”之敘述。出比所云為第一折中崔、張初次邂逅之事,對比所云為張生在庭院中再睹鶯鶯容顏之事。
(過接)而我不誠幸也哉。雖然,其如我之多愁多病,何矣?
“過接”為聯(lián)結“虛股”與“中股”一段。
與舉世無匹的意中人相遇,當是幸運之至。然而,唱詞(問題文)中卻云“多愁多病”。從此段開始,就將筆墨轉向張生自己的“多愁多病”。
第三組對句
(中股)夫我之愁何自來也?婉孌季女,望之而心焉忉忉,愁不禁自此多矣。今佳冶窈窕覿面而相逢,向之眉上愁庶幾解乎。然而國色天香,楊妃醉容恐難比倫也。睠言顧之,則愁有悒悒而頻添者。夫以我多愁之身而值佳人之在望,其何以堪此乎?
我之病何自昉也?彼美淑姬,思之而勞心悄兮,病不覺自茲多矣。今秀質芬芳聚處于一堂,余之心頭病庶有瘳乎。然而妒月羞花,吳宮舞女差堪上下也。薄言觀之,則病有懨懨而轉深者。夫以我多病之身而適玉人之遙臨,其何能自持乎?
注釋:
○婉孌:語出《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美麗貌。
○季女:《詩經·小雅·車舝》有句曰“思孌季女逝兮”,指少女。
○心焉忉忉:語出《詩經·陳風·防有鵲巢》。
○佳冶窈窕:語出《史記·李斯傳》,形容美女。
○向之眉上愁:殆本自第一本第二折張生從紅娘那里聽聞夫人對崔鶯鶯管教甚嚴后的唱詞【哨遍】中“聽說罷心懷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一句而來。另文中“愁有悒悒而頻添者”,或亦本自該【哨遍】中“心懷悒怏”、“一天愁”等語。
○國色天香,楊妃醉容恐難比倫也:“楊妃醉容”請參前文“起股”之“海棠之睡足”注釋。“國色天香”本用以形容牡丹,后多以之形容美女,尤其是楊貴妃?!段鲙洝返谝槐镜谝徽壑?,張生見到崔鶯鶯后的念白有曰“豈非天姿國色乎”。
○睠言顧之:《詩經·小雅·大東》:“睠言顧之,潸然出涕?!痹摪斯晌闹髡呒爱敃r的讀者讀到“睠言顧之”,殆自然會聯(lián)想到其后句“潸然出涕”。
○彼美淑姬:《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p>
○妒月羞花:同“羞花閉月”,指能使花、月羞愧而潛隱不出的絕世美貌。
○吳宮舞女:“吳娘”、“吳娃”、“吳姝”等為自古就有的俗語,蓋以江南之地多出美女之故。
○薄言觀之:《詩經·小雅·采綠》中有“薄言觀者”一語。
○病有懨懨:蓋本自《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八聲甘州】(第二本為崔鶯鶯唱詞)之“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一語。
○玉人:一般形容美人。《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賺煞】有曰“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此處殆因《西廂記》將崔鶯鶯喚作玉人而承襲之。
此為第三組對句。如前文所述,該部分各比多達九十二字,是全文最耀眼奪目之處。它承“過接”中“多愁多病”一語,前半言“愁”,后半言“病”,敘述了身值崔鶯鶯這樣的美人,“愁”、“病”乃理所當然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段運用了《詩經》等不少典故,較之其他部分用典尤為密集。作者之學識修養(yǎng),由此已可見一斑?!对娊洝芬浴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詩冠于卷首,全書收錄了不少男女情愛之歌。從這一角度來看,《西廂記》八股文多用《詩經》典故可謂順理成章。另外,該段直接闡述了“承題”中點明的“夫張之身因崔之貌而多愁病耳”,在邏輯上,此為整篇文章之樞紐。
第四組對句及結句
(后股)前此梵王宮前凝眸一眺,未嘗親炙容光耳。茲之蹁躚而來者,幽揚婉轉,即欲不魂消而不得,非巫峽山頭,仿佛素娥之云雨。而我愁病孤蹤,怎敢比襄王之夢耶?
前此月下聯(lián)吟隔墻唱和,不過望見顏色耳。茲之裊娜而至者,容與淡雅,即欲不腸斷而不能,非王孫堂前,恍似文君之風流。而我愁病微軀,怎能效司馬之跡耶?
注釋:
○梵王宮:本指大梵天王的宮殿,后泛指佛教寺院,錢起《歸義寺題震上人壁》:“太陽忽臨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宮始開,長者金先布?!薄段鲙洝返谝槐尽缎ㄗ印?、第一本第四折等亦有將佛寺稱作“梵王宮”之例。
○凝眸一眺:或化用了第一本第一折【賺煞】中“餓眼望將穿”之語。
○容光:殆本自《鶯鶯傳》中鶯鶯被愛人拋棄后所詠詩中“自從消瘦減容光”一句。
○“巫峽山頭”以下,化用了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楚襄王夢里與巫山神女云雨之典。“素娥”原指奔月之嫦娥,宋玉《神女賦》云巫山神女“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故此處指神女。
○“王孫堂前”以下,用了《史記·司馬相如傳》中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之典。司馬相如撫琴向卓王孫之女卓文君傳情,文君聞之心動,與司馬相如一起私奔。
此為第四組亦即最后一組對句。
前半言第一折中張生在佛殿上與崔鶯鶯初次邂逅之場面。它用了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之典,楚襄王在夢中與神女有云雨之歡,而自己與意中人覿面相逢卻無肌膚之親?!俺睢薄ⅰ安 奔仁窃?,亦是結果。
圖1-13 巫山神女(據(jù)《百美新詠》)
圖1-14 卓文君(據(jù)《百美新詠》)
后半言第三折中崔、張二人夜色迷蒙時于庭院隔墻聯(lián)詩之場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顧一切毅然私奔,而自己卻無勇氣為之。此亦是因“愁”、“病”之故。
(收結)噫,貌傾城矣,傾國矣??梢夥N,何時得慰我愁而藥我病耶?
“收結”正如其字面所言,為一篇文章之終結。
至此,這篇八股文已將蘊含于“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曲文中張生之心境淋漓盡致地闡發(fā)了出來。除了內容以外,它精妙的對句、密集的用典(且很顯然,不少典故用得極為貼切、與語境十分契合)等等修辭,宛如五光十色的萬花筒,帶給讀者別樣的文學之旅,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
八股文本是解釋經書語句之文章。因此這篇八股文對戲曲《西廂記》的語句采取了與經書一視同仁的處理方式。這在道學先生看來,定是大逆不道之事。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明代后期《西廂記》曾盛行一時,當時不僅有人給該戲曲文本作簡單評語,還出現(xiàn)了王驥德、凌濛初、毛奇齡等人給曲文作的詳細注疏。關于這一點,廣瀨玲子撰有《西廂記的“注疏”——王驥德、毛奇齡對戲曲的讀解》一文(《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9冊,2000年)。與其說這篇八股文的誕生是《西廂記》之經典化現(xiàn)象之一,不如說以《西廂記》之經典化為土壤,才有這篇八股文的誕生。
六、出處與真實作者
以上解讀了據(jù)稱是唐寅所作的《西廂記》八股文,卻尚未交代該文之出處。以下筆者將對其出處與真實作者作一粗略考察。雖然個中線索千頭萬緒,但筆者仍擬將考察的具體過程示與讀者,相信這會比僅僅擺出一個抽象的結論鋪陳出更多的景致。
筆者最初是從劉世珩《暖紅室匯刻傳劇》之《西廂記》中所收的《重編會真雜錄》中,知道了這篇署名唐寅的《西廂記》八股文?!吨鼐帟骐s錄》是一部關于《西廂記》的資料集,附有甲子即民國十三年(1924)劉世珩跋。該書收錄了署名唐寅的二十篇《西廂記》八股文,以上這篇《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為其中第四篇。第一篇末尾有“載大業(yè)堂本西廂記”之注記,另《重編會真雜錄》跋文中有“汪溥勛序大業(yè)堂本西廂記前有唐寅作西廂題制藝二十篇”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