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英倫
——間諜小說與消費主義

李孟蘇,曾任《三聯(lián)生活周刊》駐英記者,撰寫英國文化、時尚報道長達十年。著有《莊園與下午茶》《小小不列癲》等。
美國文化在全球稱霸的表面下有英國血統(tǒng)在里面。
近年大家喜歡說,一個國家除了硬實力,還有軟實力。現(xiàn)在都說美國文化稱霸全球,其實大家忽略了英國。這個老牌國家的軟實力完全不亞于美國,甚至可以說美國文化在全球稱霸的表面下有英國血統(tǒng)在里面。比如《哈利·波特》、披頭士,都原產(chǎn)于英國,后來借助美國的文化機器向全球擴散。
《風尚英倫》的作者李孟蘇,過去是北京《三聯(lián)生活周刊》駐英特派記者,負責撰寫英國文化生活,寫了十年。這本書講述英國的風尚潮流和流行文化。談到英國流行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提“007系列電影”?!?07》很巧妙地結合了兩樣東西,一是英國的間諜小說,二是英國的消費主義。弗萊明很奇怪,別人注重小說的人物與情節(jié)設計,《007》卻凸顯物質(zhì)環(huán)境,比如詹姆斯·邦德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牌子的飾物。這位作家的物質(zhì)觀在滑稽、牽強的間諜小說中無處不在,對物質(zhì)而不是對人物的掌控,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閱讀情趣。
我們對好萊塢電影也有這個印象,覺得007當特務怎么能當成這個樣子——總有醇酒在手、美人在懷,總是開名車,敞篷跑車的小冰箱“啪”一下,一瓶幾千塊錢的香檳就飛了出來。這種對物質(zhì)極度描寫的小說,說實話我很討厭。英國似乎有一套物質(zhì)文化,對物質(zhì)的極端注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小說和電影里。不過,我覺得有一點很特別,當代藝術以美國為主流,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卻出現(xiàn)了一批非常大牌的當代藝術家。原因有兩個:一是著名廣告人、收藏家薩奇在20世紀90年代推動了英國當代藝術家的崛起;二是英國泰特美術館
舉辦的特納獎
,成為國際藝壇很關注的一個當代藝術獎項。
特納獎是泰特美術館的巨大秀場,帶來了人氣,而且這幫人一起推動了英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繁榮。它非常商業(yè)化,也就是說,英國當代藝術的崛起某種程度上是商業(yè)跟藝術機構合作的結果。藝術史上尚無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有錢人和藝術家聯(lián)系如此緊密,有錢人斥巨資購買入流或不入流的作品,將藝術家造就得像他們的贊助人一樣富有。
特納獎的獎金是2.5萬英鎊,錢是小事一樁,可一旦得了這個獎,藝術家立即魚躍龍門,身價百倍。比如當年喜歡將動物身體切成兩半來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達明安·赫斯特,現(xiàn)在用鉆石鑲嵌骷髏頭。他后來有錢開餐館,開厭了,委托蘇富比拍賣行賣掉餐館,居然賣了1100萬英鎊。
英國有商業(yè)上如此成功的藝術家,也有隱姓埋名卻大紅特紅的藝術家,比如涂鴉藝術家班克斯。我們原以為涂鴉藝術屬美國最厲害,沒想到世界最有名的涂鴉藝術家竟出自英國。
(主講 梁文道)
- 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英國小說家、記者,二戰(zhàn)期間在英國安全協(xié)調(diào)局(BSC)擔任間諜。1953年他根據(jù)自己的間諜經(jīng)歷推出“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之第一部:《007大戰(zhàn)皇家賭場》。
- 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生于伊拉克一個猶太家庭,被譽為“定義了英國當代藝術的人”。在他一手策劃和推動下,“年輕英國藝術家”(YBA)群體在20世紀末震驚西方當代藝術界。
- 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英國國立博物館,主要收藏英國繪畫和各國現(xiàn)代藝術。1897年創(chuàng)辦,如今發(fā)展為四個美術館:泰特英國美術館、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泰特圣艾弗斯美術館。
- 特納獎(Turner Prize),英國當代視覺大獎,1984年由英國泰特美術館設立,是西方爭議最大的當代藝術獎項之一。
- 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生于英國布里斯托爾。1995年憑作品《母子分離》獲特納獎,目前是英國成交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 班克斯(Banksy),英國匿名涂鴉藝術家,作品靈感來源于布里斯托爾底層藝術家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以諷刺性批判為主題,題材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