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于右任四首

新古體詩三百首 作者:丁毅,范英梅 著


于右任四首

(1879—1964),早年參加同盟會,歷任國民政府要職,近代著名書法家,早期南社詩人,著有《右任詩存》《于右任詩詞集》。

清水早發(fā)[1]

破曉放耕牛,

一一上山去。

乳牛引小牛,

爭向草深處。

【注釋】

[1]這首詩寫于1922年6月,為作者陜西靖國軍兵敗后離陜,由隴入川途中作。清水,縣名,位于甘肅省東南部。

【說明】

寫山村小景清新可喜,令人想起李可染的畫中牛。

此詩系作者兵敗后行軍所作,折射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長歌復短歌二首[1]

效徐幼文

長歌長,短歌短;神圣戰(zhàn)爭方開展。哥哥后,弟弟前;爭將性命為國捐,擊破胡兒在今年。

短歌短,長歌長;萬世榮名是國殤[2]。愛吾愛,仇吾仇;勇者無懼仁不憂[3],大家起來衛(wèi)神州。

【注釋】

[1]這首詩寫于1937年“七七”事變后。長歌復短歌,《長歌行》與《短歌行》均為樂府平調名,這里是指句式有長有短。

[2]國殤:泛指為國而死者。屈原有《九歌·國殤》,祭為國而死者。

[3]《論語·子罕》篇孔子說:“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說明】

這兩首詩形式極為新穎,詩題目下有“效徐幼文”說明,徐幼文應是作者詩友,是徐詩啟發(fā)自己采用這種獨特形式。

所謂形式獨特在于將“長歌長,短歌短”顛倒使用一次,作為起興句又分別取其韻,遂使詩呈現(xiàn)多變化意趣。

第一首寫青年爭先恐后參軍,用尋常民間語寫出全民抗戰(zhàn)的熱情。第二首則改用書面語,顯示愛國主義精神的崇高。

第一首前平后仄押韻;第二首則換韻。可見,押韻是自由的。

望大陸[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2],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3];山之上,國有殤[4]。

【注釋】

[1]這首詩寫于1962年,原詩無題,見于作者1962年1月24日日記,作者多以《望大陸》為題。

[2]兮:古代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

[3]“天蒼蒼”一句:《敕勒歌》有“天蒼蒼,野茫茫”句,這里應是借用。

[4]國有殤:見《長歌復短歌》注[2]?!皣鴼憽币辉~為作者常用,這里中間夾一個“有”字,意義略有變化,“有”應讀為“又”;當時作者病重自以為不起,故作此詩以代遺囑,所以這句是指自己,意思是國家又有捐軀者了。

【說明】

這首詩前半部分四用“兮”字句,讓人想起屈原的愛國主義歌唱。寫自己希望死后葬在高山,自己的靈魂可望大陸故鄉(xiāng)。這讓人想起《離騷》最后有“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句,屈原是寫自己的精神在幻境中升上高空,俯瞰到故國故鄉(xiāng)。于右任顯然受此啟發(fā),他想象自己死后葬在高山之上,其靈魂可以遠望大陸故鄉(xiāng)。

后半部分雖為三字句,表現(xiàn)家遠難回的痛苦,其實是發(fā)揮了《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兩句詩意。從字面上看雖無“兮”字讓人聯(lián)想楚辭,然而屈原的精神仍深含其中。

前半部分用長句,此為長歌當哭!

后半部分用短句,斷斷續(xù)續(xù),似彌留之際留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