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個人的心理問題也根本不同
在這里,我想順便聊一下心理學,為什么有些朋友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卻對自己幫助不大,這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有一個原因,和本書講的內(nèi)容有點兒關系。大家是否知道,心理學最初可以說是針對白人精英的研究,心理學最開始建立和發(fā)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都是弗洛伊德、榮格這樣的西方白人精英學者。甚至主要是男性,連女性學者都比較少。率先接受心理治療的最初一批病人也多是白人精英,配合學者研究時的跟蹤對象也多是白人,因為種族文化的差異,以及經(jīng)濟能力、對心理學的接受程度等原因,心理學的發(fā)展,并非從一開始就像今天這樣具有普遍性。但是到了現(xiàn)代,心理學發(fā)展得很快,在日本會有日本本土的心理學者,比如河合隼雄,他是日本箱庭療法的大師,他的研究有很強的東方色彩,他的著作非常適合日本人的文化和心理。在當下的中國,也有很多中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jù)中國的國情、文化和心理特點去發(fā)展它,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武志紅老師,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是針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研究。
當然了,真正的大師,他們的境界非常高,格局非常大,因此可以超越地域、文化、種族的障礙和差異。但是有時候一些心理學的論述,你讀起來總覺得好像有那么一點兒隔閡,這不是作者的問題,也不是你有問題。只是因為每一個社會的現(xiàn)象和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
比如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非常受歡迎,和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成長困境有關。因為我們中國人到今天還有非常深重的家族觀念,中國式家族關系對個人的影響,至今還深深地讓大多數(shù)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感到困惑,還不知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美國,一方面,養(yǎng)老基本靠社會體制;另一方面,社會也會參與到個體家庭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去,對家長的監(jiān)督很嚴格,當家長遇到問題時,社會給予的幫助也很多。美國家長在子女成年以后便和子女經(jīng)濟分開,各自生活了,家庭是以婚姻為單位的,父母和子女的家庭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家庭。子女即使家財萬貫,也沒有義務必須贍養(yǎng)父母。老人如果沒有工作,吃不起飯的話,可以自己向政府申請救濟金。父母對成年子女的幫助沒有任何輿論和道德約束。孩子幫助和贍養(yǎng)父母也多是從感情出發(fā),而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因為這些客觀存在的根本不同,文化存在巨大反差,對于中國人來說會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對于美國人來說可能并非普遍性的問題。
村上春樹與河合隼雄對談時曾經(jīng)說過,他原來在日本的時候,特別想成為一個沒有羈絆的“個人”,逃離社會、組織、團隊、規(guī)則這些東西。后來他在歐洲待了三年,又在美國待了三年后,再也不想追求這個東西了,因為那本來就是強調(diào)個人生存的地方,他追求的這些一下子變得沒有意義了,他反而開始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個體需要面對的問題是不同的。河合隼雄則說了反過來的另一面。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西方社會,比在日本發(fā)生得要多。因為日本社會和我們中國社會比較像,比較強調(diào)集體主義,家族、家庭、公司、團體這些包裹在個體之外的集體。日本人不大會以“個人”的身份來接受沖擊,而是以全體來接受。最少能在家里以絮絮叨叨、吵架這種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抱團取暖的關系,從另一方面來講,純天然地會給個體一個社會支持。當你走向社會的時候,即使你是一個成年人,你的父母、家庭、親戚也被默認為有義務支持你。如果出生在相對健康的家族里,你會得到很大的助力,這對個人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很少會發(fā)生家里面其他人都是好好的,只有某一個人出現(xiàn)神經(jīng)性癥狀(指PTSD)的情況。
B環(huán)境雖然都叫作社會,但社會和社會也相差迥異,有利有弊。相對于東方社會,西方社會里的個人很獨立、自由。獨立自由也會遇到獨立自由的問題,一個年輕人直接被推到社會中,沒有家族和家庭為他做緩沖的話,雖然不需要解決家族里七大姑八大姨之間的問題,也難免會在面對問題時感到孤立無援。這種孤獨和迷茫感也會帶來不同的問題,造成個體的困擾。
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里的成員,心理機制不一樣,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完全不同。當我們看一些心理學書籍的時候,不要生搬硬套去往自己身上貼標簽,亂給自己和他人下結論,甚至是下診斷。有些不合適你的內(nèi)容也不是你的問題,是作者的研究背景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