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情懷欲問天——劉辰翁《山花子》散讀
喜歡宋詞的直率熱烈,暢所欲言,但是更喜歡宋詞的含蓄蘊藉,朦朧迷離。正如生活本身的千變?nèi)f化、豐富多彩一樣,宋詞的表情達意也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讀劉辰翁這首《山花子》,我初步感覺此人似乎在和讀者玩游戲,捉迷藏,欲隱欲現(xiàn),似有若無,只是運用一些詞句撩撥讀者的情思,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就是不告訴你詞人到底遭遇怎樣的人生變故,情感起伏;細讀神思,靜心品味,似乎又覺得詞人心中蘊含無限情愁,無比痛苦,想表達卻又有所顧忌,想釋放卻又遮遮掩掩。于是,我們從那些飄浮的文字里感受到一種沉重,從那些跳躍的意象上感受到一種凝滯,每一個人都不明白詞人真實的心意與情感。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詞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影像與心理波瀾,不管是愛情的悲歡離合,還是仕途的酸甜苦辣。
此處情懷欲問天,相期相就復何年。行過章江三十里,淚依然。早宿半程芳草路,猶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兩處,得人憐。
我承認,于詩詞而言,正如白居易的詩歌《花非花》一樣,朦朧也是一種美麗,一種魅力,只是看你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把玩與品味。我只能以己之心,度詞人之腹,以今天之情意,猜古人之情懷,就只這樣,也深深感動,為那些淚水,為那些芳草,也為那些不期而遇的花朵。是的,人生有許多感動,說不準哪一個時段會遭遇怎樣的人情世故,你沒有把握計劃自己的前景,你能做的只是等待和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以及早就過去的生活。
我愿意相信,詞人一定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變故或是挫折,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科舉功名,不然詞人不會如此激動,如此控制不住自己,就像閘門突然打開,洪水奔騰直瀉,就像燈光突然點亮,黑夜瞬間變成白晝。我看到詞人身陷困境,走投無路,他找不到傾訴的對象,他不考慮如何表達自己,他脫口而出,就是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火山爆發(fā)一般,噴涌而出,震撼人心。此情此境,此時此刻,呼天搶地,似乎號啕喊叫,才能宣泄積郁多年的苦楚,又似乎不能表達自己胸中的塊壘。但是,這種喊叫的姿態(tài)與過程,讓詞人至少獲得一點安慰,一點寬心。我知道,很多人都問天,但是問法不同,情意不同,心境不同。屈原問天,那是因為自己壯懷激情,上下求索,終究知音不遇,抱負莫展。司馬遷問天,那是因為自己橫遭不測,疾痛慘怛,舉目無依,只好昂首長天,一吐心曲。竇娥問天,既是對惡人當?shù)?,社會不公的厲聲控訴,又是對自己哀哀無告,求助無門的悲凄傾訴。人生悲涼,世道險惡,唯有到了山窮水盡,一籌莫展的境地,唯有經(jīng)歷身心煎熬,靈魂撕裂的痛苦,才會呼天搶地。詞人開篇就是一句“此處情懷欲問天”,突兀而來,讓人猝不及防,一臉錯愕,一身惶恐,設身處地,心想詞人到底怎么了,遭遇了怎樣邁不過的坎,正在經(jīng)歷何等的創(chuàng)傷劇痛。不知不覺,自己也會跟著詞人悲戚、憂愁。如此開篇有技巧的考慮,但我更相信是詞人心血悲情的自然流瀉。
問天天不語,喊地地不靈,只有詞人最清楚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似乎太沉痛,太悲慘了,一旦說出來,不但會驚嚇了別人,甚至也會驚嚇了自己。很多人都相信,將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可以獲得一點安慰,哪怕是自我安慰。但是,能夠表達出來的痛苦或許不是最大的痛苦,那些獨自承受,無法表達的痛楚,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痛楚。詞人對于自己的心靈創(chuàng)痛,只用一句“相期相就復何年”含蓄點示,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猜讀,一是對朋友的思念與期盼,好比李白與杜甫相會相知,游山玩水,談詩論文,快樂無比,一旦分別,不知何年何月可以相見,兩個人天各一方,音信難通,自然會緬懷從前,互相憶念。杜甫詩歌《九日寄岑參》:“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就是表達朋友相見,歡樂一敘的心愿。相就,就是兩個朋友走過千山萬水,沐浴風霜雨雪,走到一塊,暢敘衷情,共話人生。二是對妻子或是情人的刻骨思念,好比李商隱詩歌《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秋夜秋雨,秋池秋山,秋意襲人,引發(fā)詩人對遠方妻子的思念,期盼一個美好的未來,兩個人相依相伴,西窗剪燭,共話凄涼,共享幸福。詞人周邦彥《花心動》有這樣的描寫:“蘭袂褪香,羅帳褰紅,繡枕旋移相就?!贝颂帯跋嗑汀本褪侵改信g的幽期歡會。當然也可以將“相就”理解為詞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牽掛與思念,這是每一個常年漂泊在外、歸家無期的游子都具有的情感。詞人的“相就”情思緣何而產(chǎn)生,還是不得而知,只是隱隱感覺遙遠的地方,有一個人在等待詞人,等待一顆漂泊憔悴的心。
這個人是誰呢?是白發(fā)慈母還是滄桑老父?是紅顏知己還是患難妻子?是青春朋友還是學問良師?讀下去,詞人似乎又給我們透露了一點信息。行船已過三十里,章江山水一路隨。孤獨,寂寞,凄冷,無聊,萬千憂思翻涌心間,萬千頭緒困擾詞人。這個秋天,身處異地他鄉(xiāng),想起了李煜的春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視通萬里,心騖八極,尋找自己的方向,追尋自己的愛戀,黯然銷魂,潸然墮淚。淚水滴進章江,淚水滴落相思,眼前這一江春水啊,似乎也是萬千淚水匯流而成,汩汩流淌,源源不斷。又像春天的目光,鑲嵌在大地上,照得見詞人的孤舟,照得見憔悴的面影。特別不可忽視“三十里”這段旅程,是寫實紀行,更是深情難抑,一路漂泊,一路傷心,一路流淚,有多少淚水可以表達自己的思念,又還需要灑下多少淚水才可以了卻心愿,不知道,只覺得,那一天,章江上,一葉孤舟承載一位詞人,還有一顆憔悴的心,淚流成河,緩緩前行。一個漂泊者將思念灑滿天涯,一個旅行者將疲憊鐫刻水上。
詞人蕩舟江面,心境凄涼,淚雨潸然,一路前行,不知哪里才是終點,又不知要經(jīng)歷怎樣的煙雨黃昏。只是出于本能的提防與擔憂,觀云識天氣,觀水知潮聲,能早則盡量早一點靠岸投宿,安頓疲憊不堪的身體,安慰孤寂無聊的心靈,只走半程水路,卻見兩岸芳草萋萋,生機勃勃。換作常人,自然會激發(fā)生命豪情,萌生無限希望,可是,對于流離輾轉,相思如潮的詞人來說,滿目芳草卻撩撥起萬千愁思。對家鄉(xiāng)故園的思念,對妻室兒女的懷想,對親朋好友的回憶,或者是對紅顏知己的依戀,種種相思離愁全在芳草翠色之中。想起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想起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毕肫鹜蹙S的《山中留別》:“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春草見證友情深深,春草關涉離別愁緒,寄寓詩人送別友人難分難舍之情,也傳達詩人想念朋友無窮無盡之思。似乎芳草綠遍天涯,思念也像春草一樣瘋長。朋友在哪,相思也就灑向哪兒。又容易想起另一類相思情懷。李煜詞作《清平樂》云:“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苯璐翰莜傞L,更行更遠,遍地皆是,隱喻離恨憂思溢滿心間,表達對遠方情人或妻子的刻骨思念。結合前面淚如雨下,后面桃花夭夭來看,詞人劉辰翁很有可能是懷念以前一位相知相戀的情人。朋友之情似乎沒有這么明媚鮮艷,沒有這么深摯綿長。
半程水路,不算是遠,不但可見兩岸芳草遍地,牽扯離憂;更有暮春天氣,欲雨天寒,無疑又增添了時令的寒意,也烘托出離人內(nèi)心的悲涼、冷寂。一個“猶”字勾前連后,更近一層,凸顯詞人心神凄涼之感。依照常情常理來看,詞人應該高興歡喜才是,春寒暮雨,芳草遍地,似乎可以想見一幅朦朧迷離圖景,自有輕柔飄逸之美??墒牵谛氖轮刂氐脑~人眼中,草牽離愁,雨添寒意,心生寒涼,處處是凄冷,物物含憂思。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隨著流水漂泊,隨著輕舟流蕩,偶爾透過舟艙往外一瞥,但見遠處岸邊,幾株桃樹花枝凋零,僅有稀稀拉拉幾朵小小桃花掛在枝頭,雖然紅艷耀眼,卻已是凋謝殆盡,樣子十分凄楚,詞人不免產(chǎn)生憐香惜玉之感。多么可憐,多么難堪??梢韵胍姡绱簳r節(jié),桃花盛開,朵朵鮮紅,燦爛了一江春水,燦爛了游子心空,可是,風雨無情,春暉將盡,美好的桃花也紛紛飄散。詞人還算幸運,看到了三兩處燦爛枝頭。但是,詞人很敏感,自然會想到一些什么,是不是自己家鄉(xiāng),或是某個遙遠的地方,也有那么一位像桃花一樣艷麗的女子也在等我,也在經(jīng)歷風吹雨打,日漸凋謝美麗容顏。青春隨時光而流逝,美麗隨時光而蒼老,誰能挽留?誰不傷感?誰又不心疼?詞人想到了人生有些東西等不得,經(jīng)受不了時光的無情摧殘,比如青春與愛情,比如生命與理想,每一個人,能夠做的也許只是把握現(xiàn)在,把握自我。詞人在流浪,詞人也在想念,想念遠方那一樹桃花,那一個桃花一樣的女子。隔著河流與山峰,隔著時間與空間,兩個人的思念交匯成一條河,濃濃艷艷,流過眼前。
突然想起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曉景》)寫早春之景,桃花已開,還未怒放,生機勃勃。劉辰翁詞作寫晚春之景,桃花開過,枝頭空落,滿心失望。我讀到此處,更是想起唐代運氣很不好的詩人崔護的詩歌《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不見美人面目,不聞美人聲音,只見桃花燦爛,深深刺痛詩人的心。相比而言,劉辰翁既不見美人面容,更不聞美人聲音,似乎還隱隱感到,時光無情,美麗消逝,一時揪心痛苦,一時無語發(fā)呆。于是我們看到一幅畫,一條江水清清亮亮,一葉孤舟縹縹緲緲,一位詞人失魂落魄,幾朵桃花零零落落。詞人恍惚了,不知道身在何處,不知道桃花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