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人。武后長安二年(702)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官至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張九齡既是高級官員,又是重要詩人。他的詩委婉深秀,辭藻清麗,特別是晚年遭讒被貶時所作的《感遇》詩,寄興諷喻,直接漢魏,樸素遒勁,語語本色,堪與陳子昂《感遇》詩媲美。有《張曲江集》。
感遇①
蘭葉春葳蕤②,桂華秋皎潔③。
欣欣生此意④,自爾為佳節(jié)⑤。
誰知林棲者⑥,聞風坐相悅⑦。
草木有本心⑧,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⑨,自有歲寒心⑩。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香草美人以喻君子,這是中國文學中久遠的傳統(tǒng)。《唐詩三百首》中還有哪些詩是采用這種手法的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第一首詩的主旨句。
【注釋】①感遇:有感于平生遭遇而抒發(fā)感想。②葳蕤:草葉紛披的樣子。③皎潔:明凈。④欣欣:草木繁盛而有生意。⑤佳節(jié):美好的季節(jié)。⑥林棲者:
山林隱士。⑦聞風:聞到風傳送來的芳香。⑧本心:本性,本質(zhì)。⑨伊:語助詞。⑩歲寒心:耐寒的本性。語本《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9/16274069143456.jpg" />薦:進奉,陳獻。阻重深:被阻隔在深遠之地。
循環(huán):指命運好壞交替。
“徒言”二句:《韓詩外傳》載趙簡子語:“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贝颂幏从闷湟猓缘ら俚拿\不如桃李,實在不合理。
【點評】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由中書令貶荊州長史,《感遇》詩便是其在荊州時所作。詩共十二首,這里選其中兩首。張九齡的《感遇》詩,篇篇借物抒懷,寄慨遙深。
第一首以蘭桂為比,寄托以美德自勵、不求人知的思想。前四句專寫蘭桂,“葳蕤”表現(xiàn)春蘭迎春勃發(fā)的生機,“皎潔”點出秋桂清雅凈潔的特征。正是它們的勃勃生機與清雅潔凈才使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后四句寫人?!罢l知”引出了“林棲者”的愛慕。“何求”一轉(zhuǎn),忽開新意。說它們自有本性,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比喻賢者具有高尚的品質(zhì)與志趣,并不是為了博取高名,求人賞識。這是對自身人格的堅守與肯定。
第二首歌詠丹橘,實是以橘喻人。屈原曾作《橘頌》,歌頌橘樹“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特性,用來比喻自己的節(jié)操。張九齡也是托物言志,以橘自比。當時作者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排擠和打擊,因而詩中“桃李”就是影射得勢的小人。全詩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平淡渾成,雅麗清深。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于安西都護府所轄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青年時代,漫游全國各地。天寶二年(743)因道士吳筠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為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在長安,大詩人賀知章一見,嘆為“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并冠以“詩仙”之目。安史亂起,因參加李璘的幕府,被牽累而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病卒于當涂。李白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他的詩歌風格是多樣化的,兼有王、孟、高、岑之長,有氣象雄偉的長篇,也有恬靜淡遠的小詩,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豪放飄逸又是其多樣風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李白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并且感情交厚。杜甫對他極為傾倒,譽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明人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四稱:“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①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②,蒼蒼橫翠微③。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④。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⑤。
歡言得所憩⑥,美酒聊共揮⑦。長歌吟松風⑧,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⑨。
【注釋】①終南山:秦嶺山峰之一,在陜西西安市南。斛斯山人:名未詳。山人即山居之人,隱士。②卻顧:回頭觀望。③翠微:遠山的青色,此處代指山。④荊扉:柴門。⑤青蘿:即女蘿,又稱松蘿。地衣類植物。寄生于樹木,體如絲狀,呈淡綠色或灰白色。⑥憩:休息。⑦揮:飲酒。《禮記·曲禮》:“飲玉爵者弗揮。”注:“振去余酒曰揮?!雹嗨娠L:樂府古琴曲有《風入松》,晉嵇康所作。⑨陶然:歡樂自得的樣子。忘機:忘卻計較或巧詐之心。指自甘恬淡,與世無爭。
【點評】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初年李白二入長安時所作。詩人在月夜到長安城南的終南山訪問一位姓斛斯的隱士,并且和他一同飲酒,一同欣賞幽美的自然景色。在這種環(huán)境中,不覺機慮俱清,臻于化境。詩的前四句寫山前山后路上的情景。以“暮”字領起,“山月”“蒼蒼”都與“暮”相關(guān)。接著四句寫山上人家所見的景物?!熬G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山居的野趣與山行的飄逸?!皻g言得所憩”等六句是飲酒忘機的場面。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又是造訪隱士的情況,顯然是受了陶淵明詩的影響,詩中“陶然共忘機”雖運用了陶淵明詩“揮茲一觴,陶然自樂”的語意,但與陶詩風格不盡相同。陶詩平淡恬靜,此詩則神情飛揚,清俊豪爽,雖然不像《蜀道難》那樣豪情噴薄涌出,但仍然體現(xiàn)出了李白詩特有的氣勢。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①,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②,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③,相期邈云漢④。
連用“一”“獨”“無”三個字眼,尤見詩人的孤寂之情。
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影子都邀來與自己共飲,可見詩人想象之奇。
“不”“徒”又否定了眼前的幻象。
想象中“三人”同飲共舞,月、影皆有情。
真誠地與“月”與“影”“永結(jié)”良友,遨游于“云漢”,有什么深意呢?
【注釋】①不解:不懂,不知。②將:和。③無情游:忘卻世俗交情的交往。因為月、影都是沒有知覺情感的事物,而李白與之交游,故稱無情游。④邈云漢:遙遠的天空,這里指仙境。邈是遙遠的意思。
【點評】李白《月下獨酌》共四首,此為第一首。《李白詩集》繆本題下注有“長安”二字,知為李白在長安時所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月下獨自飲酒的情景,表現(xiàn)出李白天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詩中著力描寫的是我、月、影三者的感情,表現(xiàn)出月下獨酌極幽靜、極明潔的境界。詩的前四句依次寫出月、影、人,前言“獨酌”,后說“三人”,是一與多的比較,是有情人與無情物的對話。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相映而成三人。接著從月影上發(fā)議論,表達出“行樂須及春”的主題。末尾由行樂想到歌舞,從獨酌想到醒與醉的情形,最后想象自己凌空成仙,達到了化境,但寫法上仍緊扣“月下”。這首詩的詩眼在一“獨”字,首句言“一壺酒”,即點出“獨”,次句“獨酌無相親”,因為沒有親近之人共酌,故而“獨酌”。又因獨酌寂寞無侶,故而邀明月共酌。孫洙《唐詩三百首》旁批曰:“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边@種孤獨也應該是李白在長安時抱負莫展、壯志難酬心境的表現(xiàn)。故而接下來就寫及時行樂、幻化成仙、相期云漢的奇想,其孤獨感相應地得到了消解,心境也就得到了升華。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①。
【注釋】①羅幃:絲織的幃帳。
【點評】這首詩寫女子懷念戍守邊塞的丈夫并表現(xiàn)她的忠貞。她處在秦地,而丈夫在燕地征戍,可謂天涯暌隔,而相思之情自然地將兩地景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燕地寒冷,草木像碧絲一樣纖細;秦地溫暖,柔桑已綠枝低垂。一句是懸想,一句是目睹,虛實結(jié)合。且“絲”諧音“思”,“枝”諧音“知”,相思相知的感情也表現(xiàn)出來了?!爱斁龖褮w日,是妾斷腸時”,仍從兩地著筆,并用流水對,表現(xiàn)女主人公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的節(jié)操。最后二句用春風相比,表現(xiàn)其堅貞不渝的高尚情操。全詩纏綿悱惻,描摹思婦心理細致入微。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少小熟讀儒家典籍,唐玄宗時曾兩次應試落第,直至四十歲時獻《三大禮賦》,玄宗命其待制集賢院。天寶十四年(755)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之亂起,杜甫陷于長安,肅宗即位靈武,杜甫奔向行在,于至德二年(757)五月為左拾遺。后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攜家逃難于秦州,并輾轉(zhuǎn)入蜀,乾元二年(759)冬抵成都。廣德二年(764)春,由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離成都,次年至夔州。大歷三年(768)出峽,流落湖南、湖北,大歷五年(770)卒。杜甫詩思想深厚,境界廣闊,即使抒寫個人情懷,也緊密聯(lián)系時事,深刻反映了當時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標志著唐詩發(fā)展的一大轉(zhuǎn)折,故后世稱其為“詩史”。在詩歌藝術(shù)上,又能兼綜眾長,盡備諸體,形成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有《杜工部集》。
題為“望岳”,全詩即著力突出一個“望”字,詩中無一“望”字,處處又都是望意,你能分析這首詩么?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造語警拔,氣勢恢宏,真乃千古傳誦的警句。
望岳①
岱宗夫如何②,齊魯青未了③。
造化鐘神秀④,陰陽割昏曉⑤。
蕩胸生層云⑥,決眥入歸鳥⑦。
會當凌絕頂⑧,一覽眾山?、帷?/p>
【注釋】①望岳:泰山為東岳。作者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稱“望岳”。
②岱宗:舊謂泰山為四岳所宗,泰山別稱岱,故名。③齊魯:春秋時兩個國家。
泰山之北古為齊國地,泰山之南古為魯國地。在今山東境內(nèi)。④造化:指大自然。
鐘:聚集。神秀:神奇與秀美。⑤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劃分。
⑥蕩胸:蕩滌心胸。⑦決眥:盡量睜大眼睛去看。決,裂開。眥,眼眶。⑧會當:
終當,應當。凌:登上。⑨“一覽”句:語本《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p>
【點評】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在洛陽應試落第,漫游齊趙一帶,這首詩即是其游泰山時所作。詩以設問領起,言泰山氣象覆壓齊魯兩地,厥大如何?接著又以“陰陽割昏曉”寫其高峻。詩人眺望層層云霧,見飛鳥歸處,心胸為之滌蕩。最后展開想象,終當決意登上絕頂,俯視眾山都在我腳下。本詩的佳處在于氣勢,詩由“望”字著眼,前四句極寫泰山之雄偉磅礴,后四句突出泰山的廣大深邃。由此也表現(xiàn)出詩人熱愛祖國河山和對自己前途充滿信心的情懷。這是杜甫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贈衛(wèi)八處士①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②。今夕復何夕③,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④。訪舊半為鬼⑤,驚呼熱中腸⑥。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⑦。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⑧,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⑨。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⑩。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注釋】①衛(wèi)八處士:舊注以為衛(wèi)賓,與杜甫、李白、高適等友善。八是其行第。處士指隱居不仕者。②參與商:二星名。參星在西方,商星在東方,一個升起,一個落下,日夜交替,出沒各不相見。借以比喻人之永不相遇。③“今夕”句:語本《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北砻魇请y忘的夜晚。④蒼:灰白色。⑤“訪舊”句:語出曹丕《與吳質(zhì)書》。指尋訪舊友,而舊友多半已經(jīng)逝去。⑥熱中腸:內(nèi)心憂愁焦慮。⑦君子: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衛(wèi)八處士。⑧怡然:喜悅的樣子。父執(zhí):父親的朋友。執(zhí)指摯友,志同道合者。⑨羅:擺設,陳列。酒漿:指酒菜。⑩新炊:剛煮熟的飯。間:摻雜。觴:古代的酒杯。
故意:故舊情意,老交情。山岳:此處指華山。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時杜甫在洛陽返華州途中。詩寫在兵荒馬亂中,老友久別重逢的喜悅和感慨,以及天明即將分別的惆悵。開頭極言會面之艱難,以襯托出今日相會之極樂。接著寫燈下相看之際,感思疇昔,對比當今,不禁情緒激動,感慨萬千!感嘆歲月如流、聚散如夢之際,又見兒女成行,不覺怡然而喜。最后想到明日遠別,后會難期,世事難料,更覺茫然!全詩寫一宿之情景,純用白描,既繪聲繪色,又平易自然?!叭松幌嘁姡瑒尤鐓⑴c商”二句,以星辰喻親友相會之難,就把交通困難、時局艱難的人生況味表現(xiàn)出來了,也將詩人對人生短暫、時光流逝的感慨融入其中了,很富哲理意味。這二句也是杜甫經(jīng)歷了復雜的人生歷練后所抒發(fā)的感慨,故千百年來歷久彌新?!敖裣秃蜗?,共此燈燭光”,相見的艱難而此夕相見,就把人生聚合的感慨寫了出來。這首詩是杜甫在乾元二年春天由洛陽回華州途中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已延續(xù)了三年多,兩京雖然收復,但時局仍然動蕩,故老友這樣的聚合,仍然是非常不易的。“少壯能幾時”四句,承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把芍d”十四句,承接“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敘寫眼前聚會的場景。這種場景在那戰(zhàn)亂的年代是極為難得的,詩人與友人都飽經(jīng)憂患,故而不但這樣的場景極為難得,這樣的情誼也更值得珍惜。無論從個人,還是從時代而言,都值得留戀和珍重?;茧y中見出真情,故而詩的意義也就超越了時代,具有了永久的理性啟迪。最后二句“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庇洲D(zhuǎn)承“人生不相見”二句,情感更顯深沉。這首詩在表現(xiàn)深情和友情的同時,又透露出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因而反過來是對人生和生命的倍加珍惜。這樣的詩歌,無疑是詩性與理性融合得非常好的篇章。
佳人
絕代有佳人①,幽居在空谷②。自云良家子③,零落依草木④。
關(guān)中昔喪亂⑤,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⑥,萬事隨轉(zhuǎn)燭⑦。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⑧。
合昏尚知時⑨,鴛鴦不獨宿⑩。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注釋】①絕代:絕世。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世”為代。絕世即冠絕當世之意?!稘h書·外戚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②幽居:隱居。③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④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指幽居深山之中。⑤關(guān)中:今陜西省關(guān)中地區(qū)。因在函谷關(guān)、武關(guān)、散關(guān)、蕭關(guān)四關(guān)之中,故稱關(guān)中。昔喪亂:指天寶十五年(756)六月開始的安史之亂。⑥世情:世俗之情,人情。⑦轉(zhuǎn)燭:燭光在風中轉(zhuǎn)動不定,比喻世事變化無常。⑧美如玉:語本《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雹岷匣瑁杭春蠚g,植物名。葉似槐葉,至晚時合,俗稱夜合花、馬纓花、絨花。古人常以合昏贈人,意謂可以消怨合好。⑩鴛鴦:一種水鳥,雌雄不分離。柏:四季常青之木,古人常用以比喻婦女堅貞不移的節(jié)操。
翠袖:泛指衣衫。
修竹:長竹。因竹有節(jié),故常用以比喻女子高尚的節(jié)操。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時杜甫棄官避亂秦州。詩的主旨,古代學者有兩種看法,一是說別有寄托,將棄婦比作被貶逐的老臣,新人比作新進的少年。因為詩題“佳人”就是美貌而有才德的女子。古人詩中多以佳人比喻有才德的人。二是據(jù)實而賦,說天寶喪亂之時,可能有這樣的佳人,恰巧被杜甫遇到,因此描繪了當時的情景。二說均有道理。就此詩本身而言,這是一首棄婦詩,首敘佳人在喪亂中所遭之不幸,次寫佳人被丈夫遺棄的痛苦,末言佳人忠貞不渝的節(jié)操。從內(nèi)容說,詩人將故事置于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展開,反映了大動亂中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家庭關(guān)系,批判現(xiàn)實極為深刻。從藝術(shù)看,詩中多用對比、象征等手法,將傳統(tǒng)的題材寫得婉轉(zhuǎn)有致,情意深長。無論是否有寄托,都不會影響這首詩深廣的蘊意。
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①,生別常惻惻②。江南瘴癘地③,逐客無消息④。
故人入我夢⑤,明我長相憶??址瞧缴辏愤h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⑥,魂返關(guān)塞黑⑦。君今在羅網(wǎng)⑧,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⑨。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⑩。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①已:止。吞聲:極度悲傷而哭不出聲。②惻惻:悲痛的樣子。③瘴癘地:指南方濕熱,瘟疫流行地區(qū)。④逐客:被朝廷流放的人。這里指李白⑤故人:此處指李白。⑥楓林:指李白所在的南方。⑦關(guān)塞:指杜甫所在的秦隴一帶。⑧羅網(wǎng):本指捕鳥的工具,后以喻法網(wǎng)、世網(wǎng)、名利網(wǎng)等。⑨顏色:指李白的容貌。⑩蛟龍:傳說中的水中動物,這里比喻欲置李白于死地的人。①“浮云”二句:語本《古詩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浮云飄蕩不定,古人常以之比游子。這里是以浮云起興,引出游子。游子指李白。告歸:辭別。局促:匆忙不安,形容不忍離去的情態(tài)。③苦道:竭力說道。⑩冠蓋:仕宦的冠服和車蓋。這里指達官貴人。京華:京城。⑤斯人:指李白。憔悴:折磨困苦。⑩網(wǎng)恢恢:語本《老子》:“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被只质菍拸V的意思。⑩累:指陷身法網(wǎng)。⑧“千秋”二句:語本阮籍《詠懷》詩:“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p>
【點評】《夢李白二首》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時杜甫流寓秦州。至德二年(757),李白曾被永王李璘羅致幕中。李璘兵敗,李白被系潯陽獄。乾元元年(758)長流夜郎,二年春抵巫山,遇赦得釋。時杜甫在秦州,不知李白已被赦的消息,因而憂思成夢,作此詩。詩中表現(xiàn)了對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與關(guān)懷。
第一首是初夢李白的情景。開頭極寫不見李白的悲思,以死別與生別相比較,極言生別之凄苦,造成了本詩感傷悲愴的氣氛。接著開始寫夢,一層層展開。不說夢見故人,而言故人入夢,情感由悲轉(zhuǎn)喜;但又轉(zhuǎn)過一問,懷疑故人不能入夢。然而詩人思念不已,分明覺得月光之下,李白憔悴的面容依稀可見。夢境寫得逼真。最后表現(xiàn)對李白的關(guān)切。有感于世途險仄,步步宜慎,確是叮嚀朋友之苦心。
第二首是連續(xù)幾次夢見李白后的情景。開頭用比興手法,見浮云而念游子?!案≡平K日行,游子久不至”,雖語本《古詩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但我們讀此二句后,更會想到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詩句,杜甫在這里也正是表現(xiàn)故人之情。中間主要描寫李白的幻影,從各個側(cè)面刻畫李白的形象,憔悴潦倒之態(tài),枯槁慘淡之狀,如在目前。最后在無限的感慨中對李白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并作出了崇高的評價。
二首詩前篇寫初夢,后篇寫復夢;前篇以死別發(fā)端,后篇以身后結(jié)束;前篇寫對李白當前處境的關(guān)注,后篇寫對李白生平遭遇的同情。合之則首尾連貫,分之則獨立成篇。
王維(701—761),原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及進士第,釋褐太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牽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為相,薦為右拾遺,歷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等職。安史之亂起,扈從玄宗不及,為叛軍所獲。至德二年(757)收復兩京,陷賊官以六等定罪,降為太子中允。終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是唐代詩壇上差可與李、杜比美的大家,且詩書畫兼長。他的詩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獨創(chuàng)的風格,特別是山水田園詩,往往在寧靜秀美的境界中,表現(xiàn)出一種平靜的心境,把自然美與心境美融為一體,在中國詩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蘇軾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是評價王維詩的至理名言。有《王右丞集》,清人趙殿成作箋注二十八卷,最為通行且完整詳盡。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①
圣代無隱者②,英靈盡來歸③。遂令東山客④,不得顧采薇⑤。
既至金門遠⑥,孰云吾道非⑦。江淮度寒食⑧,京洛縫春衣⑨。
置酒長安道⑩,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①綦毋潛:字孝通,荊南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曾官宜壽尉,后隱居。本書選其《春泛若耶溪》詩。落第:應試未中。②圣代:對當代的美稱,謂政治清明的時代。③英靈:指賢能有才干的人。④東山客:《晉書·謝安傳》:“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毖灾x安雖在朝廷,始終不忘退隱東山。⑤采薇:《史記·伯夷列傳》:“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敝鸽[居事。⑥金門:即金馬門,因漢武帝時得大宛馬,以銅鑄像,立于署門,故稱。漢朝征召優(yōu)異之士皆令待詔于金馬門。⑦吾道非:《孔子家語》卷五記載孔子困陳、蔡時,曰:“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自嘆主張不能實行,中途受阻。⑧江淮:長江與淮水,是綦毋潛還鄉(xiāng)所經(jīng)之地。寒食:節(jié)令名,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⑨京洛:指洛陽。玄宗初為東京,故稱京洛。⑩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同心:知己。《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边`:離別。
桂棹:桂木做的船槳,此處代指船。
荊扉:柴門。
“吾謀”句:指文章未被主考官采用。語本《左傳》文公十三年:“子毋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9/1627444888348.jpg" />知音:
知己?!秴问洗呵铩け疚镀酚洸郎乒那?,鐘子期善聽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世因謂知己為知音。
【點評】這首詩是王維在長安送落第還鄉(xiāng)的綦毋潛所作,表現(xiàn)了對綦毋潛的安慰之意。詩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勵,盡管為落第之人而作,但讀之并不感到頹唐,而是使人振奮。全詩層次分明,又處處緊扣題目。在形式上無愧為唐詩的典范之作。但從總體上看,在《唐詩三百首》中,并不是很出色,大概是編者作為一種類型選入的。
送別
下馬飲君酒①,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②。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十分發(fā)達的一類作品,比較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有什么獨到之處呢?
詩中的“白云”有什么豐富的意味呢?沒有這后二句,語盡意盡,全詩就索然無味了,你贊同嗎?
【注釋】①飲君酒:請君飲酒。②南山:指終南山,又稱南山。陲:邊。
【點評】這首詩是王維送友人歸山之作,流露了對友人的敬慕之意,由此可推知是王維在官場時思退隱之詞。詩用設問法,首句敘事,次句提問,三、四句回答,五、六句寫感慨,似又別有寄托?!暗ツ獜蛦枺自茻o盡時”,可與作者《終南別業(yè)》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相媲美,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退隱生活的向往,也是對污濁現(xiàn)實的決絕。舊注以為是送孟浩然歸山之作,并無根據(jù)。
青溪①
言入黃花川②,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③。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④,澄澄映葭葦⑤。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⑥。請留盤石上⑦,垂釣將已矣。
【注釋】①青溪:在今陜西勉縣東。②言:發(fā)語詞,無義。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縣東北。③趣途:行程。趣,同“趨”。④漾漾:水波動蕩的樣子。菱荇:菱角和荇菜。⑤澄澄:水靜而清的樣子。葭葦:蘆葦。⑥澹:恬靜,安定。
⑦盤石:大石。
【點評】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年(732)王維南游蜀時。詩的開頭四句寫由黃花川到青溪,山路崎嶇難行。中間四句寫山間景色,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堪稱“詩中有畫”之筆。五句寫溪聲,六句寫溪邊松色,七句寫溪中菱荇,八句寫溪邊葭葦,句句切青溪,遠近左右,寫得有聲有色。最后四句以詠嘆作結(jié),以青溪的淡泊襯托我心之安閑。“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大有終老溪邊之意,表現(xiàn)了作者思慕隱逸的心境。
渭川田家①
斜陽照墟落②,窮巷牛羊歸③。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④。
雉雊麥苗秀⑤,蠶眠桑葉稀⑥。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⑦。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⑧。
【注釋】①渭川:即渭水,源出甘肅渭源縣,東南入陜西,于華陰縣渭口入黃河。②斜陽:夕陽。墟落:村落,村莊。③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④荊扉:柴門。⑤雉雊:野雞啼叫。⑥蠶眠:蠶蛻皮時臥而不食,狀如睡眠,故謂蠶眠。⑦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⑧式微:《詩·邶風》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語,意謂歸隱田園。
【點評】這首詩寫田家閑逸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羨慕田家并思退隱之情。開頭四句即寫田家日暮的閑逸之景,接著敘述農(nóng)事,寫出農(nóng)夫的閑暇,最后寫當麥秀桑落之時,田夫相見,依依情深,作者因此羨歸田之樂而悵世風之微。此詩大概作于李林甫當政之時,詩人進退維谷,故欲隱居田園以逃避濁世。詩風清新自然,恬靜淡遠。
西施詠①
艷色天下重②,西施寧久微③。朝為越溪女④,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⑤,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⑥,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⑦,效顰安可希⑧。
【注釋】①西施:春秋時越苧蘿人。傳說越人敗于會稽,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進于吳王夫差,吳王許和,越王滅吳后,西施歸范蠡,從游五湖而去。②艷色:美色。③久微:長期處于低微的地位。④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之處。⑤殊眾:出眾。⑥傅:即“敷”,涂抹的意思。⑦持謝:奉告,以理告誡。⑧效顰:相傳西施病心而顰,其鄰居中有一丑女,見而美之,歸而捧心而顰其里,鄰居都避開她。后因謂不善模仿、弄巧成拙為效顰。顰,皺眉。
【點評】西施是古代春秋時越國美女,傳說她出身微賤,浣紗于越溪,后為越王勾踐所得,為復國計,“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吳越春秋》卷五),三年學成后獻于吳,深得吳王夫差寵愛。夫差從此沉湎酒色,政事廢弛,復為越所滅。詩借西施遭遇為例,慨嘆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開頭四句敘述西施因艷色而不會久沉微賤。中間六句主要寫其得到吳王的寵愛?!熬龑櫼鎷蓱B(tài),君憐無是非”二語,在寫實中暗寓哲理,意蘊豐富。最后四句,推開一層,從反面著筆,言徒然效顰,只能更增其丑。全詩清新秀雅,意新理愜,一字一句,澄淡精致。前人謂此詩為存意托諷之作,或諷李林甫等嬌寵之輩,或泛諷世情,都不無道理。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少時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赴長安應進士舉,失意而歸。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長史,招孟浩然為從事。后病疽而卒。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著稱于世,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但他學習陶淵明,并形成了特有的沖淡風格,與王維詩融情入景、觸景寫物的清新風格不同。有《孟浩然集》。
秋登蘭山寄張五①
北山白云里②,隱者自怡悅③。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④,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⑤。
【注釋】①蘭山:《文苑英華》《唐百家詩選》等都作“萬山”,是。萬山在襄陽西北十里。張五:即張,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初隱登封少室山,后應舉,官至刑部員外郎。與王維、孟浩然往還甚密。②北山:即萬山,因在襄陽西北,故稱。③隱者:指作者自己。怡悅:悠然自得。④薺:薺菜。⑤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九日。
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九月而又九日,故稱重陽。
【點評】這首詩是登山懷友之作,開頭化用晉人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句意,描述自己恬靜的心情。我們可以想見孟浩然隱居習靜,笑傲山云,只因登高懷人,心神飛越,直隨飛鳥而沒的情景。接著寫因暮生愁,因境發(fā)興,因村人過渡頭,而懷故人不至,故觸景生情。最后寫對張五的懷念和企盼?!疤爝厴淙羲j,江畔洲如月”,境界高遠清幽,代表孟詩風格。
夏日南亭懷辛大①
山光忽西落②,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③,開軒臥閑敞④。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⑤。
感此懷故人⑥,中宵勞夢想⑦。
【注釋】①辛大:即辛諤,隱居于西山,后被征北上。孟浩然另有《西山尋辛諤》等詩。②山光:山上的日光。③散發(fā):披散頭發(fā)。古代男子平時束發(fā),散發(fā)表示閑適自在,不受拘束。④開軒:開窗。臥閑敞:躺在寬廣閑靜的地方。⑤知音:知己。⑥故人:指辛大。⑦“中宵”句:指半夜夢到故人。語本司馬相如《長門賦》:“忽寢寐而夢想兮,魂若君之在旁?!?/p>
【點評】這首詩題為懷辛大之作,主要寫自己的隱居生活以及不眠之夜的南亭景色。前六句寫夏夜納涼的閑適生活與恬靜的情趣。日光西落,涼月東升,此時暑退迎爽,作者在南亭散發(fā)抽簪,乘此涼夜開窗,臥高敞之處,甚為閑適。又當風送荷香,竹滴露響,更覺恬靜。后四句寫對故人的懷念。面對如此夜景,可惜不能與故人共賞。欲撫琴而無賞音之人,因茲生感,徒勞中夜之夢想。全詩語言平易,境界清幽。其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二句尤為著名。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②。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③。
樵人歸欲盡④,煙鳥棲初定⑤。之子期宿來⑥,孤琴候蘿徑⑦。
【注釋】①山房:此處指僧舍。丁大:丁鳳,作者另有《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詩。②壑:山谷。倏:忽然。暝:昏暗。③清聽:清越入耳。④樵人:打柴的人。⑤煙鳥:暮煙中的歸鳥。⑥之子:此人,指丁大。⑦蘿徑:松蘿蔓延的山路。
【點評】這首詩是寄宿山寺而期待友人之作。所期之人不至,而作者坐于煙蘿之徑,攜琴聽山水清音。前六句寫山房附近的景物,夕陽度嶺而下,山中眾壑,忽已昏暝,徐見松間月上,涼氣漸生,風聲與泉聲齊響,于清宵更是聽之滿耳,此時更覺山房是清涼幽靜的境界。后二句是寫等候丁大的情景,人歸鳥宿,而所期之人不來,奈如此良夜何?詩人只好以孤琴候于蘿徑而已。由此我們當會想起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孟詩則山水與絲竹兼而有之。
王昌齡(698—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補校書郎。遷汜水尉。后貶嶺南,北還后又貶江寧丞,再貶龍標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時還鄉(xiāng),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是開元、天寶間杰出的詩人,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的詩以邊塞、宮怨、閨怨、送別之作成就較高。在形式上,以七絕擅長,清剛俊爽,深厚婉麗,堪與李白媲美。有《王昌齡詩集》。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①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②。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③。
荏苒幾盈虛④,澄澄變今古⑤。美人清江畔⑥,是夜越吟苦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⑧。
【注釋】①玩月:賞月。山陰:今浙江紹興。崔少府:崔國輔,山陰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②帷:簾帳。③演漾:水波動蕩的樣子。④荏苒:時間的漸進、推移。盈虛:月圓為盈,月缺為虛。一盈虛為一月。⑤澄澄:月光清澈。⑥美人:自己所思慕的人。這里指崔少府。⑦越吟:戰(zhàn)國時越人莊舄仕楚,曾唱越歌以寄托鄉(xiāng)思。王粲《登樓賦》:“莊舄顯而越吟?!雹嗵m杜:蘭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名。
【點評】這首詩由賞月而想到離別的好友,又因見到月亮的陰晴圓缺,感到人生聚散的無常以及古今世事的變遷。前四句寫玩月,地點在南齋,扣緊詩題。五、六句承上,因玩月而興感。七、八句轉(zhuǎn)入憶山陰崔少府。“是夜越吟苦”是推想崔少府也在山陰憶念自己,這是表達友情的更深一層手法。最后二句結(jié)合南齋越地,將二人的感情通過微風吹動蘭杜的香氣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全詩因景抒情,由月生感,懷友之情,深沉真摯。
丘為,嘉興(今浙江嘉興)人。玄宗天寶二年(743)進士及第。官太子右庶子。丘為為人謙恭揖讓,彬彬有禮,侍繼母以孝聞于世。其詩多寫田園風物與山水景色,在盛唐、中唐之交頗負盛名。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坳P(guān)無僮仆②,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③,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④,黽勉空仰止⑤。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⑥,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⑦,何必待之子⑧。
【注釋】①茅茨:茅草蓋的房子。②扣關(guān):敲門。③巾柴車:用幅巾覆蓋柴車,指乘車出游。柴車,破舊簡陋的車子。④差池:不齊的樣子。這里指二人未能相見,盡管有你來我往,但錯過了機會。⑤黽勉:躊躇的樣子。仰止:仰望?!对姟ば⊙拧罚骸案呱窖鲋?。”⑥契:愜意。⑦“興盡”句:用《晉書·王徽之傳》典:“嘗居山陰,夜雪初霽……忽憶戴逵,逵時在剡,便夜乘小船,詣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⑧之子:此人,指隱者。
【點評】這是一首描述隱逸之趣的詩,前八句寫隱者居處西山的幽靜,以及尋訪不遇的惆悵。第一句寫隱者居處,第二句寫西山,第三句寫相尋,第四句寫不遇。四句緊扣詩題。五、六句推想隱者去處,并從水陸兩方面著筆。七、八句即寫不見的惆悵。后八句是從山中幽絕之景中尋得雅趣,并悟出禪理。九、十句寫景色的清新幽絕,十一、十二句寫不遇后的自作寬解。最后四句是不遇后的感想。此外,“應是釣秋水”,用《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之典?!芭d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用晉王徽之雪夜訪友事。這些都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了詩人任性曠達、瀟灑飄逸的形象。
綦毋潛(692—約749),字孝通,荊南(今湖北荊州)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歷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等職。后掛冠歸隱江東別業(yè)。與著名文人高適、王維、王灣、王昌齡、張九齡、孟浩然、儲光羲、李頎、韋應物等交往唱酬頗多。《全唐詩》收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①
幽意無斷絕②,此去隨所偶③。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④,隔山望南斗⑤。潭煙飛溶溶⑥,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⑦,愿為持竿叟。
【注釋】①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市東南若耶山下。②幽意:隱居之念。③偶:即二人相遇之意。④際夜:到夜間。壑:山谷。⑤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⑥潭煙:水汽。溶溶:煙云茂盛的樣子。⑦生事:人事。彌漫:本為水盈滿的意思,引申為無盡、充滿。生事彌漫是說世事茫茫,沒有止盡。
【點評】這首詩是即景生情之作。若耶溪在紹興市東南若耶山下,水質(zhì)清澈,照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幽靜的春夜游覽此處,在領略幽美的若耶溪景時,自然又萌生出人生渺茫之感。詩選擇的時間是春晚,寫景都以晚為線索,“晚風”“際夜”“南斗”“林月”都表現(xiàn)晚的景色。盡管是春天,但表現(xiàn)的并不是明媚,而是朦朧。由此景才容易生出感想,所以開頭“幽意”二字是透露全詩主旨的關(guān)鍵所在,表達了詩人放任自適的意趣。“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是詩人的感慨,更是一種幽意,表現(xiàn)了他追慕隱逸的蕭散生活,而且與詩中的幽靜景色極為諧調(diào),又切溪水??梢娖淝苍~造句非常嚴密。
常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曾為盱眙尉,仕途頗不得意,遂放浪琴酒,往來于太白、紫閣諸峰。后寓鄂渚,招王昌齡等同隱。大約在安史之亂以后,失去官職,于是隱居作詩。其詩以興象取勝,以幽深的筆意寫孤介的情懷,開啟了大歷與晚唐詩風。時人殷璠評曰:“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屬思既苦,詞亦警絕。”(《河岳英靈集》卷上)《全唐詩》收其詩一卷。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①。余亦謝時去②,西山鸞鶴群③。
【注釋】①藥院:種藥的庭院。滋:逐漸生出。②謝時:辭去時俗的牽累。語本《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習r,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③西山:武昌西的樊山。鸞鶴:鸞與鶴,傳為仙人所乘。
【點評】這首詩首二句寫隱居之地。“惟孤云”三字言隱者只以孤云為侶,以示其清高。三、四句寫景,兼點出隱居之人。五、六句寫夜景的清幽。七、八句是作者見王昌齡隱居所引起的感想,也就是王昌齡的隱居觸動了作者退隱的念想,故自己也想隱居西山,與鸞鶴為伴。崔顥的名作《黃鶴樓》就是用仙人乘鶴的典故,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中“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二句,是以月寄情之筆,作者懷念故友,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著“微月”的“清光”照耀著友人的隱居地,表現(xiàn)出對于友人的思念,這樣在明凈清空的意境中透露出來的思念,更加純凈動人。這樣融景入情的詩句,受到歷代詩評家的稱賞。
岑參(716—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天寶三年(744)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入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安史之亂后,東歸入朝任右補闕。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岑參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生活時間較長,寫下了不少記敘當時征戰(zhàn)生活的詩。這些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充滿了不畏艱苦的英雄氣概。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①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②。登臨出世界③,磴道盤虛空④。
突兀壓神州⑤,崢嶸如鬼工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⑦。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⑧。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⑨。
五陵北原上⑩,萬古青濛濛。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
【注釋】①高適、薛據(jù):都是作者的友人。薛據(jù),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開元十九年(731)進士,天寶六年(747)又中風雅古調(diào)科。十一年(752)任大理司直,仕終水部郎中。慈恩寺:唐高宗李治為紀念其母文德皇后所建,含有“慈母之恩”之意。浮圖:佛塔。慈恩寺塔即今西安南郊大雁塔,是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所建。②“塔勢”二句:語本《妙法蓮花經(jīng)》卷四:“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涌出,住在空中……高至四大王宮,三十三天?!甭?,聳峙,高立。天宮,指天上的宮殿。③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④蹬道:塔上的石級或閣道。虛空:天空。⑤突兀:高聳突出的樣子。神州:指中國。⑥崢嶸:指塔的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建造。⑦七層:七級。慈恩塔原為五級,后漸損,長安元年(701)重建,增高為十層,后存七層。蒼穹:蒼天。⑧宮觀:宮殿,寺廟。⑨蒼然:灰白色。⑩五陵:長安附近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凈理:清凈的佛理。
勝因:佛教用語,即善緣,好因緣。掛冠:辭官。據(jù)《后漢書·逸民傳》:“時王莽殺其子宇,(時)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唇夤趻鞏|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焙笠蚍Q辭官為掛冠。
覺道:了悟佛家道理。即指佛理不生不滅,超然于死生治亂之外。
【點評】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一年(752)秋。此詩開頭言塔之高,勢如涌出,上聳天宮。登臨者高出世界,出閣道而盤入虛空。崢嶸突兀,足以鎮(zhèn)壓神京,似非人力所造。寫法是先從下望,再寫登塔,是從下向上寫?!八慕堑K白日”以下寫登到頂上,從上臨下之景。所見天形穹隆,其色蒼蒼。鳥飛雖高,窺之而在下;風從下過,俯聽以足驚。從塔上遠望,只見山勢相連起伏,有波濤之狀,似奔走而來朝。其間青槐夾道,宮觀玲瓏。又見秋色滿關(guān)中,茫茫無際。最后四句寫決意辭官之情。詩人因登上寺塔,頓覺感悟,表現(xiàn)出厭倦宦游、皈依佛教的情緒。全詩筆力縱逸,意境闊大。當時同登寺塔的詩人還有杜甫、高適、儲光羲、薛據(jù),他們各自作詩一首,現(xiàn)除薛據(jù)詩散佚外,其他三人詩歌都傳于世。
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自稱元子,魯山(今河南魯山)人。天寶十三年(754)登進士第。官至容管經(jīng)略使。其詩多自抒胸臆、針砭時事之作,詩風簡古,淳淡自然,不尚詞華,不事雕飾。但過于質(zhì)樸,缺乏文采與形象性。有《元次山集》。
賊退示官吏
癸卯歲①,西原賊入道州②,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③,不犯此州邊鄙而退④,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⑤,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shù)歲親戎旃⑥。
今來典斯郡⑦,山夷又紛然⑧。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⑨,豈不如賊焉。
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⑩。
思欲委符節(jié),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注釋】①癸卯歲:唐代宗廣德元年(763)。②西原賊入道州:指廣德元年(763)西原蠻占領道州一個多月事。事見《新唐書·元結(jié)傳》。③永:指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與道州相鄰。邵:即邵州,今湖南邵陽市?!缎绿茣つ闲U傳》:“(西原蠻)余眾復圍道州,刺史元結(jié)固守,不能下,進攻永州,陷邵州。”④邊鄙:邊境。⑤井稅:古代井田制,方一里為一井,其田九百畝,中畫井字,界為九區(qū),九分而稅其一。本詩井稅是指唐代實行的按戶口征收定額賦稅的租庸調(diào)法。⑥親戎旃:
親身參加軍事活動。指乾元二年(759)二月,作者奉命赴唐、鄧等州招募義軍事,以及上元元年(760)充荊南節(jié)度判官,次年領兵鎮(zhèn)九江事。戎旃,軍旗。⑦典斯郡:任道州刺史。⑧山夷: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即詩中“西原賊”。⑨使臣:指朝廷差遣的租庸調(diào)使。將王命:奉皇帝之命。⑩時世賢:時人認為的賢能的官吏。委符節(jié):棄官而去。委,丟棄。符節(jié),古代朝廷及官府傳達命令的憑證。刺船:撐船。
將家:帶著家屬。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時元結(jié)為道州刺史。這是一首敘事詩,開頭敘述自己在山林的樂趣,中間敘述任道州刺史時,偏逢喪亂而保全道州的情形,后面敘述喪亂之后不該加重人民負擔以及自己在矛盾的環(huán)境中清廉自守的事。雖是敘事詩,然前半直接敘事,后半兼帶抒情,敘事明白,抒情直率。詩中揭露使臣征斂之殘暴,甚于敵寇,用意深刻,心情沉痛。結(jié)尾處又反映了詩人作為一個賢明正直的官吏,思想上的矛盾與內(nèi)心的苦悶。全詩風格清朗,言辭激切。
韋應物(約737—791),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安史之亂后,失職流落,折節(jié)讀書。曾為左司郎中,又為蘇州刺史,故世稱“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性行高潔,詩如其人,閑澹簡遠有似陶潛,故世稱“韋陶”。又與當時詩人劉長卿同工五言,人稱“韋劉”。唐人白居易稱“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宋人蘇軾稱其詩“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書黃子思詩集后》)。有《韋蘇州集》。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①
兵衛(wèi)森畫戟②,燕寢凝清香③。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④,嘉賓復滿堂。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⑤,性達形跡忘⑥。鮮肥屬時禁⑦,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⑧。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⑨,群彥今汪洋⑩。方知大藩地,豈曰財富強。
【注釋】①郡齋:刺史的官署??ぶ柑K州,時韋應物為蘇州刺史。燕集:宴會。
②森畫戟:畫戟像森林般排列。畫戟是官署的一種儀仗。③燕寢:私室。清香:室中所焚之香。④煩疴:煩惱熱悶。疴本是疾病之意。⑤“理會”句:是說能夠通達自然之理,就可以分辨是非。⑥“性達”句:人的天性能夠達觀,就可以遺忘一切形跡。⑦時禁:指時當夏天,應該禁食鮮魚肥肉。⑧聆:聽。金玉章:聲音鏗鏘有如金玉一樣的文章。這里指客人們的詩篇。⑨吳中:指蘇州。⑩群彥:群英,指許多有才學的文士。汪洋:眾多的意思。大藩:大都市。藩本是王侯封地,這里指大城市。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德宗貞元五年(789),韋應物時為蘇州刺史。其時顧況貶饒州司戶,途經(jīng)蘇州,作者郡齋宴集。詩寫宴集的情況,并抒發(fā)感想。首二句點“郡齋”,次二句點“雨中”,五、六句點“諸文士”,“鮮肥”以下六句寫“燕集”,處處緊扣詩題,最后轉(zhuǎn)入議論。作者在吟詠燕集的同時,流露出對百姓尚未安康之愧,憂民之意融于字里行間。全詩開頭敘事,接著抒情,再轉(zhuǎn)入敘事,最后以議論歸結(jié),既層次井然,又富于變化。后來,白居易為蘇州刺史,刻此詩于石,以示敬仰,可見其影響之大。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①
凄凄去親愛②,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③,殘鐘廣陵樹④。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⑤。
【注釋】①揚子:古津渡名,在今江蘇江都南,有揚子橋,自古為江濱津要處。元大:名未詳。校書:官名,即校書郎。②凄凄:悲傷的樣子。親愛:親朋好友。③歸棹:歸舟。④廣陵:即今揚州。⑤沿洄:順流而下為沿,水流回旋為洄,這里比喻人世變幻,聚散無定。
【點評】韋應物于唐代宗大歷八年(773)漫游廣陵一帶,次年北返。詩中有“歸棹洛陽人”句,則此詩作于大歷九年(774)自揚子渡起程北返時。前四句寫初發(fā),后四句寫寄元大校書。“凄凄”二句即透露出惜別好友之情。“歸棹”二句寫詩人乘舟歸洛時回望廣陵,只聽殘余鐘聲從隱約的廣陵樹中傳來,惜別之情從依稀可辨的畫面中流露出來,情景交融,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后四句由寄元大校書而生發(fā)感慨,有感于人世聚散,世事變幻,猶如水上之舟,來往無定。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齋冷②,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①全椒山:即全椒縣境內(nèi)的神山。全椒縣今屬安徽省。②郡齋: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③煮白石: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生”條:“白石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至彭祖之時已二千余歲矣,不肯修升仙之道,但取于不死而已,不失人間之樂?!薄俺V蟀资癁榧Z,因就白石山居,時人號曰‘白石生’?!贝颂幮稳莸朗抗录怕淠男逕捝?。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秋,時韋應物任滁州刺史。這首詩以清淡的筆觸,塑造了作者與道士主、客兩個人的氣質(zhì)。首句寫自己,“郡齋”是自己所處之地。以后七句都是作者的遙想。“山中客”是指客人現(xiàn)在處于山中,而這位道士是作者郡齋的常客。三、四句寫作者想到這位道士在山中砍柴與修煉。五、六句是作者對于道士的關(guān)心,想送一瓢酒到山中以安慰這位道士朋友。七、八句是作者欲尋道士而難覓行跡的失落之感,也透露出對于道士生活境界的向往與欣羨。這首詩的詩眼是“冷”字:首句既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由此想起山中道士在這樣的氣候中正在山底打柴,比郡齋更“冷”。這時,詩人對這位老友非常懷念,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進一步想,此時滿山落葉,難尋行跡,故而留在心頭的感受非常復雜,有寂寞、惆悵、疑慮、遐想、希望、失望、神往、仰慕等等。結(jié)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超妙自然,內(nèi)涵極為豐富。
長安遇馮著①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②。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③。
冥冥花正開④,飏飏燕新乳⑤。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⑥。
合用“采山”“買斧”兩個典故,意謂馮著來長安是為了采銅鑄錢,但卻得到一片荊棘,還須買斧斫除。它的寓意是什么呢?
【注釋】①馮著:大歷四年(769)應李勉辟為嶺南節(jié)度府錄事。韋應物與馮著酬贈詩有多首。②灞陵:灞上,因漢文帝葬于此,故改名灞陵。地在長安之東。③采山:采伐山上的樹木,有歸隱山林之意。④冥冥:晦暗昏昧的樣子。⑤飏飏:鳥飛的樣子。⑥鬢絲:兩鬢白發(fā)。
【點評】這首詩是韋應物在長安與友人馮著相遇之作。開頭謂馮著一身煙雨,辛苦東來。接著說明馮著到長安來的目的,又表現(xiàn)出他欲隱山林之意。五、六句是寫景之筆,時春花正開,乳燕新飛,又值晦暗昏昧的雨天,因而不由得生出最后兩句的感慨,大有風景依舊、人事已非之嘆。
夕次盱眙縣①
落帆逗淮鎮(zhèn)②,停舫臨孤驛③。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④。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⑤。獨夜憶秦關(guān)⑥,聽鐘未眠客。
【注釋】①次:止宿,停泊。盱眙縣:即今江蘇盱眙縣。②逗:停留?;存?zhèn):淮河邊的市鎮(zhèn),盱眙縣地處淮河南岸。③驛:即驛站,供郵人和官員旅宿的處所。④冥冥:昏暗的樣子。⑤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澤。⑥秦關(guān):即關(guān)中。韋應物是長安人,憶秦關(guān)即思鄉(xiāng)的意思。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由長安赴任,途經(jīng)盱眙,當時遇風止宿,見四周蕭瑟,引起客愁,故作此詩。全詩緊扣題目,“淮鎮(zhèn)”切題“盱眙”,“日沉夕”點題“夕”字,“臨孤驛”點題“次”字。“山郭暗”“蘆洲白”寫夕景,末尾二句獨夜未眠,以見客愁之苦。詩以閑淡傳神之筆,寫淮上暮景與獨夜旅況,格外動人。“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一寫陸路,一寫水路,筆法變化,且蘊藉有致。
東郊
吏舍局終年①,出郊曠清曙②。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③,緣澗還復去。微雨靄芳原④,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⑤。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直可庶⑥。
【注釋】①局:拘束。②曠清曙:早上的景色空曠清幽。曠,清遠。曙,早上。③叢:灌木。憩:休息。④靄:云氣,這里是滋潤的意思。⑤遵:遵守。跡:
行跡。遽:急迫。⑥“終罷”二句:語本晉陶淵明《飲酒》(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p>
【點評】這首詩寫春日郊游的情景,并由此興起罷官歸隱之念。詩寫為吏情景僅開頭一句,其后均寫出郊之所見所感?!皸盍本鋵懡?,“青山”句寫遠景,“依叢”句寫止,“緣澗”句寫行,“微雨”句寫見,“春鳩”句寫聞,并點明春景。最后四句即景生情,表明慕陶的夙愿?!板N釕]”三字,寫快樂的情感恰到好處,而以“慕陶”結(jié)尾,進一步表現(xiàn)“澹吾慮”。全詩慕陶、效陶,頗近陶體。
送楊氏女①
永日方戚戚②,出行復悠悠③。女子今有行④,大江溯輕舟⑤。
爾輩苦無恃⑥,撫念益慈柔⑦。幼為長所育⑧,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留⑨。自小闕內(nèi)訓⑩,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注釋】①楊氏女:韋應物的女兒,嫁于楊氏,故稱。古代女子出嫁后從夫姓。②永日:整天。戚戚:悲愁的樣子。③悠悠:遙遠的意思。④女子有行:即出嫁?!对姟ぺL·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雹菟荩耗媪鞫?。⑥爾輩:你們。無恃:無母。《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后來詩文中以怙恃作為父母的代稱。⑦慈柔:慈愛。⑧“幼為”句:作者自注:“幼女為楊氏所撫育?!雹崃x往:按《禮》,女子二十而嫁,應該出門,不能再留。⑩內(nèi)訓:閨房內(nèi)的教訓,指對婦女的訓誡教育。令門:好人家,是對其夫家的尊稱。
任:信任。恤:憐愛。尤:責備。
資從:嫁妝。周:完備。
容止:一舉一動。容是容貌,止是動作。猷:法度,規(guī)矩。
居閑:平日,在家閑居的時候。
臨感:臨別時的傷感。
緣:沿。纓:帽帶。
【點評】這首詩作于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即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至貞元元年(785)之間。當時長女嫁于楊氏,溯江西上,韋應物送她出嫁而作,說一些叮囑訓誡愛憐之語。韋應物于大歷十二年(777)喪偶后,數(shù)年之間與二女相依為命,長女勞苦更多,故一旦遠別,悲不自勝。全詩的主句是“爾輩苦無恃”,其他許多話都是從這句生發(fā)出來的。詩的前四句點出送嫁。“爾輩苦無恃”以下六句寫兩女自幼失恃,現(xiàn)在臨別,更為傷感。而以“義往難復留”一筆收住。“自小闕內(nèi)訓”八句再申前說,復加叮嚀訓誡?!皠e離在今晨”六句,敘述送別之后傷感的情緒,最后歸到幼女,以應上文“兩別泣不休”。全詩悲戚之語,皆從肺腑中流出,至情至性,感人愈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故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十二年任秘書省校書郎,擢禮部員外郎。其時積極投身于政治改革,為永貞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卒于柳州刺史任。其詩兼?zhèn)浔婓w,內(nèi)容較為廣泛,風格豐富多彩。大多作于貶謫之后,抒寫離鄉(xiāng)去國的哀怨情懷,寓悲憤于景物之中,詩風幽峭明凈,自成一家。蘇軾稱其“溫麗深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有《柳河東集》。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①
汲井漱寒齒②,清心拂塵服③。閑持貝葉書④,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荩E世所逐⑥。遺言冀可冥⑦,繕性何由熟⑧。
道人庭宇靜⑨,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⑩。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注釋】①詣:往,到。超師:名叫超的禪師,是永州的僧人。禪經(jīng):佛家的經(jīng)典。②汲井:從井中取水。③拂塵服:本指拂去衣服上的塵土。佛教則有“六塵”之說?!秲粜恼]觀》卷下:“云何名塵,坌污凈心,觸身成垢,故名塵?!贝颂幖娑兄"茇惾~書:即佛經(jīng)。印度從前沒有紙,常用貝多樹的葉子寫經(jīng)文,所以佛經(jīng)也稱貝葉經(jīng)。⑤真源:真諦,最真實的道理。了:完全。⑥妄跡:迷信妄誕的事跡。逐:
追求。⑦遺言:指佛典,佛經(jīng)中的遺言。冥:合契。⑧繕性:修身養(yǎng)性。
⑨道人:出家者可稱道人,這里指超師。⑩膏沐:潤發(fā)的油脂。此處說青松經(jīng)霧露滋潤后好像被人梳洗過一樣。澹然:心地寧靜。離言說:忘言,無話可說。
悟悅:悟前之非,悅今之是,故而感到滿足。
【點評】這首詩作于永州,寫作者在超禪師院讀經(jīng)事。一方面描繪禪院的清靜可愛,一方面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前四句總說,寫其讀經(jīng)之誠心。中四句寫讀經(jīng),感到世俗之人對佛經(jīng)的本義毫不領悟,卻去追求虛妄荒誕的事跡;佛家之遺言原也希望能夠契合,但我對于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不能達到成熟圓滿的境界。最后六句是寫庭院景物的幽靜,致使心中沖淡清凈,并由此領悟到佛道之樂而心滿意足。全詩境界幽遠,禪意濃郁,立意遣詞,可謂曲盡其妙。
溪居①
久為簪組束②,幸此南夷謫③。閑依農(nóng)圃鄰④,偶似山林客⑤。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⑥。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⑦。
【注釋】①溪居:柳宗元在永州愚溪邊的住所。柳宗元有《愚溪詩序》。②簪組:古代官服,代指做官。束:束縛。③南夷: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里指永州。④農(nóng)圃:農(nóng)田。⑤山林客:指隱士。⑥榜:本指搖船的工具,這里作行船解。⑦楚天:永州古屬楚國,故言楚天。
【點評】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五年(810)秋柳宗元遷居永州之初。從字面上看,詩寫自幸得居閑適的佳境以及獨往獨來、無拘無束的情形。然柳宗元作詩往往在恬靜幽閑的境界中寓悲憤之意,即如作者所言“嬉笑之怒,甚于裂眥;長歌之哀,過于慟哭。庸詎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對賀者》)。本詩末句“長歌楚天碧”,正是此意。若作閑適詩讀,就是食而不知其味了。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一稱“清泠曠遠”,頗切此詩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