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宣統(tǒng)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做了臨時大總統(tǒng),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統(tǒng)治變了共和國。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三月,大總統(tǒng)換了袁世凱。老舍考進祖家街的北京市立第三中學。按陰歷算,他那年十四歲①。
政治上的巨變,對老百姓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大影響。老舍家里依舊是很困苦,而且人丁也越來越凋零了:和他家同住了三十年的老姑母剛死不久,姐姐已經(jīng)出嫁,哥哥在外邊當差,只有他和母親相依為命②。
《老舍四十自傳》里說:“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p>
老舍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他母親,在《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里③,有這么一段:“我自幼便是個窮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親的影響——她是個寧可挨餓也不肯求人的,同時對別人又是很義氣的女人?!?/p>
老舍在“市立三中”讀了半年,就考進北京師范學校,他轉學并非為了立志將來獻身教育事業(yè),而是圖那里不要學膳費,還供應書籍和制服④。
在“北師”,老舍相當用功,國文成績尤其好。當時很受到校長方還的賞識,親自教他作舊詩詞⑤。他有時候也仿著陸放翁或吳梅村作幾首舊詩⑥,可惜這一類的作品他少發(fā)表。
由于對舊學下過功夫,才奠定了他日后作國文教員的基礎。同時對他后來的寫作也有很大影響。在他的作品里,熟練地運用文字技巧,半文半白的體裁,字句間俏皮和巧妙的安排,都是那時候打的底子。
在“北師”,老舍讀了四年,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他對“時務”也相當有興趣。據(jù)羅常培說,這時期他非?;钴S;經(jīng)常參加辯論會,而且十回有九回勝利,同時也常到宣講所去演講⑦。
這里我順便介紹一下當時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
民國成立那年,老舍剛進中學,正是發(fā)育時期,思想上雖然不成熟,但青年人吸收力強,感覺敏銳。正巧碰上“時局”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清朝兩百六十幾年的統(tǒng)治結束了。愛新覺羅王朝倒了臺。老舍是旗人,按說應該沮喪才對,可是他和漢人一樣地感到興奮、新奇;這在《我這一輩子》和《茶館》里,我們都能蛛絲馬跡地找到他自己的影子。他有這種感覺,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在清朝,“皇恩”并沒有沐及老舍家這種窮旗人,他們一直是在貧困中掙扎。那時候旗人的特權已經(jīng)式微,而且也一樣受到迫害。譬如在《茶館》里有這樣一段對白:
宋恩子(清廷特務):“你還想拒捕嗎?我這兒可帶著‘王法’呢!”(掏出腰中帶著的鐵鏈子)
常四爺(正派商人):“告訴你們,我可是旗人!”
吳祥子(清廷特務):“旗人當漢奸,罪加一等!鎖上他!”
二、民國成立以后,漢人并沒對旗人實行大規(guī)模的報復行動,甚至于連歧視也很少見。那時候有優(yōu)待皇室條例,宣統(tǒng)仍然在紫禁城里關上門做皇帝。
三、清末政治腐敗,國勢日衰。朝野都在尋求圖強之道。當時雖然學說紛紜,總括起來,不外乎“辦洋務”一途。所謂“西學”,在知識分子中間很流行。老舍那時候剛進師范學校,由于耳濡目染,當然對于所謂“新知識”也略有涉獵。他雖然不一定能明白國家病源所在或圖強之法,但懂得“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由“帝國”改成共和是“大變”,所以他可能相當興奮。
四、老舍小時候雖然上過短時期的私塾,但后來一直都是讀“洋學堂”,并沒有受過訓練科舉人才的教育,所以對新事物很容易接受。
由于以上的幾種原因,他對新的政權寄以希望??墒鞘聦嵉陌l(fā)展,使他的新希望趨于幻滅。他看到了宣統(tǒng)皇帝換了袁世凱大總統(tǒng),換湯不換藥,政治一樣地腐敗,土匪軍閥橫行霸道,內(nèi)戰(zhàn)外侮沒停過。窮則變,變則“沒”通。
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多數(shù)是以諷刺“舊的事物”作為主題,恐怕也是受到那時候的影響。
注釋:
①老舍:《悼羅常培》。
②老舍:《抬頭見喜》,載《老舍幽默詩文集》,上海:上海時代圖書公司,1934年版。
③老舍:《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載《老牛破車》(由原載于1935年《宇宙風》第1至21期的文章集成),上海:人間書屋,1937年版。
④老舍:《悼羅常培》。
⑤羅常培:《我與老舍》。
⑥[捷]斯拉普斯基:《論老舍》。
⑦羅常培:《我與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