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文約選序例

方苞姚鼐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楊榮樣 譯注


古文約選序例

《古文約選》是方苞在雍正十一年(1733)奉和碩果親王之命為八旗子弟選編的一部古文讀本。方苞按照“義法”標準,選錄兩漢至唐宋歷代古文,而其中以選錄漢人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為主。名義上,它是和碩果親王選編的,本序例也署名“和碩果親王”,其實是由方苞代筆。本序例是方苞對“義法”的一次比較全面的闡述。他認為“指事類情,汪澤自恣,不可繩以篇法”,“不可方物而法度自具”乃古文義法之上乘。語言雅潔,取舍精當,結(jié)構(gòu)謹嚴,言之有物則是“義法”的具體內(nèi)容。同時,本文以“義法”為標準,對宋以前的歷代古文進行了評論,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篇古代散文批評的專論。

《太史公自序》[1]:“年十歲,誦古文。”[2]周以前書皆是也。自魏、晉以后,藻繪之文興[3],至唐韓氏起八代之衰[4],然后學(xué)者以先秦盛漢辨理論事、質(zhì)而不蕪者為古文[5],蓋六經(jīng)及孔子、孟子之書之支流余肄也[6]。我國家稽古典禮,建首善自京師始[7],博選八旗子弟秀異者[8],并入于成均[9]。圣上愛育人材,辟學(xué)舍,給資糧,俾得專力致勤于所學(xué)[10];而余以非材,實承寵命以監(jiān)臨而教督焉[11]。竊惟承學(xué)之士[12],必治古文。而近世坊刻,絕無善本;圣祖仁皇帝所定《淵鑒》古文[13],閎博深遠[14],非始學(xué)者所能遍觀而切究也[15]。乃約選兩漢書疏及唐宋八家之文,刊而布之,以為群士楷[16]

蓋古文所從來遠矣[17],六經(jīng)、《語》、《孟》,其根源也。得其支流而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然各自成書,具有首尾,不可以分剟[18]。其次《公羊》、《穀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雖有篇法可求,而皆通紀數(shù)百年之言與事,學(xué)者必覽其全而后可取精焉。惟兩漢書疏及唐宋八家之文,篇各一事,可擇其尤[19]。而所取必至約,然后義法之精可見。故于韓取者十二,于歐十一,余六家或二十、三十而取一焉;兩漢書疏,則百之二三耳。學(xué)者能切究于此,而以求《左》、《史》、《公》、《谷》、《語》、《策》之義法,則觸類而通,用為制舉之文[20],敷陳論策[21],綽有余裕矣。雖然,此其末矣[22]。先儒謂韓子因文以見道[23],而其自稱則曰:“學(xué)古道,故欲兼通其辭[24]?!比菏抗芤蚴且郧罅?jīng)、《語》、《孟》之旨,而得其所歸,躬蹈仁義[25],自勉于忠孝,則立德立功以仰答我皇上愛育人材之至意者,皆始基于此,是則余為是編以助流政教之本志也夫[26]。雍正十一年春三月和碩果親王序[27]。

一、三傳、《國語》、《國策》、《史記》為古文正宗[28],然皆自成一體,學(xué)者必熟復(fù)全書[29],而后能辨其門徑;入其窔穾[30]。故是編所錄,惟漢人散文及唐宋八家專集,俾承學(xué)治古文者先得其津梁[31],然后可溯流窮源,盡諸家之精蘊耳。

一、周末諸子[32],精深閎博,漢、唐、宋文家皆取精焉。但其著書主于指事類情[33],汪洋自恣,不可繩以篇法[34]。其篇法完具者間亦有之,而體制亦別,故概弗采錄。覽者當自得之。

一、在昔議論者,皆謂古文之衰自東漢始,非也。西漢惟武帝以前之文,生氣奮動[35],倜儻排宕[36],不可方物[37],而法度自具。昭、宣[38]以后,則漸覺繁重滯澀[39],惟劉子政杰出不群[40],然亦繩趨尺步[41],盛漢之風(fēng),邈無存矣[42]。是編自武帝以后至蜀漢[43],所錄僅三分之一,然尚有以事宜講問,過而存之者[44]。

一、韓退之云:“漢朝人無不能為文。”[45]今觀其書疏吏牘[46],類皆雅飭可誦[47]。茲所錄僅五十余篇,蓋以辨古文氣體[48],必至嚴乃不雜也。既得門徑,必從橫百家而后能成一家之言[49]。退之自言“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是也[50]。

一、古文氣體,所貴清澄無滓。澄清之極,自然而發(fā)其光精,則《左傳》、《史記》之瑰麗濃郁是也。始學(xué)而求古求典,必流為明七子之偽體[51]。故于《客難》、《解嘲》、《答賓戲》、《典引》之類皆不錄[52]。雖相如《封禪書》[53],亦姑置焉,蓋相如天骨超俊[54],不從人間來,恐學(xué)者無從窺尋而妄摹其字句,則徒敝精神于蹇淺耳[55]

一、子長《世表》、《年表》、《月表》序[56],義法精深變化。退之、子厚讀經(jīng)、子[57],永叔史志論[58],其源并出于此。孟堅《藝文志·七略序》[59],淳實淵懿[60],子固序群書目錄[61],介甫序《詩》、《書》、《周禮》義[62],其源并出于此。概弗編輯,以《史記》、《漢書》,治古文者必觀其全也。獨錄《史記·自序》,以其文雖載家、傳后[63],而別為一篇,非《史記》本文耳。

一、退之、永叔、介甫俱以志銘擅長[64]。但序事之文,義法備于《左》、《史》,退之變《左》、《史》之格調(diào)而陰用其義法[65],永叔摹《史記》之格調(diào)而曲得其風(fēng)神[66],介甫變退之之壁壘而陰用其步伐[67]。學(xué)者果能探《左》、《史》之精蘊,則于三家志銘,無事規(guī)而自與之并矣[68]。故于退之諸志,奇崛高古清深者皆不錄,錄“馬少監(jiān)”、“柳柳州”二志[69],皆變調(diào)[70],頗膚近。蓋志銘宜實征事跡,或事跡無可征,乃敘述久故交親,而出之以感慨,馬志是也;或別生議論,可興可觀[71],柳志是也。于永叔獨錄其敘述親故者、于介甫獨錄其別生議論者,各三數(shù)篇,其體制皆師退之,俾學(xué)者知所從入也。

一、退之自言所學(xué),在“辨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72]。蓋黑之不分,則所見為白者非真白也。子厚文筆古雋[73],而義法多疵,歐、蘇、曾、王亦間有不合,故略指其瑕,俾瑜者不為[74]。

一、《易》、《詩》、《書》、《春秋》及“四書”[75],一字不可增減,文之極則也。降而《左傳》、《史記》、韓文,雖長篇,句字可薙芟者甚少[76]。其余諸家,雖舉世傳誦之文,義枝辭冗者,或不免矣。未便削去,姑鉤劃于旁,俾觀者別擇焉。

【翻譯】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十歲時,開始誦讀古文?!敝艽郧暗臅际撬^的古文。自魏晉以后,堆砌詞藻、講究文采的文章盛行,到唐代韓愈將衰微了八代的古文重新振興起來,然后讀書人才將先秦西漢論事說理、古樸而不蕪雜的文章當作古文,那些大抵是六經(jīng)及孔子、孟子之書的支流枝梢。我大清國考求古制,規(guī)范禮儀,首先要把京師建設(shè)為教化最好的地方,所以廣泛地選拔優(yōu)秀特出的八旗子弟,進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噬蠍巯嘤瞬牛_辟學(xué)館,供給資財糧食,使得大家能專心致志地勤奮學(xué)習(xí);而我作為一個并無才能的人,此次卻蒙受皇上的恩寵任命,到國子監(jiān)來監(jiān)察管理而教授督促諸生。我私自認為,來受學(xué)的士子一定要鉆研古文,但近來社會上書坊刊印的古文,絕對沒有好的本子。圣祖仁皇帝御定的《古文淵鑒》中的古文,宏大廣博而深遠,不是初學(xué)所能全部閱讀并切實究明的。于是精選了兩漢的書信奏章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刊印發(fā)行,用作廣大士人學(xué)習(xí)古文的范本。

古文的由來,很久遠了,六經(jīng)、《論語》、《孟子》是它的根源。能夠成為它們的支流,而義法最精的,沒有一種比得上《左傳》、《史記》,然而它們各自成書,首尾完整,不可分割。其次是《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雖然都有各自的篇法可以探索,但都是貫通地記載數(shù)百年的言論和事情。讀書人必須通讀全書,然后才能獲得它們的精要。只有兩漢的書信奏章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每篇寫一事,可以選擇出其中最優(yōu)秀的。但所選的一定要最為精要,然后它們義法的精微才可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從韓愈的作品中選十分之二,歐陽修的選十分之一,其余六家有的選二十分之一,有的選三十分之一;兩漢的書信奏章,則選取百分之二三罷了。讀書人能對這些文章切實探究,再用來探索《左傳》、《史記》、《公羊傳》、《穀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的義法,那么觸類旁通,用來做科舉文章,寫好議論文和策問,肯定是綽綽有余了。雖然如此,但這是學(xué)習(xí)古文的最低要求了。前輩儒家程顥說韓愈是因?qū)W文而發(fā)現(xiàn)“道”,但韓愈自己卻宣稱說:“學(xué)古道,所以想同時弄通古文言辭。”廣大文士果真能依據(jù)我們這本文選來探求六經(jīng)、《論語》、《孟子》的宗旨,而得到他們根本的趨向,親自實踐仁義,在忠孝上鼓勵自己,那么立德、立功來報答我們皇上愛惜培育人材的最好心意,都從這里開始打下基礎(chǔ)。這就是我編選這套古文讀本來輔助傳播政治教化的內(nèi)心愿望。雍正十一年春三月和碩果親王序。

一、《春秋》三傳、《國語》、《國策》、《史記》是古文的正宗,但都自成一個整體,讀書人一定要反復(fù)熟讀全書,然后才能辨明其門道,而進入到深奧中去。所以這部書中所選編的,只是漢代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專集,以使初學(xué)做古文的人先知道寫作古文的方法途徑,然后可以考察源流,完全掌握各家的精髓了。

二、周代末葉諸子的文章,精深而宏大廣博,漢代、唐宋的文章作家都是從中吸取精華的。只是先秦諸子著書,目的在于指出事實,以類推闡發(fā)情理,所以像在汪洋大海而自由自在,不可用一定的篇章法則來衡量。其中篇章法則完備的文章也偶爾有一些,但體制也各有不同,所以一概不予采錄。讀者理當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獲得這樣的體會。

三、過去議論的人都說,古文的衰微是從東漢開始的,這是不對的。西漢只有武帝以前的文章,富有生氣,奮發(fā)飛動,灑脫不群,激蕩奔放,不能具體識別其形成的種種原因,卻又自有其法度。昭帝宣帝之后,文章就漸漸地寫得拖沓而不流暢,只有劉向杰出,不同凡響,但也只是亦步亦趨地按照固定的規(guī)范寫作,西漢盛世的文風(fēng),到這時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這部讀本中對漢武帝至三國時的文章錄取的僅占三分之一,然而其中還有些文章因為所寫之事適合講授答問,所以顯然超出選錄范圍,卻保留下來了。

四、韓愈說:“漢朝人沒有不能寫文章的?!爆F(xiàn)在看漢朝的書信奏章公文之類,大抵都典雅工整,可以誦讀。這里選錄的文章只有五十余篇,因為辨察古文的文氣文體,一定要極為嚴格才能不至于駁雜。知道了門徑,還必須廣泛地學(xué)習(xí)百家之長,然后才能成就一家之言。韓愈自己說“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就是這個意思。

五、古文的文氣文體,貴重的是純清而沒有渣滓。純清的最高境界,便是自然而又能散發(fā)出光澤精華,那么《左傳》、《史記》的瑰麗濃郁就是這樣。初學(xué)就追求古雅典范,必然會淪落成明代前后七子的那種摹仿形式的偽體,所以像《答客難》、《解嘲》、《答賓戲》、《典引》之類的文章都不采錄。即使像司馬相如的《封禪文》,也姑且擱置不選,因為司馬相如天生超凡俊杰,不是從人世間來的,恐怕讀書人無從窺伺尋找他的精華,卻胡亂地摹仿其字句,那只會白費精神在生澀淺薄中罷了。

六、司馬遷的《世表》、《年表》、《月表》序文,義法精深又富于變化。韓愈、柳宗元讀經(jīng)書和諸子文而寫的文章,歐陽修的史志論,它們的來源都出在這里。班固的《藝文志·七略序》,淳厚樸實而又深刻有內(nèi)容,曾鞏的群書目錄序,王安石的《詩義序》、《書義序》、《周禮義序》等文,它們的來源全都出在這里。以上一概都沒編入,因為《史記》、《漢書》是學(xué)作古文的人必須全部通讀的。單單選錄了《史記·太史公自序》,因為這篇文章雖然列在“世家”“列傳”之后,但別為一篇,不是《史記》的本文。

七、韓愈、歐陽修、王安石都擅長寫墓志銘。但是敘事的文章,義法在《左傳》、《史記》中已經(jīng)具備,韓愈變換《左傳》、《史記》的格調(diào)而暗用它們的義法,歐陽修摹仿《史記》的格調(diào)而巧妙地領(lǐng)會了它的風(fēng)格神韻,王安石又變換韓愈的結(jié)構(gòu)布局而暗用他的章法。學(xué)古文的人真正能夠探究《左傳》《史記》的精華,那么對于三家的墓志銘,不用去摹仿就自然會和他們?nèi)〉猛瑯拥某删土?。所以對韓愈作品中奇特突出、高超古雅、清新深沉的墓志都沒選錄,只選錄《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和《柳子厚墓志銘》。這兩篇都改變通常寫法,比較淺顯易學(xué)。一般來說,墓志銘應(yīng)當如實驗證事跡,有的事跡無可驗證,便敘述作者與死者之間長久親密的交情,而以此發(fā)出感慨,馬君墓志就是這樣。有的是另外發(fā)表一通議論,可以激發(fā)情感志向,可以認識某些事理,《柳子厚墓志銘》就是這樣。對歐陽修只選錄他給親人朋友寫的墓志銘,王安石的只選錄于記事之外發(fā)表議論的墓志銘,各有幾篇,他們的體制都是學(xué)的韓愈,選這些是為了使初學(xué)的人知道怎樣入門。

八、韓愈說自己的學(xué)習(xí),在于“辨別古書的正偽,和雖正但沒達到理想標準的文章”。大凡分辨不清黑,那么所見的白就不會是純真的白。柳宗元文筆古樸俊秀,但義法卻有很多小毛病。歐陽修、蘇氏父子、曾鞏、王安石的文章也偶爾有不合義法的,所以都大略地指出其中的缺點,以使其優(yōu)點不至于被掩蓋。

九、《周易》、《詩經(jīng)》、《尚書》、《春秋》以及“四書”,一個字也不能增減,是文章的最高準則。以下《左傳》、《史記》、韓愈的文章,雖然篇幅很長,但字句可以刪減的卻很少。其余各家,即使是舉世傳誦的文章,內(nèi)容枝蔓、言辭冗雜之處,大概不能避免吧!不便于刪改,姑且在旁邊加以鉤劃,使讀者便于辨別選擇。


注釋

[1]《太史公自序》:司馬遷作(見《史記》卷一百三十),敘述作者家世及有關(guān)《史記》寫作的情況。

[2]年十歲,誦古文:《史記》原文為“年十歲而誦古文”。

[3]藻繪:堆砌詞藻,講究文采。

[4]韓氏: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唐宋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起:興起,振興。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個朝代。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認為古文自西漢以后,歷經(jīng)八代衰微,到了唐代才由韓愈重新振興起來。

[5]盛漢:指西漢盛世。質(zhì):質(zhì)樸。

[6]蓋:大概,大抵。六經(jīng):儒家的六部經(jīng)典,即《易》、《詩》、《書》、《禮》、《樂經(jīng)》(已佚)、《春秋》??鬃印⒚献又畷褐浮墩撜Z》和《孟子》。余肄:支條。肄:樹木再生的嫩條。

[7]“建首”句:意思是說京師應(yīng)為教化最好的地方。出《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p>

[8]八旗子弟:清朝初期將滿族編為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后又增設(shè)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滿洲八旗地位最高。八旗子弟指滿族貴族的子弟。

[9]成均:西周時的大學(xué),后來也稱國子學(xué)或國子監(jiān)為“成均”。這里指教授八旗子弟的官學(xué)。

[10]俾(bǐ比):使。

[11]監(jiān)臨:監(jiān)管臨視。

[12]竊:謙詞,私自,私下。承學(xué)之士:入學(xué)館學(xué)習(xí)的人。承:接受。

[13]圣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稖Y鑒》:即《古文淵鑒》,康熙命徐學(xué)乾等編選,共六十四卷,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國語》、《戰(zhàn)國策》、秦至宋文,每卷有康熙御批,以及注箋,以倡導(dǎo)古文,并供學(xué)習(xí)古文之用。

[14]閎(hónɡ宏):宏大。

[15]切究:深切地領(lǐng)會,理解,指很好地掌握。

[16]約:精要。書疏:書信和上給皇帝的奏章。唐宋八家: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位散文大家??嚎#侗?。

[17]蓋:句首語氣詞,表示下文是一種推論。

[18]剟(duō多):割取。

[19]尤:優(yōu)異突出的。

[20]制舉:應(yīng)試科舉。

[21]敷陳:鋪敘,詳加論說。論策:議論文和策問,都是康熙以后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22]此其末矣:意思是說,能寫作科舉文章,還不是學(xué)習(xí)的根本目的。

[23]先儒:指北宋程顥。他認為學(xué)習(xí)本是為了修德,有德然后才有言,而韓愈卻弄顛倒了,是學(xué)文然后見道。見《近思錄》及張伯行集解。

[24]“學(xué)古道”二句:見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

[25]躬:親自。蹈:實行,遵循。

[26]本志:指內(nèi)心愿望。

[27]和碩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康熙第十七子。

[28]三傳:指《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三部書都是闡發(fā)《春秋》經(jīng)經(jīng)文的著作。

[29]熟復(fù):反復(fù)熟讀。

[30]窔穾(yàoyào要要):深奧。

[31]津梁:渡口和橋梁,比喻用做引導(dǎo)的事物或過渡的方法,手段。

[32]周末諸子:春秋戰(zhàn)國時各個學(xué)派,也指各個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此處指后者。

[33]類情:類推以闡發(fā)事物的情理。

[34]繩:衡量。

[35]奮動:蓬勃振奮,形容富有生氣。

[36]倜儻(tìtǎnɡ替淌):灑脫,不拘束。排宕:開放、有氣勢。

[37]不可方物:不能識別。語出《國語·楚語》:“民神雜糅,不可方物?!贝颂幹覆荒芫唧w辨析其篇章結(jié)構(gòu)等寫作手法。

[38]昭、宣:西漢昭帝和宣帝。

[39]繁重滯(zhì志)澀:指文章寫得拖沓,不流暢。

[40]劉子政: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

[41]繩趨尺步:這里指按固定的規(guī)范標準寫文章。繩、尺都是木工用來比劃曲直、度量長短的工具,這里用來比喻固定的文章標準、規(guī)矩。

[42]邈(miǎo秒):久遠滅絕。

[43]蜀漢:朝代名。三國時劉備占據(jù)蜀地稱帝,國號漢,后代稱之為蜀漢。

[44]過:超出常規(guī)。

[45]“漢朝人”句:見韓愈《答劉正夫書》。

[46]吏牘:公文。

[47]類:大抵。雅飭(chì斥):典雅工整。

[48]氣體:文氣和文體。

[49]從橫:即縱橫。

[50]“貪多務(wù)得”二句:見韓愈《進學(xué)解》。意謂博覽群書,兼收并蓄。捐:舍棄。

[51]明七子:指“前后七子”。明弘治、正德時期文學(xué)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陽并稱“前七子”。嘉靖、隆慶時期文學(xué)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并稱“后七子”。偽體:指模擬因襲、缺乏生命力的東西。杜甫《戲為六絕句》:“別裁偽體親風(fēng)雅?!鼻昂笃咦佣贾鲝垟M古,追求形式,形成一股摹擬風(fēng)氣,對當時及清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所以方苞稱之為“偽體”。

[52]《客難》:即《答客難》,東方朔作?!督獬啊罚簱P雄作?!洞鹳e戲》、《典引》:班固作。

[53]相如:即司馬相如,西漢著名的辭賦家?!斗舛U書》:當為《封禪文》。

[54]天骨:天生的骨骼,指天賦的品性氣度。

[55]敝:耗費。蹇(jiǎn簡)淺:生澀膚淺。

[56]子長:指司馬遷。遷字子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史記》的作者。《世表》、《年表》、《月表》序:指《史記》十表的序。司馬遷《史記》中有十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類,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秦楚之際月表》等,每表前各有序。

[57]“退之”句:指韓愈、柳宗元讀經(jīng)書、諸子書后寫的文章,如韓愈的《讀荀子》、《讀儀禮》,柳宗元的《論語辯》、《辯列子》等。

[58]永叔史志論:指歐陽修的《新唐書·藝文志序》等文。永叔:歐陽修字永叔。

[59]孟堅: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漢書》的作者?!端囄闹尽て呗孕颉罚寒斨浮稘h書·藝文志序》。班固的《藝文志》是以劉歆的《七略》為藍本,故此并稱之。

[60]淵懿(yì義):深刻而有內(nèi)容。懿:深。

[61]“子固”句:曾鞏有《戰(zhàn)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文。子固:曾鞏的字。

[62]“介甫”句:王安石有《詩義序》、《書義序》、《周禮義序》等文。介甫:王安石的字。

[63]家、傳:指《史記》中的“世家”和“列傳”。

[64]志銘:即墓志銘,刻在石上埋入墳?zāi)怪械奈淖郑瑢懨髂怪腥说男彰耙簧闹饕论E、經(jīng)歷等。

[65]陰:暗地里,這里指把別人的東西融合到自己的東西里面,使得表面上看不出來。

[66]曲:深入而巧妙地。

[67]壁壘:軍營的防御工事,這里比喻結(jié)構(gòu)布局。步伐:指章法。

[68]規(guī):即規(guī)模,效法,摹仿。并:并列齊名,指取得同樣的成就。

[69]馬少監(jiān)、柳柳州二志:指韓愈《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柳子厚墓志銘》。柳柳州:柳宗元晚年為柳州刺史,故人稱柳柳州。

[70]變調(diào):指不同于常規(guī)的寫法。

[71]興:抒發(fā)感情志向。觀:認識社會。語本《論語·陽貨》。

[72]“辨古書”二句:見韓愈《答李翊書》。

[73]古雋(jùn?。汗艠憧“巍kh:通“俊”,俊秀、俊拔。

[74](yǎn掩):掩蓋。

[75]四書:從宋代開始,《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被合稱為“四書”。

[76]薙芟(tìs hān替山):刪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