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毛澤東去騎馬
一
毛澤東智慧超群,膽識過人,一生無論軍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驚人之筆,讓人玩味無窮。但有一筆更為驚人,只可惜未能實現(xiàn)。
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說:“如有可能,我就游黃河、游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zhì)學家、生物學家、文學家,只準騎馬,不準坐卡車,更不準坐火車,一天走60里,騎馬30里,走路30里,騎騎走走,一路往昆侖山去。然后到豬八戒去過的那個通天河,從長江上游,沿江而下,從金沙江到崇明島。國內(nèi)國際的形勢,我還可以搞,帶個電臺,比如,從黃河入??谧叩洁嵵荩吡艘粋€半月,要開會了我就開會,開了會我又從鄭州出發(fā),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務。我很想學明朝的徐霞客?!?/p>
1960年,毛的專列過濟南,他對上車看他的舒同、楊得志說:“我就是想騎馬沿著兩條河走,一條黃河,一條長江。如果你們贊成,幫我準備一匹馬?!?961年3月23日毛在廣州說:“在下一次會議或者什么時候,我要做點典型調(diào)查,才能交賬。我很想恢復騎馬的制度,不坐火車,不坐汽車,想跑兩條江。從黃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發(fā)源地,然后跨過山去,到揚子江的發(fā)源地,順流而下。不要多少時間,有三年時間就可以橫過去,頂多五年。”1962年,他的一個秘書調(diào)往陜西,他說:“你先打個前站,我隨后騎馬就去?!?972年,毛大病一場,剛好一點,他就說:“看來,我去黃河還是有希望的?!笨梢娝麑珊又邢蛲臒崆小?/p>
自從看到這幾則史料,我就常想,要是毛澤東真的實現(xiàn)了騎馬走江河,該是什么樣子?
這個計劃本已確定下來,大約準備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從騎兵部隊調(diào)來的警衛(wèi)人員也開始在北戴河訓練,也已為毛澤東準備了一匹個頭不太大的白馬,很巧合,他轉(zhuǎn)戰(zhàn)陜北時騎的也是一匹白馬。整個夏天,毛的運動就是兩項,游泳和騎馬。
但是,1964年8月5日,突發(fā)“北部灣事件”,美國入侵越南。6日晨,毛遺憾地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黃河這次是去不成了。”
這實在是太遺憾了,是一個國家的遺憾、民族的遺憾,中國歷史失去了一次改寫的機會。按毛的計劃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兩河歸來,已是1969年,那個對國家民族損毀至重的“文化大革命”至少可以推遲發(fā)生,甚至避免。試想一個最高領袖深入民間四年,將會有多少新東西涌入他的腦海,又該有什么新的政策出臺,黨史、國史將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新版本?一個偉大的詩人,用雙腳丈量祖國的河山,“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又該有多少氣勢磅礴的詩作?
我們再看一下1965年的形勢,那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好的年份。正是成績已有不少,教訓也有一些,黨又一次走在將更加成熟的十字路口。當時我們已犯過的幾個大錯誤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19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難。這時全黨已經(jīng)開始心平氣和地看問題。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中央承認了“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錯誤,毛澤東也做了自我批評。形勢已有了明顯好轉(zhuǎn)。原子彈爆炸,全國學大寨、學大慶、學雷鋒、學焦裕祿,國力增強,民心向上。但是從深層來看,對這些錯誤的根源還沒有從思想上徹底解決。就像遵義會議時,從行動上和組織上已停止了“左”傾的錯誤,但真正從思想和路線上解決問題,還得等到延安整風。急病先治標,癥退再治本。當時黨和國家正是“癥”初退而“本”待治之時。毛澤東就應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騎馬走兩河的。
二
我們設想著,當毛澤東騎馬走江河時,對他觸動最深的是中國農(nóng)業(yè)的落后和農(nóng)村發(fā)展的緩慢。
毛是農(nóng)民的兒子,他和農(nóng)民天然地血脈相通。他最初的秋收起義,十年的土地革命是為農(nóng)民翻身。他穿草鞋,住窯洞,穿補丁衣服,大口吃茶葉葉子,揀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趴在水缸蓋上指揮大戰(zhàn)役,在延安時還和戰(zhàn)士一塊開荒,在西柏坡時還下田插秧。還包括江青看不慣的大口吃紅燒肉、吃辣椒,他簡直就是一個農(nóng)民,一個讀了書、當了領袖的農(nóng)民。毛澤東一生的思維從沒有離開過農(nóng)民。只不過命運逼得他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時間在研究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后,又急于振興工業(yè),以至于1953年發(fā)生了與梁漱溟的爭吵,被梁誤以為忘了農(nóng)民。他1958年發(fā)起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也是為了農(nóng)業(yè)的盡快翻身,有點空想,有點急躁,被彭德懷說成“小資產(chǎn)階級狂熱性”。那一句話真的刺傷了他的心,但沒有人懷疑他不是為了農(nóng)民。
他打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個半月后到達鄭州。因為是馬隊,不能進城住賓館,便找一個依岸傍河的村莊宿營,架好電臺,攤開文件、書籍。一如戰(zhàn)爭時期那樣,有親熱的房東打水、燒炕,有調(diào)皮的兒童跑前跑后,飯后他就挑燈讀書、辦公。但我猜想毛這天在鄭州的黃河邊肯定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河南這個地方是當年人民公社運動的發(fā)祥地。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信陽地區(qū)遂平縣的“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1958年8月 日晚,毛澤東到鄭州,7日晨就急著聽匯報,當他看到《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試行章程》時,如獲至寶,連說:“這是個好東西!”便喜而攜去,接著又去視察山東,8月就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在農(nóng)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公社遍行全國,河南首其功,信陽首其功。但是全國第一個餓死人的“信陽事件”也是發(fā)生在這里,成了三年困難時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劉少奇說,餓死人這是要上史書的啊。毛不得不在1960年10月23日到26日專門聽取“信陽事件”的匯報,全國急剎車,實行“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才渡過難關。
這次,毛沿途一路走來,看到了許多1958年“大躍進”留下的半截子工程,雖經(jīng)調(diào)整,農(nóng)村情況大有好轉(zhuǎn),但社員還是出工不出力。房東悄悄地對他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這使他不得不思考“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種形式對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到底是起了解放作用還是破壞作用。為什么農(nóng)民對土地的熱情反倒下降了呢?想解放戰(zhàn)爭時期,邊打仗邊土改,農(nóng)民一分到地就參軍、支前,熱情何等的高!
離開鄭州之后,毛溯流而上,他很急切地想知道1960年完工的大工程——三門峽水庫現(xiàn)在怎么樣了。這工程當時是何等的激動人心啊。詩人賀敬之的《三門峽梳妝臺》曾傳唱全國:
展我治黃河萬里圖,先扎黃河腰中帶——神門平,鬼門削……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銀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風走東海。
這些句子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背得出,那真是一個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的時代。毛很想看看這萬年的黃河,是不是已“清水清風走東?!保芟肟纯此账家瓜氲狞S河現(xiàn)在變成了什么樣子。他立馬高坡,極目一望時,這里卻不是他想象中的高原明鏡,而是一片濕地,但見水霧茫茫,蘆花蕩蕩。原先本想借這座水庫攔腰一斬,根治黃河水害,但是才過幾年就已沙淤庫滿,下游未得其利,上游反受其害,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受到威脅。他眉頭一皺,問黃河上游每年來沙多少,隨行專家答:“16億噸?!庇謫枺骸艾F(xiàn)庫內(nèi)已淤沙多少?”答:“50億噸?!边@就是再修十個水庫也不夠它淤填的啊。當初上上下下熱情高漲,又相信蘇聯(lián)專家的話,并沒有精細地測算和科學地論證,就匆匆上馬??磥斫ㄔO和打仗一樣,也是要知己知彼啊。不,它比戰(zhàn)爭還要復雜,戰(zhàn)場上可立見勝負,而一項大的經(jīng)濟建設決策,牽涉的面更廣,顯示出結(jié)果的周期更長。
毛打馬下山,一路無言。他想起了一個人,就是黃炎培的兒子黃萬里,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當年三門峽工程上馬,上下叫好,只有一人堅決反對,這就是黃萬里。1955年4月周恩來主持70多人的專家論證會,會開了7天,他一人舌戰(zhàn)群儒大呼:不是怎么建,而是三門峽根本就不宜建壩!下游水清,上游必災啊。果然,大壩建成第二年,上游就受災農(nóng)田80萬畝。黃的意見沒人聽,他就寫了一首小詞,內(nèi)有“春寒料峭,雨聲凄切,靜悄悄,微言絕”句。1957年6月19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登出了這首詞,黃一夜之間就成了大右派。毛澤東記起自己說過的一句話:“真理有時在少數(shù)人手中?!辈挥X長嘆了一口氣。
我猜想毛這次重到西北,親見水土流失,一定會讓他重新考慮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大計。解放后毛大多走江南,再沒有到過黃河以西。但他閱讀了大量史書,無時不在作著西行考察的準備。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向他匯報引黃濟晉的雄心壯志,他說:“你這算什么雄心壯志,你們查一下《漢書》,那時就有人建議從包頭引黃河過北京東注入海。當時水大,漢武帝還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現(xiàn)在水都干了,我們愧對晉民啊?!?0世紀80年代,趙紫陽任總理時到山西視察,山西領導又重提引黃之事,當時我以記者身份在場,聽到趙又轉(zhuǎn)述毛的這番話。大約1958年成都會議毛、陶對話時,趙亦在場。多年來,我們愧對的豈止是晉民,陜、甘、寧之民也都很愧對啊。這塊中國西北角的紅色根據(jù)地,當年曾支撐了中共領導的全民抗戰(zhàn),支持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但是自解放以后就再也擺不脫黃風、黃沙、黃水的蹂躪。晉陜之間的這一段黃河,毛澤東曾經(jīng)兩次東渡。第一次是1936年由綏德過河東征抗日,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第二次是由吳堡過河到臨縣,向西柏坡進發(fā),定都北京。當時因木船太小,跟他多年的那匹老白馬只好留在河西。他登上東岸,回望滔滔黃水,激動地講了那句名言:“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睋?jù)他的護士長回憶,毛進城后至少9次談起黃河,他說:“這條河與我共過患難”,“每次看黃河回來心里就不好受”,“我們欠了黃河的情”,“我是個到了黃河也不死心的人”。
這次毛重訪舊地,我猜想米脂縣楊家溝是一定要去的。1947年11月22日到1948年3月21日他一直住在這里,這是他轉(zhuǎn)戰(zhàn)陜北期間住得最長的一個村子,并在這里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準備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十二月會議”。但現(xiàn)在這里還是溝深路窄,僅容一馬,道路泥濘,一如20年前。農(nóng)民的住房,還沒有一間能趕上過去村里地主的老房子。而當年毛的指揮部,整個黨中央機關就借住在楊家溝一家馬姓地主的宅院里,他就是在這里勝利指揮了全國的戰(zhàn)略大轉(zhuǎn)折啊。我去看過,這處院子就是現(xiàn)在也完好如初,村里仍無其他民房所能出其右。這次毛重回楊家溝,還住在當年他的那組三孔相連的窯洞里,心中感慨良多。當年撤出延安,被胡宗南追得行無定所,但借得窯洞一孔,彈指一揮,就橫掃蔣家百萬兵?,F(xiàn)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權,卻還不能一掃窮和困,給民飽與暖??蓱z20年前邊區(qū)月,仍照今時放羊人。發(fā)展遲緩的原因到底何在?
向最基層的普通人學習,是毛一向所提倡的。調(diào)查研究成了毛政治品德和工作方法中最鮮明的一條。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里曾寫到對毛的第一印象是:“毛澤東光著頭在街上走,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nóng)民談話,一邊認真地在做手勢?!泵f:“當年是一個監(jiān)獄的小吏讓我知道了舊中國的監(jiān)獄如何黑暗。”毛在1925—1933年曾認真做過農(nóng)村調(diào)查,1941年又將其結(jié)集出版,他在《〈農(nóng)村調(diào)查〉的序言和跋》里寫道:“實際工作者須隨時去了解變化著的情況,這是任何國家的共產(chǎn)黨也不能依靠別人預備的。所以,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diào)查。”那時他十分注意傾聽基層呼聲。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延安一個農(nóng)民,天打雷劈死了他的毛驢,他就說:“何不劈死毛澤東?”邊區(qū)保衛(wèi)部門要以反革命罪逮捕這個農(nóng)民。毛說,他這樣說必有他的理由。一問是邊區(qū)農(nóng)民負擔太重。毛就讓減稅。所以,當時邊區(qū)地域雖小,生活雖苦,但領袖胸如海,百姓口無忌,上下一條心,共產(chǎn)黨終得天下。
這次,毛一路或騎馬或步行又重新回到百姓中間,所見所聞,隱隱感到民間積怨不少。他想起1945年在延安與黃炎培的“窯洞對”談話,那時雖還未得天下,但黃已問到他將來怎樣治天下。他說,只要堅持民主,讓老百姓監(jiān)督政府,政權就能永葆活力。想到讓人民監(jiān)督,毛忽然憶起一個人,此人就是戶縣農(nóng)民楊偉名。楊是一普通農(nóng)民,在村里任大隊會計,他關心政治,以一點私塾的文化底子,苦學好讀,“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1962年曾向中央寫萬言書,系統(tǒng)分析農(nóng)村形勢,提出許多尖銳而又中肯的意見:如允許單干;敞開自由市場;不要急于過渡,再堅持一段新民主主義;要防止報喜不報憂;等等。現(xiàn)在看來,這些話全部被不幸言中。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一葉知秋》,意即從分析陜西情況即可知全國農(nóng)村形勢之危。其忠諫之情溢于言表。毛批曰:“什么一葉知秋,是一葉知冬。”其時,黨內(nèi)也早有一部分同志看到了危機,并提出了對策,比較有名的就是鄧小平的“白貓黑貓”論。這篇文章在1962年的北戴河會議上被毛點名批評。從此,逆耳忠言漸少。而黃河之濱這個樸素的農(nóng)民思想家楊偉名則被大會批、小會斗,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殺(2002年,陜西曾開研討會紀念楊偉名,并為他出版文集。2005年,我曾訪其故居,秋風小院在,柿樹葉正紅。這是后話)。這次毛重走黃河,又到陜西,看到當年的許多問題依舊沒有結(jié)果,就想起這個躬耕于關中的奇才,便著人把他接來,作徹夜之談。毛像當年向小獄吏請教獄情,在延安街頭光著頭向農(nóng)民恭問政情一樣,向這個農(nóng)民思想家問計于國是。這是20世紀60年代中共領袖與一位普通農(nóng)民的對話。不是《三國演義》上臥龍岡的“隆中對”,也不是1945年延安的“窯洞對”,而是在黃河邊的某一孔窯洞里的“河邊對”。楊偉名一定侃侃而談,細算生產(chǎn)隊的家底,縱論國家大勢。毛會暗暗點頭,想起他自己常說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又想起1948年他為佳縣縣委題的字“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當時他轉(zhuǎn)戰(zhàn)到這里,部隊要打佳縣,仗要打三天,需12萬斤糧,但糧食早讓胡宗南搶掠一空。他問佳縣縣長張俊賢有沒有辦法。張說:“把全縣堅壁的糧挖出來,夠部隊吃上一天;把全縣地里未成熟的玉米、谷子收割了,還可吃一天;剩下的一天,把全縣的羊和驢都殺了!”戰(zhàn)斗打響,群眾拉著糧、驢、羊支前,自己吃樹葉、樹皮。戰(zhàn)后很長時間,這個縣見不到驢和羊。那時候,政府和百姓,真是魚水難分啊??磥磉@些年離群眾是遠了一點。(毛是性情中人,他或許還會當場邀楊到中央哪個政策研究部門去工作,就像后面要談到的,他聽完就三峽問題的“御前辯論”后,當場邀李銳作他的秘書。況且楊本來就一直是西北局的特聘編外政策研究員。而以楊的性格則會說,臣本布衣,只求盡心,不求聞達,還是躬耕關中,位卑不敢忘國,不時為政府上達一點實情。)送走客人,毛點燃一支煙,仰臥土炕,看著窯洞穹頂厚厚的黃土,想起自己1945年在延安說過的那句話: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jié)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F(xiàn)在早已生根開花,但卻要將忘其土了啊。
總之,還不等走完黃河全程,在晉、陜、寧、甘一線,毛的心情就沉重復雜起來。在這里,當年的他曾是“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現(xiàn)在毛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他立馬河邊,面對滔滔黃水,透過陣陣風沙,看遠處那溝溝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彎腰點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農(nóng)民,不禁有一點心酸?!按筌S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樣轟轟烈烈,怎么就沒能解放出更多的生產(chǎn)力,改善農(nóng)民的生活,改變他們的境遇呢?
毛繼續(xù)沿黃河前行,北上河套,南取寧夏,繞了一個大彎后西到蘭州。在這里向北沿祁連山麓就是通往新疆的河西走廊,向南沿黃河就將進入上游的青海、四川。他決定在蘭州休整一周。這蘭州以西是歷代流放欽犯和謫貶官員的地方。他想起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后就是經(jīng)過這里而貶往新疆的。毛澤東出行,電臺、文件、書籍三件寶,常讀之書和沿途相關之書總要帶足?,F(xiàn)在韶山的“毛澤東遺物館”里存有他出行的書箱,足有一米見方。林則徐是他敬仰的人物,他長夜難眠,便命秘書找出林的《云左山房詩鈔》挑燈閱讀,卷中有不少是林則徐在河南奉旨治完黃河后又一路繼續(xù)戴罪西行,過蘭州,出玉門的詩作,多抒發(fā)他的報國熱情和記述西部的山川邊情。林詩豪放而深沉,毛性剛烈而浪漫,把卷在手,戈壁古道長無盡,窗外黃河嗚有聲。此時,兩個偉人跨越時空,頗多共鳴。毛有抄錄名人詩作練字的習慣,他讀得興起,便再披衣下床,展紙揮毫,抄錄了林的一首《出嘉峪關感賦》: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1]
這幅書法,借原詩的氣勢,濃墨酣情,神采飛揚,經(jīng)放大后至今仍高高掛在人民大會堂甘肅廳的東墻上。書罷林詩毛推窗北望,想這次只能按原計劃溯黃河而上,祁連山、嘉峪關一線是去不了啦,不覺有幾分惆悵。新疆是他的胞弟毛澤民犧牲的地方。那個方向還有兩件事讓他心有所動。一是當年西路軍在這里全軍覆沒,徐向前只身討飯走回延安,這是我軍史上的極悲慘的一頁。二是1957年反右派斗爭之后一大批右派發(fā)配西部,王震的兵團就安排了不少人,這其中就有詩人艾青等文化人。現(xiàn)時已十年,這些人中似可起用一些,以示寬慰。他在這里休整一周,接見了一些仍流散在河西走廊的老紅軍,聽取了右派改造工作的匯報,囑咐地方上調(diào)研后就這兩事提出相應的政策上報。
離開蘭州,毛一行逆黃河而上,又經(jīng)月余到達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黃河第一彎。他登上南岸四川阿壩境內(nèi)的一座小山,正是晚霞壓山,殘陽如血,但見黃河北來,蜿蜒九曲,明滅倏忽,如一道閃電劃過高原,不禁詩興大發(fā),隨即吟道:
九曲黃河第一彎,長河落日此處圓。
從來豪氣看西北,濤聲依舊五千年。
他想,我們一定要對得起黃河,對得起黃河兒女。
這里已近黃河源頭,海拔4000米以上,他們放慢速度,緩緩而行,數(shù)十天后終于翻過巴顏喀拉山,到達長江的源頭大通河,這便進入長江流域。
三
接下來,毛澤東走長江與走黃河的心境不同。在黃河流域,主要是勾起了他對戰(zhàn)爭歲月的回憶和對老區(qū)人民的感念,深感現(xiàn)在民生建設不盡如人意,得趕快發(fā)展經(jīng)濟。而走長江一線更多的是政治反思,是關于在這里曾發(fā)生過的許多極左錯誤的思考。
順沱沱河、通天河而下,入金沙江,便進入貴州、四川界。這里是中央部署的大三線基地。毛澤東不愧為偉大的戰(zhàn)略家,他從戰(zhàn)爭中走來,總擔心天下不穩(wěn),國家遭殃。在原子彈研制成功后,他又力主在長江、黃河的上游,建設一個可以支持原子戰(zhàn)爭的大三線基地。他還把自己的老戰(zhàn)友、新冤家彭德懷派來任基地三把手。毛彭關系,可以說是合不來又離不開。歷史上許多關系到黨的命運和毛的威信的大戰(zhàn)、硬戰(zhàn),都是彭幫毛來打。最關鍵的有三次,紅軍長征出發(fā)過湘江、解放戰(zhàn)爭時的轉(zhuǎn)戰(zhàn)陜北和新中國剛成立時的朝鮮戰(zhàn)爭。尤其是出兵朝鮮,中央議而不決,彭從西北趕回,投了支持毛的關鍵一票,而在林彪不愿掛帥出征的情況下,彭又挺身而出,實現(xiàn)了毛的戰(zhàn)略。但是自從進城之后,毛彭之間漸漸生分。戰(zhàn)爭時期,大家都稱毛為“老毛”,進了北京,漸漸改稱“主席”。有一天彭突然發(fā)現(xiàn)中南海里,只有他一人還在叫“老毛”,便很不好意思,也悄悄改口。這最后一位稱“老毛”的角色由彭來扮演,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交往之深和彭性格的純真率直。但1959年在廬山上,兩個戰(zhàn)友終于翻臉。其時毛正醉心于“大躍進”、人民公社,雄心勃勃,自以為找到了邁向共產(chǎn)主義的好辦法。彭卻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公共食堂里農(nóng)民吃不飽,老百姓在餓肚子,“大躍進”破壞了生產(chǎn)力?!肮热龅兀倘~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他要為民“鼓與呼”。這場爭論其實是空想與實事求是之爭。結(jié)果是彭被打為“右傾機會主義”,并又擴大為“彭黃張周”反黨集團,全國大反右傾,株連300多萬人。后來黃克誠說:“這件事對我國歷史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深遠,從此黨內(nèi)失去了敢言之士,而遷就逢迎之風日盛?!钡牵钡较律綍r毛還說,我要寫一篇大文章《人民公社萬歲》,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的成就,并已讓《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為他準備材料。但還不到年底,農(nóng)村就敗象漸露,這篇文章也就胎死腹中。1965年9月,毛對彭說:“也許真理在你那邊?!北闩伤饺€來工作。
未想,兩位生死之交的戰(zhàn)友,廬山翻臉,北京一別,今日相會卻在金沙江畔,在這個30多年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多少話真不知從哪里說起。明月夜,青燈旁,白頭搔更短,往事情卻長。毛澤東蓋世英雄,向來敢翻臉也敢認錯。他在延安整風時對被“搶救運動”錯整的人脫帽道歉;1959年感謝陳云、周恩來在經(jīng)濟工作方面的冷靜,說“家貧思賢妻,國難識英雄”;1962年在七千人大會上對“大躍進”的錯誤認錯。現(xiàn)在毛經(jīng)三年來的沿河考察,深入民間,所見所聞,許多爭論已為歷史所印證。他也許會說一聲:“老彭,看來是你對了!”
行至四川境內(nèi),毛還會想起另一個人,即他的秘書田家英。廬山會議前,毛提倡調(diào)查研究,便派身邊的人下去了解情況,田家英被派到四川。田回京后給他帶去一份關于農(nóng)民吃不飽、農(nóng)業(yè)衰退的實情報告,他心有不悅。加之四川省委投毛之好又反告田一狀,田在廬山上也受到了批評,從此就再不受信任(“文化大革命”一起,田即自殺,這是后話)。這時他一定會想起田家英為他擬的那篇很著名的中共八大開幕詞:“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不覺悵然若失??磥碜约哼^去確實是有點好大喜功,下面也就報喜不報憂,以至于造成許多失誤。長夜靜思,山風陣陣,江水隆隆。他推窗望月,金沙水拍云崖暖,驚憶往事心猶寒。
解放后毛出京工作,少在北方,多在南方,所以許多做出重要決策的在黨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多在長江一線。如1958年3月毛繼續(xù)批判反冒進,周恩來、陳云被迫作檢討的成都會議;4月再次確立了“大躍進”思路的武漢會議;1959年3月至4月檢討“大躍進”的上海會議(就是在這次會上,他第一次提出騎馬走兩河);1959年7月反右傾的廬山會議;1961年糾正“左”的錯誤的第二次廬山會議等??偟膩碇v,這些會議都是毛說了算,反面意見聽得少。
但有一次毛是認真聽了不同意見,并聽了進去。這就是關于建三峽水庫的爭論。自孫中山時,就有修三峽水庫的設想,毛也曾暢想“高峽出平湖”,但到底是否可行,毛十分慎重。1958年1月他曾在南寧組織了后來被稱為“御前辯論”的兩派大對決,也就在這次他很欣賞反對派李銳,當場點名要李做他的秘書。毛曾在1958年3月29日自重慶上船,仔細考察了長江三峽,至4月1日到武漢上岸。他對修三峽水庫一直持慎重態(tài)度,他說:“最后下決心準備修建及何時修建,要待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做出決定?!边@次毛騎馬從陸路過三峽一定會聯(lián)想到那個當年輕易上馬,現(xiàn)已沙淤庫滿的三門峽水庫。幸虧當時聽了不同意見,三峽水庫才成為“大躍進”中唯一沒有頭腦發(fā)熱,輕易上馬的大工程。現(xiàn)在想來都有點后怕。看來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24年后,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有反對意見,才有無數(shù)次的反復論證,人們說三峽工程上馬,反對派的功勞比支持派還大。這是后話。)
毛從四川入湖北,過宜昌到武漢。這次因是帶著馬隊出行,當然不住上次毛住過的東湖賓館,他就選一依山靠水之處安營扎寨,這倒有了一點飲馬長江的味道。毛不禁想起他1956年在這里的詩作:“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庇窒肫?958年4月在這里召開的武漢會議,在鼓動“大躍進”的同時,毛給那些很興奮的省委書記們也潑了一點冷水。但全黨的狂熱已被鼓動起來,想再壓下去已不容易。他想,那時的心態(tài)要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再從容一點,繼續(xù)給他們降降溫,后果也許會好一點。
離開湖北進入江西不久就到廬山。這廬山堪稱是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上的一個坐標點。1886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在這里首先買地蓋房,開發(fā)廬山。從1928年到1947年,前后20年,蔣介石在這里指揮“剿共”、抗日。1927年,瞿秋白在這里起草“八一”起義提綱。1937年盧溝橋槍聲驟響,正在山上舉辦的國民黨廬山軍官訓練團提前結(jié)業(yè),直接奔赴抗日前線。1948年蔣介石敗退大陸,淚別廬山。蔣離去十年后,1959年毛第一次登上廬山,住在蔣介石和宋美齡住過的“美廬”別墅,看見工人正要鑿掉“美廬”二字,忙上前制止,說這是歷史。就是這一次在山上召開了給黨留下巨大傷痛的廬山會議。1961年,毛欲補前會之錯,又上山召開第二次廬山會議。他借用《禮記》里的一句話:“未有先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痛感革命事業(yè)不可能有人先給你準備好成熟的經(jīng)驗。這一次毛在山上說,他此生有三愿:一是下放,搞一年工業(yè),一年農(nóng)業(yè),半年商業(yè);二是騎馬走一次長江、黃河;三是寫一本書,把自己的缺點、錯誤統(tǒng)統(tǒng)寫入,讓世人評說。他認為自己好壞七三開就滿足了。1970年毛又三上廬山召開九屆二中全會,敲山震虎,與林彪已初顯裂痕。還有一件事少有人知,蔣介石去臺多年,自知反攻無望,愿意談判回歸。1965年7月已初步達成六項協(xié)議,其中有一條:蔣回大陸后所選的“湯沐之地”(封地)就是廬山。惜“文化大革命”一起,此事告吹。
到了廬山,毛的兩河之行已完成四分之三。他決定在這里修整數(shù)日,一上山便放馬林間,讓小白馬也去自由自在地輕松幾日。他還住“美廬”,飯后乘著月色散步在牯嶺小街上,不遠處就是當年廬山會議時彭德懷、黃克誠合住的176號別墅,往西30米是張聞天的別墅,再遠處是周小舟的別墅。此方寸之地,卻曾矗立過中共黨史上的幾個巨人。除周小舟資格稍差外,彭、黃、張都是井岡山時期和毛一起的“綠林好漢”,想不到掌權之后他們又到這座山上來吵架。毛憶想那次論爭,雖然劍拔弩張,卻也熱誠感人,大家講的都是真話。他自己也實在是有點盛氣凌人?,F(xiàn)在人去樓空,唯余這些石頭房子,門窗緊閉,苔痕滿墻,好一種歷史的空茫。如果當時這廬山之爭也能像三峽工程之爭一樣,允許發(fā)表一點不同意見,后果也不會這樣。后來雖有1961年二次廬山會議的補救之舉,但創(chuàng)痛實深,今天想來,他心中生起一種隱隱的自責。回到美廬,剛點燃一支煙,一抬頭看見墻上掛著1959年他一上廬山時的那首豪邁詩作:“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他在自己的這幅放大的手跡前佇立良久,光陰似箭,不覺就是十年啊。他沉思片刻口中輕輕吟道:
安得倚天轉(zhuǎn)斗柄,挽回銀河洗舊怨。
二十年來是與非,重來筆底化新篇。
這詩,雖是自責,卻椽筆墨海,隱隱雷鳴,仍不失雄霸之氣。他抽完一支煙,又翻檢了一下當日收到的電報、文件,辦了一會兒公,便用鉛筆將這首詩抄在一張便箋上,題為《三上廬山》,放入上衣口袋,準備明天在馬背上再仔細推敲,然后就上床歇息。(毛二上廬山時也寫有詩,就是那首《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下山后,一路過安徽,下江蘇,走揚子江、黃浦江,直往長江的出??谏虾J卸ァ?/p>
兩河之行結(jié)束,大約是1969年的9月,正是國慶20周年的前夕。毛澤東回顧整理了一下四年來兩河調(diào)查的思緒,便將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們召集到上海,開了一次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了三項決議。一是,今后一段時間內(nèi)要重點抓一下經(jīng)濟建設,暫不搞什么政治運動(這比后來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黨的中心工作的轉(zhuǎn)移早9年);二是,轉(zhuǎn)變黨的作風,特別戒假話、空話,加強調(diào)查研究和黨內(nèi)民主(這是1942年延安整風之后的又一次的全黨思想大提高);三是,總結(jié)教訓,對前幾年的一些重大問題統(tǒng)一認識(這比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早12年)。三個決議通過,局面一新,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文化大革命”,沒有彭德懷等一批老干部的損失,也沒有田家英等一批中年精英的夭折。如果再奢望一點,還可能通過一個關于黨的領導干部退休的決議(這比1982年中央《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早13年)。因為到這年年底毛就滿76歲,兩河之行,四年歲月,一萬里路云和月,風餐露宿,鞍馬勞頓,他一定感到身體和精力大不比當年長征之時,畢竟年齡不饒人。而沿途,考察接談,視事閱人,發(fā)現(xiàn)無數(shù)基層干部,有經(jīng)驗,有知識,朝氣向上,正堪大任,要放手起用新人。這幾個決議通過,全黨歡呼,全民振奮。國家、民族又出現(xiàn)新的機遇。真如這樣,歷史何幸,國家何幸,民族何幸!
可惜時光不能倒流,歷史不能重演。
四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萬民同慶,舉國歡騰。當時我在天安門閱兵慶典的觀禮臺上,手機響了,收到這樣一條信息: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成功克隆毛澤東,各項生理指標處于其50歲水平。新聞發(fā)布后引起強烈反響。奧巴馬立即聲明:美國在三天之內(nèi)廢除與臺灣關系,并撤走在亞洲的一切軍事力量。日本首相于當天下令炸毀靖國神社,承認釣魚島是中國領土。國內(nèi)24小時縣級以上干部退繳贓款980萬億;全國股市一片紅;房價下跌60%;13億中國人民再次唱起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這是一個善意的調(diào)侃,紅色的幽默,也包含著一種社會思考,一種對過去美好一面的懷念和對現(xiàn)在腐敗一面的批判。過節(jié)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節(jié)慶,是共和國的生日,60歲的生日??!人們忘不了開國領袖。他老人家要是還在多好啊,這天安門城樓本來就是他當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雖然他老人家后期搞“文化大革命”曾犯有大錯,但前期對民族確有大功,所以人們總希望他還能一如前期那樣的英明。這善良的愿望,反映了人們對那個美好時代的懷念,對未竟之業(yè)的遺憾。如果斗柄能夠倒轉(zhuǎn),如果歷史能夠重寫,如果那次騎馬走兩河能夠成行,如果老人家在60年代能反思自己的錯誤,晚年不犯或少犯錯誤,這該多好。這一切當然都不可能,我們也知道這永不可能。但是后人想一想還不行嗎?這樣的假想,是對歷史的復盤,也是對再后之人的提醒。歷史不能重復,但是可以思考,在思考中尋找教訓,捕捉規(guī)律,再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個犯了錯誤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個學會在失敗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不要忘了,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復興。
毛澤東是一本我們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新華文摘》2010年第15期)
注 釋
[1] 尉侯,漢代設在西域的官。博望,張騫通西域,封博望侯。星槎,神話中來往于海上或天上的木筏。崆峒,甘肅東部的名山。盧龍,長城東部古要塞,在河北喜峰口。山海,山海關。這首詩的大意是:自從張騫鑿通遙遠的西域之路后,東西古道上的官員就往來不斷。笳歌聲中,我倚劍遙望,嘉峪關連綿直接崆峒山。長城下將士乘著月色去飲馬,戍樓上蒼鷹在盤旋。除了盧龍、山海兩關,在這以東還有何處能比得上雄偉的嘉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