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聲華早著(701—721)

王維孟浩然詩選評 作者:劉寧,撰


一、聲華早著(701—721)

王維(701—761)[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家自父處廉開始,遷居于蒲(今山西永濟)。王維的父親官終汾州司馬,具體的生平事跡已經(jīng)難以考知,大概在王維很小的時候,他就離開了人世。王維的母親崔氏篤志信佛,這對王維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在后面介紹王維與佛教的關系時,還要進一步談到。王維的家庭,對他的仕進,不可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當時看來,他屬于門第孤寒的士子。

大約在十五歲前后,王維和弟弟王縉離開了家鄉(xiāng),在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活動。由于他才華出眾,迅速受到兩京之地的高門貴戚的歡迎?!缎绿茣繁緜魃险f“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這對他的仕進無疑是很有幫助的。唐代社會雖然實行了科舉制,但保留了很多的貢舉色彩,就是士子在考試和錄取的過程中,需要有地位的人的推薦。如果推薦者很有權勢和影響力,及第的希望就大大增加。王維于開元七年(719)在長安參加京兆府試,據(jù)《太平廣記》引《集異記》記載,當時岐王帶他去拜見一位公主,“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顧之,謂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律者也?!戳瞠氉嘈虑?,聲調(diào)哀切,滿座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郁輪袍》?!鞔笃嬷?。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詞學,無出其右?!饔犬愔?,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既讀,驚駭曰:‘此皆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欽矚。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為國華矣?!髂嗽唬骸尾磺财鋺e?’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托?!欀^維曰:‘子誠取解,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边@個有名的故事,經(jīng)過當代學者的考證,基本可以論定是出于傳聞附會,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維深得豪右欣賞,并在仕進中受益于此的情況,無疑有它的真實性。

從初入京城,到順利及第,王維生活在長安的這幾年,是開元詩壇進入高潮的先聲階段。開元十年以后,被唐玄宗稱為“一代詞宗”的張說回到長安,他標舉開朗健舉的詩風,并且以自己的權力獎掖提拔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開元十四、十五年嚴挺之知貢舉期間,儲光羲、崔國輔、綦毋潛、王昌齡、常建均在其選拔下及第。開元詩壇逐漸出現(xiàn)第一次創(chuàng)作高潮。王維入仕后不久即被貶官離京,他在長安活動的時期,主要是開元十年以前的幾年時間,這一時期,他主要游歷于寧王、薛王、岐王等豪戚之門,其創(chuàng)作也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由于經(jīng)常出入豪右貴戚之門,王維在這一期間寫了不少應制之作,其中《從岐王夜宴衛(wèi)家山池應教》、《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教》,都留下雋永的詩句。應制詩的寫作受到很大束縛,這部分作品不能代表他的成就,但可以反映出他出眾的才華。

盛唐時代,隨著音樂藝術的極大繁榮,歌詩傳唱之風也十分興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說:“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彼^歌詩,就是可以配樂演唱、配舞表演的詩。唐詩中有許多作品,都是可以入樂入舞的歌詩,而創(chuàng)作歌詩的風氣,在盛唐時代尤為興盛。唐玄宗本人就精通音律,他可以親自度曲、制辭。他親自教授梨園弟子演唱歌舞,經(jīng)常舉行大規(guī)模的宮廷娛樂活動,使歌舞宴飲之風盛極一時。在他的影響下,當時長安、洛陽一帶的豪右貴戚也無不好尚歌舞宴飲。這種社會風氣,對歌詩的創(chuàng)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王維本是詩樂兼擅的天才,在這種風氣中,他的歌詩創(chuàng)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他的《息夫人》,被人用《簇拍相府蓮》的曲調(diào)來歌唱(《樂府詩集》卷八十),《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本是一首五律,被人截取了前四句,用《昆侖子》的曲調(diào)來演唱(同上)。在開元、天寶年間,王維創(chuàng)作了大量可以配樂演唱的聲詩(參見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第88—10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他這些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開元、天寶時期的藝術趣尚,以至于成為人們心目中開天盛世的象征。據(jù)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記載:“祿山之亂,李龜年奔于江潭,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云:‘紅豆生南國,秋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又:‘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shù)附書?!痹谧娜寺犃?,無不勾起對往昔盛世的回憶,大家一起向著唐明皇避難所在的西蜀之地,嘆息垂淚。李龜年是開元、天寶時代最負盛名的歌手,他和王維有很默契的合作關系,據(jù)明彭大翼《山堂考索》征集一五記載:“開元中,李龜年制《胡渭州》曲云:‘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春。風吹入簾里,唯有惹衣香?!蹙S笑其不工,自是龜年制曲,必請維為之。”至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入音樂后,成為人人傳唱的“陽關三疊”。

王維早年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優(yōu)秀的歌行作品,如我們在后面要介紹的《洛陽女兒行》、《桃源行》、《燕支行》等。這些作品雖然是詩人的少作,卻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相當高的造詣。歌行這種體裁,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在初盛唐走向興盛。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環(huán)復沓的章法,展示聲韻的流轉(zhuǎn)之美;或者以鋪排對偶的筆致,追求駢賦化的鋪敘效果。王維早年的歌行,在繼承初唐歌行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他不再追求長篇鋪敘的駢賦效果,句式也不以對偶為重,篇幅趨向短小,但詩作的神情更為突出和鮮明,如《洛陽女兒行》中刻畫洛陽女兒內(nèi)心的空虛寂寞,用筆精到,神情逼現(xiàn);《桃源行》中描繪桃花源恍如仙境的美麗飄渺,筆工如繪;《燕支行》刻畫武將出征的威武氣勢、豪邁氣概,神氣淋漓。在經(jīng)歷過人生挫折之后,他還創(chuàng)作過《不遇詠》、《老將行》、《夷門歌》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句式跌宕,感慨深長,已經(jīng)完全走出初唐歌行的格局,顯示出盛唐歌行的獨特魅力。王維早年初入長安,就接連創(chuàng)作了《洛陽女兒行》等優(yōu)秀的歌行作品,這種創(chuàng)作興趣大概與崔顥等人的影響有關。王維初入長安后,與崔顥、盧象等人交游甚密。崔顥十分喜愛七言的創(chuàng)作,他的歌行在鋪排中融入明快俊捷的氣質(zhì),極大地增強了歌行的抒情特質(zhì)。王維的藝術才華遠在崔顥之上,但他早年對歌行的濃厚興趣,以及創(chuàng)作歌行的獨特藝術追求,都依稀可以看到崔顥等人的影響。

一個詩人,他早年所處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以及他對這個環(huán)境的反應方式,對于我們理解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道路,有重要的意義。王維進入長安后,在長安這個大環(huán)境中,積極呼應其間的詩歌風尚,用自己的天才,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作品,成為這些風尚的最好的表達。終其一生,王維藝術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銳地感受時代風尚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這一點,從他早年的創(chuàng)作特點,就可以略見端倪。

[1]關于王維的生年,學術界存在爭議,還沒有形成定論。目前大致有四種意見,即武后圣歷二年(699),武后長安元年(701),武后如意元年(692),武后久視元年(700)。分析各家所持論據(jù),本書采用武后長安元年一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