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樓歌
都說人不風(fēng)流枉少年,人生很短,青春更短,花一樣美好的年紀如同流水轉(zhuǎn)瞬即逝。誰的青春能夠永遠不腐朽?誰的時光能夠永恒地停留在那個瞬間?
看著年輕時候的照片,一張張青澀的臉,笑得神采飛揚,心中會不會感慨萬千?千金難買少年時。照片上的那個人是你,照片外那個已經(jīng)開始蒼老的也是你,對比總是殘忍,而人生又何曾少過這種對比。正值青春,請抓住它的衣角,盡情享受它賜予的所有喜悅和幸福,以免等到時光流逝,白了曾經(jīng)的少年頭,然后喟然長嘆,感嘆自己的青春竟然是一片虛無。
我想,王摩詰一定是深知這個道理的。他身在的盛唐,正是這個王朝最強盛的時代,一切正如百花齊放,那樣熱烈,那樣芬芳。他也盛開在少年最青春飛揚的時刻,一擊即中。盡管他的一生,已同山水定下了永恒的盟約,然而此時此刻,他卻也為這份激烈的情懷所感染。他如魚得水地行走在眾多王公貴族之間,用才華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也約上二三好友夜上城頭,在布滿繁星的夜空里慷慨高歌,借酒放狂。
沒人會責(zé)怪這群放蕩不羈的少年,他們正當最美好的年華。匆匆走過的行人抬頭,望了望這群放肆的浪子,眼眸中流露的是諒解、寬容,以及淡淡的欣賞。
誰沒有過年少的輕狂,誰都曾熱烈地享受過歲月賦予的激情。那個明亮的夜空,明月懸掛在中天,純凈皎潔的月光傾瀉在這座古老的帝都,城樓仿佛巍峨入云,驕傲自信的少年意氣飛揚,借著手中的酒壇低吟長歌,這一吟,就是一首千古的詩章。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guān)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jīng)大小百余戰(zhàn),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jié)旄空盡海西頭。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隴頭吟》。其實,當這首詩剛剛跳入眼簾時,其中飛揚的神采容易令人想到那狂浪放肆的“詩仙”李白,那也是一個千古奇人,才高八斗卻恃才傲物,追求功名又視其如糞土,高呼力士來脫靴,借著醉意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李白一生任俠,也追尋那種古人十分崇拜的俠客精神,他本身亦是一位游俠,他寫出這樣的詩一點都不奇怪,然而如果說這是王維所寫,不免就會讓人覺得有些不相符。
仿佛那位清秀美麗的白衣少年,只能寫出“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那樣清幽淡雅的句子?!都愑洝防飳⑺鑼懗伞懊钅隄嵃?,風(fēng)姿都美”的翩翩少年,側(cè)重形容了他的貌美動人,卻忘記了他也是一位正當少年的男子。總是有一種氣概,無法真正屬于女人,就像男人永遠不可能擁有屬于女子的清麗婉約,這種氣概,是意氣,是豪邁,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壯烈。我一直都以為,所謂巾幗女子,如花木蘭,如梁紅玉,如武媚娘,她們身上,縱使有再多的激烈情懷,那也是屬于女子的英氣,卻不是男兒的壯美。
那潔白美麗的少年,也是一個風(fēng)華正茂的男兒??!沒有一個男人,不希望自己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也沒有一個男人,身上沒有男子氣概,豪邁血性。再溫柔多情的男子,也會有自己的壯烈志氣,如同建安風(fēng)骨,俊逸而奔放。
誠然,王維寫得最好的是山水詩,他走進許多人的心中,亦是因為他那精妙幽靜的山水詩,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其他題材的詩就不好。他是一位集大成者,亦是一位全才,他的邊塞詩,并不比他的山水詩遜色。而在他的邊關(guān)曉月里,就傾注了他的這種壯志情懷。雖然在唐朝,幾乎每位詩人都曾寫過邊塞詩,卻并不是每位詩人都曾前去邊疆,體味那種粗糲的生活,多數(shù)詩人寫邊塞詩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著寫邊塞詩來寫俠骨豪情。真正在邊塞住了多年的是高適與岑參,一看他們所寫的邊塞詩,就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邊塞詩。
難得的是,王維在他出塞之前所作的邊塞詩,就極好。這位風(fēng)姿高潔的少年,并沒有高、岑的幸運,能夠真正將歲月灑落在關(guān)山,但是他還有夢,還有意氣,還有旁人所不能及的格調(diào)與才華。這就注定他要成為青史所不能遺忘的人,注定他將留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
他的《少年行四首》中的第二首這樣寫道: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他心中的“尚武精神”和“俠客夢”是那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這個溫柔的少年兒郎,將自己的夢和神,譜寫成了一曲壯烈的歌,翻越了重重的高山,連綿的流水,被邊關(guān)的武人傳閱歌唱。從字里行間,你就能看到輕裘白羽的少年將軍,縱橫疆場,金戈鐵馬地馳騁家國,仿佛是從天而降的天神。
在平時的生活里,我們?nèi)绾稳チ私庖粋€人呢?別無他法,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言行,別人對他的評價,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完善對這個人的印象。而過往的人們,我們又從何處去了解?歷史是過去的剪影,我們無法將它充實還原到真實,正史所記載的事物,都有太多的不明朗,更何況是道聽途說的傳聞。其實,詩人詞人是最容易被后世認識的,史書可以作假,然而他們親手寫下的文字卻是字字真實。沒有什么能夠比他們親手書寫的字詞更能洞悉他們的真實面目。如果說風(fēng)塵仆仆的歷史是一張冰冷的面具,那么他們的作品就是那只幫助我們掀開面具的手。而此時,要走進王維的心靈世界,我們就必須尋找他字跡中的蛛絲馬跡,讓他自己訴說,讓他自己告訴我們,這糾纏千年的謎題。
流水落花,春去春回,他懷著那個家國天下的夢,在來去匆匆的時光塵埃后,寫下了他著名的詩篇《李陵詠》。李陵是誰?那個人,值得他用那樣浩大的筆墨來形容敘寫嗎?他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家代代英杰,然而每位將軍的命運,卻都令人扼腕長嘆。李廣一生打勝仗百余場,最終卻落得舉刀自刎的下場。他的兒子李敢,亦是聲名赫赫,血戰(zhàn)沙場而無畏無懼的將軍,卻被霍去病私自射殺。而王維所寫的這位少年將軍李陵,與匈奴血戰(zhàn)八天八夜,最終投降,李家就此被滅族,李陵也成為了叛徒的代名詞。
這段令人唏噓的往事,深深印刻在王維的心上,他幼年聽到這個故事時,就萌生了為他寫詩的念頭。若非退無可退,誰愿意背叛家國,誰愿意遺臭萬年?又有誰愿意背負這沉重的罪名?李陵的背叛,應(yīng)該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和理由,連太史公都在《報任安書》里為他正名,司馬遷的話是值得信任的,那個光明磊落的史官用他最真摯的人格,保衛(wèi)了歷史最大限度的真實。
他看過許多悲傷的故事,讀過許多憂愁的詩歌,卻沒有一首詩,一個人,能像李陵一樣,激起心中的惆悵和悲憤。他提筆,在詩篇的伊始就贊頌說: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jié)發(fā)有奇策,少年成壯士。在漫長的歷史中,曾有許多一門三父子的佳話,曹操、曹丕、曹植是一門,蘇洵、蘇軾、蘇轍是一門,而李廣、李敢和李陵,祖孫三代都是精忠報國的將軍,令人不由得輕嘆、佩服。
王維《李陵詠》中青年將軍的形象,取自司馬遷的文字。李陵出自名將世家,苦戰(zhàn)無援,為了保全屬下的性命不得不屈辱地投降匈奴。這其實是一場浩大的悲劇,被掩埋在舊日的黃沙里,挖掘出來,亦是字字泣血。
作品和作者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guān)系。我們并不能說作者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也不能說作品中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就是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然而,作品畢竟源于這個人的手,有著他清晰或隱約的投影。這時的王維,還沒有迎來他的出塞,未曾真正體會到雪月風(fēng)沙的暴戾。這首詩也只是借著歷史的光影,憑著他的少年意氣,被肆意涂抹,可偏偏就是這首詩,寫出他對為將不易的感慨和他迎難而上的勇氣。
或許,忠肝義膽,血灑疆場,是每個灑脫男兒都懷著的夢。這個夢,跨越了數(shù)千年的時光。多少人家中的老父,分明已是花甲之年,可提到保家衛(wèi)國,依舊熱血沸騰,只說自己是老當益壯。老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青春年少的王摩詰?只可惜,此時的他,還沒有奔赴塞外的機會,他的勇氣,他的熱血,只能書寫在龍飛鳳舞的文字里,仿佛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幾分慰藉。
這一時期的王維,寫了數(shù)目十分可觀的邊塞詩,比如《老將行》,其中的老將同李廣的遭遇十分相似;他還寫了一首《不遇詠》,抒發(fā)了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矛盾和悲涼。
這敏銳的少年,似乎過于早熟,他早早地就感知了人世的滄桑,明白了這個世間的黑暗與無奈?,F(xiàn)實太過冰冷,游走在名利富貴間的他,已經(jīng)過早地知曉了世情的險惡??墒撬皇鞘譄o縛雞之力的書生,縱使懷著那樣壯麗的夢,卻無法真正地扭轉(zhuǎn)乾坤,也無法扭轉(zhuǎn)自己的命運,只能在詩的結(jié)尾長嘆一聲: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yīng)知。
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