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蘭
晚飯后,泡了一杯翠蘭。茶泡在普通玻璃杯里,杯子是中午清洗過的,顯得透徹。茶湯的顏色也覺得格外動人。只是已經(jīng)記不起初次喝翠蘭是何時何地。
翠蘭的溫婉,一如其名字。想更準(zhǔn)確地稱呼它,前面應(yīng)加“岳西”二字,岳西是地名,盛產(chǎn)翠蘭,就像我們桐城產(chǎn)小花茶,冠以“桐城小花”之名。桐城和岳西是鄰縣,我還沒去過,岳西茶卻從小就開始喝。到了新疆,有時家人寄茶來還寄的是翠蘭。現(xiàn)在喝的翠蘭是來自岳西的同事過年探親時帶來的。在新疆北部高原,能遇到岳西同事,也不容易。
從小生活在桐城,桐城茶卻喝得不多。一則那時不大喝茶,還有就是,印象里桐城茶的價格一直不低,普通人家即使買一點也是放在過年待客用。其他時候,多是隨便買一點湊合著喝。稍微講究一點的,就買岳西茶,種類多,而且各檔都有,比較符合過日子的家庭需要。
從小就見慣了大街上茶店門口立著的廣告牌:岳西茶。不過,賣岳西茶的也是魚龍混雜,想要買到正宗的岳西茶,還得通過熟人。小城雖小,喝茶的人卻不少。雖不至于“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但在全國各地,若在大街上見到有人手拿茶杯邊走邊喝,不用問,肯定是桐城人。他們喝的都是什么茶呢?大抵都是家鄉(xiāng)茶,桐城的、舒城的、岳西的、潛山的,茶的種類真是太多了。一些出門在外的人,每年誰不通過親朋好友寄茶呢?正月出門高峰期時就更明顯了,在火車站拿著大包小包的桐城人,手里總會有一個綁得扎實的紙箱子,不用猜,肯定是茶葉。這茶葉里,一定有岳西翠蘭。
參加工作后,我也加入到了帶茶出行之列。到伊犁,遠(yuǎn)隔萬里,幾盒茶一直在身邊,夠喝好幾個月。喝了那么多回岳西翠蘭,感覺喝的都是假茶,不是真的翠蘭。有如此之想,是看朋友胡竹峰的一篇文章有感。老胡是岳西人,從小喝著翠蘭長大,他是這么寫的:
翠蘭是盆栽小景,婉約清淡,鐵觀音是窗外山水,悠遠(yuǎn)深邃。我故意將它們放在一起喝,讓其婆媳一家,婆婆是鐵觀音,翠蘭是小媳婦。第一道茶,婆婆冷眼旁觀,小媳婦低眉順眼;第二道茶,婆婆終于顯示出手段來,但小媳婦也隱隱有個性;第三道茶,婆婆過婆婆的日子,媳婦有媳婦的生活,雙方和諧了。
文見老胡的《衣飯書》,晚飯后喝翠蘭時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