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詩經譯注 作者:程俊英 譯


前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孔子時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所整理過的書稱為“經”,才確定《詩經》的名稱。秦火以后,漢時保存研究《詩經》的有四家:魯人申培的魯詩,齊人轅固的齊詩,燕人韓嬰的韓詩(現(xiàn)存《韓詩外傳》),這三家詩都先后失傳;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詩經》,是毛亨、毛萇傳下來的。毛亨作《毛詩故訓傳》,所以后人又稱《詩經》為“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对娊洝范际侵茉姡a生的年代,大約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歷時五百多年。它產生的地域,約在現(xiàn)今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帶地方。至于它的作者,我們只能根據(jù)詩的內容推測他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具體的姓名,除古書上有記載或在詩篇中自書姓名者外,其余絕大多數(shù)是無法考知的了。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里,在這樣廣闊的地區(qū)中,產生了這么多的詩篇,是誰、又是怎樣把它們搜集、編訂成為一本詩集的呢?根據(jù)古代文獻,說周代設有采詩的專官,官名叫做“酋人”或“行人”,到民間去采詩?!秶Z》又有公卿列士獻詩、太師陳詩的說法,他們所獻陳的詩,據(jù)說也在《詩經》內。當時大量的民歌和貴族的詩篇,就是依靠采詩獻詩制度而保存下來的。那么,又是誰將這些詩篇加工整理成為詩集的呢?《周禮》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又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可見周代樂官不但保管《詩經》,且負擔著教授詩、樂的任務。三百篇都是有樂調的,詩樂不分,進行加工編輯工作的,可能就是樂官太師。到了春秋時代,諸侯間交際頻繁,一般外交家為了鍛煉自己的口才,加強外交辭令,常常引用詩歌的章句,來表達本國或自己的態(tài)度和希望,使其語言含蓄婉轉而又生動,這就形成當時上層人物學詩的風氣。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敝茉娍赡芗丛诖呵锸看蠓颉百x詩言志”的普遍要求下,樂工不斷地加工配樂,逐漸地結集成為一本教科書。孔子一直稱“詩三百”,《左傳》引詩百分之九十五都見于《詩經》,可見在春秋時代,已經有固定的教本了?!妒酚洝酚锌鬃觿h詩說,經過千百年學者的考證,孔子只是對“三百篇”做了校正樂調的工作,并沒有刪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古人按什么標準來分的?后世學者對這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有力者約有三說:(一)認為按詩的作用分,以《毛詩大序》為代表。(二)認為按作者的身份及詩的內容分,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三)認為按音樂分,以鄭樵《六經奧論》為代表。我個人同意第三說。鄭樵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古人所謂“風”,即指聲調而言?!多嶏L》,就是鄭國的調兒,《齊風》,就是齊國的調兒,都是用地方樂調歌唱的詩歌。好像現(xiàn)在的申曲、昆腔、紹興調一樣,它們都是帶有地方色彩的聲調。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不同地方的樂調。雅是秦地的樂調,周秦同地,在今陜西。西周的都城在今陜西省西安西南,古代叫做“鎬”;這地方的樂調,被稱為中原正音?!把拧弊帧墩f文》作“鴉”,鴉和烏同聲,烏烏是秦調的特殊聲音,所以稱周首都的樂調為雅,也就是《左傳》說的“天子之樂曰雅”,又好像現(xiàn)在人稱北京的樂調為京調一樣。雅有大小之分,孔穎達說:“詩體既異,音樂亦殊?!被葜芴琛对娬f》認為大、小雅就像后代音樂的大呂、小呂一樣,都是樂調的區(qū)別。頌即古代的“容”字,阮元譯作“樣子”,就是表演的意思。頌不但配合樂器,用皇家聲調歌唱,而且是帶有扮演、舞蹈的藝術。據(jù)王國維考證,風雅只清唱,歌辭有韻,聲音短促,疊章復唱。頌詩多數(shù)無韻,由于配合舞步,所以聲音緩慢,且大多不分章,這就是頌樂的特點。從上面說的看來,周詩既保存于官府,太師又負著編訂、加工、講授《詩經》的工作,他們根據(jù)樂調給詩分類,那是很可能的事。古人將風、雅、頌和《詩經》的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連在一起,稱為“詩之六義”。

《詩經》大體上反映了周代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讀它就好像讀了一部周族從后稷到春秋中葉的發(fā)展史。

《國風》里有一些反映人民勞動生產的詩歌。如《芣苢》,它再現(xiàn)了活潑健康的古代勞動婦女的形象,語言的反復,篇章的重疊,表現(xiàn)了這些婦女對勞動的熱愛。再如《七月》,敘述了豳地農民一年四季無休止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生活的各個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周代剝削者與勞動者之間的對立。雅、頌里也有一部分反映農業(yè)勞動的詩歌,如《甫田》、《大田》、《載芟》、《良耜》。這些詩篇多經貴族文人的修改,用于祭祖祭神等活動,和民歌有很大區(qū)別。但是,從這里可以看出農民知道制造農具,知道選種、除草、施肥、滅蟲,可以看出當時農業(yè)生產的高度發(fā)達。

風詩里還有一些反剝削反壓迫的詩歌,《伐檀》、《碩鼠》是其代表作?!斗ヌ础肥且蝗悍ツ菊咴诤舆吙撤ヌ茨?,替統(tǒng)治者造車發(fā)出的呼聲,譴責了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的罪行和剝削制度的不合理?!洞T鼠》的作者將剝削者比作貪吃的大耗子,并發(fā)誓要離開那里,到沒有耗子的理想國去??墒?,那個沒有剝削而能安居的樂土,只是詩人的幻想,所以他最后只能失望地長嘆說:“樂郊樂郊,誰之永號!”這兩首詩,反映了我國人民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消滅剝削制度的理想和愿望,具有高度的思想意義。

周代初年,大小諸侯原有一千八百國,到春秋時代只剩三十幾國了,諸侯間大魚吃小魚的兼并戰(zhàn)爭的劇烈,可想而知。此外,周族常常受到四夷的侵擾,抵抗外侮的戰(zhàn)爭便時有發(fā)生?!稛o衣》是秦襄公時的軍中戰(zhàn)歌?!柏M曰無衣,與子同袍”,充滿了慷慨激昂熱情互助的氣氛。后三句“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又表現(xiàn)了人民勇敢從軍,團結友愛,共同御侮的決心。可見,正義的戰(zhàn)爭,人民是擁護的。但是,非正義的戰(zhàn)爭,就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對。《擊鼓》寫一位兵士被迫服役南行,他想起臨別時和妻子的誓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現(xiàn)在都成了空話,他不禁沉痛地訴說:“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這種委曲怨恨的典型情緒,正反映了人民對非正義戰(zhàn)爭的反抗。無休止的服役制度,也是壓在人民身上慘重的負擔。《鴇羽》寫怨恨自己服役,家中缺乏勞動力,無人贍養(yǎng)父母的憂慮和痛苦?!毒佑谝邸穼懼鲖D傍晚看見牛羊歸家,而想到征人還未歸來,即景生情,語淡意濃。這一類詩,都說明了戰(zhàn)爭和徭役破壞農業(yè)生產和家庭生活,也是階級矛盾的一種反映。

《國風》中有不少揭露統(tǒng)治者丑行的諷刺詩?!缎屡_》揭露劫奪兒媳為妻的衛(wèi)宣公的丑惡行為,把他比作癩蝦蟆?!断嗍蟆吠戳R那些荒淫無恥的統(tǒng)治者連老鼠都不如?!赌仙健烦庳燒R襄公禽獸之行,竟和胞妹私通。《株林》嘲諷陳靈公和夏姬的淫亂?!秹τ写摹纷I刺了衛(wèi)國宮廷的丑事?!毒淤衫稀繁迵榱诵l(wèi)宣姜這個位尊貌美而淫亂的“國母”。如果把這些詩合在一起讀,真是一幅絕妙的百丑圖。

風詩中特別多的,是人們抒寫關于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的詩?!赌仙健吩娬f:“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薄叭∑奕缰??匪媒不得?!薄吨芏Y·媒氏》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這說明了周代人民在國定的仲春開放月里,戀愛結婚是比較自由的。其他時間就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能正式結婚;否則,社會上就認為是違禮犯法的事。反映在詩篇里,有的表現(xiàn)著戀愛結婚非常自由,有的又表現(xiàn)著受禮教的束縛。如《野有蔓草》、《木瓜》、《萚兮》等都表現(xiàn)了男女情投意合的愛情?!鹅o女》、《溱洧》等反映了青年男女自由自在地過著合理幸福的生活。但是,另一種詩,卻表現(xiàn)著戀愛婚姻受種種的限制和破壞?!秾⒅僮印穼懸粋€少女雖然深愛仲子,但她害怕父母、諸兄、國人之言,不得不沉痛地犧牲她的愛情,請求仲子不要再來找她。她那“可懷”與“可畏”的心理矛盾,正反映了當時男女愛情與禮教之間的矛盾?!对娊洝非楦柚羞€有一種值得我們注意的,即棄婦之辭,可以《氓》為代表。這首詩敘述一個女子和男方從戀愛、定約、結婚到受虐、被棄的過程,傾訴她悔恨交加的心情,反映了婦女被玩弄虐待,婚姻沒有保障的悲慘命運和她們的不平。

西周傳至厲王,暴虐無道,任用巫祝控制人民的言論,殘酷地剝削人民,致使社會矛盾激化,引起了國人的反抗,厲王逃亡而死。宣王即位,修內政,定邊患,史稱中興。幽王繼立,增賦稅,寵褒姒,任小人,也是一個暴虐昏庸的統(tǒng)治者,終被犬戎所殺。厲王幽王時代,產生了一些反映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詩和諷刺詩,都編在二雅里。其中有反映因貴族間爭田奪地的,如《節(jié)南山》、《何人斯》;有反映爭奪政權的,如《桑柔》;有對勞役不均的怨恨,如《北山》;有對貧富懸殊的不平,如《正月》。這些矛盾,幾乎達到很尖銳的程度,《巷伯》中說:“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對于那些造謠誹謗的當權者,真可說是恨到了咬牙切齒的地步了。這些譴責,出于切身利益受損害、政治上受壓抑的人物之手,他們最熟悉周王朝的內部情況,又有一定的文化教養(yǎng),所作的政治諷刺詩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在藝術上也有較高的價值。

雅詩中還有反映貴族生活的詩,如《小弁》寫父子矛盾,《白華》寫夫妻矛盾,《鹿鳴》、《常棣》、《伐木》寫朋友兄弟宴會之樂,《賓之初筵》寫飲酒無度、失儀敗德等,這些詩,結構完密,形象生動,是《詩經》中的佳作。

雅詩中還有敘述周人開國和宣王征伐四夷而中興的詩篇,后人稱之為“史詩”。如《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及《六月》、《采》、《常武》、《出車》、《江漢》等都是?!渡瘛犯桧炛苁甲婧箴ⅲ鞘献迳鐣蹰L姜嫄的兒子,由于發(fā)明種植五谷,中國社會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轉化,并奠定中華以農立國的始基。讀《公劉》,不覺眼前浮現(xiàn)一位帶領周族由邰遷豳的英雄形象;讀《綿》,如見人民由豳遷岐開辟田地,建筑房屋的業(yè)績;讀《大明》,如見武王伐紂,在牧野鏖戰(zhàn)的偉大場面;讀《六月》等詩,如見宣王率軍討伐四夷的戰(zhàn)功。這些,都是歷史家最寶貴的資料。

《小雅》里有一小部分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很類似風詩,如《黃鳥》、《我行其野》等十二篇(龔橙《詩本誼》說)?!盾嬷A》的“人可以食,鮮可以飽”,“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不是在饑餓線上掙扎的勞苦人民,恐怕反映不出這樣的生活和感情。而且這些詩重章疊句,篇幅也不長,很像民歌??梢娧旁姾汀秶L》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至于頌,都是歌功頌德的作品,它和雅詩中歌頌統(tǒng)治階級和祭神祭祖的詩一樣,其思想內容無甚可取。但如《載芟》、《良耜》描寫農業(yè)生產,具體而生動?!?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09/17024668670978.png" />宮》贊美魯僖公能恢復疆土,修建宮廟,長達一百二十句,是《詩經》中最長的詩?!?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09/17024673326377.png" />》、《潛》描繪畜牧和漁業(yè)生產。這些都含有人民的創(chuàng)造因素,在藝術上也不是毫無借鑒之處。

《詩經》中還有一些沒落貴族厭世頹唐的詩,如《蜉蝣》、《蟋蟀》;禮俗詩,如《桃夭》、《螽斯》;別詩,如《燕燕》、《渭陽》;悼亡詩,如《葛生》、《素冠》。最后,必須提一下《載馳》,作者許穆夫人,是一位有見識、有斗爭性的愛國詩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詩人。

《詩經》出色的藝術手法,韓愈稱之為“葩”,王士禎比它“如畫工之肖物”,也就是說詩人善于塑造眾多逼真的人物形象,就像花一樣生動美麗。這種藝術境界,是與其語言藝術的高度成就分不開的。其中經前人總結的常用表現(xiàn)手法為賦、比、興。

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換句話說,賦就是敘述和描寫,它是詩人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謝榛《四溟詩話》對賦、比、興曾經做過一番統(tǒng)計工作,他說:“予嘗考之《三百篇》:賦,七百二十;興,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彼慕y(tǒng)計可能有出入,但結合詩篇實際情況來看,賦句確實占多數(shù)。由于賦比較直截、明顯,不像興那樣復雜、隱約,所以后人對它的研究比較少?!对娊洝愤\用賦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全詩均用賦體者,如《靜女》、《七月》等。《七月》全詩八章,將農民一年十二月的勞動項目鋪敘出來,議論抒情雖少,但農夫被領主剝削的道理自明,不必再費什么唇舌了。(二)全詩均用設問敘述的,如《采》、《河廣》等。《河廣》是春秋時宋人僑居衛(wèi)國者思鄉(xiāng)之作。這位游子,雖極思返鄉(xiāng),但終無法如愿以償,于是唱出了這首詩。全詩二章,每章四句,都用設問的賦式,雜以排比、夸張、復疊的修辭;于是宋國雖近而至今不得歸去的思想感情,便委婉盡致地表達出來了。(三)每章章首起興,下皆敘述者,如《燕燕》、《兔爰》等?!锻秒肌啡娙?,章首一二句都是起興,“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毕聝烧轮粨Q一個字而意義相同,由此而引起下面的敘述,抒寫“我生之初”和“我生之后”的苦樂懸殊。這詩應以賦為主,而興是為敘述抒寫服務的。(四)全詩僅首章或一二章起興,余皆敘述者,如《節(jié)南山》、《谷風》等?!豆蕊L》首章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二句是起興,興句中所寫的丈夫的暴怒,引出下面敘述詩中女主角當初治家的勤勞,被棄的痛苦等等,都是以賦的形式來表達的。(五)雜比句的描寫敘事詩,如《君子偕老》、《斯干》等?!端垢伞啡娋耪?,第四章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边\用四個比喻,形容殿堂的宏偉華麗。其余都純用賦法,描寫生動,是一首較好的敘事寫景詩。(六)采取對話形式的賦體詩,如《東門之》、《女曰雞鳴》等?!杜浑u鳴》是夫妻早起的對話,敘述他們二人一問一答,最后丈夫解下身上的佩玉相贈,表示對妻子的深情厚愛的報答。詩人運用賦的手法,速寫了一幅幸福家庭的圖畫??傊x可以是敘事、描繪,可以是設問、對話,也可以是抒情或者發(fā)議論。議論詩以二雅為最多,不勝枚舉。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換句話說,比就是比喻,在《詩經》中用得很廣泛。它的形式,可分為明喻、隱喻、借喻、博喻、對喻等。明喻是正文和比喻兩個成分中間用一個“如”字(或意義同“如”的他字)作媒介,如“有女如玉”,這是用玉潔白柔潤的屬性,刻畫詩中人物的美麗溫柔。又如“有力如虎”,抽象的“力”的概念,通過比喻,就從具體的“虎”字而形象化了。隱喻是將正文和比喻合為一體,如果說明喻的形式是“甲如乙”,那么隱喻的形式可以說是“甲是乙”?!墩隆返摹鞍Ы裰耍鸀轵瞅??”《節(jié)南山》的“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為”和“維”都解做“是”。說當時人是蛇蟲,把他們形容得很透徹。說姓尹的太師是宗周的根柢,一個“氐”字也道出了尹氏對于周王朝的重要性。至于借喻,是正文全部隱去,以比喻代表正文,其中帶有諷刺意味的,亦稱諷喻。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借田間的大老鼠,來比貪婪的剝削者?!缎屡_》詩說:“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痹娙私璩舐陌]蛤蟆,來比丑惡的衛(wèi)宣公。這樣一借用,更足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博喻顧名思義即用多種比喻來形容正文。如《淇奧》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人以切磋琢磨等方法,比有才華的君子精益求精地修養(yǎng)自己的才德,對詩中的形象起了精雕細刻的作用。對喻是正文和比喻上下相符的一種形式,它的實質及作用和明喻一樣,但在形式上卻省去“如”、“若”等字,是明喻的略式。如《衡門》的“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前兩句是比喻,后兩句是正文。《巧言》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前二句是正文,后二句是比喻。宋陳骙《文則》稱它為“對喻”,因為在句式上是兩兩相對的。從上看來,比和賦一樣,性質很明顯,后人對這也沒有什么爭論。

最復雜的問題是興。興是啟發(fā),也稱起興。它是詩人先見一種景物,觸動了他心中潛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發(fā)出的歌唱,所以興句多在詩的開頭,又稱“發(fā)端”。有些學者對興和比、賦的差別感到有些混淆,不易辨別;有些人干脆否定興的存在。我以為結合詩的內容和形式作具體的分析,還是可以指出它和比、賦的區(qū)別的。第一,興多在發(fā)端,它在詩篇的地位,總是在所詠事物的前面,極少在篇中,即朱熹所謂“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而賦、比無此特點。第二,比的運用,是以彼物比此物,總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興含比義時,有時也可起反襯作用,如以好反襯不好等?!秳P風》末二章說:“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薄?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09/17024693631611.png" />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标悐J《詩毛氏傳疏》說:“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黃鳥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事悅其母,泉鳥之不如也。”這樣反襯詩中形象的特點,是比的手法所沒有的。第三,興是詩人先見一種景物,觸動了他心中潛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發(fā)出的歌唱,比是先有本事和思想感情,然后找一個事物來作比喻。如“有女如玉”,玉這個東西,不是詩人當前接觸到的,而是詩人依據(jù)過去的經驗,認為玉是漂亮溫柔的。當見到女時,便聯(lián)想到玉,故意取它的特性來刻畫女。興就不是這樣,是觸物起情。所以興句多在詩的開頭,而比句多在章中。第四,比僅聯(lián)系局部,在一句或兩句中起作用,如《碩人》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每個用來作比的東西,僅僅聯(lián)系句中被比的東西,不能互相移易。興則不然,詩的開頭兩句往往為全章甚至全篇烘托了主題,渲染了氣氛。如《關雎》的作者,看見雎鳩關關地叫,在河洲追求它的伴侶,詩人便聯(lián)想到君子所追求的那位德貌兼美的好姑娘,就把最近夜里翻來覆去失眠的痛苦,同她談情結婚的幻想,寫成一首詩篇。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興句,便標示了本詩的主要內容,就是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題。從上看來,興和比的差別,不但搞得清楚,而且是比較明顯的。至于興和賦的區(qū)別,也是能搞清楚的。賦是直述法,詩人將本事或思想感情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如《狡童》是把狡童不和詩中的“我”說話、同食,因而“不能餐”、“不能息”的情緒直率地表達出來。興詩就不是這樣,如《汝墳》的“遵彼汝墳,伐其條枚”,這是詩人本身正在做的事。由于當前所作之事,觸動了詩人的思夫之情,她就將當前伐條枚的事如實地敘述下來,所以很像賦。下面接著說:“未見君子,惄如調饑。”她由伐條枚而聯(lián)想久別的君子。所以上二句是興不是賦?!稘哨椤返摹氨藵芍?,有蒲與荷”是寫景,形式上很像賦。詩人看見湖水的堤旁有菖蒲和荷花作伴,因而觸動了詩人失戀之感,唱出了“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等詩句。所以上二句也是興不是賦?!稘哨椤返膶懢昂汀度陦灐返臄⑹?,并不是單純的,而是由這種景或事而觸動起來的一種思想感情,是和全詩的主要內容有緊密的有機聯(lián)系的。由此可見,興和賦的差別也是很明顯的。

《詩經》興的手法,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在詩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它的形式:有各章都用同樣的事物起興的,如《萚兮》;有各章用不同的事物起興的,如《南山》;有一章之中完全用興的,如《葛覃》的第一章;有全詩都用興法來歌唱的,如《鴟鸮》。這四種形式,它可以起比喻襯托的作用,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比喻襯托君子追求淑女之情。它又可以兼有寫景敘事的作用,如《風雨》每章均以風雨、雞鳴起興,渲染出一幅風雨凄其,雞聲四起的背景,生動地刻畫了思婦“既見君子”后的喜悅心情。它還可以起塑造詩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摽有梅》,三章分別以“摽有梅,其實三兮”、“摽有梅,其實七兮”、“摽有梅,頃筐塈之”起興。三章興句的層次,與詩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相適應,刻畫了一位直率真誠渴望愛情的女子形象。它又可以突出詩篇主要內容的作用,如《綢繆》開頭就唱“綢繆束薪,三星在天”,這在當時人一聽,就馬上理解他唱的是結婚詩。因為周代的風俗習慣是這樣的:結婚必定在黃昏時候,必定束薪做火把,束草喂馬,迎接新娘,舉行婚禮。它又能增強作品的思想感情作用,如《相鼠》的興句說“相鼠有皮”,詩人以最討厭的老鼠尚且有皮,反比衛(wèi)宣公人不如鼠,表現(xiàn)了詩人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反抗的思想感情。它又能起調節(jié)音律、喚起感情的作用,當我們讀到“伐木丁?。ㄒ魻帲?,鳥鳴嚶嚶”、“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時候,就會引起一種音響抑揚的美感。有的詩人運用民間習語作為開端,它和詩的下文意義多不連貫,但唱起來音節(jié)悠揚合拍,流利順口,如《揚之水》。由上看來,《詩經》中興的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較賦和比復雜多了。

賦、比、興是《詩經》最基本的藝術特點,但它的藝術魅力,并不止于此。還有一些修辭手法,如復疊、對偶、夸張、示現(xiàn)、呼告、設問、頂真、排比、擬人、借代等等。限于篇幅,只得從略。

《詩經》所使用的語言,既豐富而又多彩,用來繪景塑形、敘事表情,愈覺詩篇鮮明生動。有些詞匯,經過幾千年,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如“中央”、“休息”、“婚姻”、“艱難”等,而“尸位素餐”、“秋水伊人”、“高高在上”、“懲前毖后”等,也成為常用的成語了。這不但說明《詩經》的語言豐富精煉,且對我國民族語言發(fā)展有較大的貢獻,成為研究古漢語者必讀之書。

《詩經》的句法,主要是四言的,這可能受原始勞動詩歌一反一復的制約。但到詩人情緒激昂時,也會突破常用的句式,如《伐檀》五、六、七、八言都有,《緇衣》中有一言句,《祈父》中有二言句,《君子于役》中有三言句,可見《詩經》的句法,有從一言到八言的變化。

《詩經》的韻律,是比較和諧悅耳的。在聲調方面,有雙聲、疊韻、疊詞、復句之妙,有頂真、排比之變,有兮、矣、只、思、斯、也之聲。這些,都加強了詩的音樂性。在用韻方面,也是比較復雜而又自由的。好在王力同志的《詩經韻讀》已經問世,讀者可按古音去讀《詩經》,一定是音節(jié)鏗鏘,和諧優(yōu)美的。

這本《詩經譯注》是把詩三百零五篇全部介紹給讀者。除原詩外,每首詩包括題解、注釋和譯文三部分。關于詩篇的主題,是眾說紛紜的。我們既不能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趨地轉,也不能完全拋棄舊說,一空依傍。因此,寫每篇題解時,我主要采取“就詩論詩”的態(tài)度,注意剔除經生們牽強附會的解釋。如《國風》中一些清新可喜的愛情歌曲,被掛上“后妃之德”等牌號,歪曲原詩的意義,是需要予以糾正的。另一方面,也避免刻意求新之弊,對于一些主題不明顯又無從考證的詩,則付之闕疑,不強作解說。

注釋盡量做到淺顯易懂。對于某句的古注有好幾種解釋的,則選擇一種較為合理的注釋。對于二說可以并存的,則將另一說也附在注后,以便讀者有所選擇。比較生疏的字都加上注音,只注今音,不注古音。

關于譯文,《詩經》時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要將當時的詩歌準確而流暢地翻成新詩,而又不失其詩味,實在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但對于讀者,尤其是對青年同志來說,在原詩旁附一篇譯詩,確是很必要的,我努力地作了一番嘗試。譯詩的原則,是盡可能逐句扣緊原詩,但不是逐字硬譯。因為同時還有注釋,所以有的譯文便多考慮傳達一些原詩的風味情調,使注釋和譯文可以相得益彰地配合起來。《詩經》的譯文工作,甚至新詩的創(chuàng)作,畢竟還在摸索之中,我很希望同廣大讀者、學者和有志于此的同志們一起來修改這些譯詩,在反復推敲中提高。

本書承汪賢度、王維堤同志審閱,承蔣見元、劉永翔同志幫助,特此志謝!

程俊英
于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
一九八二年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