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王、孟是唐代并稱的大詩人,文學(xué)史定位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孟浩然贈王維的詩,就像李白寫給杜甫,或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其價值首先是史料價值。據(jù)《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當(dāng)是孟浩然應(yīng)進(jìn)士試,失意后歸襄陽,臨行前寫給王維的。
這首詩中因被廣泛引用而成為名句的是頸聯(lián)“當(dāng)路誰相假”兩句。中國文官考試制度自有其優(yōu)越之處,但任何制度都離不開“當(dāng)路”人的操作。撇開徇私舞弊(語云:“朝中有人好做官”)不說,能不能慧眼識材(韓愈云:“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也是問題。找不到關(guān)系是一重苦悶,不被人賞識是另一重苦悶。孟浩然把當(dāng)時讀書人具有普遍性的苦悶,熔鑄在這十個字中,所以在后世引起廣泛共鳴。這是實話實說,并無顧忌,王維不會多心,不等于別人并不多心。據(jù)《新唐書·孟浩然傳》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內(nèi)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并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至‘不才明主棄’(《歲暮歸南山》)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想到就說,沒有客氣假象,是詩人的可愛之處,也是詩句的可愛之處。
開篇“寂寂竟何待”四句述說作者落第后心情失落,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離京卻又不舍得與好友分別,心中感到悵惘和矛盾?!胺疾荨奔聪悴荩旁娭谐1扔鳛槊篮玫钠返?,此處指歸隱的理想?!坝麑し疾萑ァ北砻髯詡€兒又考慮歸隱了?!跋c故人違”則表明了他對王維難舍難分的友情。由此可見,“知音世所稀”這話,是把王維排除在外的。換言之,能了解自個兒心事,賞識自個兒才能的人,也只有王維了。魯迅贈瞿秋白聯(lián)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這是對友人很高的評價,同時也包含知音難覓的感喟。結(jié)尾“只應(yīng)守寂寞”二句表明了歸隱的堅決,有義無反顧之慨。宋人劉辰翁點贊:“個中人,個中語,看著便不同。末意更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