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本篇抒發(fā)了一個巨人的孤獨感。事由:公元697年營州契丹叛亂,武攸宜親總?cè)致?,陳子昂參謀帷幕,軍次漁陽。前軍王孝杰等相次陷沒,三軍震懾。子昂料敵決策,直言進(jìn)諫;武氏愎諫,但署以軍曹,掌記而已。子昂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作此詩(參趙儋碑文)。薊北樓即幽州臺,今屬北京,系戰(zhàn)國燕都所在地。
昔燕昭王欲雪國恥,思得賢士,郭隗進(jìn)策道:“欲得賢士請自隗始”。燕昭王遂在易水東南筑臺,置千金其上,招攬人才,遂得樂毅等。詩人登樓,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群雄割據(jù)的時代,眼前的原野上曾活動著燕昭王、樂毅等一批杰出人物,君臣甚為相得,可謂圣賢相逢。詩人不禁為自己出世太晚,未能趕上那個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時代惋惜:“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前不見古人”五字中包含著具體、復(fù)雜的思想內(nèi)容,感喟沉痛。
英雄輩出、風(fēng)云際會的日子,今后也許還會有。然而詩人又感到去日苦多,恐怕自己等不到那激動人心的未來:“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隗君一何幸,遂起黃金臺?!薄昂蟛灰妬碚摺蔽遄?,在前句的基礎(chǔ)上加倍寫出生不逢辰的孤獨和悲哀。
詩人面對空曠的天宇和莽蒼的原野,——“念天地之悠悠”,不禁生出人生易老、歲月蹉跎的痛惜與悲哀。無限的時空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逼出一個“獨”字,叫詩人百端交集。于是在前三句的無垠時空的背景上,出現(xiàn)了獨上高樓,望極天涯,慷慨悲歌,愴然出涕的詩人自我形象。一時間古今茫茫之感連同長期仕途失意的郁悶、公忠體國而備受打擊的委屈、政治理想完全破滅的苦痛,都在這短短四句中傾瀉出來,深刻地表現(xiàn)了正直而富才能之士遭受黑暗勢力壓抑的悲哀和失落感。
這首詩直抒胸臆,不像《感遇(蘭若生春夏)》那樣含蓄委婉,卻更見概括洗練;不像《燕昭王》《郭隗》那樣具體,卻更有大的包容。詩的內(nèi)涵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懷才不遇,而具有更深廣的憂憤—— 一種先驅(qū)者的苦悶。正如易卜生說:“偉大的人總是孤獨的?!保ā度嗣窆珨场罚┐艘嗉呆斞刚f的在鐵屋中最先醒來的人所感到的苦悶。《楚辭·遠(yuǎn)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薄谑銓懬涌鄲灥脑娋渲?,我們找到了陳子昂詩句之所本。
它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一種烈士的慘懷?!啊安灰姽湃耍蟛灰妬碚摺?,這是一個真正明白生命意義同價值的人所說的話。老先生說這話時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說這話的人是個偉人,能理解這話的也不是個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記得這兩句話,卻只有那些從日光下牽入牢獄,或從牢獄中牽上刑場的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這兩句話的意義。因為說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同懂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異途同歸,完全是為事實皺眉,卻膽敢對理想傾心?!保ㄉ驈奈模?/p>
它還成功地表現(xiàn)了一種哲理的思索?!岸潭潭嘧纸^妙地表現(xiàn)了人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和綿綿不盡的時間中的孤獨處境。這種處境不是個人一時的感觸和境況,而是人類的根本境況,即具有哲學(xué)普遍意義的境況?!保ㄚw鑫珊)對短小到二十二字的一首詩的意蘊探究的不可窮盡,充分說明了它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至于在形式上,前二整飭而后二則純用散文化句法,詩的散文化即口語美,這種寫法,完全是服從于內(nèi)容的需要的——只有沖破過于整齊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一種奔迸而出的不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