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一個每門功課都不及格的學生想要迎頭趕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在中學,老師會說已經(jīng)晚了。甚至可能在小學五年級,老師都會同樣說已經(jīng)晚了。因為這些孩子的思想早已完全不受他們自己控制了。
家長一直不停地跟孩子講:“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p>
他信了嗎?不信。
他想的是:“不讀書照樣可以掙大錢,照樣開公司、當總裁?!?/p>
他為什么不信?因為你跟他說得太晚。
同樣的話,我女兒就信。為什么?
因為我跟她說得早。在她上幼兒園之前,這樣的話我就已經(jīng)跟她說過了。直到現(xiàn)在,她也從來沒有懷疑過。
女兒上小學的時候,有的家長問老師:“這些孩子成績都差不多,是不是到了中學才能看出不一樣呢?”
老師回答說:“其實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能看出不一樣了。”
類似的問題如果去問幼兒園老師,他也會同樣回答你:“其實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能看出不一樣了?!?/p>
如果你想得到不一樣的回答,只有去問產(chǎn)房的護士,她們才會告訴你,這些孩子都一樣。
一個孩子的素質(zhì)教育,如果從上學才開始,說實話,有點晚了。素質(zhì)不是品質(zhì),比如刻苦勤奮、目標遠大,這些往往是決定一個人前程的關鍵。想要造就這樣的素質(zhì),越早越容易。如此說來,早期教育可謂是教育的捷徑。同一句話,你對一個3歲的孩子說一遍,他就信;但是對一個10歲的孩子說一百遍,恐怕他也不會相信,因為他首先考慮的是,如果聽了你的,會不會占用他玩游戲的時間。所以,不太嚴格地說,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早在他上學之前的這段日子就已經(jīng)注定了。
這本書講的就是——一個普通孩子的學前故事。
也許我是最適合寫這樣一本書的人,因為我極其普通——沒有雄厚的財力和顯赫的社會地位。我們家里遇到的事情,想必大多數(shù)家庭同樣會遇到,因此,書中的這個孩子或許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人的孩子。
我的孩子也極其普通,絕不像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yōu)秀!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聽說過,沒見過。據(jù)說他們生性聰明、天賦異稟,上課能夠好好聽講,還能提早完成作業(yè);該玩電腦玩電腦,該打游戲打游戲;尊敬師長,品學兼優(yōu),門門功課考滿分;甚至2歲識千字,3歲唱小九九,7歲上中學,12歲順利考入清華。
在我的孩子身上發(fā)生的那些事情,在您的孩子身上也許同樣會發(fā)生,只要您的孩子也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不是教育家,教育家說的話,我很少相信。他們往往跟你舉例說明,比如孩子有個壞毛病,狠心的父母有一天突然給了他一個深刻的教訓,然后孩子的毛病就徹底改掉了。他們還會千篇一律地這樣說——從此之后他(她)再也不……了!看似很有說服力,事實并非如此。對一個孩子來講,想要徹底改掉一個壞習慣,是一個異常艱難和反復的過程。別說一次深刻的教訓,就是十次,能夠奏效也是萬分難得的。
盡管沒有取得什么令人矚目的成就,教育仍是一個我從未停止思索的問題。唯一值得欣慰的“成果”是,孩子很聽話。不是因為她聰明,或者我聰明,而是一些話我跟她說得很早。您可能因此把她定義為一個乖孩子,呵呵,不瞞您說,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這小家伙就曾被園長懷疑有多動癥,遭到婉言拒絕。我們沒有走,留了下來。接下來老師看到的卻是一個聰明、聽話、好學的孩子。想聽一聽這個曾經(jīng)讓老師大跌眼鏡的小家伙的故事嗎?一個個滑稽搞笑的橋段在等著您。
這本書的閱讀人群較為廣泛。幾乎所有撫養(yǎng)過孩子或沒有撫養(yǎng)過孩子的人,都可以,也應該來讀一讀這本書。如果您是一位教育家,那么就更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了,因為這里面給您提供了諸多翔實的第一手素材。
那些過于年輕的人,如果你忘記了自己當年是如何長大的,也可以看看這本書,看看當初年輕的父母是多么滑稽,孩子們是多么可笑,老師們有多么哭笑不得,社會有多么擁擠。
至于那些年長者,您也可以讀一讀這本書,重溫以往那些尷尬的、溫馨的、執(zhí)著的、無奈的、甜蜜的回憶,重新判斷一下您的功與過、得與失,衡量一下您當初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
還有那些半大不小的,你們勉強算是成熟,就差最后一道門檻沒有邁過。當然也可以讀一讀這本書,以便在你們的頭腦里早早做好防御工作,給最后的決定——是否要跟自己的愛人建立家庭,是否要孩子作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