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高攀龍 景逸,無錫人。《高子遺書》。
答吳安節(jié)年伯
圣學全不靠靜,但各人稟賦不同,若精神短弱,決要靜中培擁豐碩。收拾來便是良知,漫散去都成妄想:益驗念庵先生無見成良知之說也。
答袁寧鄉(xiāng)
敝邑之士,于臺下津津去思,無不曰長者長者,此益見臺下之真,寧鄉(xiāng)之政,不占有孚矣。不佞妄謂人生作令,率爾放過,真是寶山空回。一生令名,百世血食,方寸有無窮之慊,子孫有無窮之報。不過三年中,一念自持而已,臺下當已深味于斯。
與葉同適
足下狷而知裁,骎乎中行矣。兩年兩與足下連宵之話,退而自惟,每愧不及。足下暗然內允,令人心融氣平,弟望此境而未見也。第足下精神氣魄,太近收斂,其弊欲入于佛老,不可不察。朋友相與,須盡力砭其失,方有進處。弟施矣,足下不可不報。大塊百年中,偶爾相遇,毋相孤負也。
答劉心統(tǒng)侍御
天下原是一身,吾輩合并為公。即天下如一氣呼吸,何謂合并為公?人人真心為君民也。為君民心真,則千萬人無不一,故曰如一氣呼吸。三晉得門下,得保障矣。屬吏最優(yōu)最劣,切愿一聞。此二項不爽,中人當不日而化知門下,心所同然也。
與華潤庵鄒荊玙忠余
趙太宰一世人杰,每事出格。庸人噤而不敢動,賢知囂而不能靜。再得一年在事,吏治民生必有可觀。其言曰:君子在救民,不能救民,算不得帳。誠然。然此事或尚可為培得元氣,感天之和氣,轉禍為福,此癡人癡心也。
與鄒荊玙
當?shù)烙腥?,海內遺逸,相繼匯征,此亦佳事??上苍诖?,可危亦在此。譬如優(yōu)人,滿堂紅袍,盡數(shù)登場,便將散場。若賢主佳賓,興濃量大,再做一本方好耳。
與黃鳳衢
年丈橫被風波,然轉高聲價矣。夫天意豈直高年丈之名,乃玉成年丈之實?百年浮榮,轉盼過眼,遲暮思之,惘然無得。若將向外精神,反歸自己,討個定帖,乃千生萬劫,轉迷成覺之日也。此個路頭,干涉非小。但在順境中趁著興頭,難得回頭;逆境中沒了世味,方尋真味。故弟嘗謂造化,每以逆境成全君子,以順境坑陷小人。以弟驗之,即今半生受用,實緣圣主一謫。年丈異日當有味斯語,幸勿以弟言為迂而忽之。
與卞子靜
年來愈覺得身心之事,當汲汲求之,不可丟在無事甲中,一切求閑好靜。總是無事生事,亦成當面蹉過。圣人之學,下學上達,惟是孜孜矻矻,好古敏求。只一求字,便可做二六時中工課也。何如?
答劉念臺
杜門謝客,正是此時道理。彼欲殺時,豈杜門所能逃?然即死,是盡道而死,非立巖墻而死也。況吾輩一室之中,自有千秋之業(yè),天假良緣,安得當面蹉過!大抵現(xiàn)前道理極平常,不可著一分怕死意思,以害世教,不可著一分不怕死意思,以害世事:想丈于極痛憤時;未之思也。
與徐撿老房師
科場事發(fā),一時公論,已闡到九分有余。盛則必衰,明則必晦,譬如時已向寒,一番熱,適重一番寒耳。此陰陽之定機,不知當軸于時,何以妙其用耳?
陳衎 磐生,侯官人。子涓、浚、潤、泳,俱有文名?!洞蠼萏眉?。
與何季穆
信宿園林,歸來覺寓舍多不稱意。人情易移若此,可嘆也。
與何彥季
雨花臺細草,綿軟如茵,坐臥其上,不見泥土,他山所無也。攝山往祖堂磴道幽甚,清涼寺前草坡平曠,極宜心目。弟于數(shù)處,皆時游憩,內養(yǎng)不足,正借風景淘汰耳。
與鐘儀部 伯敬先生
求詩文而采聲名,自是常態(tài)。若方兄之仰望臺慈,則名實相副,非時套者矣。然作志傳,必一一擇其人,又必一一不涉過情之語,則蔡中郎無復郭有道之嘆矣。人子欲以長者一言顯其親也,言與淚下,此一念可嘉也。一念可嘉,遂予之矣。仲尼不為已甚者,伏惟俯鑒鄙言,惶仄惶仄!
與王彥升
閩都視燕齊,如在井底;加之兵荒,又是眢井,弟則眢井中斷釵也。年將五十,頹然遲暮矣。即欲秉燭游,顧安所得燭乎?兄丈德業(yè)日新,無繇款奉,徒有伊郁。萬祈順時保重為慰!
上董夫子
昔陸公平泉子告,語唐公荊川曰:某如人家教學先生,乞歸便得歸去。公如好郎中。主人病勢未愈,安肯放回?伏惟師臺,今日是國家一大醫(yī)王,詎得便謝主人!
與俞少卿仲茅先生
明公暫居下僚,一方獨寄,視往年徘徊卿寺,默默養(yǎng)重,不更舒暢耶?譬天地之潤物,無過川澤矣。川居高勢峻,雖所之長遠,而潤物之功薄。澤居卑勢緩,蛟龍是處,霧露是興,而潤物之功厚。故川則有至有弗至焉,澤之德惠無窮也,明公以為然否?若急利欲趨榮赫者,則以衎言為迂且拙,失笑反走矣。
與鄧彰甫
小賦不知堪入巨目否?萬祈斧正,方可就梓。此書良百花董狐,但批評圈點,為時套濫觴,似當速去。且所謂批評者,一則能抉古人胸中欲吐之妙,以剖千古不決之疑;一則援引商略,判然詳盡,以自見其賅博。如論漢魏,而下證晉唐;如談詩賦,而兼核子史之類也。倘語意平常,不如無批;輕薄率易,尤為可厭矣。至于選取權衡,當寬于古,而嚴于今。適見所采故實,多不全用古語,此尤不可。古人文字,不取則已,取則勿剪削之。彼作者苦心脈絡關紐,實暗藏字句之中,稍經裁斫,便索然。臨楮干冒,惶仄不既。
答李明六
數(shù)米祝雞,靜中樂事。人心茍有自得,爪生發(fā)長,亦是一番境界,惟至人固能坦然也。
曾異撰 弗人,晉江人,侯官籍。《紡授堂集》。
復潘昭度師
大序中,謂詩之纖艷不逞者,皆情之衰,人人能知詩,則天下無復事。此古今未發(fā)之論。竊謂天下無情外之理道,凡忍于犯倫傷義,皆世間極寡情之輩。蓋古今之忠臣孝子,不過其情至于君父者。使世皆深情于夫婦、昆弟、朋友之人,則亦必無谷風之怨,鬩墻之爭,與夫二夫失節(jié)之事。所云人人能詩,則天下無復事,正以人人深情,則天下無事,自然恩厚而篤于倫也。
與趙十五 名璧,侯官縣人,工詩。
十五雙腕能畫,不得縱力于詩,使千百年后,少吾代趙十五一位者,皆此兩手王摩詰、倪云林絕妙山水為祟。使十五折肱痿臂,無手可鬻,便入山閉戶。從此十數(shù)年,李白、杜甫未可知,何至出賈浪仙、孟東野下哉!弟與兄俱老矣,至四十年以上,尚茫茫然,不計算百世而下,位置何所,無乃蜉蝣不知旦暮者乎?
答曾長修書
足下以為人寧可無詩名,不可辱詩之理色,甚善,甚善。某于詩理與色,俱無之。信口出聲,愾然而嘆,啞然而笑,泫然而淚,未省此嘆者、哭者、淚者,為色乎?為理乎?以色而笑嘆,而悲淚,則優(yōu)人之排場也。若以理而笑而嘆而淚,則其勉強假借,又甚于優(yōu),不但不成詩,而亦不成理矣。今之人辱詩之理色,而理色亦可辱詩。來書所云以廉恥護送詩道者,無理亦無色者也。
復曾叔祈書
前者手教之及,某適薄游梅溪,歸而讀之,作數(shù)日喜。時方小春,梅使未發(fā),是以報章遲之,頃者又接來翰。不知何日得與叔祈西窗剪燭,盡其所懷?每嘆腐史于張子房敘其博浪之豪爽,圯下之溫文,與夫辟谷仙游之霞舉,其贊之不容口。至想象于其狀貌,不知史遷此際如何想慕。遷之生,后于子房,所云狀貌,亦不過得于傳聞。伊人宛在暗中摸索,愚謂此中大有回味。乃不佞于叔祈,無論生同時,又為一家之人,今手札之往來者三,乃吾竟不知叔祈作何狀。彼此懷抱中,各有一我家某某明明于心目之前,但須一相見,各出一意中所懸想暗索之人,印而合之。想明秋把臂時,當亦啞然一笑也。
又
愚意今之帖括,當如古人引詩之例,隨其興會而解之。愚近喜讀《左氏傳》,凡左氏引詩,皆非詩人之旨。然而作者之意趣,與引者之興會,偶然相觸,殊無關涉。精神百倍,此非詩人之情,而引詩者之情也。后之訓詁注疏者,自舍其情,而徇圣賢之貌。而今之為帖括者,并舍圣賢之貌,以徇虖訓詁注疏者之貌。輾轉相摹,愈求肖而愈遠矣。
與黃東崖先生書
在里闬中,二十年夢想,竟未敢自通于左右。生平頗能自廣,殊非以乘車載笠之故,不欲曳裾于先達公卿間,意頗非今世之浮游而附聲氣者。嘗謂吾人心中,不知《史記》為何書,雖司馬子長復生,日與之居處笑語,只以增其人藏之名山之懊恨耳。故雖日把先生詩文,而不敢一通書問,留未盡之晤語,摸索于心目宛在中,不更意遠而味長乎?今者始以拙稿自贄,而以家母之行略請,夫天旌下及于寒戶,而執(zhí)筆紀載,斯亦太史公之事也。而亦以見某之進而求見于當世之名公大人,非吾母之故,則鄭重其事,雖以二十年夢思而不敢慁有道之晉接。非如世之食名而來,取名而去者,徒以褻元禮之門,塵李郭之舟也。附上縑素一方,倘為家慈載筆,懸之紡授堂中,不但為先生之教孝,亦使人謂異撰寡婦之子。雖垂老碌碌無所見,其于先生,猶不在禮弗與交之列耳。
與卓珂月
某自數(shù)十年前,則知海內有珂月卓子,欣賞奇文,每掩卷作蒹葭伊人之思。輒欲奏記自通,已又念近日時刻中,諸君子所記載交藉,不啻招降納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雖不盡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此無論非志士所以自處,而泥首而縛,受之不武,只為壇坫之辱,尤非所以處吾珂月也。是以門士王生,再游武林,某但致小刻二種,以志神交。入林把臂,寧俟他日,未敢數(shù)行上瀆耳。又今世失路生,每作書相問訊,滿紙怨望,嗟卑嘆老,問天詈人,強相憤慰,此尤非珂月所樂聞。而又世之造作書牘,以定交于當時才名之士者,大率抵掌論文,汗漫千百言,將以夸多示辨。某竊自揣,欲與珂月言者何文乎?吾代時文不足言,欲與珂月言古文,則自具千古之眼者,是以某俱不欲有所言,以取珂月鄙笑。而但以母氏之行略請,卓子想哀其孤而許之。
答陳石丈
每閱墨藝房書,輒有棄日之嘆,以為前世司馬子長、杜甫諸君,何幸而不為此。彼亦人耳。使我無科舉之累,得肆力于文章,固未能勝之,亦未必盡出其下。以此為應制帖括事,每一舉筆,輒謂我留此數(shù)點心血,作一篇古文辭,數(shù)首歌行,直得無拘無礙,而又庶幾希冀于千百年以后,何苦受王介甫籠絡。如此意況,似于富貴功名一道,極相嫌恨。雖未甘謝去巾衫,飄然為隱士逸民,又似不可強,昔人所謂抑而行之,必有狂疾耳。天下事必且日甚一日,此后極難題目,正需我輩為之。弟衰憊無受鞭蹄足矣,兄不可不自勵也。
問余希之足疾 賡之弟
兄近來足疾知未脫,然頗疑兄不能慎疾。我輩少年,時耗費精氣,無異破家蕩子,中年得病,此債主持賬簿登門時也。但能忍節(jié)嗜欲,稍償一二,彼亦有時而去。然宿負未完,一二月后,不能不再來問我。使著實省嗇積聚,逋欠填滿,一去遂不復來矣。兄之足,弟之肺,殊為同病。留此一雙腳,他日小則拜跪上官,胼胝民事;大則跨馬據(jù)鞍,馳驅天下:極為要用物事,不可不善養(yǎng)之也。
與邱小魯
某未衰而老,顛毛種種,每顧影自嘆。唇腐面皺于八股中,而又似不愿處其羅籠之內。私念我輩,既用帖括應制,正如網中魚鳥,度無脫理。倘安意其中,尚可移之盆盎,畜之樊籠。雖不有林壑之樂,猶庶幾茍全鱗羽,得為人耳目近玩。一或恃勇跳躍,幾幸決網,而出其力愈大,其縛愈急,必至摧鬐損毛,只增窘苦。如某得無類是,縛急力倦,正不知出脫何日耳。小魯何以教之?
與施辰卿書
作理題正當如剝筍,皮殼不盡,真味不出。今之深于說理者,不但不剝其殼,且包封數(shù)十重厚皮繭紙,浪說煨而食之之雅,此則不但無筍味,人亦不知其為筍矣。至于某某諸豎儒,妄言先輩但以寥寥數(shù)語言,不敢盡為合作,此又似不食筍肉,但掇皮煮汁略一沾唇而止者。鄙意如此,所作者不能如其所言,但以破今時之失,未為不是也。
與施漁仲書
兄飄然高蹈如赤松子仙游,視蕭相國漢廷械系,不啞然一笑乎?然閉戶著書,正在此時,無帖括之累,頭巾之縛,史遷、杜甫,唯吾意之所之,此吾輩善占便宜妙著也。若以為隱居放浪,業(yè)已謝去巾衫,遂可從諸少年,作狹邪世外之樂,則是張子房不辟谷訪黃石公,而學魏公子之飲醇酒近婦人。此古人郁郁不得意,而求死不得者之所為。兄今方為天下第一等快活之人,作第一等高尚之事,無錯認題目,倒行逆施,效日暮途遠者云云也。
王志遠 遠亭,漳州人。《钑鏤稿》。
與徐耀玉職方
藩宣之司,久失其職,既不能如仗鉞持斧者之雷厲風行,又不能如分竹鳴琴者之朝施暮暨。動皆掣肘,竟成何事!下檐以來,靡日不思拂衣,而尚平未果,雞肋猶在。而虛語麋鹿之志,則雖知己不信也,以為操牘及之耳。
與陳眉公
門下名滿天下,不得其門者,謂真當百尺樓上置耳。聞諸家弟,門下恂恂常常,不縵不繢,見之但使人意消,不使人氣索。某嘗疑老聃氏之教孔也,去其驕志與濕態(tài)已,乃使人一見驚以為龍,至口張而不能翕,殆非真老聃也。以所聞家弟門下,乃能不猶龍。夫能不猶龍者,乃不能使人不得不以為真人矣。
曹學佺 尊生,能始,閩縣人。《石倉遺集》。
與友
禪有理障,有魔障,與綺語,無干觀。昔詞人劉勰、陸羽,生長叢林,所著《文心》《茶品》,雕繢滿眼,不涉禪只字。即支道林廬山遠非老法師乎,言固字字文也。今人以單刀、一棒等語竄入,寧不厭嘔!
又
論詩譬諸書者、弈者、謳者,若無傳授,任一己聰明,則必趨于邪路,終身不能精進。然稍就規(guī)矩,效法古人,其難乃若登天,忽畏其難可矣。
與徐興公
釋道有藏,獨吾儒無藏,可乎?仆欲合古今經史子集,大部刻為儒藏。
與陳開仲
盛唐諸公,妙處全在用拙,拙則渾雄大雅,而無乘捷斗巧之病。予觀應急之詩,一時不能即就,輒以巧思勝之。若用拙,非從容暇豫不能。
又
伯敬《詩歸》,其病在學卓吾評史。評史欲其盡,評詩欲其不盡。卓吾以之評史則可,伯敬以之評詩則不可。
與徐存永
《國初集》,如陶主敬、張翠屏、宋潛溪、楊東里諸公,每有贈送郡邑幕僚之作,驛宰倉巡,皆所不廢。雖其人自足取重,而亦見前哲之留意吏治民生,不以微忽。
答吳方伯
亡兒頗稱適用之器,而造物者亟收之。此固以一篇極大題目相難,而弟略以一篇平淡文字應之,曰不得已而已。但棄世棼而修梵行,此弟之素志,又非有所托而逃也。
王熙 子雍,胥庭,宛平人。
著述緣公啟 為陳默公焯刻著作
蓋聞天祐斯文,自產千秋之宗主;人肩大道,寧耽一代之浮榮。故賢圣惟發(fā)憤而詩乃成,即后儒必窮愁而書可著?!洞呵铩讽氂鹨恚鹈髦p目難存;《史記》待昭垂,司馬之全形忽廢。他如張文昌以乍盲而工樂府,盧照鄰緣久疢而擅吟壇。若斯之徒,殆猶小技。矧夫守先待后,析天人性命之微言;述往思來,備今古興亡之準鑒。非邀休暇,豈獲專勤?桐城今司馬默公陳氏,九液蘊靈,六匡誕秀。七歲遍通經傳,箋研百氏以無遺;十齡輒庀史材,身任三長而不讓。衡制藝于吳下,張楊(婁東金閶)愿撤皋比;(平聲)正騷賦于云間,陳李齊投縞帶。入興朝而膺恩拔,在廷爭睹其光儀;甫鄉(xiāng)薦而掌秘書,政府咸資其手筆。雖大魁中沮,至今猶嘆為真狀元;迨釋褐南歸,舉世仍呼為好才子。是以熙父任祭酒時之贈詩也,則曰:注殘經史年猶少,歷盡艱虞氣更新;大冢宰靜海高公之貽句也,則曰:無雙經學黃江夏,第五科名杜紫薇。期待各已如斯,通顯奚難立致。乃造物巧為成就,奪去子野之聰;令儒術大振今時,悉倚離婁之目。寸陰必惜,用是日斯邁,月斯征;萬卷堪娛,遂至冬不爐,夏不扇。書成廿種,載可盈車。抉六籍之奧義于二經,其功約而倍;寓一朝之褒譏于四部,其指隱而彰。掃山陰、余姚之禪唾,門庭斷自程朱;溯嘉隆、宏正之詩源,流品分從趙宋。西京以下,未嘗無賦,賦會出而世識真騷;八家以后,敢曰無文,文會行而人裁偽體。若不共襄剞劂,何以仰謝圣賢?熙等職在清曹,分應獨任。但略計鏤板之費,動須數(shù)千;勢必賴大雅之流,各資涓滴。與其結佛緣以沾利益,何如種文福以厚箕裘。且默公氏官僅數(shù)旬,居無五畝。彼于亦人耳,能將百萬為高士買山;即郗超小夫乎,屢費千金為故人治宅。今陳子既以詩書為生活,則吾黨亦用梨棗代田廬。伏乞諸老年臺先生隨分樂捐,聲施不朽。噫嘻!杜微失聽,猶來君相之求;徐積病聾,實賴蘇黃為友。況有功于孔孟,詎止篤夫情親?諒切同心,敢申虔懇。
謝肇淛 在杭,閩縣人?!缎〔蔟S集》。
寄鄭孟麟
家室至,得手書,甚慰。兼悉近況。水部自不惡,而河上翁尤不惡。俗言紛紛,但患貧耳,而貧非不佞所患也。老母在堂,不乏菽水。先人敝廬,足以蔽風雨;百畝之田,足以供粥。視一二善宦者誠貧,回首作措大時,已過之遠矣。吾嘗謂人生茍存一知足之心,何官不可為,何地不可居?如不知足,則卿相不已,必思帝王;帝王不已,必思神仙;神仙不已,必思玉皇大帝。而元會運世,百六陽九之期,于心尚以為未足也。歷觀古今人所為知止知足,不貪得不競進者,皆虛言耳。以敬通仲翔,塞門不仕,左對孺人,右顧稚子,此天下之至樂,而猶然怨天尤人,赍志長恨,至謂死之日,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不恨,寧知知己之有無,于於自家本來面目,分毫有何干涉!此仆所??肩R千古,而不勝竊笑者也。
寄徐興公
仆之不作二千石,而持節(jié)河干,非逃富也。自揣生平骯臟之性未除,猖狂之名已滿天下,一旦復親簿書錢谷之事,如砧魚俎肉,任人鲙截,一不便也。疏散之人,動輒棖觸,法網既密,虛文復繁,一不留意,譴呵加之,安能以有限之精力,敝之無用之地?二不便也。二十年制科,須鬢半白,一旦低眉折腰,爭諸年少,亢則失人,隨則失己。目今驄馬使者,盛氣行部,目中寧復有老太守哉!三不便也。體既好閑,性復嗜睡,每至日高,始離床榻,午飯方罷。便作羲皇華胥間想,聞剝啄之聲,輒恨其影響之弗幽。況于冒暑雨,犯霜露,戴星露冕于郊坰之間,以候當?shù)李伾H米鹽細事乎?四不便也。文弱之人,酷耽書史,行立坐臥不能相離。而欲一旦棄置柔翰,傾倒簿書,譬之纂組纖纖之女,令之親操井臼,五不便也。性不耐暑,每歲入伏,瘡瘍遍體,四支糜潰,膿血狼藉,直至秋末冬初,方獲脫痂。巾舄靴履,九夏一切不御。況能步趨唯伏,絭長跽,鞠躬屏氣,如三日子婦哉!六不便也。族戚既廣,交游泛濫,仰給衣食,十人而七,一聞銅虎之符,莫不延頸望濟。千里裹糧,戶外之屨既滿,幸舍之席無贏,窮乏得我,昔人比之失其本心。況游橐未飽,怨謗遽騰,青蚨方飛,白簡隨至,又安能以一身之名節(jié),為他人填溪壑也?七不便也。有此七者,展轉胸中,計之爛熟,故得河干之役,遂其本懷。然此情可為知己道,難與一二俗子言也。安平孤署,介于河濱,節(jié)制千里,不為不尊。日高視事,日息而入,無錢谷出入之計,目無案牘平反之事,耳無桁楊夏楚之聲,不為不適也,所少者赤仄耳。然上視二千石,則誠不如;回思窮措大、冷司李及南刑曹時,豈不過之哉!
京邸與人書
長安二三月間,土膏變動,暖氣上騰。家家戶外溝潢,一時翻浚,穢沈狼藉,平鋪交衢,人馬踐之輒陷。衣體臭腐,經月不消,觸鼻入喉,靡不眩逆嘔噦,浸成瘟疫。四月以后,即苦暴暑,斗室如爨,床幾皆難著手。袒跣偃臥,則青蠅嬲之不置,青衣平頭,麈箑交揮,才得合睫,復聞剝啄聲。官署政事,無纖毫可經心目。而投刺報謁,置酒召客,及赴人召,日日相續(xù),晷晷相牽,無寸隙也。生平不喜見尊貴客及禮法宴會,而人道以此為重,稍自疏遠,動成仇釁,罻罝未舉,而微禽先驚。每一自念,惘惘如失。人生行樂耳,年過五十,須鬢漸星,駒影電流,河清寧復可俟!而陸沉縶絆,如皋禽處樊,長鯨在沼。蹙蹙四顧,不得遂其搏霄橫海之志,良可嘆也。
林之蕃 孔碩,侯官人。
與周減齋
得大著,吟詠千百遍,自宋元至今七百年,無此作矣。之蕃雖愚且鈍,曾經一番苦心,出一身白汗,因得知先生之詩最真。惟知之最真,故心悅誠服,非阿所好也。吾輩一生精神,成此一部集,已與日月爭光,更何所求哉!二三十年功名,轉盼成空,榮辱毀譽,是非得失,總是夢中之夢。今日洗腳上船,正好作明心見性之事,始是英雄究竟。古語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先生高明超子瞻,之蕃下劣,寧敢效佛印饒舌?然竊比于春夢婆,發(fā)居士一笑也。
宋玨 比玉,莆田人?!哆z稿》。
與邦衡書
醉中袖羼提室詩歸,謬為評校,未卒業(yè)而酒醒矣,故半部獨為無類之璧。然醉之所云,不甚無會,或過當耳。大抵詩以言志,情貴副境,緣情肖物,各極其致,乃為佳也。而或欣笑之時,不能強為不平之語,而言哀已嘆,顧念增愛,此時即幽獨自訴,心口相語,已落二景。況昨者之景,已陳于前,而今者之情,復新于后,安能追數(shù)前歡,申造舊悲?故但可略易片言,不宜便更前句,以不拂夫爾時得心書紙之意耳。
宋祖謙 去損,莆田人。
與胡元潤
徐青藤有言:吾老年作畫,如登州海市,時而有,時而無。仆固不工畫,近日拈筆,輒如泰山沒字碑。
又
寫生,趙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之于文,杜少陵之于詩也。
與盛丹
昔人論作米家云山,當用淡墨、焦墨、積墨、破墨、潑墨。非獨米家為然,古名家作畫,無不如此。李營丘惜墨如金。黃宗伯常有言:作畫不惟惜墨,亦當惜水。古人皆以渴筆取妍。今人乃以為云林一家法,不然也。
與胡元青
東坡論書,謂筆略到而意已具。足下畫,即筆不到處,意已先之矣,故與貪筆墨之功者不同也。
與郭去問
見足下《落日照大旗圖》,尺幅之中,酸風涼激。不必十載征人,即一往,已堪白頭矣。
又
每展足下畫,便思放杖投足。此自足下精神,能取人于毫楮之外也。
與陳章侯
昔人云:傳神寫照在阿堵中。老蓮寫文姬,便令縑素有聲有淚。轅文夫子以儷都尉,仆以之擬河梁之篇矣。
與周櫟園先生
吾師此冊,真是披沙揀金。東坡云: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他人狼藉堆頭,拾得蜣蜋彈耳。雖多亦奚以為?
又
方叔歸,述雪舫盛事,如自旃檀林來,舉體皆香。
又
不增華,不改葉,不累藻,不掩情,北雪大概,不麗而馨矣。小序不能贊一詞,所謂未能歷其險,聊復仰看其高耳。
又
吾師生平著述之多,同三藏法師講論筆受草本,可滿一屋。謙欲買紙一百車,系筆一千管,盡抄師書。
與吳薗次
君家填詞,蘅蕙吐于行間,亦能顧曲之誤;畹蘭采于字里,不數(shù)辨撾之工。君真四聲之功臣,而十法之領袖也。若使飛卿有知,亦當點首地下矣。
與林鐵崖先生
先生憫世人心骨沸熱,故以此出世儻佯語滌之,即子瞻姑妄言之之意也。然謙固不敢妄聽。
與羅星子
古端硯一方,奉換足下宋板胡傳《春秋》,倘得如愿,此石腠理中有一部“陽秋”矣。勿輕視之。
與陳伯璣
求墨于足下者,眾矣,而獨以贈予,此不可解也?;蛟唬翰^之嗜子,猶子之嗜墨也。此語可為吾兩人寫照,敢持以獻,聊當報瓊。
與張子京
足下以墨惠予,且曰:予留以殉葬者,今贈子。足下真善行其惠哉!語曰:欲者不多,則與者忘少。弟于墨,貪矣,而足下輒樂施焉。傷廉傷惠,吾儕于筆墨間,不暇避矣。
與王壽格先生
嘗憶姚現(xiàn)聞先生《上蒲州書》:方今君子之破小人,不當以口舌勝之,而當以功業(yè)勝之。此二語,至言也,敢持以獻公。
與黎愧曾
十五年始通一音問,政如層城桃花一度,蓬萊水一番清淺,不足訝也。
與吳冠五
渠殆薛伯宗耶?不然,那得此徙癰法。
又
仆所作《寒鴉賦》,幸足下一序。非足下目擊,不知仆以淚濡墨。
與高云客
足下謂仆八分書,學家叔祖比玉。仆固不厭家雞,然何至舍古模今!然家叔祖二十時,便已入漢人之室,仆不迨也。
韓廷錫 晉之,更名錫,侯官人。
與李明六
《韻經》領入注《孝經》,實大快事,而注出明六手,又一大快事也。弟愚意以為注有二法:一訓經,一發(fā)經。訓經者,訓其字義,而置其經義,非遺意也。留其意不發(fā),以俟讀者自得之也。此是注經第一手,如鄭元之于《詩經》是也。發(fā)經者,借經文以寫自己見識,讀之若一字無與,于經者統(tǒng)而會其大意,則字字與經相長也。此雖不及訓經者義長,而為力則難,而為意亦不淺,如向秀之于《莊子》是也。惟宋儒乃合訓詁解義而一之,然訓詁與古同,而解義與古異。何也?蓋即經以解義,非依經以解義也。故除卻經文,注即不成章矣。故弟嘗謂漢晉解經,如現(xiàn)相;宋代解經,如寫真:蓋謂此也。嘗欲用訓詁法于《詩經》《樂經》,而用解義法于《易經》《書》《禮經》《春秋》,蓋有志而未及為之也。因兄注《孝經》,故書以請教。屋事固在道理之外,然世間之事,必道理順者而后忍耐。此自庸人能之,何用賢者乎?然謙讓乃兄家家法,固無俟弟贅也。
與友人論文
文有虛神,然當從實處入,不當從虛處入。尊作滿眼覷著虛處,所以遮卻實處半邊,還當從實上用力耳。凡凌虛仙子,俱于實地修行得之,可悟為文之法也。
答林九還
別兄既久,清風朗月,能無元度之思?時時如夢中相對也。兄亦曾于此國土覓弟否?山中一室,僅如斗大,置之外,無所復余。雖極迫狹,然弟素無坐性,緣此亦得少止耳。自初春到此,已更兩季,飽食罷無復一事,臥繩床上,看樹頭猴子,跳躑聚散,便了一日,無分毫進益,甚足為知己辱也。奈何!奈何!承示功名一念,比前稍淡,談何容易耶?古今多少鐵漢,平日口里咬破頑石,一到功名場中,便打折骨頭。兄雖是出世男子,然而如此一言,弟實未能盡信也。姬游再為雨阻,弟與姬無緣邪,抑姬深拒俗客也?今而志絕矣,兄與樵門不必行可也。
山中寄衡之伯兄
別日甚草草,然知不得不別,故遂決耳。弟今年所居,又勝去年,不用兄憂也。況坐處想已決策在塘頭,但不知能脫然家累否?日邁月征,所事未就,兄宜痛割俗纏可也。弟家計日促,數(shù)年以后,男女長大,不知作何處置。然事到絕頂處,定有一番出豁??炭嘧x書,盡我本分,至于世事,聽之于天。處世正如登山,且揀目前穩(wěn)處置腳,前面縱有險阻,俟到時商量耳。此段迂闊,愿與兄共之。
山中答孟韓妹
二哥在山中,已是長素,忽寄若干肉至,得無羊踏菜園乎?然不欲虛妹一片至情,為妹一飽食,然后復素。佛是千古有情人,彼不加我犯戒之律也。聞大哥又有越行,奶在家中,當悶不過,妹有便小袖,時時使去一看。蓋媳婦痛姑,終不如兒之痛母也。二哥一身未了事,須一第了之。自以生無福相,不十分刻苦,造物不肯輕以相與,是以自閉窮山,作一段苦頭陀行徑。雖然,奶老矣,膝下愛子,越在山中,我輩少年人,猶自不堪,況老人乎?每一念此,嘆息而已。妹可體二哥此意?余不盡。
王鐸 覺斯,孟津人?!稊M山園選集》。
答牧齋
妒造物私以青鏤管厚足下也。足下之外,誰復才負淵岳,與足下七雄中推為秦楚者乎?仆,御兒港弱兵也,殳矛缺短,實不敢執(zhí)小旗鼓,而見足下孫吳之壘。
與質公
大梁張林宗,詩家董狐,伐毛洗髓于此道。足下料時晤對,服子慎、束廣微、夏侯孝若、任彥升,殆其儔匹歟?
答玉涵
未晤輒刺刺應自憎。然天下必聯(lián)膝擎拳以為好,則未必然。
答石齋
今始知天大矣。蟭螟蠻觸,何處矜口!
與李君
囊中山詩,傔負覺重否?郵而致我。
與友
芳花繽紛,明月逍遙,仆四十余年襟期,袁公標格,各自足矣。黃鶴樓中,復有何人吹玉笛乎?
何楷 玄子,龍溪人。
答冒辟疆
人不可言病,言病則真病至矣。弟前此固有托而逃者,而不意其果病也。飲食不化,步履艱難,竟夜不睡,終日如在囈中,苦甚!苦甚!展誦佳卷,精邃凝穆,直承元缽。南國即多才,求其養(yǎng)如木雞,體追臺閣,斷未有逾臺兄者也。弟筆硯久荒,然寶氣所呈,猶望而識之。非欲慢然貢佞,唯傾耳以聆好音而已。
魏裔介 貞庵,柏鄉(xiāng)人。
與紀伯紫
素心晨夕,良晤在懷,忽復邁征,詠《采葛》之章,為之三嘆。老社翁高懷不羈,真氣迎人,每向長安物色,不敢再屈一指也。所教井陘獲鹿,以連晉陽之險,蓋弟昔于役之所諳矣。其山嵯峨,其水激蕩,較之吳越,雖稍粗放,然而奇矣古矣。若乃吊淮陰左車之舊跡,攬?zhí)谱谒巫嬷z伐,尹鐸保障,越石清嘯,俯仰古今,得無有動于中乎?恐煙云滿貯古囊,不止“此行堪白首,終日厭青山”之句也。弟少而多病,長而寡學,雖欲策其駑鈍,勉豎功業(yè)于時,而才疏志劣,毫無補益,此方寸地,近愈成灰矣。先人遺薄田數(shù)頃,敝廬數(shù)十間,在泜水之北,其中亦粗有亭臺沼榭,明歲春杪,便圖乞恩于圣明,躬耕隴上,且以求盡昔日所聞于大君子者耳。老社翁嗜痂之好,乃比之于昌黎,弟誠愧死矣。若乃東野之達,則老社翁實足以相后先也。
楊思圣 猶龍,巨鹿人。
與紀伯紫
長安論詩,如昨日耳,每每從往來者問紀先生行蹤。南望少微,知竹杖芒履,逍遙于杏村龍?zhí)堕g,素瓷徐引,高歌岸幘,何復別有蓬瀛?弟遂奔走風塵,幾成俗吏。太行登頓,世路險巇,去歲簿書兀兀,如失舵孤舟。今弟復攘攘粟芻,如求林饑鶴。老社翁聞之,當為一嘆息也。然而面雖積垢,此心綴于筆墨,終未能斷。新作肯寄示乎?固庵之便,特附候音。知己久離,把臂傾倒,弟不能不欣羨固庵耳。
張如蘭 德馨,江寧人。官驃騎,贈官傳扶輿公紫淀季筏君父?,幮亲?。《同野先生集》。
與劉生
足下神游竹素,寄情鼓吹。覽是編也,沿媚澤,涉山輝,栗栗落落,觸目皆寶,其詩家之嚆矢乎!愚以為此外尚不可窮詰玉于玉,玉于不玉。吾心又有藍田也,是在學者善養(yǎng)隋和哉!不然,拾璣琲而舍火齊,琢楚璞而星弁會,此技止此矣。唯足下圖之。小詩附郢。
熊文舉 雪堂,南昌人。
與康小范
握別長安,倏忽八年,跂仰黼黻于丹霄之上,惄如饑渴。今皇綱特張,名賢奮翼,巍峨大對,直上金廬,此其時矣。難弟夙塵契誼,而豚兒又附蘭譜,青云在望,激昂如何!不佞自棄田間,久嬰痼疾,蓋三疏而后得請。年來潦倒窮愁,今春病幾不起。而當時輒以小草相迫,是進之不能步夔龍之蹤,退之不能恬猿鶴之夢,誰謂箕山潁水為俊物乎!別久懷深,所欲敷陳于知己者,期期其未悉一也。臨書惝恍。
與紀伯紫
二十七年之別,一旦相逢,懷往悼來,如麻姑同上元夫人,嘆蓬萊清淺也。俗冗猬集,面目可憎,何時得與諸老友,放杖浩歌于荒寒寂寞之濱?弟雖鈍笨,尚可索林梅陶菊也。謝教不莊,仰惟原宥。
與減齋
老年翁宣力巖疆,功高鼎釜,而不孝灰心林壑,夢斷塵緣,屬風霾洞,未有那居。且嚴闈有命,誓墓難堅,一出逡巡,四疏迂直。愧無涓埃之效,遂抱終天之痛,即恩隆守制,蓋搶地誓死闕下,而后得之已矣。不可為人,不可為子,奄奄蜍志,雖皋魚立槁,猶恨晚矣。王谷子孝廉附函,未達武夷,其有回雁峰哉!閩海沸羹,江鄉(xiāng)風鶴,懷來悼往,總不勝情。幸老年翁綸羽所歸,鯨波頓靖,差足為文士才人吐氣。然麋香草檄,霜鬢論兵,六七年如此。《北山》偕偕之詩能詠乎?今春與士業(yè)社兄,望衡對宇,宛其一洲,所謂伊人,時勞蒹溯。而良書遠頒,美于黼繡,煌煌哀些,榮及泉扃。蓋一日捧誦跽陳,幽明悉為感涕,何老年臺重念鮮民,而錫類惠施之過渥也。俾也可忘,胡然罔極,閩疆積苦積勞,九閽昭格。百爾君子,亦知從事獨賢,愿意宏猷,佇光麟閣。不孝銜哀草土,亦既練而小祥,蒲柳早衰,蓼莪罷賦。行將結茅匡廬,萬山深處,作打鐘掃地頭陀,以畢余年。曩昔千秋自命,謬欲有所結撰著述,追擬古人,屬烽火連綿,心計迕錯,所抄書卷,盡付秦灰。鮑錦不還,江花久萎,雖有一二剞存,無可為鴻巨道者。佳詩海涵地負,愈出愈奇,蓋才本于情,情深而才具赴,每一落紙,便覺欲飛欲舞,可泣可歌。時賢作詩,本無其情,才復苶弱,即累牘連篇,湊字櫛句耳,未足與議也。必傳何疑,容志片言,以附不朽。
王士禎 眙上,阮亭。新城人?!稘O洋集》。
與汪苕文
嗟乎苕文!昔與同人,翱翔京雒,入則接席,出則聯(lián)鑣,睥睨時流,上下千古,意氣何盛也。自鄢陵讀禮,潁川引疾,周量家兄同時出使,弟既風塵憔悴,凄愴江潭,兄復放廢支離,退歸吳苑,又何衰也。昨者蕪城暮雨,官閣孤檠,相見悲喜,真如夢寐。爾時舊愁新感,觸緒紛來,對此茫茫,百端交集,竊思百年之中,良會有幾?毋論舊游云散,不可復得,即如此夕,剪燭聽雨,共話長安舊事,老父稚子,歡若一家,豈非人生極樂!而今風流人遠,傷心事多,人孰無情,獨能堪此?嗟乎苕文!憶弟客秋,病臥羼提閣中,幾殆者數(shù)矣。病中百念灰冷,所不能忘者,自老父老母之外,惟諸兄暨吾苕文、周量數(shù)子,懼不得復生相見,則愿來世得為眷屬。今世之指天誓日,號稱朋友者多矣,恐合離死生之際,繾綣纏綿如吾兩人者,未必多見也。卜鄰洞庭之約,數(shù)載于茲,靈威丈人,實聞斯語。比聞欲裁去李官,深愜麋鹿之性,便當一瓢一笠,從吾兄于七十二峰之間。此愿不遂,為當奈何?
將出都與苕文
天涯兄弟,晨夕過從,誼同手足,一旦晨風零雨,天各一方,人孰無情,能不蘊結?況復梁生出關,獨念高恢,伯牙輟弦,無忘鐘子。禎雖不敏,愿附古人,南指廣陵之潮,北眺華陽之館,眷然惜別,惄焉增憂。惟冀音旨雖遙,而神明不隔;山川雖阻,而鱗羽時通:則千里不異比鄰,兩地無殊攬袂。比辱七言二章,音調纏綿,情文惋側。蘇李錄別之什,元白神交之篇,以昔準今,若合符節(jié)。從此竹西明月,常同希逸之思;東閣梅花,獨詠少陵之句。惠而好我,何日忘之?外綾卷并當襲以尼,藏之梵夾,使天下后世,知吾兩人交誼如此,不獨以文章相雅,諛聞相矜耳。
答陳其年
得來書,知近撰《婦人集》,采樂衛(wèi)于宮閨,表殷劉于螓黛,文流佳話,快睹其成。家兄西樵向撰《燃脂集》,攬擷古今閨秀文章,殆無遺美,十年以來,至百六十卷;又撰閨中遺事為《朱鳥逸史》一書,蓋取漢武外傳中語,亦十余卷:正可與尊著相發(fā)明。幸錄一副本相寄,用致西樵,屬其以《逸史》副本南寄,各以見聞,佐其未逮,如何?橐行雄麗渾脫,妙有意寄,即錄入神韻集中矣。
與程昆侖
林茂之先生今年八十有三,文苑尊宿,此為碩果,亦巋然老靈光矣。頃相見,詢及平生著述,皆藏溧水之乳山中。詩自萬歷甲辰,未付棗梨。茂翁貧且甚,不能自謀板行,行恐盡淪煙草。今人黃口,才學號嗄,連篇累帙,便布通都。此老負盛名七十年,至不能傳一字,于后世可惜也。弟意先檢點其近作,約好事者人任一卷,積石為山,集翠成裘。大是佳話,顧同志寥寥耳。
復張友鴻
回首燕市秋風,淋漓擊筑,潞河曉月,悵望停帆,才如彈指間事。而兩年契闊,千里間關,當?shù)芰魷┤A,兄方相羊林壑,及兄遄歸江左,弟復奔走郵亭,相須殷而相遇疏,詎我輩一握臂覿面,亦定為造物者忌耶?弟自仲秋嬰疾,委頓幾殆,賴慈蔭得更生,閱除目始知年兄得滇南。點蒼山色,昆明池水,尋莊蹻之故跡,吊伏波之遺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是我輩本色。顧六詔初開,五溪乍辟,風煙屢易,瘴癘為憂,藥物當攜,舟車可念,此吾黨故人,宵旦反側而不能已耳。然燕公得江山之助,端明傳海外之文,以古揆今,何必有間?會使碧雞金馬,盡入奚囊;洱海峣山,咸歸載筆。異日者鋒車北指,驛使南來,文章老于遠游,功名表乎絕域,此又文人之極致,而吾黨之快舉也。弟卒卒簿書,意興都盡,獨詩文夙債,未能蠲除。庚子新詩,遂至二百余首,風格頗復長進。昨偶過京口,游三山,得詩四十許篇,亦能自豪。天能困我輩以束帶折腰,而必不能困以千古之名,與手中三寸不律,彼狡獪何益哉!今聊寄過江近詩及余四五種,以當晤對。大篇相憶,情見乎詞,慷慨纏綿,令我淚墮。南望九峰三泖,才若咫尺,獻歲謁直指,可以上元前后入吳,得一解帶流連,未可知也。
與顧修遠
日日無暇,不得一把臂,奈何?文選樓刻《文選》,妙絕佳話。前有蕭維摩,后有顧辟疆,弟得左顧右盼,其間良快!良快!
與友
陶弦景入官,而松風之夢故在,此我輩性情。仆游京口三山歸,云嵐泱漭,泉石薄,真欲脫屣軒冕,卜一枝之隱于竹林海岳之間。至今數(shù)日,猶夢在江天迭嶂中也。
與減齋
袁伯修、中郎同過董元宰,伯修曰:近代畫苑諸名家,如文衡山、沈石田、唐伯虎輩,頗有古人筆意否?元宰曰:近代高手,無一筆不肖古人者,夫無不肖即無肖也。昔人云:吾與其師諸物,毋寧師諸心。此皆及云間論畫之語,而足參微言。
又
元次山自謂與世聱牙,因號聱叟。其編《篋中集》,當天寶大歷之間,而不列高岑王孟輩盛名之作,獨取沈千運、孟云卿數(shù)人,如古鐘磬,不諧里耳,良非虛語。杜清江編宋末遺民之什為《谷音》,幽憂愴郁,多非詩流恒格。五言如“不煩歌敕勒,并欲案丁零。人煙正搖落,樓笛頗清圓”。七言如“美人十日跨驢出,黃葉堆門云雪深。忽憶梅花不成語,夢中風雪作江南。江陵白魚如研玉,掛帆獨去風日寒。洞庭濯足一尊酒,夫君不來空白云”。此例殊不減篋中風格也。
紀映鐘 伯紫,江寧人?!墩胬涮眉?。
與周減齋
竟陵有言:英雄失意泣,得意亦泣。日者捧讀偶游堂近刻,知字字是淚,字字是英雄本色。又知風波畏途,步步引入圣賢兢業(yè)地位,真不敢作詩讀矣。經年苦別,一見便披拂此鴻寶,快幸何如!稍俟一二日,卒業(yè)完趙,亦愿附傳不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