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范煙橋游記 作者:范煙橋 著,王稼句 編


前言

王稼句

范煙橋先生,江蘇吳江人,世居同里,一八九四年生,名鏞,小名愛蓮,字味韶,別署含涼、鴟夷、西灶、喬木、愁城俠客等。早年入同川公學,師從金天羽。一九一一年就讀郡城草橋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與顧頡剛、葉圣陶、吳湖帆、陳子清、江紅蕉、蔣吟秋、鄭逸梅等同學。蘇州光復,停課返鄉(xiāng),與里中少年結(jié)同南社,編印《同南》。民初就讀杭州之江學堂、南京民國大學,皆未及半載,因故輟學。在鄉(xiāng)執(zhí)教期間,受包天笑獎掖,在《時報》副刊《馀興》發(fā)表小品和彈詞。一九二二年移家蘇州溫家岸,漸與蘇滬文人交往,作品散見于《小說叢報》、《小說世界》、《紫羅蘭》、《快活》、《星期》、《紅玫瑰》、《家庭》、《紅》等雜志。與趙眠云編小型周報《星》,發(fā)起組織星社,初僅九人,后發(fā)展至一百馀人。又主編《小日報》、《珊瑚》半月刊、《新吳江》等。一九三六年后任明星影片公司文書科長、金星影片公司文書、正養(yǎng)中學校長、東吳大學附中教員等。一九五〇年代先后出任蘇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蘇州市文化局局長、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蘇州市文管會副主任等職。一九六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病逝于蘇州,年七十四歲。

范煙橋著作繁富,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孤掌驚鳴記》、《花草蘇州》,短篇小說集《花蕊夫人》,彈詞《家室飄搖記》、《太平天國》,筆記小品集《茶煙歇》,雜集《煙絲集》,專著《中國小說史》、《民國舊派小說史略》、《學詩門徑》、《書信寫作法》,電影劇本《亂世英雄》、《西廂記》、《秦淮世家》、《三笑》、《無花果》、《花解語》、《長相思》,由他填詞的插曲《拷紅》、《月圓花好》、《夜上?!返?,經(jīng)劇中主角周璇演唱后,風靡一時,且傳唱至今。

范煙橋生平好游,放情丘壑,尋訪幽勝,興致不薄。一九六五年,他自訂年譜《駒光留影錄》,其中記載了一生游蹤的大略,摘抄如下,可為讀者提供他所作游記的背景:

一九〇七年,“暑假至杭州,侍父母居城隍山吳郡會館,父于聽鼓馀閑,常挈游西湖諸勝”。

一九一二年秋,入杭州之江學堂,“每值星期日,輒潛行下二龍頭,恣游西湖,于附近云棲、五云、六和塔、虎跑寺、石屋洞諸勝,游跡更多”。

一九一三年,“至南京,入民國大學商科一年級,宿校外,出入自由,往往獨游明孝陵、清涼山、莫愁湖,沿山十二洞及燕子磯諸勝”。

一九二〇年,居家鄉(xiāng)同里,常在退思園作文酒之會,“每值春秋佳日,提壺攜榼,為蝴蝶會,游宴甚樂。四鄉(xiāng)演春臺戲,常買舟往隨喜,踏青、拾菜、斗酒、縱博,長幼咸集”。

一九二二年,遷居蘇州,結(jié)星社,“蘇州去上海近,文人來游覽者眾,余每為東道主”。

一九二三年秋,至無錫,助編《蘇民報》,“余駐館,對面為公園,常以之為休憩茗話之所。而新辟之梅園、黿頭渚,湖光山色,足以游目騁懷”。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至濟南,助編《新魯日報》,“得游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諸勝,觀濼口黃河”。

一九二七年,至青島,“游公園,觀櫻花,登勞山”。

一九二九年秋,“至西湖,參觀博覽會,折游莫干山,觀日出”。

一九三三年,“參與津浦路旅行團,至泰安,登泰山,至曲阜,游孔林、孔廟,觀祀孔典禮”。

一九三四年,“游宜興善卷、張公二洞,深奧曲折,冠于東南,石乳奇姿異態(tài),難以形容。前人病其險,不敢深入。近年宜興人儲南強整理、潤色,乃便游覽。善卷一名善權(quán),尤勝,可以小舟通后洞,而山泉起伏,作種種聲勢,有種種不同之音響。入城,得嘗刀魚及桃花蕈”?!皬堃畸嫛①M樹蔚諸公常為東道主,文酒游宴,遍歷名山故園,余追隨其間,親其馨欬,拾其馀緒,記其蹤跡。”

一九三五年,“與沈賡虞至紹興,攬勝鑒湖、蘭亭、禹王廟,飲善釀酒。獨游諸暨,觀五泄,尋浣紗溪”。

一九五五年八月,至北京,出席民進全國代表大會,“得游覽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中山公園、碧云寺諸勝”。

一九六〇年夏,至北京,出席民進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參觀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火車站、民族文化宮等大建筑,富麗堂皇,均以不足一年之時間落成。天安門外擴大東西長安街,華燈璀璨,夜分如白晝,氣象萬千。余從京漢路到漢口,與崇海一家相見,觀長江大橋,又為空前大建筑,跨長江,舟車通行遂無風波之險,并游新辟之東湖。乘江安輪船東下,大江兩岸形勝,得以暢觀”。

一九六四年,“至鄧尉觀梅,香雪海已成梯田,添種梅花數(shù)百株。至南京觀梅花山梅花,品種較佳,嘗新植雨花茶”。

據(jù)范煙橋自述,其雖有好游之心,但蹤跡未廣,江浙滬外,僅山東濟南、青島、泰安,湖北漢口和北京。這一方面是時代的局限,當時文化交流以地域為主,現(xiàn)代交通也尚在草創(chuàng)時期;另一方面,他忙于寫作、編輯、教書,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哪有閑暇去做壯游天下的旅行家?故他的游覽,不少是在寄寓之地,如在杭州讀之江學堂,在南京讀民國大學,在無錫編《蘇民報》,在濟南編《新魯日報》,在上海執(zhí)教正風中學、持志大學。這種就近游覽,相對不受時日限制,可以游得更寬綽,更深入,更從容,比之走馬觀花般的泛泛一游,當然很不一樣。這不但在領(lǐng)略風景、探訪古跡、獲悉掌故上,而且對一方風土人情的了解,也更具體而微。至于對故鄉(xiāng)的山水風物,自然是更親近、更稔熟了。因此他的記游文字,往往是個人生活的部分記錄,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真實,且飽含著個人的情感,閃爍著思想的火花。

就范煙橋的文學歷程來說,游記寫作較早,始于民初,不絕如縷,直至晚年,前后持續(xù)半個多世紀。行文由淺近文言而“雨夾雪”,由“雨夾雪”而流利白話,又因擅長作詩填詞,在前期游記中往往以此點綴穿插,與周瘦鵑、郁達夫、黃炎培輩相仿佛,不但豐富了游記的內(nèi)涵,而且調(diào)節(jié)了游記的節(jié)奏,在游記文學中是別開生面的一路。況且他的敘事表情,不模仿,不矯飾,如實寫來,隨物賦形,莊諧并存,洋洋灑灑,具有自己的獨特風采。因此,范煙橋的游記,既具有人文地理學上的價值,又可供欣賞,可讓渴慕煙霞、喜好山水的讀者來作臥游。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六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