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安德烈·紀德,1869年11月22日出生于巴黎,在法國北部省份諾曼底長大,十一歲時失去父親,受到篤信宗教的母親的嚴格管教。
孤獨的童年造就了紀德叛逆矛盾的氣質(zhì)。在紀德的一生中,他游歷了阿爾及利亞、意大利、希臘、土耳其、乍得、剛果、蘇聯(lián)等國家。
1947年,紀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紀德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家,但他將自己經(jīng)歷的一切都融入了《人間食糧》。紀德曾說過,這是一本“讀完就可以丟掉”的書。
《人間食糧》究竟在說什么?既然有人間大地的食糧,那有沒有天上的食糧?其實,紀德在書里已經(jīng)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紀德說,這是一本關于逃避和解脫的書,文學應該赤腳站在大地上,感受泥土的氣息。
人間的食糧,其實就是欲望,來自生命最深處,真實,沖動,不受拘束,不計后果。
在這本書里,沒有社會,沒有制度,沒有禁忌,甚至沒有人物,只有純粹的生命體驗:繁花和鮮果,晨露和暮靄,湍流和大海,陽光和清風。信馬由韁,毫無掩飾。
或許,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讓我們放下所有的拘束,面對內(nèi)心最隱秘真實的自我。
天上的食糧,是宗教,是純粹的精神世界;人間的食糧,是欲望,是純粹的感官世界。
宗教與欲望,精神與感官,始終是紀德創(chuàng)作中的矛盾,相互對立也相互依存。紀德沒有貶低其中的任何一方,因為二者都是值得尊重的真實,就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構成了人性的平衡。
《人間食糧》,就是一部以“感受生命”為主題的散文詩。
最難讀的是第一章。沒有背景,沒有敘事,紀德以一種近乎夢中囈語的口吻,語焉不詳?shù)孛枋隽朔N種場景和心緒。很容易讓讀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第一卷開篇,表面上是對納桑奈爾傾訴衷腸,其實是借此開宗明義,為全書營造氛圍,以“激越的熱情”奠定了全書的基調(diào)。忘記所有的知識,經(jīng)歷長久的睡眠,順其自然地靜靜等待……只有這樣,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鮮活本質(zhì)。
第二章,人世間最美的事物,最能讓人清晰感覺到生命鮮活的本質(zhì)之事物,就是饑餓感。因為饑餓,食物對我們才有了意義;因為欲望,萬事萬物才會在我們眼中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紀德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萬物皆有時,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個瞬間。
第三章,內(nèi)容開始變得具象,我們可以跟隨紀德的腳步,逐一游覽千姿百態(tài)的花園——繁花似錦,讓人眼前一亮。人生一世,恰似花開花落。
第四章,朋友們在夜晚相聚。梅納克講述了自己的生活。他走過的路,也是“我”和納桑奈爾即將要走的路。朋友們唱起歌謠,談論著愛情,盡興歡聚之后睡去,只有孤獨的行者默默起身,準備再度出發(fā)。
第五章,寫沿途所經(jīng)之處,鄉(xiāng)野,農(nóng)場。然而我們并沒有從中看到慣常印象中的田園風情,因為其中浸透了行者自身的意識和記憶。
第六章,作者呼喚著古希臘神話中視力過人的英雄林叩斯,講述欲望之旅中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路過無數(shù)眼泉水,睡過無數(shù)張床榻,走過很多城市和咖啡館……之所以對這一切如數(shù)家珍,是因為對生命的熱愛。
第七章,寫非洲的沙漠和清泉,充滿異域風情的畫面接連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烈日下的沙漠,就像一顆滾燙跳動的心。
第八章,對前七章進行了回顧和升華,最終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外面的世界,轉(zhuǎn)向他人的生活。
這就是人間食糧的脈絡,形散神不散。乍看之下讓人莫名其妙的文字,實則有著清晰的內(nèi)在邏輯。
梅納克、納桑奈爾……何許人也?
是你,也是我。他們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某一類人。
梅納克,納桑奈爾。書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的名字,也是被作者呼喚最多次的人,但他們不是人物,沒有形象,只是作者臆想中的符號。
梅納克,“我”,納桑奈爾,這三個人構成了一個輪回:
梅納克喚醒“我”的流浪之心,點燃了“我”心中的火苗,然后獨自離開;現(xiàn)在“我”也與當初的梅納克一樣,點燃了納桑奈爾的火種,等待著他長出翅膀,然后看著他飛向遼闊原野。
他們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傳承,相扶相攜,走進無涯荒野,走向生活的無數(shù)種可能。
生活有無數(shù)種可能,書中描繪的只是其中一種。
所以紀德說,讀完這本書,請丟下它,然后出發(fā)。去過屬于自己的一生,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按自己的意愿度過一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紀德,最終卻選擇了忘卻所有的知識,因為過多的知識反而會禁錮思想;行萬里路的紀德,最終還是回到了故園,因為漫漫旅途讓他明白,走到哪里都逃離不了這個世界——我們終將面對日復一日的生活。
陳陽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