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志學
許金元的中學時代大部分是在蘇州萃英中學度過的,時值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中國,那是一個民眾覺醒,思想激蕩的時代。由于辛亥革命的沖擊,加上帝國主義各國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全國上下普遍興辦學校,廢除讀經(jīng),提倡男女同校,新式教育迅速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的隊伍不斷壯大,社會呈現(xiàn)出一片新氣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共和、議會、選舉等新思想、新觀念深入人心,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此基礎上,為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與專制、尊孔與復古,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并企圖以此來改造國民性,提倡新道德,發(fā)展新文學。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而告終。1919年1月,中國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然而和會的操縱列強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維護國家主權(quán)的正義要求,決定將戰(zhàn)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quán)轉(zhuǎn)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nèi),自5月4日起,一場由學生、知識分子、商人、工人等社會各階層成員組成的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斗爭在全國迅速展開。蘇州各界也迅速響應,《蘇州日報》《平江日報》等報刊進行報道宣傳,蘇州人民紛紛以通電聲討、示威游行、宣傳演說、罷課罷市、抵制日貨等方式投入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9日,蘇州各校學生在體育場集會,聲援五四運動。
蘇州學生首起響應,就讀于萃英中學的許金元也深受影響,積極參加。5月6日,蘇州學界吳研因等向北京總統(tǒng)府、廣州軍政府、各省教育會、全國學生及上海報界通電,怒斥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壓力,出賣民族利益的罪行。5月9日,是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國恥紀念日,蘇州各大中小學將國恥紀念活動和聲援五四運動結(jié)合起來。當天下午,萃英中學與東吳大學,省立二中,桃塢、晏成、英華等校學生在公共體育場召開大會。會后,學生手持寫有“人心未死”“國民速起”“力爭青島”“勿忘國恥”等字樣的標語旗幟在城內(nèi)游行。隨后幾天,各校學生相繼于課后上街游行,“隨地演說,沿途聽者甚眾,頗能令人油然而生愛國之心”。5月18日,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宣告成立,從此,蘇州學生運動由學校自發(fā)行動進入到統(tǒng)一組織罷課斗爭的新階段。5月24日,蘇州學聯(lián)組織2500多名學生集會,通電全國,表示“愿聯(lián)絡全國學界共策進行”。5月27日,蘇州學聯(lián)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從次日起,全市中等以上學校一律罷課。罷課決議被印成通告廣為散發(fā)和張貼。通告指出:“外交失敗,內(nèi)政日紊,學生等呼吁無效,杞憂難已,忘絕路窮,痛深慮切。謹于5月28日起一律罷課?!?8日當天,全市20多所學校一萬多名學生列隊前往觀前街、閶門等鬧市區(qū)游行。沿街高呼“外爭國權(quán),內(nèi)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爭回山東權(quán)利”“抵制日貨”“拒絕巴黎和約簽字”等口號。學生的罷課斗爭和愛國熱情深得蘇州各界群眾的同情和支持,許多學校校長和教職員工通電北洋政府和南京督軍,表示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
6月1日,北洋政府下令取締學生一切愛國行動,并公然表彰被民眾斥之為賣國賊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激起了全國學生及其他一切愛國群眾的憤怒。6月3日,北京學生再次走上街頭游行演講,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zhèn)壓,逮捕了800多名學生。6月5日,上海六七萬人舉行罷工,聲援北京愛國學生,五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zhuǎn)移到了上海。蘇州各界愛國群眾的聲援活動隨之掀起新的高潮,學界、商界紛紛發(fā)出通電,強烈要求罷免賣國賊的職務,并立即釋放被捕學生。萃英中學與東吳、晏成、桃塢等教會學校校方下令學生限期復課,并威脅如不復課,將一律出校,不準停留。6月6日,全市19所學校的代表針對教育當局提前放假、破壞罷課的陰謀,決定各校學生在放假后,都得在本籍組織學生聯(lián)合會支會,互通聲氣,并派代表去上海同全國學聯(lián)取得聯(lián)系。6月8日,吳縣教育會發(fā)動小學總罷課,已經(jīng)宣布罷課的蘇州中等學校數(shù)千學生再次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游行。
在學生運動的促動下,蘇州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也迅速發(fā)展起來,融匯成一股洪流,與全國的愛國運動相互呼應。最終,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個賣國賊的職務,并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獲得了初步勝利。6月下旬,斗爭勝利的消息傳到蘇州各地,城鄉(xiāng)一片歡騰。許金元也在這場運動中目睹了群眾力量的強大,增強了愛國情懷,他幼小的心里漸漸埋下了救國救民、立志革命的種子。
萃英中學遷至上津橋后辟建的校門
許金元所就讀的萃英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1892年,由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士海依士博士創(chuàng)辦,初名萃英書院,1911年改名為萃英中學。萃英書院初創(chuàng)于葑門十全街彭宅,當時僅有教員3人、學生3人,后幾經(jīng)易址,規(guī)模愈大。1904年,校址遷往閶門外上津橋石排巷,1923年于校園東南處購民房改為通道,新辟校門于閶門義慈巷。
許金元就讀萃英中學期間,有兩任校長先后任職,一是學校創(chuàng)始人海依士,另一是白本立。海依士治校期間,以“振興萃英、施行健全”為治校之策。他一方面利用北長老會的撥款和社會的捐款購買土地、興建校舍,如興建了首幢歐式風格的教學樓“思米堂”,并入了原中西學堂校園與萃英中學組成一體,相繼建造了辦公樓、教學樓、宿舍樓、廚房、操場、門房等,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西方歐式風格。還將學校通往思米堂的通道命名為思米路;又建造一個融中西風格的拱門,稱為“云門”,在校園中心位置建造一磚砌門樓,命名為“入德之門”,寓意學生進校就要接受道德熏陶,向成為有德之文明人邁進。在海依士的精心營造下,學校環(huán)境溝通中西,優(yōu)美異常。另一方面,海依士按照美國的學校機制加強管理,設立教務、訓育、事務等管理機構(gòu),制定了“修道為教”“以布道而造就學生的靈性引導學生歸主”的辦學宗旨,學校課程中西兼?zhèn)?,與美國大學預科相當,除國文一科外,還有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制圖、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美國歷史和美術(shù)課本,甚至全部采用美國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
萃英中學全景(1925年)
1921年,美國長老會任命美國人白本立為萃英繼任校長。白本立推行學制改革,將學校體制改為初中、高中兩級中學,小學部改為附屬小學。新學制為六、三、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在實施課程教學改革時,白本立校長既突出英語教學,又重視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將學生分為中文和英文兩種班級。中文班課程以古典文學教學為主,科目有:諸子、詩歌、古文、書牘、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法制、經(jīng)濟、珠算、書法、圖畫等;英文班課程以英文教學為主,科目有: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制圖、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等。學生必須輪換參加中文、英文兩個班的學習。因為是教會學校,學生還必須完成聽布道、早禱、主日學、默禱、唱詩等宗教教育。所有課程修業(yè)期滿,取得兩張結(jié)業(yè)文憑,才能正式畢業(yè)。由此可窺見許金元就讀萃英時每日學習之情況。
1922年,萃英中學建校30周年時師生合影
海依士
白本立
許金元就讀萃英時的教職員有:海依士(兼宗教教學)、白本立(兼文學商科教學)、楊倬云(庶校長兼算學教學)、蔣文達(教務長)、衛(wèi)女士(歷史教學)、海依士夫人(英文教學)、白本立夫人(歷史教學)、支吟棠、諸辛生、沈子勃、李仲芬、鄔蘿樓、王慶云、嚴健滄、許鳳聲、鄧伯明、李惕庵、馮子禎、張落英、王介山等?;谳陀⒅袑W現(xiàn)代的課程設置,以及中外教師的多元培養(yǎng),許金元中西兼學、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前茅,為培養(yǎng)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廣闊的學術(shù)視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jù)許金元的記述,他在萃英讀書時成績多是八九十分,成績報告單上操行等第列入甲等。他尤愛文學,作文上佳,經(jīng)常受到老師及鄰居的稱贊。這使得含辛茹苦的母親深感欣慰,對他寄予厚望。
轉(zhuǎn)學博文
許金元并不是一個只顧埋頭學習、墨守成規(guī)的學生,他學而生疑,漸漸對萃英的教育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最終在1923年初轉(zhuǎn)學至博文中學,并因轉(zhuǎn)學一事寫信給共產(chǎn)黨員、上?!睹駠請蟆房偩庉嬌哿ψ?,對蘇州教育界的怪事評論了一番:
力子:
我本是蘇州V中學底一個學生,現(xiàn)在已肄業(yè)博文中學了。我覺得在我轉(zhuǎn)學的當兒,有兩件事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于我,也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最良,請你登入覺悟欄,給大家看看:
許金元《教育界的怪事》一文
本學期初,我去投考本埠Y中學。不料V校校長竟用了不使我轉(zhuǎn)學Y校的口氣通函V校。自然,我不能肄業(yè)Y校了,我當下便很希奇:我既不是V校的開除生,成績也有得八九十分(我本是不為了分數(shù)做奴隸的,只是盡我底力做學問便了,所以我底分數(shù)觀是很淡泊的。但多數(shù)學校是以分數(shù)做學問標準,所以這里也講分數(shù)了),并不算得壞;且V校成績報告單上,我底操行又是列入甲等的。今V學竟有這種通函,實在莫明其妙。入了V后便該永遠肄業(yè)V校而不準轉(zhuǎn)入他校了嗎?還是教育界中有這種通例呢?
聽說還有一位在V校高二級肄業(yè)的同學,去投考本埠Y校,行李都挑進了S(Y)校了,只是V校校長不肯與以轉(zhuǎn)學證書,行李只好挑回。此外遭得同樣境遇的,V校同學還有好幾位。唉!教育界中竟有這樣的事發(fā)現(xiàn)。
前日我和幾位同學到V校去,不料門房上早已高貼以上諸生,不準入內(nèi)的字樣。所謂以上諸生,都是本學期不肄業(yè)V校的同學;我呢,不用說,當然是取得以上諸生的資格的了。我們不肄業(yè)V校,便連V校校門都不能進了。這怕又是這貴校底創(chuàng)例吧!唉!教育界中竟有這種事發(fā)現(xiàn)。力子,請你批評吧!
許金元
一二·三·二八·于博文·蘇州
邵力子
V校在此應指萃英中學。究竟許金元為什么要轉(zhuǎn)學,原因已無從得知,但從許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對蘇州教育界尤其是萃英中學的教育管理頗有批判之詞??v不論萃英中學的管理是否得當,單就許金元的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勇于著文發(fā)聲的精神,也是一般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其文章能被上海《民國日報》發(fā)表,也見其文學功底所在。力子,即邵力子,1916年和葉楚傖創(chuàng)辦上海《民國日報》,1919年辟副刊《覺悟》,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運動,尤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重要特色。許金元讀書期間深受上?!睹駠請蟆返挠绊懀枷脒M步、覺悟漸開,其對蘇州教育界的批判意識也來源于此,為其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博文中學位于蘇州景德路黃鸝坊橋北的賽爾巷,許金元在這里學習了半年。雖然學程很短,但博文中學卻是他認真讀書、精研治學、發(fā)表社會評論的重要場所。許金元不但自己嗜書如命、認真研讀,還向經(jīng)濟困難的同學建議如何能夠經(jīng)濟實惠地讀到又多又好的書。他說:“我對經(jīng)濟困難的智識饑餓者,有個介紹。就是向上海通信圖書館里借書,可以只出寄書的郵費,不出租費。他們所有的讀物,大半是新出版的。他們有書目可以函索。通信處是:上海天津路四十四號胡靜秋先生收。我也是個經(jīng)濟困難的智識饑餓者。去年從《覺悟》上得了這個消息后,快活的幾乎跳起來。我很愿意同志們知道這消息,并希望各地多有這種圖書館發(fā)現(xiàn)。”
在博文中學,許金元視野越來越寬廣,更加關(guān)注時下的教育問題。他不僅發(fā)表了《教育界的怪事》一文,還精研自學問題,寫就《自學問題雜論》一文,發(fā)表于《學生雜志》上。在《自學問題雜論》一文中,許金元首先針對當時學校教育腐敗、死板和效率低下的現(xiàn)狀,提出了“為什么要自學”:
我自入學校以來,無時不在苦惱中。學科底不調(diào)劑,課程表底死板,使我頭昏腦漲。講教材罷,大半是陳舊的,形式的,不適用的;讀國文止讀些“古先王之治天下也……”一類的文章;讀物理止讀些“牛頓三律”……相對論便沒有了。講教授法罷,多半是注入式的,重死記的。專制式的教員,止曉得要學生服從。雖然掛著博士學士的招牌,但一些不會教書的也有?;祜堉髁x的滑頭教員,則時常缺課。不知教育原理的胡涂教員,則信口亂道。好教員雖不是沒有,但是太少了。還有,一本用二三星期便可看完的書,學校放在課程里,要用到半年或一年。且因為“一曝十寒”,所得的反而很少。這種學生生活,非但不能有益于學生,實有斷送學生生活的可能。諸君啊,我們是學生,并不是學死。處此腐敗的教育環(huán)境中,還想??拷處煹恼T導(?)而讀書嗎?牛頓、林肯、富蘭克林……誰不從自學而成功?
黃維榮君說得好:“學校中所教的,只是幾本死書……所以能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才可算是學問……受了學校這種被動的教育,最多不過得到一些普通智識罷了,學問二字是談不到的?!敝T君啊,我們不欲讀書也罷;若欲讀書,那末非自學不可。
其次,許金元對讀書的步驟和增強記憶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讀書的步驟方面,他認為:讀書要有興趣、要尋出要點、要深究內(nèi)容,要學會批評、表解和摘錄、默憶和運用;在記憶的方法方面,他認為:“難記的不必強記,可用筆代”“記憶重要的部分,零星的小部分可不記”“用腦以清晨為最宜”“應該研究腦系的衛(wèi)生”“寧可朗誦不可默讀”“集精會神”“前后聯(lián)想”等。
最后,許金元闡明自學的方法,尤其是分別論述了國文、詩、英文、理科、算術(shù)、歷史、地理、圖畫、體育九門不同學科的自學方法,取法中外,論述精當。他認為自學應該注意:
1.勿迷信
a.勿迷信分數(shù)主義不要為了多得分數(shù),致將研究真學問的時間占去。請睜大些眼,看看到底什么是世界上的真學問。
b.勿迷信教師和圣賢我們于教師和圣賢固當尊重;但從尊重而至迷信,那便不對了。亞里士多德說:“我愛夫子,我更愛真理。”
c.勿迷信教本我國今日的教育界還是牢守著幾本教科書,強迫全班學生誦讀。其實比之從前的讀四書五經(jīng),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真要研究學問,須得留心課外書報。
2.發(fā)問
a.不論對于師長對于同學,非至必要時,不該求助。
b.發(fā)問最好經(jīng)過相當?shù)乃妓?。那末,對于答復也可格外明白些?/p>
c.既經(jīng)相當?shù)乃妓?,若真遇疑難,立即發(fā)問,不可以發(fā)問為羞恥。
3.求學之工效,不在乎日夜亂忙,在乎時間支配的適當而營有統(tǒng)系的生活。我們要認定一個時間來用功,每日不移;不可有例外的變更。時間既到,不可留滯延遲。且要認定每天讀若干頁數(shù),用若干量的時間,將這書讀完。
4.常有許多學生,把學問分為中外,因而生出偏視。這是大錯,大錯。要知道學問是沒有國界的。政治上雖屬敵國,論學時,卻不分畛域。若先存了國界的心來論學,那末,外國文字亦不用讀了。學問沒有什么中外,只要彼此有價值,對于我們研究的目標認為需要,便該加以注意。要研究真學問須把國界觀念打破,把任何狹義的觀念,一齊打破。羅素說:“我愛真理,甚于愛英國?!甭牥?,這是世界學者的聲音。
5.邏輯(即倫理學)能教我們尋出真理的方法,能指示我們思想的錯誤。故要證明思想的正確,就不能不學邏輯。有許多教會學校里的學生(據(jù)我在蘇州所知道的。不知別處的教會學生是不是這樣),連邏輯二字都沒有見面過。這亦許是他們的不行罷!
6.一書未完,勿看他書。否則如貓頭上抓抓,狗頭上拉拉,反致一無所得。
7.書中或篇中緊要的句子,可用筆——最好用紅墨水筆——圈出,以便下次閱看。
8.言論的有價值與否,須把言論的本身作標準來評定。杜威、羅素、杜里舒……的言論固然比較的有價值,但我們不可說他們的言論絕對有價值。我們也不可說平常人的言論,絕對沒有價值。我們看雜志和報章也要這樣;我們不能斷定常有著作的人的文章,一定不行。我望大家不要“以人廢言”。
9.世界是所大學校,我們都是這學校里的學生。我們感官所接觸的,都是供給我們研究的材料。
10.我們要溫故知新,讀新書的不要忘卻舊書。研究新思想的,不要把舊的看得一文不值;須將許多舊思想用科學的方法去批評一下,用公平的眼光去研究一下。
11.應把研究學問做唯一的目的,勿懷挾他種目的(如金錢、權(quán)利……)而以研究學問做手段。
12.一番劇力用功后或科目變換的中間,應有適量的時間供休息,或靜坐,或呼吸,或散步之用。在這休息時間內(nèi),應完全將所事忘卻。
13.有許多人們太自負了。閑時看了幾本雜志后,便搖頭擺尾地自命為新人物。這種,不過是自欺罷了,不配談學問。
14.吃飯前后十五分鐘內(nèi),不可用腦。
15.勿懶查字典。
16.不可虎頭蛇尾而當持之以恒。
17.認定一所地方來用功。
18.教育的目的在使個人完全發(fā)達。所以我們不應偏重智育或體育,我們要同時注意到德育(廣義的)、智育、體育、群育和美育。
19.許多用功的學生,雖在暑假期內(nèi),也不肯離書一步。這種克(刻)苦的精神,實在可佩的很。但在體育方面講,最好也請他們實行六小時工作制;六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十小時游息(暑假期內(nèi)太熱,所以行六小時制;在寒假期內(nèi),可行八小時制)。
《自學問題雜論》一文寫就于1923年4月,洋洋灑灑五千余言,許金元當時才17歲,很難想象這是一名中學生寫出來的。許金元這種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和其本身的努力自學分不開。同樣,也和其在萃英中學、博文中學接受中西兼?zhèn)涞慕逃欠植婚_的。20世紀20年代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已根植于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心中,激勵著他們?nèi)プ非竺裰?、科學、博愛,反對專制、愚昧、盲從。在他們的心中有著一種強烈的反傳統(tǒng)傾向,也正是他們的追求,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許金元就是這一代知識青年中的一員,他更是以激揚文字、啟他人所思的形式,傳播了新文化、新思想,而不僅僅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1923年夏,許金元從蘇州博文中學畢業(yè),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杭州的之江大學。從博文中學發(fā)的通訊中可知,和許金元一同畢業(yè)的博文學生共有14人,除考入之江大學外,還有“考圣約翰者、有考唐山者、亦有服務小學者”。學校還特意出《畢業(yè)》一本書,分贈各地??梢妼W校對許金元等畢業(yè)生的器重之情。
進入大學,也預示著一個更廣大的舞臺在等待著他,等待著許金元去抒寫更為精彩的人生篇章:精研學術(shù)、志向革命。
博文中學近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