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之問·四首

唐詩選注 作者:葛兆光 著


宋之問·四首

宋之問(?—712),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曾當過洛州參軍、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因攀附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被反對武、張的人貶斥,與沈佺期、杜審言等同被流放嶺南,不久逃歸洛陽,唐中宗景龍年間再任考功員外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又因受賄貶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唐睿宗即位后認為他“獪險盈惡”,所以再度將他流放欽州(今廣西境內(nèi)),唐玄宗先天年間勒令自殺。宋之問和沈佺期是初唐最負盛名的宮廷詩人,并稱“沈宋”,他們的詩都以聲律調(diào)諧、對偶整齊為特色,相比起來,宋之問的詩寫得更聰明靈動一些,他不僅時時能琢磨出一些像“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陸渾山莊》)、“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題大庾嶺北驛》)、“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靈隱寺》)、“雨色搖丹嶂,泉聲聒翠微”(《早入清遠峽》)之類或雋秀或生動或開闊的詩句,而且那幾首饒有田園風情的五律和《渡漢江》《燕巢軍幕》等頗具情趣的小詩也顯出他的才情的確比沈佺期略高一籌?!短埔艄锖灐肪砦逅^“沈、宋固是并驅(qū),然沈視宋稍偏枯,宋視沈較縝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似乎應是公平之論,而《唐詩紀事》卷三所記唐中宗時上官婉兒評沈、宋詩“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詞氣已竭,宋詩……猶陟健筆”,雖然也許只是傳聞,但也恰巧可以作為上面那段評論的佐證。

泛鏡湖南溪

乘興入幽棲,舟行日向低

巖花候冬發(fā),谷鳥作春啼。

沓嶂開天小,叢篁夾路迷

猶聞可憐處,更在若耶溪。

① 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是東漢永和年間會稽太守馬臻筑塘蓄水而建成的人工湖,因水平如鏡而得名。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九引《輿地志》說“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鏡若圖。故王逸少云:‘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名始羲之耳”。宋代諱“敬”字,改稱“鑒湖”。

② 謝靈運《鄰里相送方山》“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幽棲:本指隱居,但在這里卻用作名詞,指幽靜而且宜于隱居的地方。日向低:迎人而來的太陽漸漸西下,劉長卿《登馀干古縣城》“落日亭亭向客低”即是這個意思,宋王安石《將次洺州憩漳上》有一句“天隨日去低”則是說天邊的太陽離人遠去,越來越低。

③ 沓嶂:指重疊的山巒;天小:指山峰聳峙下顯得天格外狹窄;篁:竹。

④ 可憐:即可愛;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浙江紹興東南若耶山下,相傳是歐冶子鑄劍和西施浣紗的地方,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是唐代著名的山水游覽地。

陸渾山莊

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巖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藥行。

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

去去獨吾樂,無能愧此生。

① 陸渾:縣名,在今河南嵩縣東北;山莊:別墅。

② 歸來:指歸隱田園,陶淵明有《歸去來辭》;物外情:超脫于世俗事務之外的情致。

③ 晉崔豹《古今注》卷中:“南方有鳥名鷓鴣,其名自呼,常向日而飛?!边@兩句寫農(nóng)夫互相尋問,鷓鴣自問自答,顯示了農(nóng)村渾樸淳厚的風情與自己閑曠自然的心境。

④ 離開世俗瑣事,讓我獨自怡樂,不能浪費了一生時光。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① 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縣南,神龍元年(705)宋之問被貶嶺南,經(jīng)過大庾嶺時寫下這首詩。

② 陽月:十月,正是雁南飛時,但傳說鴻雁南飛到大庾嶺便折回。

③ 殊未已:還沒到目的地。

④ 瘴:南方山林中的郁蒸之氣。

⑤ 大庾嶺上多梅樹,又稱梅嶺,據(jù)說因為南北寒暖不同,常嶺南梅花已落而嶺北梅花猶開。宋之問十月度嶺,正是嶺上梅花盛開時,他想象明天度嶺后,再回頭北望,將看見嶺上的梅花。還有一種解釋是,他想到“明朝”,也就是等到了流放地欽州的時候,再回頭眺望,恐怕北方家鄉(xiāng)的梅花也開了。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① 漢江:今漢水中游的襄河,宋之問于神龍二年(706)從嶺南逃回洛陽,途經(jīng)漢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