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編 明代

明清中國與琉球文學關系考 作者:夏敏 著


第一章 明代的冊使文學

明代出使琉球者(含其從客),歸來多少會留下一些記敘性的文字,其中有的文字就是文學作品。我們將其稱為“冊使文學”。這些冊使文學之作,首先以“使錄文學”為主。指的是明代繼陳侃之后共有4種《使琉球錄》,其中不乏文學性描寫和詩文輯錄,故稱其為“使錄”文學。明代“使錄”文學涉及的出使琉球的冊封使,包括明洪熙元年及萬歷七年出使琉球的柴山,天順七年的潘榮,嘉靖十三年的陳侃和高澄,嘉靖四十年的郭汝霖和李際春,萬歷七年的蕭崇業(yè)和謝杰,萬歷三十四年的夏子陽和王士禎,崇禎六年的杜三策及其從客胡靖。

這些冊封使之所以能留下文學作品,緣于他們是文士出身,多官至五品(給事中、行人),有駕馭文字的基本能力和正統(tǒng)的詩文訓練;而出使琉球是當時一件神圣而艱辛的“皇命”,海上煙波險難,異域風情地貌,無不引發(fā)詩情畫意與人生浩嘆。使琉文人中,早于俞忭(正統(tǒng)六年)前往琉球冊封的是洪熙元年及宣德八年到達琉球的柴山,他撰有《大安禪寺碑記》(載蕭崇業(yè)《使琉球錄》及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宣德八年撰《千佛靈閣碑記》(載蕭崇業(yè)《使琉球錄》卷下),碑佚。與俞忭相隔四次冊封,到了天順七年,冊封使潘榮撰有《中山八景記》(蕭崇業(yè)《使琉球錄》卷下)。

在歷遣冊封使中,嘉靖十三年陳侃首上《使琉球錄》,其后郭汝霖、蕭崇業(yè)、夏子陽諸使均踵事之,共有四種“使錄”。陳、蕭、夏三錄,郭錄則付闕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此錄)。但其后相關“使錄”或其他歷史文獻將郭錄的《使事紀略》部分皆做了補錄(如蕭錄、夏錄及(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每種《使錄》均模仿陳侃的首錄,分為“使事紀略”和“群書質異”兩大部分(郭錄僅見《使事紀略》)。另益以敕諭、題奏以及其他文獻。蕭、夏二錄并各刊有《琉球過海圖》,詳志針路、道里(更數(shù))。所有三種“使錄”體例相仿,大致后錄本諸前錄而增益。

這些使錄文字在文學性方面提供了三個做法:一是在附錄中收錄冊使彼此的唱和(如蕭崇業(yè)、謝杰《使琉球錄》所附“皇華唱和詩”)。二是在“使錄”中記述冊封經(jīng)過,文學意味極濃的文字不勝枚舉,以描述險難,渲染氣氛,增加閱讀效果。陳侃以降的“使錄”文字都有使舟于海途路遇風濤,求告媽祖而轉危為安的描述,是“使錄”文字最具看點的驚心動魄的文字,文學性也往往最強;一些“使錄”還有風浪前后風平浪靜的洋面景觀的詩意描述(如陳侃、蕭崇業(yè)的“使錄”都有這樣的優(yōu)美文字)(詳見本編第四章)。三是在“使錄”中相關部分選載前代冊封使的詩文,“使錄”成為承載涉琉文學作品的重要載體。

明代冊使文學除“使錄文學”之外,還有事關琉球冊封使本人的詩文集(如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和散佚在其他歷史文獻中的冊封使詩文之作,但比較少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