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 為什么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中國人應知的文學常識 作者:韓高年 著


36 為什么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詩歌史上有“詩圣”的美譽。其詩文集《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共收錄詩歌一千四百多首,文三十余篇,所收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社會由盛轉衰的史實,飽含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故有“詩史”之稱。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故世稱“杜少陵”。由于他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祖先曾居襄陽(今屬湖北),后遷于河南鞏縣,杜甫生于此。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先杜預曾是晉代名將,其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其父杜閑也當過司馬、縣令一類的官。青年時代的杜甫生活在盛唐氣象當中,曾懷有青云之志、報國之心,無奈長安十載,歷盡人世辛酸的他逐漸對官宦之事失去了興趣,在顛沛流離中更加關注民生疾苦和國家安危。爆發(fā)于天寶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亂”給他的心靈造成了無法治愈的創(chuàng)傷,使他用更加深沉的目光和蘸滿血淚的凌云健筆,極其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一幅幅大動亂中的社會生活畫面。

《杜工部集》所收的多數(shù)詩歌作品,反映了杜甫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很高的歷史認識價值,也代表了杜甫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水平。如《憶昔》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開頭,描述了開元盛世的一派繁榮?!叭簟?、“三別”則是“安史之亂”中的一個個短小鏡頭,反映了戰(zhàn)亂帶給人民的疾苦。杜詩的“詩史”性質,還體現(xiàn)在它描寫了極為廣闊的生活畫面和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使其歷史認識價值更為直接和深刻,這類詩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等,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了那個時代最逼真的寫照,體現(xiàn)出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預見性,能讓人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社會背景。另外,一些杜詩在某方面還有補缺史書的作用,如《三絕句》中“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等史實并不見載于史籍當中,而杜詩將這種混亂不堪的情形如實地記錄了下來。被稱為“詩史”的杜詩,多數(shù)是借古體以寫時事,并創(chuàng)造了即事名篇這種新的敘事手法。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歷盡磨難,流離失所,這種親身經歷使他將戰(zhàn)亂中的重要事件,包括戰(zhàn)火的烽煙、百姓的苦難等一一畢陳于詩。詩人以饑寒之身懷濟世之心,往往選擇被壓迫和剝削的下層人民作為敘述對象,而不是過多地關注詩人自我及其特殊遭遇,這無疑增強了詩歌的社會性,在展示詩人開闊視野的同時,也顯示了詩歌審美傾向的重大變化。

除了“詩史”一類的詩,杜甫還有不少其他題材的詩作,如詠懷、山水、應酬等,多以律詩為主,其代表作有《秋興八首》、《春夜喜雨》等。但總體上說,最能彰顯《杜工部集》價值的還是那些被稱為“詩史”的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