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最大魅力是探索未知
——記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劉昌勝教授
人物名片:劉昌勝,自1992年起在華東理工大學先后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12月至2015年11月任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任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6月起任上海大學校長。長期從事生物材料研究。發(fā)表SCI論文27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教材)4部;獲授權發(fā)明專利40項,其中美國授權專利4項。以第一完成人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句出自蘇軾《晁錯論》的話,用來形容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院士的劉昌勝一點也不為過。
見到劉昌勝時,他正坐在辦公室的沙發(fā)上,埋首于手機處理著事務,茶幾上擺著兩只空飯盒??蒲性旱膶O凱文老師一邊接待我們一邊說:“劉副校長剛剛結束上午的會,才吃過飯?!倍藭r已近下午2點鐘。同時身兼教師、副校長的劉昌勝,每天從早上8點多到學校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近11點回家,每一分鐘于他而言都非常寶貴。在短短1個多小時的接觸中,記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其目標清晰、行事利落的做事風格,這可能正是他在科研路上能夠取得累累碩果的原因所在。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從當初就讀生物化工專業(yè)到后來聚焦生物材料領域,從成名作“人工骨”到提出“材料生物學”新概念,為指導組織再生材料的研究與應用開辟新領域、新方向,從事科研工作二三十年,即已在其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材料方面,獲授權發(fā)明專利38項,出版中、英文著作(教材)4部,發(fā)表SCI論文201篇,一路走來,劉昌勝始終目標明確。在他看來,一件事情要做成、做好,有兩點不可或缺——目標和精神。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三會’上提出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目標定位更精準、清晰,更好地切合臨床需求,劉昌勝的工作地點不僅在實驗室、辦公室,有時是“泡”在醫(yī)院,與醫(yī)生深入交流溝通。他說:“我們這些擁有化工和生物背景的人做生物材料研究,雖然可以做出很多‘產(chǎn)品’,但是否能與臨床結合,是不是醫(yī)生所需,這中間有個缺口。只有去和醫(yī)生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將其轉化為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這個缺口才能填平?!绷钏∠笞钌畹氖亲畛跖c上海中山醫(yī)院陳中偉院士合作時,老先生帶著他在全國各地跑,與醫(yī)生進行交流、做報告。對劉昌勝來說,那些年的經(jīng)歷是最好的鍛煉,對其科研成果轉化推廣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翱蒲谐晒沼趹茫枰恿Π舻膶訉觽鬟f。一旦下一棒接不上了,身處上游的科研人員應主動跨前一步,填補脫離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實現(xiàn)成果的轉移,也才能讓成果凸顯價值,最終實現(xiàn)科研工作的初心。”這是他對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chǎn)業(yè)化的獨到理解。
做科研是在探索未知的領域,面臨著許多不可預測的挑戰(zhàn),在很多情況下是非??菰锏墓ぷ?,走這條路是個需要抵抗外界誘惑、耐受坐冷板凳的過程。劉昌勝認為,唯有理想與信念可以戰(zhàn)勝困難,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科研,同時還要經(jīng)受住重重壓力。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壓力,適當?shù)膲毫梢宰屓诉M步,而如何化壓力為動力則是一種需要鍛煉的能力。他相信,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會讓人變得更加堅韌,更加成熟,能夠從容、自信地應對今后人生的各種考驗。
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結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0年,劉昌勝受聘為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長,并擔任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覺得自己的第一職責就是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人才也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其關鍵點就是“為人師表”。他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式不一樣,前者較多通過上課和實驗等形式教授知識,而后者更像是師傅帶徒弟,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與老師一起開展具有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性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培養(yǎng)能力,將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有形無形中就成了學生關注的目標?!?/p>
在教學過程中,他非常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結合,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就好像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的“教師個人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在談及如何向學生傳授“創(chuàng)新秘籍”時,劉昌勝表示,科研的最大魅力就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從某種層面來講,這個世界對大家來說是一樣的,在同一起跑線上。當然,老師訓練有素、有經(jīng)驗,而大部分學生在創(chuàng)新方面是一個新手,其中的科研基本素養(yǎng)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包括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做實驗、如何做實驗記錄等。而研究工作本身需要有創(chuàng)新思路,立題和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師對學生選擇什么樣的題目、從哪方面入手的指導均能發(fā)揮關鍵作用。
獲獎,只是“爬坡”過程中的一種鼓勵
在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間會議室里,有一排靠墻的柜子,滿柜的證書和獎狀見證了劉昌勝這二三十年科研之路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他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均排名第一)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獎勵或榮譽稱號。
面對如此之多的榮譽,劉昌勝顯得十分淡然。他說:“做科研首先不是為了獲獎?!痹谒挠^念中,做科研的目標就是探索未知世界、解決關鍵問題、服務社會。而各種獎項的設置體現(xiàn)了國家、政府對科技人員的期望及支持——在不同的階段設立不同的獎勵,以此激勵科技工作者在“爬坡”的過程中直面困難,并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同時在社會上樹立尊重科技的良好氛圍。劉昌勝曾先后獲得由上海市科協(xié)設立的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和上海市科技精英榮譽。對于這樣一份特殊的情緣,他說:“市科協(xié)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科技工作者著想,在不同的層級、時期設立不同的獎項來鼓勵科技工作者,雖然能獲獎的畢竟是少數(shù),但這些獎項的設置非常重要,起到了激勵和示范作用?!?/p>
(本文原載于2018年1月28日《上??萍紙蟆罚?/p>
【心語思】
其一,做科研,研究目標要清晰。一定要瞄準科學前沿,或緊扣國家重大需求。特別是對于生物材料研究,要面向臨床的治療需求,將涉及重要疾病治療的關鍵科學或技術問題作為研究目標。只有這樣,研究工作才會有突出的意義,我們才能從中獲得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其二,做學問,要有定力??蒲惺翘剿魑粗念I域,存在許多未知因素,過程非常艱難。一定要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抵制周圍的誘惑,并堅持不懈。科研過程就像持續(xù)爬山。剛開始爬的時候新鮮,后來就沒有快樂了,會感到單調(diào)、枯燥,沒有盡頭。只有你不懈堅持爬到山頂時,才能感受到它給你帶來的愉悅與享受。
其三,培養(yǎng)人才是關鍵。科技創(chuàng)新的競爭力在于人才的競爭力,科研事業(yè)也需要人才去傳承。學生是我們的未來,也是科研事業(yè)希望之所在。培養(yǎng)人才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要為他們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
- 《上??萍紙蟆酚浾咧x春燕采寫。
- 本書各篇“人物名片”中所引用的數(shù)字為最新數(shù)據(jù),與正文中在相關媒體上發(fā)表時使用的數(shù)字有所差別,后者仍存其舊。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