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絕地重生:廢墟中的大機車

大機車 作者:鶴蜚 著


第四章 絕地重生:廢墟中的大機車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隨著蘑菇云的騰空而起,城市瞬間變成廢墟。8月15日,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日本帝國主義也結束了對大連地區(qū)長達四十年的殖民統(tǒng)治。

就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中蘇兩國簽訂友好條約,其附屬協定約定,中蘇合辦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包括原東省鐵路和哈爾濱至旅順的兩大干線。9月22日,投降書簽署的第二十天,中長鐵路蘇聯代表到長春上任,9月27日向滿鐵總裁宣布:“滿鐵的法人資格消滅,喪失了管理權,滿鐵的理事全部解職?!弊鳛槿毡厩秩A大本營推行大陸政策得力工具的滿鐵徹底覆滅。至此,日本侵略者被趕出工廠。隨后,滿鐵沙河口鐵道工場更名為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

慘不忍睹的破爛工廠

強盜不甘的潰逃、喪心病狂的摧毀,留下了廢墟中的大機車,破敗不堪,殘喘難生……

工廠創(chuàng)建初期,主要從事修理東省鐵路運行的蒸汽、貨運和客運機車,后來工廠又從美國購進部件,組裝了少量的蒸汽機車,同時進行車輛保養(yǎng)、修理。工廠易地重建后,主要進行客、貨機車的修理。

1914年,工廠制造了第一臺蒸汽機車。1921年以后又專門制造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用的機車?!熬乓话恕笔伦兒?,工廠又增加了軍用車輛的生產。僅在1902年至1934年間,工廠生產的蒸汽機車占南滿鐵路使用的蒸汽機車總量的90%以上,工廠具有相當的實力。

日本殖民統(tǒng)治期間,利用沙河口工場,用中國人的血汗攫取了巨額財富,四十年間,新造組裝蒸汽機車516臺,客車775輛,貨車5355輛;修理蒸汽機車6904臺,客車14345輛,貨車93893輛。他們利用這些機車車輛,對中國進行了殘酷的軍事侵略和瘋狂的經濟掠奪。

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慘敗,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決定停止新造和組裝機車,只從事修理工作。

日本殖民者不甘心戰(zhàn)爭的失敗,更不甘心把大機車這樣一個亞洲最大的鐵道工廠完整地留給中國人,在侵占后期,為了加速掠奪,工廠的設備長期處于超期、超負荷的運轉狀態(tài),機器損毀情況嚴重。1945年,他們在戰(zhàn)敗投降前夕撤離工廠時,窮兇極惡地有意識、有組織地對工廠進行了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他們拆除和損毀廠房,將機車生產有關設備等進行了拆卸、肢解和損毀,燒毀了全部的生產和生活用的管線管路,所有的圖紙資料和檔案也全部燒毀。在日本侵略者撤離前的一段時間里,遠遠望去,興工街一帶的工廠廠區(qū)內外狼煙四起,狀況慘不忍睹。工廠幾乎是一夜之間從當時東北獨一無二、亞洲屈指可數的大型鐵道工廠,被摧毀成了一片狼藉、幾近癱瘓的破爛工廠,滿目廢墟,面目全非。

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工廠的技術幾乎全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據90多歲的老工人王安福回憶,日本工人在組裝機車主要部件時,把車間的門關得緊緊的,廠房外面還派人把守,防止中國人偷學技術,如果發(fā)現中國工人偷看,都要施以鞭刑。日本投降前,工廠里6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中,只有2名中國人。更讓人氣憤的是,當時,工廠的日本侵略者臨撤走前指著斷壁殘垣、滿目廢墟的工廠,狂妄地對中國工人說:我們走了,你們中國人只能在這里種高粱了……

日本投降前夕對工廠的破壞,使工廠基本上處于癱瘓和停頓狀態(tài)。工人們由于長期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做工,思想尚未覺悟。當時的局勢也比較混亂,政局尚不穩(wěn)定,受到各種反動輿論的影響。社會上形成的搶劫之風也波及工廠,一時間,工廠的工具、設備和原材料等丟失嚴重。當時,蘇聯紅軍為了維持生產,除了廠長、總工程師、生產科長幾個關鍵部門領導職務由蘇軍軍官及蘇聯專家擔任外,其他管理部門仍由日本人把持。工廠原來的勞務系副主任蔡菼英和漢奸韓世英等人把日本統(tǒng)治時的“勞務系”的牌子翻過來,變成了“人事科”,用兩面三刀的手法,騙取蘇軍駐廠代表的信任,維持原班人馬對工廠的管理。

蘇軍進廠后,清查了工廠的固定資產,整頓了組織機構,廢除了日本人的工作制度,實行了八小時工作制,將留在工廠的日籍技術人員集中起來,根據回憶重新繪制整理地下管網圖。由于設備損毀嚴重,中國人自己的技術力量又非常薄弱,工廠已不能進行機、客、貨車組裝和制造,只能從事機車修理工作。

1945年10月中旬,經過努力,工廠工人劉文閣牽頭自發(fā)組織成立了大連鐵路工廠職場(車間)職工會,隨后成立警備隊,自覺進行護廠等工作。其間,大連市黨組織以市職工總會籌委會的名義,派共產黨員孫明業(yè)(后擔任中共大連市沙河口區(qū)委書記)、蘇菲到大連鐵路工廠開展工作,并舉辦了工人訓練班。1946年,中共大連市沙河口區(qū)委宣布成立大連鐵路工廠黨支部,有10多名工人先后在大連工人訓練班學習期間入黨,成為工廠黨組織恢復后的第一批骨干力量,并配合蘇軍開展恢復生產的工作。至1946年年底,全廠已有中共黨員129人,除原有的3個黨支部外,組立職場、工機職場、工具職場、鉸鑌職場、臺車職場、貨車職場、利材職場先后建立了黨支部。

工廠黨組織成立后,開展了反奸清算斗爭,重新選舉成立了廠工會委員會,并派廠主要領導與蘇聯副廠長蘇姆扎可夫一道,去北滿等地采購了17節(jié)車廂的米面、豬肉和年貨,分發(fā)給全廠職工,讓職工過好戰(zhàn)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

當時工人工資仍然沿用日本侵占時的工資制度,由于日本殖民當局的殖民統(tǒng)治,中國工人大多從事繁重苦累的輔助工作,中日職工工資差別很大。工廠黨組織以工會名義,開展增加中國工人工資的斗爭,重新評定工資標準:生產工人分為七級,行政管理人員分為十四級,中日職工同工同酬。中國工人普遍增加了工資,消除了不合理的剝削現象,維護了中國工人的利益,工會黨組織贏得了工人的信賴。

粉碎國民黨封鎖

國民黨對大連的全面封鎖,使大連這個三面環(huán)海的城市幾乎成了“孤島”,面對饑餓和貧窮,大機車人攜手面對,共同走過……

1946年的冬天格外漫長,尤其是進入隆冬時節(jié),大連的天氣異常寒冷,同樣寒冷的還有廠房和車間。由于國民黨的封鎖,大機車已經停產好長時間了,工人們一邊忍受著缺衣少食的困窘,一邊與漫長的冬季艱難抗爭著。

自1946年下半年起,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內戰(zhàn),對大連地區(qū)海陸進行了全面封鎖,全市300多家工廠因缺乏原料全面停產,10萬產業(yè)工人大多失業(yè),百姓生活極度困難,經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產業(yè)工人眾多的大連鐵路工廠也陷入嚴重的生產和生活困境,原材料短缺,生產任務量小,各種車輛的修理量不足以往的1/3。

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工廠千方百計打破封鎖,有步驟地開展工作,克服困難修復設備和生產線。根據工廠的形勢,全廠將20個職場縮并為14個,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其他工廠分流工人,解決就業(yè)問題。到1947年年初,工廠修理和生產量進一步減少,產品銷路閉塞,產、供、銷停滯。為維持生產,工廠與蘇聯對外貿易部簽訂了外委合同,加工一批各種類型的機器、鍋爐等產品,外委了一批修理任務,暫時維持工廠的運行。

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封鎖,中共旅大地委做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決定》,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工廠黨組織以職工會名義組織職工進行生產自救,利用業(yè)余時間搞農副業(yè)生產,組織職工在工廠西部空地開荒種地,到工廠西部煤堆里撿煤渣,用于生產和職工取暖;組織職工家屬織漁網、納鞋底,增加收入,解決職工家庭生活困難;組織采糧隊冒著生命危險為全廠職工采運糧食。工廠職工會還成立救濟部和職場組織互濟會,想辦法救濟生活困難的職工,發(fā)放救濟金、糧食和無息貸款,應對危機。

另一方面,解放后的大連在恢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為大型工廠代表企業(yè)的大機車,過去工廠的重要崗位都被日本專家、日本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把持,中國工人只能干些粗重的力氣活兒,根本不懂技術。此時,工廠急需專業(yè)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yǎng)自己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成為工廠的當務之急。

1946年春,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成立了青年技術學校,技校選址在廠區(qū)內,同年5月,青年技術學校第一期正式開學,首批招收200名學生,全部是工廠在職青年徒工、勤雜工和工人子弟。他們大部分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學程度,還有1/3是文盲。青年技校學制兩年,開設了機車、客貨車、電焊、鉗工、鉚工、機器、打鐵、制圖等9個專業(yè)工種。學校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參照一些日本課本和技術書籍、報刊文章等自編、自審、自教。

在工人工資很難維持生活的困難狀態(tài)下,工廠依然出資加大對學校的投入,這對于當時把工資當成救濟金一樣的工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對管理者來說是需要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魄力的。青年技術學校的創(chuàng)建,不僅培養(yǎng)了中國自己的技術人才,更為工廠后來的發(fā)展凝聚了新生力量,打下了一定的基礎。1948年,青年技術學校招收了第二期共386名學員,主要是來自市內和農村具有高小文化的青年。這一年,工廠開始逐步恢復生產,根據生產需要,這期學員1/3修業(yè)一年,其余修業(yè)兩年,新增了翻砂、電器兩個專業(yè)工種。當時,為了鼓勵工人學習,在技校學習的學員每月都有1100元(舊幣)的薪水和16公斤糧食。學校的教師不僅能領取薪水,還有家屬糧,這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已經非常難得了。

1954年至1972年,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青年技術學校外觀

后來,學校招收的學員越來越多,還增設了政治、國文、數學、物理、工業(yè)學以及體育、文娛、俄語等課程,教學內容逐漸豐富。同時學校還在不斷改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緊張的課程學習之余還舉辦了話劇、合唱、演講和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些學員畢業(yè)后都分配到工廠的各個崗位,其中部分學生還被派到東北三省與機車相關的行業(yè)工作。

早期車工實習情景

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青年技術學校是我國解放區(qū)鐵路工業(yè)系統(tǒng)建立最早的技術學校,也是當時大連唯一正規(guī)的培養(yǎng)技術人才的學校。正是有了培養(yǎng)人才的自覺意識,有了尊重知識的自覺行為,工廠才會不斷地發(fā)展壯大,成為中國機車行業(yè)的領軍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